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中国真正短缺的不是人才,而是需要人才的市场。人才流失,仅仅是多年来市场萎缩的一个症候而已。
近日一则新闻被广泛热议:“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的数据显示,中国流失的项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87%。”
一时间感觉好像中国的顶尖科学家都跑光了似的,即将出现国无良才的黯淡局面。中国真的出现人才荒年了吗?其实,关于人才的话题也是科技界的老问题,实在不是什么新鲜事,关键问题是如何看待这组数据所折射出的问题。
在经济与社会发展越来越倚重科技的情况下,重视人才是必然选择。这些年中国政府为此做出了不少努力,出台了许多吸引人才的计划,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中国的人才引进政策的运行绩效并不好,外表热闹,内在冷清。
人才的流动与储备本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为何竟然演变为比较棘手的难题?这里暂且不去谈论各类人才计划制定中存在的技术性的漏洞与弊端,仅从人才流动的一般规律来分析人才流动的内在机制是什么。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人才流动的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人才流动的实质是知识的流动,它比一般知识产品流动复杂的原因在于,这些知识被嵌入到一个个具体的生命之中,不可分离。同时,这些个体不但携带着社会所需要的知识,而且还能再生产新知识,这是人才流动问题复杂的结构性原因。
单一的知识流动比较好处理,直接按市场价买来即可。而人才的流动则包含两方面的因素:其一,知识的转让价值;其二,生命个体的再生产问题。基于这个结构模型,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各类人才政策效率低下的原因。
在市场经济社会,一切交换都要符合市场经济原则,各类资本的正常收益率是市场均衡的结果。人才所拥有的知识相当于知识资本,它必须在市场中获得合理的收益率。另外,为了维系知识再生产,市场还要提供相应的固定资产的补偿。
以往,我们的各类人才政策仅着力于投入上,其相当于支付了人才所拥有的知识资本的收益,却并没有考虑到对生产知识的个体配置(身体、环境与文化)给予合理的补偿。这才是海外人才回归不踊跃的深层原因:流动造成综合收益的损失。如果政策给予人才流动充分的收益补偿(既包括知识资本的收益,也包括个体、环境与文化的价值),那么吸引到各类所需人才并不是什么难事。
笔者曾戏言,只要你肯出大价钱,连诺奖级别的人才也是可以吸引过来的,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市场那双看不见的手会帮你解决很多棘手的问题。有人肯定会对这个结论提出质疑,并以五十年代那批科学家以爱国情怀投奔祖国怀抱,并成就伟业的事实加以反驳。
对此,只需变换一下解释视角即可说明问题。
当时,虽然给予人才的物质条件比较差,但是政府作为补偿几乎对所有人才都给予了一定的权力回报,要知道权力资本在市场中也是有回报的,在当时的体制之下,权力资本的收益率是远远高过知识资本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那时国家的政策赋予知识分子的综合收益其实比现在高。
至于海外人才滞留,这根本不是人才流失问题,而是国内相匹配的市场严重不足造成的,现有的市场空间根本容纳不下这么多人才,回来干什么?等着由“海龟”变“海待”吗?这是市场短缺造成的必然结果。
按照经济学的一个简单原则,资本具有集聚效应,以此换来最大化收益。那些人才之所以滞留在海外不回来,是因为那里有比国内更充足且更匹配的市场,更能发挥知识资本的作用,这是一个理性人的常规选择。由于国内政治体制改革的严重滞后,国内市场被各种利益集团垄断,按照市场规律运行的自由市场空间很小,从而无法形成对于知识资本的强烈需求。
对于这种现象,笔者喜欢举的一个例子是:非洲不需要比尔·盖茨和巴菲特,虽然两人被世界公认是高端人才,因为非洲没有与他们两位知识相匹配的成熟的电子市场和股市,你把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引进到非洲,对双方都是一个伤害和损失。
基于上述分析,由于中国适合于高端人才发挥作用的市场空间过于狭小,导致知识资本的流动空间也变小,在现有的生产模式下,中国实际上并不缺人才,而且还呈饱和现象。
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一些潜在的市场空间有望被释放出来,还有,国家对于未来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期待,都需要高端科技力量提供更多的支持,这才是本轮中国人才流失论异常火热的深层原因所在。
目前中国真正短缺的不是人才,而是需要人才的市场。
人才流失,仅仅是多年来市场萎缩的一个症候而已。古人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把国内市场建设成符合国际规则的一流市场,并积极开拓新的、多元化的、立体的市场空间,那些储藏在海外的各类高端人才自然会回来的,毕竟追随市场永远是理性经济人的行为金律!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教授)
近日一则新闻被广泛热议:“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的数据显示,中国流失的项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87%。”
一时间感觉好像中国的顶尖科学家都跑光了似的,即将出现国无良才的黯淡局面。中国真的出现人才荒年了吗?其实,关于人才的话题也是科技界的老问题,实在不是什么新鲜事,关键问题是如何看待这组数据所折射出的问题。
在经济与社会发展越来越倚重科技的情况下,重视人才是必然选择。这些年中国政府为此做出了不少努力,出台了许多吸引人才的计划,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中国的人才引进政策的运行绩效并不好,外表热闹,内在冷清。
人才的流动与储备本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为何竟然演变为比较棘手的难题?这里暂且不去谈论各类人才计划制定中存在的技术性的漏洞与弊端,仅从人才流动的一般规律来分析人才流动的内在机制是什么。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人才流动的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人才流动的实质是知识的流动,它比一般知识产品流动复杂的原因在于,这些知识被嵌入到一个个具体的生命之中,不可分离。同时,这些个体不但携带着社会所需要的知识,而且还能再生产新知识,这是人才流动问题复杂的结构性原因。
单一的知识流动比较好处理,直接按市场价买来即可。而人才的流动则包含两方面的因素:其一,知识的转让价值;其二,生命个体的再生产问题。基于这个结构模型,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各类人才政策效率低下的原因。
在市场经济社会,一切交换都要符合市场经济原则,各类资本的正常收益率是市场均衡的结果。人才所拥有的知识相当于知识资本,它必须在市场中获得合理的收益率。另外,为了维系知识再生产,市场还要提供相应的固定资产的补偿。
以往,我们的各类人才政策仅着力于投入上,其相当于支付了人才所拥有的知识资本的收益,却并没有考虑到对生产知识的个体配置(身体、环境与文化)给予合理的补偿。这才是海外人才回归不踊跃的深层原因:流动造成综合收益的损失。如果政策给予人才流动充分的收益补偿(既包括知识资本的收益,也包括个体、环境与文化的价值),那么吸引到各类所需人才并不是什么难事。
笔者曾戏言,只要你肯出大价钱,连诺奖级别的人才也是可以吸引过来的,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市场那双看不见的手会帮你解决很多棘手的问题。有人肯定会对这个结论提出质疑,并以五十年代那批科学家以爱国情怀投奔祖国怀抱,并成就伟业的事实加以反驳。
对此,只需变换一下解释视角即可说明问题。
当时,虽然给予人才的物质条件比较差,但是政府作为补偿几乎对所有人才都给予了一定的权力回报,要知道权力资本在市场中也是有回报的,在当时的体制之下,权力资本的收益率是远远高过知识资本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那时国家的政策赋予知识分子的综合收益其实比现在高。
至于海外人才滞留,这根本不是人才流失问题,而是国内相匹配的市场严重不足造成的,现有的市场空间根本容纳不下这么多人才,回来干什么?等着由“海龟”变“海待”吗?这是市场短缺造成的必然结果。
按照经济学的一个简单原则,资本具有集聚效应,以此换来最大化收益。那些人才之所以滞留在海外不回来,是因为那里有比国内更充足且更匹配的市场,更能发挥知识资本的作用,这是一个理性人的常规选择。由于国内政治体制改革的严重滞后,国内市场被各种利益集团垄断,按照市场规律运行的自由市场空间很小,从而无法形成对于知识资本的强烈需求。
对于这种现象,笔者喜欢举的一个例子是:非洲不需要比尔·盖茨和巴菲特,虽然两人被世界公认是高端人才,因为非洲没有与他们两位知识相匹配的成熟的电子市场和股市,你把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引进到非洲,对双方都是一个伤害和损失。
基于上述分析,由于中国适合于高端人才发挥作用的市场空间过于狭小,导致知识资本的流动空间也变小,在现有的生产模式下,中国实际上并不缺人才,而且还呈饱和现象。
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一些潜在的市场空间有望被释放出来,还有,国家对于未来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期待,都需要高端科技力量提供更多的支持,这才是本轮中国人才流失论异常火热的深层原因所在。
目前中国真正短缺的不是人才,而是需要人才的市场。
人才流失,仅仅是多年来市场萎缩的一个症候而已。古人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把国内市场建设成符合国际规则的一流市场,并积极开拓新的、多元化的、立体的市场空间,那些储藏在海外的各类高端人才自然会回来的,毕竟追随市场永远是理性经济人的行为金律!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