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学经典诵读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来源 :文学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863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学经典的熏陶下,不但能够提高中学生的文化修养,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品德的养成。一个人的发展,后天的影响非常重要,尤其是文化的熏陶能让其人格和修养和得到极大的发展。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1]
   一.明确经典誦读的目标定位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养成的重要时期,对于他们进行道德养成教育是最佳的人生成长时期,借助经典诵读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让他们在优秀的传统文化熏陶中健康成长。将经典诵读纳入到中学课程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经典诵读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可以发挥其德育功能,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修养。在中学开展经典诵读时,也应该以发展学生的品德修养为目标,在开展经典诵读的过程中,要关注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鲁迅曾说过:“我们要批评家,给青年的阅读以正确的指引。唯有用前辈人所创造的最美好的精神食品来滋养下一代,才能保证他们成为具有美好的心灵的健全的人。”[2]鲁迅先生所提到的“健全的人”即是德才兼备的人才。校园是一方净土,在这块净土中对学生进行品德的养成教育,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通过国学经典中的优秀内容对中学生进行道德和心灵上的净化,指导他们进行养成教育,成长为新时代有用的人才。品德教育的园地就是学校,学校在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中也应该以学生的德育教育为目标。
   二.开发经典诵读课程内容
   诵读内容是进行经典诵读活动中最重参照,切忌在课程内容选择时随意化,缺乏统一的安排,不能老师随便安排什么,学生就随便读什么,这样的经典诵读没有可延续性,对于德育渗透的影响不大,往往还会适得其反,因此,为了强化经典诵读对中学生德育的渗透功用,在选择诵读内容上要有序列,让诵读的内容与学生的心理认知相符合,这样才有助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延续,强化诵读的功效。在具体的经典诵读内容选择时,可结合学生的认知实际,确定课程的目标,结合我国的国情,对传统的经典要进行拓展性思考,扩大经典诵读的影响,不但让学生进行文化熏陶,还要让学生得到品德上的养成教育。
   我国传统经典大多产生于几千年之前,与学生的现在生活相脱离,学生在理解上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选择和指导经典诵读时切忌前松后紧,半途而废,流于形式,一开始学生的兴趣很高,可随后在诵读的过程中,因为语言上的差异太大,学生的感觉到乏味,而渐渐失去了信心,这些方面都是需要老师在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时提前考虑的。在指导学生诵读经典时,要让学生先关注经典的创作者,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并将希望落实的目标体现在内容中,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拓展性去理解经典的内蕴所在。而老师要做引领的工作,经典诵读不能只理解字面上的表层意思,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诵读函咏其中,结合时代背景,去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然后引导学生可结合当代社会展开思考,通过经典诵读学生体味到有用的观念和方法,帮助学生的德育养成,从而提高经典诵读对于中学生德育渗透教育的功能。同时,在诵读中还要训练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励学生能就时下的问题发表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在开展经典诵读的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明白我国的传统经典作品,年代久远,里面的内容与新时代有着很大的区别,甚至有些观念与当下是相左的,因此在诵读中要教会学生去甄别和判断,钱理群曾经说过:“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必须伴随着对现代文化和思考,对于作品和作家,应当用更加理性的态度对待,将这些作品看作是自己开发的领域,尝试与创作者进行交流与沟通,并学会反驳,创新。”[3]这就要求老师在指导经典诵读时,不仅给学生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通过个人理解传统文化的内蕴,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发挥主客能动性去进行辨别经典的内涵,能真正把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学生不但要做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三.加强经典诵读课程实施
   1.创新经典诵读的形式。新时代背景下的经典诵读的形式要与时俱进,要与新课标理念相一致,在校园内开展经典诵读时,要创新形式,对经典进行再创造,这样的活动才有益于学生品德的养成。就目前而言,中学生因为年龄更喜欢将娱乐与经典诵读活动结合在一起,以实现寓教于乐的目标,所以可把经典诵读以活动的形式来进行,而老师做好主题指导即可。比如可进行古诗接龙游戏,让学生通过比赛的方式,达到育人的目标,如果有学生接不上时,可让其进行诗词朗读。比如教材中的《木兰辞》就可以进行接龙竞赛。另外,做好家校共育工作,“将传统经典诵读由学校拓展到课外来进行,让学校与家庭之间建立联结,让家长也参与经典诵读中来,陪伴孩子的成长,潜移默化受到影响”[4].在家庭进行经典诵读活动时,素材可多样化,唐诗宋词均可,《论语》《诗经》俱好,在诵读时家长可用手机录相,然后放在群里进行点评,让传统文化的教育随处能够实现,无处不在,从而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2.通过竞赛强化经典诵读。目前,在中学阶段都会举行一些经典诵读的竞赛活动,但是这些活动的创意不足,形式比较单一,难以达到效果,所谓“比赛只是看重了学生的诵读能力,而忽视了经典中所包含的情感渗透作用,没有对经典做更深层的拓展和延伸”[5]。所以在新标下的经典诵读要立足于学生的德育渗透,让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比如可举行辩论赛,因为辩论赛能激发学生对经典的内涵作深层的解读,对传统文化会做深刻的思考,而且在准备过程中,会做进一步拓展和延伸阅读,这大大促进了学生的思考空间。
   3.结合实际确立经典诵读日。所谓经典诵读日就是让经典诵读能够常态化,在一个学期的某一天用于一本经典的诵读和学习,以强化经典诵读的意义,在诵读时老师可做好指导工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自己确定诵读材料,通过对作品诵读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是读后感的形式,可以是阅读交流的形式,不一而足,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有效提升经典诵读的效果,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品德的熏陶教育。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心统性情”说是朱熹心性论的核心内容,亦是其实质所在,心性论和理气论是朱熹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朱熹以张载“心统性情”的思想为依托,继承并将其发展成系统的学说,从而提出了自己的“心统性情”思想。   关键词:心统性情 心 性 情  心性论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特有的关于个体精神修养之依据、意义和途径的学说,心性论的问题从孔孟起源,孔子是从人自身为道德寻求依据的做法,但其思想中心性概念尚未成为
语言学习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主要通过诸如感觉、知觉、思维、想象、推理和记忆等认知活动来完成.根据国内外语言学家的研究,发现情感因素对认知活动的影响较大.认知和情感贯穿
内容摘要: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培养和开发学生职业能力的角度入手,进行教学设计和探索,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质和技能。优秀的语文教学,能为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助“一臂之力”,犹如帮助他们拿到一把打开职业生涯之门的钥匙。高职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策略有:修正教学理念,正确定位语文教学目标;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突出语言教学的实用性;围绕行业、企业创新教学内容,
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转变注重知识传授的角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主动参与,采用“以生为主”教学法;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教学要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学习语文的规律,摒弃过去的陈旧的教学方法。这样才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一谈如何体现以“以生为主”这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转变观念,树立“以生为主”的教学思想   教师角色转变首先是
期刊
内容摘要:在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和选择性必修教材中,与人教版、苏教版教材同时重合的课文有33篇,包括《沁园春·长沙》《师说》《记念刘和珍君》等经典篇目。通过比较相同选文发现,虽然这33篇文章得以保留,但是其编排方式、助读系统、作业系统等与人教版、苏教版教材相比均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即所谓的“同文异样”。以经典课文《记念刘和珍君》为例,对比其在不同版本教材中“异样”,有助于理解三种版本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
新课程把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一个核心理念,我认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社会实践证明,学习的方式即生活的方式。当学生在求学时代,以求学作为生活主旋律的时候,这种方式就体现为学习方式;当学生们长大成人,以工作作为主要生活内容的时候,这种方式就是生活方式。追根究底,因为学习的本质是生活方式,就是认识和实践的方式,你以被动的方式学习,就表明你是以被动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实践的。你以一种踊跃的、自主的方式学习
期刊
内容摘要:世界上每个民族的历史都有史前的神话传说时期。人们在童年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接触到自己民族的神话。正是这一文化特点,决定了少儿读物与神话的艺术联系:在思维层面上,神话是原逻辑思维的文化遗留,与儿童懵懵懂懂的思维一致;在哲学层面上,神话解释万事万物的来由,符合儿童好奇、探究的心理;在教育层面上,神话的主题思想健康;在艺术层面上,神话的艺术风格深受小朋友们喜爱。神话类少儿读物由于情节离奇、人物独
内容摘要:本文从自身教学实际出发,浅析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特点。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论述了教师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手法将课程思政融入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课堂内外,才能将二者更好的融合。   关键词:课程思政特点 授课内容 针对性 目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各级教育部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提到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了在各类高校要将包括思想政
在大学教育教学中,汉语言文学教学十分关键,有效的教育既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沟通能力与文化底蕴,进而在无形中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在这一背
内容摘要:文学语言的优美包括语言形式的外在表现之美和思想情感的内在表达之美。要使文学语言优美,就要使语言“形象化”、“情感化”和“个性化”。   关键词:文学作品 文学语言 优美  文学语言即文学作品的语言,其优美是一种集形象化、情感化与个性化于一身的审美风格,是一种生动、具体、精雕细描的艺术化再现生活真实的语言美。这种语言或如牡丹盛开,争奇斗艳;或如雨后彩虹,清新亮丽;或如小溪潺潺,自然流畅;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