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佛教音乐研究

来源 :大众科学(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1112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佛教音乐指的是佛教用以阐明佛理弘扬佛法的佛事音乐,也可以指世人创作的歌颂佛教的音乐。本文以昆明圆通寺及盘龙寺为例,从佛教音乐的发展过程、分析问卷调查、佛教音乐的现状、佛教音乐的保护及传承几个方面对佛教音乐进行研究。
  关键词:佛教音乐;发展过程;问卷调查;保护;传承
  前言
  佛教音乐,中国佛教寺院和信众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所用的音乐。佛教认为,音乐有“供养”、“颂佛”作用。佛教音乐在中国起源于山东的鱼山梵呗,鱼山梵呗是中国最早的梵呗。
  一、概况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中国的发展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以其悠久的历史积淀、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深厚的佛教教义,对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汉传佛教音乐是随着印度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后应运而生的,为“佛教寺院和信众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所用的音乐。佛教认为音乐有“供养”、“诵佛”作用。汉传佛教音乐作为佛教理论与中国传统音乐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它既是佛教清规、仪轨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的结果、也是佛教与汉族文化融合的产物,这种环环相扣的关系造成了汉传佛教音乐的诸多特殊性。昆明圆通寺与盘龙寺就是属于汉传佛教。佛教音乐一开始并不是汉族人创作的。后来,佛教的传播被中国当地的百姓接受,佛教音乐中也融入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元素。所以,汉传佛教音乐既有中国民族民间音调,也有西域的民族音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在大陆社会迅速扩大,佛学研究成果斐然,其中,佛教音乐方面的研究也是硕果累累。中国汉传佛教音乐,从传承的乐谱和口碑资料来看,大多将佛教音乐中的声乐部分称为“禅乐”或“禅门”;将佛教音乐器乐中的管弦乐部分,特别是笙管乐部分称为“音乐”或“音乐门”;将佛教音乐中的打击乐部分称为“法器”或“法器门”。
  二、云南佛教音乐的发展过程
  汉传佛教,又可以被称之为“汉语系佛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汉语中所说的佛教,一般仅仅指的是汉传佛教,因为我们这里所说的“佛教”一词,实际上指的是狹义的佛教,因为汉传佛教弘扬的是大乘佛法,在中原地区相比于其他派系的佛教而言其影响力相对较大,并且汉传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且大小兼修,以显宗为多,这都和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一般狭义地来说,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指“佛教"仅仅是指汉传佛教。我们这里所研究的盘龙寺和圆通寺就属于汉传佛教的派系。
   隋唐时期,汉传佛教音乐进入传播和发展的顶峰时期,这时期汉传佛教传入云南。云南对外没有海路可通,而陆路与印度的交通则受阻于高山深谷和复杂多变的气候。因此佛教传入云南晚于中国内地、沿海和西藏,主要原因在于云南和印度之间的交通十分困难。据史料记载,唐开元二年(714年),南诏国王盛逻皮遣宰相张建成向唐朝入贡通好,得唐玄宗厚礼相待,并赐给佛像。张建成过成都时学习佛经,回到云南后开始传播汉传佛教佛经。
  元代随着政治经济重心向滇池地区转移,昆明的一些僧人到中原去求法,带回了禅宗,并在昆明各处兴建丛林宣讲禅宗。
  明清两朝统治者打击密教,扶持显教,密教只得退到丽江、中甸、大理周围的一些县及边远山区。在昆明则是大乘汉传佛教占了主导地位,其中信奉大乘佛教的寺院就有圆通寺和盘龙寺。
   进入近代,受战乱、政治环境的影响,云南佛教音乐在动荡中艰难维继,虽然在建国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苏,但后来因“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而完全停滞,大量佛教文物包括音乐资料被毁,云南的佛教音乐活动完全停滞,这可以说是佛教音乐发展的历史最低潮,直至改革开放之后云南的佛教音乐才得到了复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佛教音乐有着愈发通俗现代化的趋势,并且出现了大量的佛教音乐制品,云南佛教音乐得以重新步入正轨而发展至今。
  三、人们对云南佛教音乐的了解
  为了了解当今时代人们对云南佛教音乐的了解程度,我们专门针对圆通寺和盘龙的游客和我们身边的朋友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分析,分析如下: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調查的81人中女性占大多数并且年轻人居多,参与问卷的人大多不信奉佛教并且他们周围信奉佛教的人也比较少,但透过数据还是可以看出有大部分人愿意聆听云南佛教音乐的,只有极少的人是因为没有时间去了解,另外还有较少的一部分人完全不会去听云南佛教音乐,那我们的创新目标也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知道我们云南的佛教音乐,通过渠道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人是通过网络来了解到关于佛教音乐的知识的,那我们就可以利用网络这一优势来广泛宣传云南佛教音乐的知识。透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了解云南佛教音乐大多都是自己去了解的,还有一部分是通过身边的亲朋好友了解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增加他们的主动性。数据结果显示几乎没有人去了解圆通寺和盘龙寺的佛教音乐,并且大部分人不会去宣传佛教音乐,但是大多数人都认为云南的佛教音乐是应该被传承和保护的。我们认为宣传云南的佛教音乐不一定只能是信仰佛教的才宣传,佛教文化也是博大精深的,我们都应该对它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据我们调查的数据来看,游客对云南佛教音乐的了解程度是欠缺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云南的佛教音乐在他们的脑海里是空白的,这样的调查结果也说明了云南佛教音乐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云南佛教音乐。
  四、云南佛教音乐现状
  《方立天集》的第三卷《中国佛教文学》中讲到“佛教音乐对于某些人信奉佛教起了感染、诱发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代广大人民的文化生活贫乏枯燥,常借寺院的节日活动、庙会、戏场演戏,获得艺术欣赏和艺术活动的机会,佛教音乐对活跃人们的文化生活起了积极的作用。”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寺院的活动不再是人们主要的日常文化活动点。但圆通寺和盘龙寺依旧会举办很多的宗教活动,每当春节、清明节等节日还有每个月的初一、十五寺院里人山人海,来往的人们有市内的、省内的甚至省外的也不在少数,他们纷纷来到这里参拜灵验的神明。   经过多次进入圆通寺与盘龙寺走访调查,我们发现两个寺院如今都存在着佛教音乐传承的困境,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圆通寺和盘龙寺僧人逐渐老龄化,年轻后备力量少
  目前,能够掌握云南佛教音乐的僧人他们的年龄已经趋向老龄化。而很多年轻人都只是把佛教音乐作为一种工作方式、谋生手段,为了维持生计,年轻人更倾向于到城市打拼,愿意花大量时间去学习和钻研佛教音乐的人很少。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云南佛教音乐的传承。
  2、圆通寺和盘龙寺的僧人文化水平有限
  通过对圆通寺和盘龙寺僧人的采访,我们发现所以里僧人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这就造成对寺里的佛规、佛仪的学习能力有限,对于弘扬佛曲音乐显然就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毕竟想掌握佛教音乐需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还有乐感、节奏感,否则很难接手各类乐谱。
  3、云南佛教音樂受流行音乐等文化的冲击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流行音乐更受当代年轻人的喜爱,钢琴、吉他、架子鼓、小提琴等热门乐器的受欢迎程度更是远远超过了锣、鼓、竹笛等传统乐器。且很多学校能教授此类乐器的教师也不多,传统乐器相对就已经失去了优势。所以当代年轻人更愿意花时间去学习那些热门乐器。
  五、云南佛教音乐的保护及传承
  圆通寺和盘龙寺的佛教音乐影射出了云南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方向,所以保护云南佛教音乐刻不容缓。面对云南佛教音乐传承的困境,笔者提出以下保护及传承措施:
  1、加大对云南佛教音乐的重视
  佛教音乐是佛教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圆通寺和盘龙寺中佛教音乐的调查,笔者在此认为国家应该加大对云南佛教音乐的重视。首先需要通过传统、新媒体传播方式加大对云南佛教音乐的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云南的佛教音乐。其次地方政府应该发起号召,提供充足的支持,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方面,尤其是对佛教音乐工作人员的相关支持,让他们看到云南佛教音乐的发展前景,从而做好佛教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工作。
  2、注重人才的培养
  佛教音乐的发展重在传承,政府部门应该号召云南佛教音乐走进校园。学生是一个流动的群体,他们的思潮在社会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在校园中开展云南佛教音乐相关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云南的佛教音乐,同时学生可以带动身边的人加大对云南佛教音乐的重视力度。
  3、成立云南佛教音乐学习班
  有很多宗教都会创建学习班来吸引信徒进行学习,这样能让信徒接受宗教文化熏陶,树立宗教思想意识。圆通寺和盘龙寺可以充分借鉴其他宗教传播音乐文化的方式,来传承云南佛教音乐文化。
  结语
  云南佛教音乐是中国音乐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也揭示了中华民族独特情感世界的人文精神。只有真正了解云南传统佛教音乐的人才能实现复兴云南佛教音乐这一伟大任务,因此,我们首先要关注古代保存的传统佛教音乐,如正念歌曲、赞美诗、唱经等等。但是,继承的目的不是为了维护缺陷。纯粹的云南佛教音乐不一定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水准,云南佛教音乐在保持着传统风格的基础之上,与其他音乐一样,还需要有吸引听众的能力。这就要不断创新,以满足现代人的需求,这是云南佛教音乐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专家学者在未来传承与发展云南佛教音乐的研究中提供相关的基础信息和支持。
  参考文献:
  [1]陈霓 汉传佛教音乐与藏传佛教音乐之比较研究[D] 西北民族大学 2006.
  [2]陈岳琴 我国唐代佛教音乐初探[J] 艺海 2014
  [3]马修·J·乔治 佛教音乐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建议分析 艺术评鉴 2019
  [4]方立天 《方立天集》第三卷《中国佛教文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302
其他文献
摘 要: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十分迅速,建筑业为我国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建筑工程中,工程造价包括对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的成本进行预测、计划、控制以及核算等方面的过程,工程造价管理对于成本控制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工程预算审核是工程造价中的重要环节,是对建筑工程项目中所需人工、材料以及机械设备等耗用资金的核算和预算对比过程,它的审核质量与企业的利益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通过对工程造价预算审核的内容进行阐述,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建筑工程行业也逐渐在技术方面获得了进步,其中关于建筑暖通空调制冷系统的设计和施工使用,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资源的浪费和电能的浪费,由此不仅加到了使用方面的成本投入,也更是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此需要重视在暖通空调制冷系统中应用环保节能技术,以此在降低能耗的同时也能够保障社会环境。  关键词:暖通空调制冷系统;环保节能;技术应用  1、节能技术应用于暖通空调设计的必要
期刊
摘 要:在科学技术和现代传播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新兴技术和产业都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不断诞生。当前,数字化和信息化已经成为媒体的新发展趋势,新媒体的野蛮生长让人们了解世界更快更便捷,并逐渐挤压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传统媒体如何汲取新媒体的自身优势,通过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来促进自身转型,成为了全行业正在探索的问题。本文将以此展开研究,希望能够对媒体行业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媒体;融合发
期刊
摘 要: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基本的技术支持和新材料支持,当前阶段有更多的新材料被应用到了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当中,其中膨胀混凝土材料的应用便有效提高了施工技术标准和质量,并且借助对其材料本身特性的明确和分析,也更可以明确关于膨胀混凝土材料在未来建筑工程行业发展过程当中的作用和价值,至此本文将对建筑结构施工中膨胀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应用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建筑结构施工;膨胀混凝土;施工技术 
期刊
摘 要:马克思的生态思想经历了从萌芽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直至成熟时期的演变,通过去进一步了解其发展的历史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内容,其思想散发的智慧的光芒,至今对人类社会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的生态思想;自然;实践;生产力  一、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形成过程  深入理解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发展,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其生态思想的萌芽、演变和成熟的过程。而这些过程都是在经过不
期刊
摘 要:建设工程的质量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其不仅关乎着社会安定和企业的经济效益,还关乎到国家与政府的形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能够加强建设工程的质量,需要做好工程监理工作和质量控制工作,本文对工程质量以及工程监理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探究其在施工中的重要性,并且提出做好工程质量控制以及工程监理的几个要点。  关键词:工程监理;质量控制;工程施工;重要性  1、前言  在我国的工程建设
期刊
摘 要:山水画写生是画家对自然物象进行观察、体悟并描绘的过程。画家将三维的场景呈现在二维的画面上,有选择地记录眼前场景,构思画面主次,运用笔墨技法将写景与写情完美融合,最后把自然之美转为艺术之美,为创作提供绘画素材。  关键词:山水画;写生;笔墨  一、写生的意义  山水画写生不仅仅是以“山”和“水”为美,还要关注自然物象中的“意”和“趣”。而写“意”和“趣”则是山水画写生的最高要求,画家对自然物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当前阶段电力系统当中已经应用了更多的自动化技术,进而借助自动化技术的有效应用,不仅能够确保电力系统整体运行更加稳定,也更会使得自动化技术发挥基础的保障作用。并且在电力系统的运行和管理以及使用过程当中,安全才是第一位,因此需要更加有必要对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安全控制问题进行分析和对策提出。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安全控制  1目前我国电力系統及其自动化技术
期刊
摘 要:方法论是研究者关于其研究的价值取向、方法选择和操作程序等问题的整体性说明。而其中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则是在定性与定量,个体与整体以及事实与价值三个辩证对立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须要系统地,动态地研究与掌握;单方面地,静态地研究则会陷入其应有的目的与意义。因此如何展示马克思主义满足科学标准即可测性,客观性,可预测性和可验证性,以及马克思主义如何批判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和经验主
期刊
摘 要:我们平常都说中国古文化优秀,可是在西方科学面前,拿不出具体优秀的内容,人们经过一番比较后又开始崇拜西方文化了。本文作者从中国古文化中的那一组图案,论证了它们是一组关系数据库模型,是上一轮或上几轮文明的结晶。再根据古文化流传下来的一些资料论证了,中国古文化是一套非常完整的接近绝对真理的文化体系。  关键词:物质二元论;关系数据库模型;文化的终端;文化导向功能;场文化  1 正确认识中国古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