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清欢逆流而上

来源 :散文诗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棵高大的苦皮树,伫立在海南东坡书院外,似一位垂暮老者孤独地历经深长的风雨岁月,没有马不停蹄的消沉与永无消停的忧伤,而是心生大美境界中的可贵光明,新枝嫩叶一如既往地迎着太阳的暖正常逸出和发散。
  苦皮树从未言苦,虽表象既不同于槟榔树的亭亭玉立,也不及院内狗仔花的小众情趣,但其表皮有条条青筋高高隆起,似逆境中奋起的坚毅风骨,顿时不免使人生出几许肃然起敬。树干有很多凹陷部分犹如洪水冲刷过的土地,又如斑驳的土泥墙,被风霜划过几百年后依然傲立于纷繁复杂的尘世,定是丰厚坚实的内心抵御着外界的无数萧瑟与苦寒。此时,大树好像在眼前慢慢幻化成一位精神巨人,即人所共仰的文化巨匠苏东坡先生。
  其树身饱经沧桑的外形,完全异于高山榕树,毫无露在地面上的板根状华丽立体影像,似是东坡衣食简朴一生的再现。那身上许多触目惊心的不规则圆形暴突,像是重重打在先生衣衫上的块块补丁,更似生命河流中影响健康的肿瘤。即便如此,却毫无阻止奋力前行的方向与步伐。这,无疑是一种豁然和醉美,延绵在辽远时空,生生不息,定然缘于格局的深广与博大。
  此树也叫滑桃树,为1595年儋州知州陈荣选所栽。他此举是否有深意?他一定熟知苏东坡的过往,尤以遭及贬谪的起伏颠簸与纷纷扰扰最为绕不过。也许谁也不能猜测树大长成何样,或是能否成活及参天示人,但仅仅从名称上便可知晓一二,无论以常识还是经验上判断。
  光阴如马,苦涩东坡。先生仕途不得意,一贬再贬,甚至被捕入狱,刻在人生簿上可谓败笔连连,纵使拥有书就“天下第三行书”之誉,诞生华彩篇章无数,也没能在关键时为自己宕开一笔,力挽狂澜。在一次笑谈书法时,黄庭坚说先生之字人人爱惜,但扁得有点像蹲着的青蛙。字如其人,字映其意,是否因心情压抑所致,不得而知。
  东坡太难了。年岁已高,还偏偏被迫远离家乡与亲人,思念之苦常常深凿于心底,几分無奈几分伤。最后贬至琼地儋州,只有小儿苏过伴读左右,照顾起居,足见晚景渗透无以述说的凄凉。显然,点散日月的生活之苦不言自喻。从贬到黄州开始就得自食其力,为解决温饱问题,于“东坡”之上开种土地,其“东坡居士”别号由此得名。万万没想到,入琼更惨,官舍只能成为短崭的居所,很快被逐出后无缘相守,只有通过当地乡亲默默帮助, 在“污地之侧桄榔树下”搭建茅草屋,勉强遮风挡雨,也遮住心里的阴霾,挡住胸中的沉郁。
  东坡不是神,真实的日子还得继续。当怀旧和思乡纷至沓来,谁都会苦闷,而倘若一味消沉与烦恼,并不能在自己的心壁上画下半分改善的好。昨日一流水,只可逝,勿可追,珍惜当下或许是觅得最好的幸福与自在,至少给心情一个美好交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东坡深谙心理学中的转移法,将精力适时地巧妙“移情别恋”,终若一树花开。
  贬谪天涯者甚众,很多人都郁闷而死,惟有东坡努力调整和解脱,即使像苦皮树一样满身坎坷丛生,浑身背着苦楚。原谅这世界所有的不对,不必让自己在现实中哀伤地轮回,超然与旷达的“无所谓”便会翩然而至,衷情问候,犒劳内心。惟有让心轻盈起来和舒展开来,方能触及生命最美的模样。东坡将儒家的积极入世与道释的超然出世合于一身,随自身履历变化而切换人生态度,傲视一切苦难,成就超越时空的吸睛大法,为激励后人暗自输送极其丰厚的精神养料。即使千年流逝,东坡依然像是一个永不过气的跃在浪尖上的偶像,书写着风尚传奇。
  自乌台诗案贬到黄州之后,苏轼内心已抵达豁然通透,任尔东南西北风,大不了一蓑烟雨,了此平生,谁怕?
  先生对苦闷悲情一笔带过,视其为闪电滑向未知夜空。“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接连挫败,被贬三地,反成了人生中小小的傲娇,短短一句自嘲撑起了一方灵魂的大宇宙。儋州地处“登高望中原,但见积水空”的海岛中,按理说心也跟着一片荒凉,然而,“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住在牛栏西面的泥房中还如此充满乐观自得,完全消减了自伤自怜,该是具备何等的精神架构与高尚情怀。旷达仅为其表,坚毅才是其里。也许苦难经历得越多,抗挫力会愈强。这种被今人大力推崇的“逆商”,早已在砥砺前行的东坡身上显露无疑,以致让人感怀、佩服和称颂的潮水奔涌不息。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先生宽广的人生忧患逐渐替代了具体的政治忧患,从名利事业转向了大自然,于是更加寄情山水,纵横笔墨,能够云淡风轻地说出“也为风雨也为晴”。读书是东坡终生最美的坚持,也是他对抗挫折的嚣张武器之一,仿佛咬定青山不放松,常常“披展至倦而寝”。惨淡二十年谪居生涯,东坡还以诗书画排忧、以诗书画寄情,精神乾坤的硬盘里满满储存着能屈能伸、乐观豁达以及淡泊平静,自然坚强地撑起了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文化人格。他一生为党人倾轧、小人构陷而不屈,被一贬再贬而不悔,卓绝品性与浩然正气始终延绵不绝。此间能歌《赤壁赋》、唱“大江东去”,诞生千古经典,真正应了“福兮祸所伏”之理。自然,当被贬儋州经过琼州海峡时,潇洒呼赞“快意雄风海上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依然不忘初心,为人民服务,从自身遭遇中抽离而果断转移注意力,是东坡先生为人所道的魅力之一。在小我未能如意时,却能关照大众疾苦,遵循“众善奉行”的佛法理念执着前行。当地人称之谓“东坡不幸,百姓之幸”。在海南,摒弃杂念,心生一束光,竭力传播昌盛的中原文化以及农耕文明,悉教后人,培育新秀,功勋卓著,并且努力移风易俗,改变民间旧风陋习。海南第一个举人姜唐佐、琼岛历史上第一位进士符确,均师从于先生。他虽远在“天涯海角”,但仍以天下为己任的经世之道践行着自己的为官之道。他纵情奔波,其中不辞辛劳为当地人寻觅饮水,指地凿泉挖井(他曾在惠州帮助民众改造供水系统),消除生活之艰,诸多造福一方之举成为不胜枚举的日常。那手中的扶杖,是东坡年迈的意象,更是隐喻他为民奔走的劳碌形象赫然于乡土民间。
  最懂东坡的王朝云认为他满肚子的不合时宜。然而,仕途的不得意并没有影响他每到一地都和老百姓关系融洽,并竭尽全力为民办事。有时,他甚至认为饱读诗书,却不能以文字为老百姓谋福而伤心。“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人民生活的痛苦使他深感内疚,自叹饱学儒家经典竟救不了灾荒。这种民本主义思想始终在心中升腾,无疑彰显了东坡的另一种最合时宜。独立于污浊之上的人格精神和自觉意识,自然赢取旷日持久的高光与聚焦。林语堂说东坡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当属精准概括。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东坡在宋朝的山水中逍遥游走,用一双快乐的慧眼发现生活的美好。喜于融情大自然的东坡,心胸容纳更为宽广的天地,所有烦恼便被流云携带,被风驱散,或许还有新的收获眷顾,若是惠及民众,岂不一大幸事。流放海南期间,一日,见有鹧鸪鸟啄食树叶,东坡也拿来尝尝,那叶片居然不太苦,且有清香。于是他捋下一些嫩叶晒干泡茶,慢慢饮啜,赋诗挥毫“时捋嫩叶和枝煮,鹧鸪声声清香远”。随之,亦药亦茶的鹧鸪茶便被东坡极力推荐和“带货”,其清热解毒之功被广泛激活,于炎热的琼岛而言不愧是一份清凉舒爽的落地生根,且延至今日,仍深入影响了本土平民生活。
  东坡是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先生秉承一贯作风,和老百姓打成一片,亲和力极强。他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如此胸怀,助力东坡拥有了无与伦比的追求快乐的能力。在儋州中和镇农村,苏东坡不但与当地百姓建立起了友好的关系,而且与黎子云等人交往过密,“载酒过从,请益问奇,日益亲炙”,因此才有“遇雨借笠而归事”。他能与当地人一样,头戴斗笠,脚着木屐,潇洒自然地穿梭于寻常巷陌。路上儿童与之逗乐,连小狗见了吠叫后都扭着尾巴跟他走。巍巍朝廷官员、堂堂文化学者,有诸多类似与民同乐之举,并且自得其乐,缘于难能可贵的转变瞬间启动,不仅指他的外在形象,更是他的精神世界。
  深受佛家“平常心是道”的启示,先生在贬谪之地都与农人无异,“力耕不受众目怜”,快乐而满足。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直面辉煌之后的惨淡人生,能够在忧患中泰然自若,平稳度日,这是人所敬佩的东坡魅力之一。白天抬头微笑,夜晚从容入眠,随缘而行,安乐而进,情趣亦是盎然,幸福指数攀援而上。一向喜欢演绎和热心传播内地特色文化的大文豪,生活中特别喜欢研究饮食,成为一代饕餮大王,甚或美食家。纵使生活有诸多不爽,一块东坡肘子,一串美味荔枝,东坡皆能满血唤醒愉悦。东坡肉的秘制、学习酿酒的专注与情趣,带人于海边找寻牡蛎烤食的欢愉,从最初为果腹提升到构筑了美食自由。在苦极后找到了乐活,有了心中的不可辜负,也算是人生之幸。
  有人说东坡在“匍匐生存”,但这决不是低头和倒下,而是换一种人生奋力前进的姿态。胸纳千古八荒的先生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长,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佞。处顺境时不骄情逸乐,在逆境中能随遇而安,使之活脱脱成为林语堂口中“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无论怎样,东坡都将自己调至“人间有味是清欢”的诗意和高度。能从坎坷的生活中体会到明月美酒带来的欢乐,感受到清茶野菜给人的清欢,使得“东坡特色”持久华丽于沧桑大地。林清玄说,第一流人物就是能在清欢里也能体悟人间有味之人。清欢可转瞬即逝,但也能常伴周身。
  時光流变,世事风云,多年后的苦皮树依旧茁壮,新绿频繁张扬,延续美好尘缘,纵使仿若东坡负着一身无言之苦,仍然倔强而傲娇。
其他文献
抓住绳索,抓住一寸寸向上的时间。  攥紧机遇,双脚踩实悬在空中的路。没有一秒可以等待,一步步写出的仰望,远比文字辽阔。  沉默,在期待中酝酿深情,最后的笑声比阳光明媚,比晴空湛蓝。此时,把自己交给风,梳理凌乱的半生。剪去捍卫惰性的全部借口,轻装上马,在雕花的马鞍上,放声喊出封存在心底的那段牧歌,掀開宝古图的毡房。  霜染白发,不说沧桑。每个人都在重塑自己的雕像。芳华尽,古柳树下,回忆蹲坐,即在迎接
期刊
明月是一封难以解读的家书  在西门码头,渡船停摆  波浪是唯一还在贴着水面  来回奔走的信史  我安家四川后,母亲说  她托家门口起源的溪流  捎来了明月和故乡的蝉鸣  江水滔滔,方言早已失身  我至今不忍告诉母亲  这些年,未曾有过一朵浪花唤我小名  上岸为我卸下一封家书,让我签收  偷 生  炒干的茶叶,自始自终  没有死透  在火焰的炙烤下,它隱忍地  把身子卷缩起来  留给世人一个假象  
期刊
端午节  死的念头,即使忽然一闪也是羞耻的  也有负蓬勃的万物和柔顺的风——  这一天,我的眼里总是泪水满盈  忍不住从一个人的死假想到自己的死  从一个人的不幸,推及众人的不幸  痛风书  那种疼,想一想就汗毛倒竖  那种疼超出忍受力,摧毁你的意志  叫你丧失睡眠,欲望和操守  那时候,我不止一次地想:  找一个人替我受罪,给什么都行  人啊,痛不欲生的时候  可能选择死,也可能选择无耻  肉搏
期刊
一次又一次离开,一次又一次到来  从不曾带走一句咒语,也不曾  留下半块伤疤。母亲和奶奶站着祭祀的石头  压着风口游回的木鱼  可以肯定,桃花不是在春夜出走,半夏和鼠鞠草  也没有在九月初三夜回来过  无需回头,无需把名字举过头顶  逆流的河已经漫过脚踝和铜铃  灯草,柳条,碎月光,盛装圣水的土陶罐  以及走过石桥的黑羊和黄牛  都是我的神灵  此刻,请允许我掏出肋骨间的虔诚  献上,方言上的血迹
期刊
阿西克  西域的风凌石,一生都不曾谵妄  在边地,时空的成分多是沉睡  北风在这里失速,以一种绝对的语辞  驱使吗啡和鸦片失去疗效  归功这风吹的劲,凌厉雕刻这不朽的故事  途径的多是羁旅的异乡人  怀着巧妙的心思驱使内心的兽,抄近道  接近这星球的遗子  毕竟,无人问津才无需证伪  无人问津的是这风凌石  也是这时空的漏网之鱼  (注:阿西克,西北一带的游吟者,他们远离人群,固守自我的精神领地)
期刊
对于山东人家来说,包饺子是基本功,各家都有自已的拿手好戏。我们家的绝活儿,是猪肉韭菜馅儿水饺。  老爸负责备料、和面,买来新鲜韭菜,摘净,泡洗,摊开放在案板上,晾干后切末儿。买来五花肉,手工剁馅儿。  用古船牌面粉加水搅拌成团,揉搓均匀,至表面光滑,放在一边醒着。  老娘负责“核心技术”:拌馅儿。总的步骤是,先拌肉馅儿,后加韭菜。  在肉馅儿里加入适量的葱末、姜末、花椒面儿、十三香,倒入适量清油、
期刊
收旧货的敞篷车  暂且把它看做是一面不和谐风景,一首常年晃荡在小区的硬朗的诗。它,向世界示众,也可说是无期限地公示着家产。  除了芜杂的废品,便是苟活于城郊结合部,那十四平方米出租房门缝里的叹息。  起句,是那套破旧迷彩服的男人,城管特许他做残疾车驾驶员;  作为诗的外延,副驾座上这位形容枯槁的女人,不停摇响变了形的铃铛;  第三句,像只弯曲的丝瓜,一位十四岁的脑瘫女孩,被一根麻绳系着,她边上,我
期刊
上一次我家养金鱼还是我童年的时候,记得几条小金鱼在小小的圆形鱼缸里游来游去,很讨人喜欢,我隔几天就会给它们喂食,可是不久不知什么原因全死了。我便认为金鱼或许是养不活的。  搬了两次家后,母亲兴许是想让新家多点生气,买了一个小型生态鱼缸,里面有几株假草,一个假桥,几个海螺,还铺垫了一些五彩斑斓的石头,是我最喜欢的蓝色水晶石,打开灯光的时候,好像一个小型的海洋世界。几天之后,母亲让我端着一个泡沫盒,说
期刊
生活那么小  一切都在琐碎的事物里  柴米油盐,不指定与茶匹配  有人复制昨天,有人篡改明天  风花雪月,指不定有诗有酒也有花  怀抱一轮明月,从此便多了一种信仰  不能以卓尔的方式度过  余生最多的爱,所有幸福  自酿芬芳和醉意,一生一世  转山转水,读懂一部分诗书  不關心别处的追逐与明暗  深了浅了,浓了淡了  那是他们自以为是的真理  阴晴圆缺,雨水顺流  高高低低的万物之躯,  请收起你
期刊
與现实书  该黑时黑,该白时白。  时光的波澜不惊,日升日落是一种执念,面对现实谁人能守口如瓶。  和一些人相聚后离散不再相聚,和一些人相聚后离散再次相聚,世事总是无常,难以把握。浓的淡的光阴就在草青草黄,草黄草青之间流转。  诸神已是缄默,祭拜后的咒语遗落在龟甲的纹理里等候来者。  一切又将回归最初的平静。  可是,你听,有人在暗夜里独自歌唱。  万物拔节的声音走进风中起舞,该说的话还在酝酿未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