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基于连续-非连续单元方法,同时考虑单元变形、裂缝开展、块体接触等真实过程,引入应力与裂隙渗流耦合相关算法与模型,分析煤层在多种应力条件下,采用水以及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CO2)作为压裂液的不同压裂过程,获得对应的裂缝扩展模式及压裂液使用量,并进一步对裂缝宽度发展与注入流体变化等结果展开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CO2压裂下煤体裂缝发展较完全,裂缝数量多且形态复杂;煤体的破裂度随地应力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本研究结果可辅助设计人员优化压裂设计,节省成本的
【机 构】
:
河北工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天津300401;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100190;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100190;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北京100049;中化学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连续-非连续单元方法,同时考虑单元变形、裂缝开展、块体接触等真实过程,引入应力与裂隙渗流耦合相关算法与模型,分析煤层在多种应力条件下,采用水以及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CO2)作为压裂液的不同压裂过程,获得对应的裂缝扩展模式及压裂液使用量,并进一步对裂缝宽度发展与注入流体变化等结果展开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CO2压裂下煤体裂缝发展较完全,裂缝数量多且形态复杂;煤体的破裂度随地应力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本研究结果可辅助设计人员优化压裂设计,节省成本的同时提高压裂效率,为SC-CO2应用于煤层气开采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以汾源煤业5-1022巷赋存松软直接顶岩层、厚硬基本顶岩层为工程背景,提出了及时强主动支护原则、浅层围岩被动强化支护、充分利用厚硬基本顶承载能力的厚硬基本顶下巷道支护思路和原则.基于此,开发了厚硬基本顶下锚网梁索棚联合支护技术,现场应用后,围岩变形均可控,实现了汾源煤业5-1022巷的稳定控制.
为解决下穿运营线、建(构)筑物的工程安全风险控制问题,分析地下空间下穿工程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研究基于“动态平衡”的地下空间下穿机制,给出安全控制技术,并提出未来技术发展的方向建议.结论如下:1)地下空间下穿是既有工程、地层、下穿工程扰动与平衡的动态过程;2)扰动与控制过程分析是下穿机制研究的重点;3)安全下穿以稳定性为目标,针对既有结构、地层介质、支护结构、动态管控等方面强化控制措施;4)可从地质条件、覆跨比、周边环境及沉降控制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下穿工程工法;5)可通过加固及托换、地层改良固结、隔离和支
为了解决高维数据维数灾难影响数据相似性度量的问题,提出一种流形自适应结构化子空间聚类方法,通过构造相似矩阵获取数据的全局和局部流形结构信息,将亲和矩阵的构造和聚类分割统一到一个优化框架中,得到相似图和最终的聚类结果.在YALE、JAFFE、COIL20等10个真实数据集上与多个经典聚类算法进行对比试验,提出的算法在Accuracy、NMI和Purity 3个聚类评价指标上高于对比算法.试验结果证明了提出算法在解决高维数据聚类问题上的有效性.
以全氟化合物的增效和选择性去除为目标,制备了全氟化合物改性分子印迹TiO2纳米管,通过降解实验研究了材料对全氟辛酸的光催化降解性能、脱氟性能和选择性,结果表明材料具有出色的催化性能、脱氟性能和选择性.
为保证水下插拔电连接器在深海高压与通电发热条件下工作的可靠性,建立连接器插头内壳体组件三维模型.采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插头内壳体组件进行稳态热分析和结构热应力分析,研究在不同插针接触体温度条件下各组件的应力分布与变形规律;对主要部件进行模态分析,得到前6阶模态下固有频率及振型,讨论不同预应力和结构厚度对内壳体模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插针接触体工作温度的升高,内壳体和压力平衡膜的等效应力与变形量逐渐减小,内壳体的等效应力逐渐增大但其变形量减小;在不同的海水深度下,预应力的变化对内壳体固有
以智慧交通场景中的车辆编队为应用背景,建立基于智能驾驶员模型的车辆队列控制模型,分析车-车通信中延时对队列控制稳定性的影响.提出基于车-车通信更新延迟的故障诊断方法,利用中值和均值的统计特性计算用于判断是否发生故障的决策变量,设计两层滑窗对决策变量进行平滑,实现决策变量实时、自适应计算;利用Jarque-Bera检验一段时间内接收端延迟更新统计分布的正态性,若该分布显著偏离正态分布,则认为通信质量恶化.在测试场地采集车辆行驶速度数据和车-车通信延时数据,对不同场景下车-车通信更新延迟的统计分布特性进行仿真
以成都地铁19号线华兴街站车站底板施工过程为工程背景,采用温度和应变现场监测方法,分析与总结地铁车站底板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内部由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升降变化特征,研究车站底板混凝土中心与表面、表面与大气温度间的温度转换规律;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地铁车站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浇筑过程的三维应力场-温度场耦合力学模型,通过与监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得到地铁车站底板、侧墙等不同结构不同位置的温度-应变关系,并对下一步施工采取的温度控制措施提供一些建议.
采用浸渍法利用氯化镧对山楂核生物炭改性,研究得出最佳改性质量浓度为11 mg/L,最佳改性pH值为13.00,并采用XRD、FTIR以及比表面对其表征,结果表明镧以La(OH)3的形式负载在山楂核生物炭上,改性后的BET比表面积变小;对镧改性生物炭的除磷性能研究表明在KH2PO4溶液质量浓度为400 mg/L、pH值为7.00、改性生物炭投入量为0.25 g/30 mL、吸附时间为40 min时达到吸附平衡,吸附量可达到45.38 mg/g.
以硝酸铜Cu(NO3)2为铜源,1,3,5-苯三甲酸为有机配体,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金属有机骨架Cu3(BTC)2(即HKUST-1),通过调节水热温度、原料配比、反应助剂等在不同条件下制备了目标化合物.进一步借助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对所制备样品的表面性质及形貌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分析.
提出一种融合节点状态信息的跨社交网络用户对齐方法,通过网络表示捕获节点的局部特征和节点状态信息得到每个账户的嵌入向量,计算不同账户对应表示之间的相似性发现对齐用户.在2个真实数据集上的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相对于其他方法可以对齐更多的用户.在预测不同尺度的top-k时,提出的方法在网络结构较稠密的Twitter-Foursquare数据集上能够在top-9时对齐准确率达到50%且在稀疏且大网络数据集DM-ML上相比其他方法对齐准确率提高12.06%~36.62%;在分析F1-score时,提出的方法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