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

来源 :当代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9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反乌托邦小说《The Giver》中描绘了两条“边界”:一条有形——小说中“和谐社区”的边界:圈限人的行为与思考的边界;一条无形——设定在每个人身上的职业、角色甚至情感的边界。由此,乌托邦建立,人们以各自适当的角色在适当的区域活动直到主角Jonas冲破边界,释放人性中的一切善恶。同时,Jonas冲破了另一層边界,以自由之姿向设置者进行反戈。
  从这本小说中,我读出了一种对边界的视角,让我警觉自省,环视四周,果然,稀松的空气中有一条“边界”。我感受到它。
  边界,英文解释“boundary”,词根为“bound”,即为捆绑、束缚、缠绕,犹如绷带缠绕木乃伊一样。绷带之于木乃伊即为永恒的禁锢,使其在绷带所限区域内腐朽。想至此,不禁森然:边界于我看来即为一种圈限、束缚、牢狱。而画地为牢者可以是自己,或是他人或是社会价值观、盲目的文凭主义。
  置身于边界中,我感到自己被占领了,被“他们”占领了。“他们”为何者?“他们”是操控程序的人,“他们”不一定是人。但确有其人。不仅我是如此,环视周围一张张脸,斑斑怯懦,点点怨愁,都是如此。因为在边界之中,因为设定好的角色,我们开始过分关注自己,关注自身存在状态的优劣,也因此对外界,对边界外广阔的世界失去了兴趣,由此丧失了持久的激情和探求的动力,也失去了冲破边界的勇气与羽翼。钱理群教授在这些被剪掉羽翼的秃鸟面前难掩忧愤,称其“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处在不自知的状态中,借萨特之言“我们沉浸其中,不能忍受却又与之相处愉快”。确乎,忍受边界与拒绝忍受都是忍受,这种被圈困的感觉犹如吃了苍蝇一样,不将自己杀死是无法把它取出来的。我能感受到在边界、角色的阴翳下,自己失去了感动的爆发力,失去了对黎明、对新生的热爱,活在一种不闻、不动、无边的不正义中,任凭边界如绷带般慢慢收缩,榨干生命最后一滴血浆。
  正是由于对这种无形边界的不满,生命尝试地冲撞。在鲍鹏山的观点中,庄周几乎成功地冲破了对自己生命的定义,即冲破了边界。当他以“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来拒绝尘嚣时,他跳开了一种边界的圈限,聪慧地远离了火坑。于是他像一棵独立守望心灵之月的树,由生站到了死。他似乎在跟世界比谁更无赖,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无逻辑、无心肝。然而这种冲撞的背后却听得见血泪的滴嗒声。庄子“眼冷心肠热”,对世界到底热肠挂住。他对边界的冲撞成就他曲高和寡的寥落才情。不仅庄周有如此尝试,艾丽丝·门罗亦在努力。在她的作品中到处是罗素所言的“静静的绝望的真相”——不断地冲撞外力对自己的设定,为自己所圈的边界之牢,却又不断地被挣扎的过去、无望的未来所捕获。在边界中,冲撞越猛,越被束缚,越易脑肝涂地,令人悚栗。
  所以冲破边界无望?
  似乎如此,在这永恒的生命困境中,我开始思考另外的途径。
  《死亡诗社》中的Mr.Keating站上讲桌给了我一个方向。既然生命注定要被边界束缚,唯有扩大边界,站在边界之上,了望世界,才能免于那种不自觉的“木乃伊”状态。
  康德曾有一句感伤之言“宁愿绝望,胜于投降”,窃以为,不妨温柔些:“不如眺望,胜于投降,优于绝望”。以Keating为例,一个名校的老师,在所设的边界、角色内,葆有清醒的双目,带领学生站在讲桌上,眺望万千世界中无尽的诗意与思趣,发出惠特曼所言的“野性的狂叫”。跃上讲桌的那一刻,学生在边界上打了个漂亮的“擦地球”,在眺望中看到了扩展的可能。
  这种想法与朱良老先生的“乾坤草亭”何其相似。在对“亭子”这一物象的剖析中,发现了一种精妙的智慧。亭子,实为一种边界,然而和捆绑木乃伊的“绷带三界”不同,亭子四周无墙壁,能观亭外之物,坐于亭子中,既可遮挡一些风雨,又可眺望如烟景色,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在自由呼吸间精鹜八极。此乐何极!由此观之,人该是在一种边界的范围内均为呼吸,以扩展着的感觉和理性拓宽边界,由原点向外发散,思之无极。此可谓“不离亭子,不在亭子”的内在深意。这样的道理与远行之意不谋而合:所谓远行,该是带着对原点的怀念而上路的。正如边界是一个人在物质世界的立身之本一样,唯有确立了一个生命的坐标,方有基础去探求。
  纵观“边界”之义,在我看来,人生所需的边界不该成为绷带般的boundary,而该为四面通达的亭子。但无论置身于何地,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都该怀有一份“狂躁”之感,一如前文的庄子、门罗始终保有探求的冲动,始终在跃跃欲试的期待里不停地思考、冲撞。若非如此,无论在什么样的边界之中,你都会象一具被角色占领的木乃伊一般任凭收缩的边界狭窄你的眼光,榨干你的脑浆。
  书至此,我眼前浮现一幅画面:乾坤中芥子般一小亭,亭中一人面怀激荡,神彩飞扬。
其他文献
那天,  我们相聚太平山,  你的到来再一次拨动我心弦。  隔着爬满牵牛花的栅栏,  我还是把你的音容笑貌塞满我的心间。  往昔我心间,  你就是我的一片天。  三八线,  偷看你的眼,  难以阻拦。  我走后,  你走前,  心砰砰跳,  看你走远。  就这样,  走到今天,  你还是我的女神我的天,  友谊永相伴,  永相伴!  那天,  我们相聚太平山,  你的到来再一次拨动我心弦。  隔着
期刊
父亲生于1926年腊月,天寒地冻、兵荒马乱的年岁,应该是没有多少欢乐和欣喜,甚至不会比一头母羊羔的降生带来的喜庆更多。当时住在静宁县的一个小山村里,据说家道还算可以,20多口人,几十只羊,一湾地。但倾巢之下安能有完卵。随着几个正值壮年的祖辈被抓丁的抓丁,逃命的逃命,而后是父亲的父亲,也就是我的爷爷病亡,奶奶改嫁,三岁的父亲成了孤儿,家里也接连死了好几口人,加上土匪抢劫,家道衰落,走投无路的太爷领着
期刊
摘要:画一幅色彩作品时,既要考虑到素描关系的整体,也要考虑到色彩关系的整体。从素描关系的角度来说,不可以每个都塑造的太仔细,因为全面俱到的作品并不是整体,要消弱次要物体突出主题,一个画里需要有视觉中心,重点要突出,要让主体出彩,没有视觉中心的画面是不会整体的,因为这会使观赏者不知看哪里好,视点将是散乱的状态。  关键词:整体;画面;色调;水粉;画法  正文:  1.对整体观察的理解  整体观察在一
期刊
中国梦存在于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心间,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信念与奋斗的动力,自历史的滚滚长河以来,中国经历了太多的过往。  中国是那个曾建成了万里长城,建造了数座精美的宫殿的古老国家;中国是那个曾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文化宝库;中国是那个曾备受屈辱痛苦挣扎,因君主无能及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而签订下大量不平等条约的东亚弱国;中国更是那个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不畏艰险击退了一切艰难险阻从而创造了奇迹
期刊
秃鹤与桑桑从一年级始,一直到六年级,都是同班同学。  秃鹤应该叫陆鹤,但因为他是一个十足的小秃子,油麻地的孩子,就都叫他为秃鹤。秃鹤所在的那个小村子,是个种了许多枫树的小村子。每到秋后,那枫树一树一树红起来,红得很耐看。但这个村子里,却有许多秃子。他们一个一个地光着头,从那么好看的枫树下走,就吸引了油麻地小学的老师们停住了脚步,在一旁静静地看。那些秃顶在枫树下,微微泛着红光,遇到枫叶密集,偶尔有些
期刊
[摘要]笔者从“加筝扬琴”的一种完美展示中体会到中华民族音乐风格之情。本文沿着历史的脉络来综述“加筝扬琴”的发展,对《渔舟唱晚》的演奏技法进行具体分析,从而了解“加筝扬琴”对我们的影响。  [关键词]“加筝扬琴”;赵德林;演奏技法;《渔舟唱晚》  中图分类号:J6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5)05-0099-02  一、“加筝扬琴”的发展  经过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展,我
期刊
摆在当代花鸟画家面前的巨大任务,是创造符合时代要求和当代审美取向的新花鸟画作品,面临这一命题,仅有挑战意识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一味求新逐异也不成功。实践表明:新观念、新命题要融合和升华为新的形式、语言与新的图式,才能体现新的美感与新的境界,这当然需要一个更加艰难的探索过程。庞舜尧的作品,体现的正是这种努力,他的作品打开了全新的审美视角,充满了生机活力与可喜的“少年意气”。  从传统花鸟画格局的突破到
期刊
乡村医生方子金抖音直播開义诊要求守卡上前线手持温抢测体温他的探探女朋友抖音呢称柳连柳银屏脸巴标温柔听到守卡就开吼脑壳哒铁方子金冠状病毒起了瘟人些都往家里躲你拿火抢Q体温穿流不息都是车走亲访友四处奔Q到那个发高烧你娃V起冬瓜灰医院坐诊多安全消毒杀菌挨到来打针输水刷医保细水长流慢慢绵戴起口罩笼防衣一身宝气蠢东西气鼓食胀哑巴亏描准温抢把命拼视频义诊像傻B人鬼不分胖大堆随便那号盯到你手杆打抖脚转筋方子金听
期刊
一  我在接到远在美国的二哥法岳寄来的两件珍贵历史资料之前,就想为已经去世快整整二十年的大姐写一小传,以了却自己多年愧疚的思念,现在,当我看到哥哥寄来的两件历史资料时,使我几乎不能相信这一切是真的,竟在桌前呆坐了半天。大姐的一生難忘形象和她的悲剧性经历更加突出显现在眼前,而对大姐的无尽思念更加不能释怀。  哥哥寄来了两件什么历史资料呢?一件资料是一张泛黄的黑白五吋照片。照片上是一对男女青年,左边的
期刊
朋友,你到过我的家乡——新疆吗?你饱览过新疆的山水风光吗?你了解新疆的风土人情吗? 这里确实是一处让你迷恋的地方。 我爱新疆,因为她不仅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还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更是和祖国各地血肉相连的地方。当年,由于军垦戍边的需要,许多汉族青年随军入驻这块少数民族聚集的西北边陲。从此,他们扎根雪域,世代繁衍,与这里的兄弟民族一起创建了西北的安定与繁荣。  说起新疆,一年四季景色各异。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