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马铃薯退化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探究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zzzzv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从解决农业生产实际出发,结合商丘地区保护地马铃薯多年来的科学试验和种植经验,从病理和生理两个方面深入分析其退化原因,从脱毒种薯繁育、消灭病毒源、防止生理型退化和单株系选等4个方面详细阐述防止马铃薯退化的具体措施,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和马铃薯科学研究。
  关键词:马铃薯;退化;措施;保护地
  中图分类号 S56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9-0043-02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ractice,combined with the Shangqiu area protected potato for many year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he growing experience,in-depth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of degradation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from virus-free potato breeding,the eradication of the virus source,prevent physiological degradation and plant selection on 4 aspects of specific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degradation of potato,in order to better serve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of potato.
  Key words:Potato;Degradation;Measure;Protected area
  保护地马铃薯和露地马铃薯在栽培中遇到的一个共同问题是退化,而马铃薯退化会导致其产量降低和品质下降,给种植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退化还为良种的繁育和保存带来诸多不便。国内外学术界关于马铃薯退化的争论由来已久,仅马铃薯病毒性退化的研究报道就有30多种,足见马铃薯退化问题的复杂性。本文从解决农业生产实际出发,结合商丘地区保护地马铃薯多年来的科学试验和种植经验,从病理和生理两个方面深入分析其退化原因,从脱毒种薯繁育、消灭病毒源、防止生理型退化和单株系选等4个方面详细阐述防止马铃薯退化的具体措施,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和马铃薯科学研究。
  1 马铃薯退化
  1.1 马铃薯退化定义 用马铃薯块茎进行无性繁殖,在连续的生产过程中,出现植株矮化、茎干细弱、生长势变弱、分枝变少、茎叶皱缩卷曲、结薯畸形瘦小、表皮粗糙,产量逐渐下降甚至绝产的现象,称为马铃薯退化。
  1.2 马铃薯退化原因 马铃薯退化主要有生理和病理两方面原因。目前,普遍认为马铃薯种性退化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病毒的侵染所致,也即病理退化,这种退化可以通过无性繁殖世代传递。田间存在的感病植株是造成病理传播的关键,病毒可以通过蚜虫、飞虱等多种媒介昆虫进行传播,使健株发病,导致种性退化。马铃薯种性退化的速度与块茎积累病毒浓度的高低、病毒种类的多少密切相关,块茎积累病毒浓度越高、病毒种类越多,退化的速度越快,退化的程度越重。同时,病毒侵染马铃薯的程度与侵染后在寄主细胞内的代谢强度还受环境条件的影响,高温有利于病毒对马铃薯的侵染及其在寄主体内的代谢活动。另外,环境因素,如高温能使块茎的生长锥细胞在生长和储藏过程中发生衰老,造成生理退化。生理退化对当年的马铃薯会造成植株矮小、薯块畸形、产量下降等不利影响,但是这种不利影响不会在下一代进行传递。如果下年生长条件较为适宜,马铃薯在植株形态、生长势和产量上仍然会表现出种薯的特性。
  1.3 马铃薯退化症状识别 马铃薯退化的症状主要有花叶型、卷叶型和束顶型。
  1.3.1 花叶型 条斑花叶型在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叶片斑驳或斑点状干枯,发病严重时表现为下部叶片干枯坏死,但不脱落。皱缩花叶型的主要表现为叶尖向下弯曲,叶片皱缩严重,上有坏死斑块,叶脉和茎上有黑褐色坏死条斑,植株矮小弱化,发病严重时叶片枯死。
  1.3.2 卷葉型 卷叶型病株长势较弱,叶片质脆易折,且向上卷曲成圆筒状,叶色较淡。
  1.3.3 束顶型 束顶型病株最显著的特点是分枝变少,叶柄与主茎的夹角减小,叶片小且卷曲无光泽,顶部叶片呈紫红色。
  1.4 马铃薯退化的危害 马铃薯受到病毒侵染后,叶绿素的合成受阻,叶色浓淡不均,光合作用减弱,碳水化合物积累减少。其次是体内的激素平衡受到干扰,植株和器官的形态及体积发生改变,表现出植株矮小弱化的趋势。同时,病毒还能通过影响酶的合成,抑制光合产物从叶片向块茎的有效转运,致使过多的光合产物以淀粉形式积累在叶片中,叶片中积累的淀粉反过来进一步抑制光合产物的生成,制约块茎的快速膨大。另外,病毒在马铃薯植株体内进行代谢活动时会释放出许多酚类物质,使植株组织坏死。马铃薯种性的退化,还会导致薯块品质的下降和产量的降低,使薯块失去利用价值[1]。有研究也表明,马铃薯病毒病造成的种性退化可以使马铃薯减产20%~50%,严重的达80%以上[2]。
  2 马铃薯退化的防治措施
  2.1 脱毒种薯繁育 携带病毒的薯块自身不具备清除病毒的能力,并会将病毒传递给下一代,导致植株病毒病逐年加重,造成严重的减产。脱毒种薯是指马铃薯种薯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措施清除薯块体内的病毒,经过原原种和原种的繁殖[3],获得的无病毒或几乎无病毒侵染的种薯,它具有早熟、产量高、品质好等优点。
  2.2 消灭病毒源 在繁殖脱毒苗和脱毒种薯时,首先要避免在前茬作物是十字花科与茄科作物的土壤种植,并尽可能避免与十字花科与茄科植物相邻种植,并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马铃薯出苗后,若苗期发现病毒性退化植株,要及时拔除;若在生长后期发现病株,除将病株拔除外还要将该病株所接薯块从土壤中清除干净。避免手、衣服和工具作为传播栽培传播病毒。在拱棚和温室通风口安置防虫网[4],阻止蚜虫、飞虱等昆虫从外界飞入传播病毒,每7d喷施1次氰戊菊酯等药剂杀灭粉虱等害虫,以防脱毒苗和脱毒种薯被病毒再次侵染。
  2.3 防止生理型退化 切块催芽时选用壮龄薯、无病斑、表皮光滑和生活力强的薯块。改善种薯储藏条件,避免种薯受低温、高温和干旱胁迫的影响,如通过建立低温储藏库使种薯温度保持在1~3℃,能够有效防止马铃薯生理型退化的发生。加强肥水管理,及时中耕除草等。
  2.4 单株系选 通过单株株系选种的方法,对种薯进行优中选优,不仅可以有效防止芽龄衰老造成的生理退化,还可以严格筛选抗病植株减轻病毒退化,提高种性。
  参考文献
  [1]孙慧生.马铃薯育种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张新宇.马铃薯病毒病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2013,27:105-106.
  [3]孙慧生,杨元军.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及推广[J].青海农技推广,2002(4):3-9.
  [4]于森,高坤.马铃薯退化的原因及脱毒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4,9:124.
  (责编:吴祚云)
其他文献
河池学院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作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示范项目之一。通过专题教育、社会实践、课题研究
作为医疗领域的基层领导者,护士长的护理领导执行力显得特别重要。护理领导执行力,是指护理领导者在护理领导执行活动中,有效地带头和率领引导被领导者,执行护理有关组织和领
摘 要:为了研究优质、高产、多抗、早熟小麦新品种瑞华麦523的配套栽培技术,该文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6个不同的密度水平进行田间种植试验,以期探明不同的种植密度对该小麦品种产量的影响,筛选出瑞华麦523的最适种植密度。结果表明,在10月25日前后播种时,瑞华麦523的最佳种植密度是375万基本苗/hm2。  关键词:小麦;瑞华麦523;产量;种植密度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本文对海上平台电力系统非有效接地方式:中性点不接地、经电阻接地及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进行了分析,并从操作过电压、暂态过电压、谐振过电压及运行中断线过电压、电弧的熄灭与
摘 要:苔藓植物是最低等的高等植物,其不具真正的根茎叶结构,无维管组织。耐旱苔藓植物生于极端干旱生境中,其在内外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光合作用及基因调控等方面均形成了特殊的适应机制,是植物学教学和科研的良好模式植物。实践证明,耐旱苔藓植物专题教学是对植物学教学的重要补充,有助于为本科植物学教学打下良好基础,极大提高学生学习植物学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本科生的科研思维和探索意识,为将来继续深造和从事相关
逐渐兴起的ASP模式到底与传统模式相比有哪些优点?什么样的企业才适合ASP的商务模式?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由于需要分层开采或分层注水,需要下入多级封隔器进行机械分层.多级封隔器分层开采或注水管柱在生产或注水过程会失效或改变新的开采方式,需要对原井分层管
本文主要阐述四种原油含水分析方法的原理及产生的误差分析,确定不同的含水量采用不同分析方法,以提高分析准确率的原因。
医院里通常人流涌动,其实很多情况下是因为病人要在医院的各个部门之间来回走动,而新的就诊流程使划价、交费都在医生那里一次完成,尽管医院还有如此多的人,却不像从前那么拥挤了
中国还缺乏一个整体的知识产权战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