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模式下的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__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人们对人才的培养更关注在理论知识的传授方面,使得设计专业难以适应社会实际需求。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本文立足工作室模式下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性,提出相应措施,旨在促进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在专业学生日后就业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上发挥最大作用。
  工作室教学模式是一种作用于设计专业的新型教学手段,主要是针对设计专业中涉及的实际工作内容和需求,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主要目标,将实际工作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充分发掘高校和社会的理论以及实践教学资源,以此构建与设计专业相对应的工作室,为学生提供教、学、做一体化教育平台,最终实现设计专业学生在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及创新思维等方面的提升。
  一、工作室模式下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
  (一)满足了专业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对设计、艺术等方面的精神文化追求,这也促进我国设计产业不断壮大。不断增加的艺术设计需求使相关设计专业的人才数量也在持续增加,设计专业在高校中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对于专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不同类型专业人才的高校来说,在工作室模式下进行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有重要意义。从宏观的市场经济发展角度看,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对设计专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其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将是巨大的,极大地满足了专业人才在实际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需求。
  (二)满足了设计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创新改革需求
  传统的设计专业课程在进行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时基本都是较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没有对其专业实践能力给予足够的重视,设计专业能力的培养大多都是采用模拟为主的方式,制约了设计专业的发展。而工作室模式下的设计专业课程作为培养相关专业人才的新教学模式,以其强大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推进设计专业的发展,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专业课程的创新改革,这是当前高校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最佳手段,也是设计专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作用影响下,这无疑符合设计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创新改革需求。
  (三)满足了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需求
  工作室模式下的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是以工作室为桥梁,是实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有效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下的专业教学将以往封闭的教学转变为开放式的教学。面对不同设计专业开设不同的设计工作室,以这些工作室为基础构建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形成完整且系统的专业体系。通过引用实际设计案列,在工作室中进行相关专业教学,实现案例教学和模块教学的统一,使设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做一体化。
  二、加强工作室模式下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策略
  (一)加强设计专业课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
  不论是传统教学模式还是工作室模式下的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是其课程体系构建的首要任务,只有在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才能保障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高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社会输送不同类型的专业人才,有了这些人才在企业、社会中发挥作用,才能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化社会,高校和社会企业一直都处于相互合作、相互促進的和谐氛围。所以,加强工作室模式下设计专业课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势在必行。在这一体系构建过程中,高校要针对不同专业实际情况,依据高校和企业合作项目,让学生积极参与企业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在社会实践、专业知识以及综合素养等方面的能力,使其在工作室模式下逐渐发展成综合性设计应用人才。
  (二)加强设计专业课程社会岗位需求体系的构建
  要保证工作室模式下以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的设计专业课程体系顺利实施,对设计专业当下或是未来的社会岗位需求进行有效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对于已经毕业的设计专业学生进行一定的就业情况问询,完善设计专业在社会岗位需求的实际信息,再针对这些设计专业的实际就业情况进行相关专业课程的调整,提高设计专业在社会的实际需求量;其次,通过工作室这一教学模式设计专业中的有效作用,全面分析设计专业在社会企业中对应的岗位需求和专业人才的知识、技术含量和综合素质在社会企业中的实际需求;最后,针对分析出来的社会岗位需求和高校自身设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情况,重点开设社会需求量大的设计专业课程,并且其课程体系的构建还要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改革创新,以顺应时代潮流。
  (三)加强设计专业课程实际教学团队体系的构建
  教师作为引导设计专业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指明灯,在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越来越注重对教学模式的引进,在工作室模式下加强设计专业教学团队体系构建有着绝对优势。通过鼓励教师开设工作室,提高高校教师在设计专业的影响力的同时,还能带动设计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工作室相关专业学习,培养学生及时掌握设计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的能力,丰富高校实际教学资源。同时,在工作室模式下,高校与相关行业、产业的联系也不断加深,有利于高校设计专业课程特色体系的培养和构建,通过实际设计项目为教学案例,将工作室模式融入设计专业实际教学课程中,体现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教学新模式特征,实现高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高校与社会企业的结合。在工作室模式的引导下,积极进行实际设计专业的工作需求探索,将设计以专业的教育、学习和实践融为一体,并不断完善设计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将设计专业课程的体系不断向工作室模式下的教学需求靠拢。
  (四)加强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运行管理体系的构建
  加强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运行管理体系的构建是工作室教学模式下需要注重的手段之一。工作室的直接负责人全面负责教材撰写、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在内的教学管理工作。设计专业学生在达到工作室模式下的课程要求后,可以选择进入工作室进行学习,成功进入工作室的教学模式后,也要严格对待其相关课程学习,并保证自身在工作室的成绩良好。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作为高校设计专业的教学站点,无论是对高校本身还是高校学生和教师都有着良好促进作用。设置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是保证工作室式下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运行管理体系有效实施的重要依据,通过建立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专业设备的管理制度、教学进度检查的管理制度和实践活动的管理制度等相关措施,营造健康的设计专业课程学习氛围,实现工作室模式下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管理的长效机制。
  三、结语
  工作室模式下的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已转变为完全开放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背景下进行的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更加有效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其专业水平的实践平台。所以,在进行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时,应充分满足当前时代的需求,使其不断为社会输送专业人才,以提升设计专业学生就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其他文献
前不久,某新闻网站推出了“直通中南海——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机构留言板”。该留言板旨在让广大网友对中央领导人倾诉心声,给中央机构提出意见和建议,打开一扇中央与民众 No
在陌生城市丢了钱丢了手机丢了身份证,你能怎么办?1钱包不见了我从未想象到这样的事情会真的发生;更准确地说,我总是以为这种事只可能发生在梦境里。但是逐步回顾这件事之后,
发光变色性质是分子在双稳态间相互转换的一种行为过程,这种转换过程是分子对外界刺激(比如温度变化、光照、机械力作用、接触蒸气分子、配位、酸碱性的改变等)产生的颜色和(或)发光改变的响应行为,由于这类材料在感应和识别外界刺激因素时具有直观性、即时性和选择性,因此,能够广泛应用于传感器、防伪、信息存储与传输、环境监测等领域,并且有巨大的商业价值。本论文设计合成9种以4-氯-2,2’-联吡啶为配体的Pt(
马塞尔是法国的一名老鼠侦探,他在巴黎有许多朋友,其中一位名叫塞琳。塞琳长得十分漂亮,还画得一手好画。她的家在罗浮宫博物馆里,马塞尔经常去那儿蹭晚饭。  五月的一个晚上,马塞尔拿着几枝粉色的鲜花去塞琳家做客。罗浮宫博物馆的门口站着一名警卫。“我从没见过他,”马塞尔心想,“他肯定是新来的。”这么想着,马塞尔悄悄地走进了罗浮宫。  整个晚上,马塞尔和塞琳开心地吃吃喝喝,聊了好久。在爵士乐唱片的伴奏下,他
论文主要研究了苯并吡喃及喹啉酮等杂环类化合物的合成新方法,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部分。第一部分研究了邻溴苄溴与1,3-二羰基类化合物之间的反应。研究发现,在碘化亚铜及碳酸钾的共同作用下,邻溴苄溴与1,3-二羰基类化合物可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发生串联反应,并高效生成4H-苯并吡喃类化合物。第二部分研究了邻溴苄溴与氰乙酰胺之间的反应。研究发现,在碘化亚铜及碳酸钾的共同作用下,两分子邻溴苄溴可与一分子氰乙酰胺
当前,在农村开展的“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中,广大基层干部在与当地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进步”的“五同”中动了真心,产生了真情,这是“三个代表”学习活动所
放眼当前互联网,网群事件频发!这表明,拟态网络社会正将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矛盾集结起来、将各种危机放大起来、将各种不信任情绪叠加起来……一颗矛盾的小火星子可能瞬间点燃
珠海工商部门作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重要执行部门,积极创新宣传工作方式,在传递改革动态、破解改革难题、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一、主要做法(一)加强新闻
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承担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庄严使命,直接作用于精神领域,关乎人的心灵世界,关乎民族精神面貌,关乎社会文明进步。媒体宣传实效如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