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重大灾害报道的着力点的变化分析

来源 :大视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411043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河北省唐山市遭遇了一场举世震惊的大地震,一座有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顷刻被夷为废墟,24万同胞沦为亡魂。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遭遇了一场8.0级重大地震,造成69185人遇难,374174人受伤,18457人失踪(数字还在不断变化中),成了全中国最痛的地方。
  本文以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为例,对比、分析媒体对灾害报道的着力点的变化。分析中国地震在汶川地震报道中的突破,探讨媒体该怎样报道灾害这一命题。
  关键词:灾害报道 着力点 唐山地震 汶川地震
  
  导言
  
  灾害报道,是指媒体对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的事件的报道。无论是什么国家,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不可避免地有地震、台风、洪涝等天灾发生;不论是什么国家,不论其科技多么先进,管理多么科学和完善,都不可避免地有沉船、车祸、失火等人祸出现。
  灾害报道,因其内容的特殊性,我国采取了特别谨慎的态度。纵观新中国50多年来的灾害报道,其着力点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种变化,以20世纪80年代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阶段灾害报道的主要特点是以“人”为本位,追求的是一种教化层面的意义,后阶段转向以“事”为本位,追求的是一种信息层面的价值。而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正好分别处于前后两个阶段。
  
  一、唐山地震报道的着力点
  
  20世纪80年代初以前的灾害报道,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以“人”为本位,即在报道中,总是站在“人”如何与灾害作斗争的角度来充分肯定人的精神和力量。上海复旦大学王中教授概括当时我国关于灾害报道的观念是:“灾害不是新闻,抗灾救灾才是新闻。”王中教授这一概括是十分准确的。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市发生7.5级强烈地震,第二天,《人民日报》采用新华社统一电讯稿进行了报道,其标题为:《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灾区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灾。
  导语对地震进行了简单介绍:“我国河北省冀东地区的唐山—丰南一带,7月28日3时42分发生了强烈地震。天津、北京市也有较强震感。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这次地震为7.5级,震中在北纬39.4度,东经118.1度。震中地区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而主体是这样写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和党中央、国务院对地震灾区人民群众十分关怀。地震发生后,中共河北省委,天津、北京市委和震区各级党组织,已经采取紧急措施,领导群众迅即投入防震抗灾斗争。中共河北省委领导同志已带领有关部分负责人,赶到灾区指挥防震救灾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有关省、市卫生系统,已组织大批医疗队赶赴现场。大量医药、食品、食物、建筑材料等救灾物资正源源运往灾区。国家地震局和河北省地震局已组织专业人员赶赴现场,监视灾情。灾区人民群众已在当地党组织领导下,迅速组织起来,团结一致,展开抗灾斗争。他们决心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导下,在反击右倾翻案风斗争取得伟大胜利的大好形势下,发扬人定胜天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团结起来,奋发图强,夺取这场抗灾斗争的胜利。”
  这则消息,对地震情况报道较为简略,对人们最关心的受灾情况如房屋倒塌多少间、死伤多少人只字未提,只有一句“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重点是放在人与灾害作斗争上,即放在毛主席、党中央和各级领导如何关怀灾区人民、如何带领灾区人民抗灾救灾方面。在标题制作中也是充分体现这一点。
  这则消息,突出“人”的因素,空话、套话较多,其中许多是人为的拔高和“口号式”的议论。我们应特别注意的是,这则消息这么采写,并不是某些记者、编辑偶然的随意之作,而是这个阶段灾害报道的一种模式。在这阶段,所有灾害报道都是按照这个模式制作出来的。
  综观我国80年代初之前的灾害报道,其着力点的特点有:
  (一)立足于肯定人的战斗精神。
  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都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灾害发生了,人们奋勇抗战,保护财产和生命,这是灾情报道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反映具体灾情、反映人们抗灾和救灾是灾害报道三大阶段性主要内容或事实。我国这个阶段的灾害报道,不是站在“事”方位对事实作阶段性反映,而是站在“人”的方位对事实作整体审视。这样,“事”就不是报道的中心内容,它只是“人”斗争的对象。同时,这个时期在肯定人的战斗精神时,总是作绝对的理想判断:在人与每场具体灾害的关系上,“人”总是一律的胜利者。
  (二)只注重新闻的时宜性,不注重新闻的时新性。
  灾害报道,反映的总是人们不愿看到的事情。这些报道出来,总是会在人们的心中产生一丝不悦,尤其是那些造成重大损失的和那些人为的灾害,报道稍有不当,可能会给社会带来一些不稳定因素。这个阶段的灾害报道,对这一方面考虑得较多,注重报道的社会效果,追求时宜性。因而,这个阶段的灾害报道中常常出现灾害发生几十天、几个月之后才报道的“新闻旧报”现象。
  (三)不讲具体灾情、报喜不报忧。
  媒体在报道灾难性事件时,首先强调的是当地各级领导如何“高度重视”,如何雷厉风行地处置相关事务,如何将关怀带给受灾群众,而对于受灾群众,则突出强调他们得到了妥善安置,衣食无忧。尽管这样的报道方式起到了一定的正面引导作用,但也由此造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后果,那就是可能会遮蔽受灾地区所存在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二、汶川地震报道的着力点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举世震惊。对于这一破坏性超过唐山地震的消息,第二天国内各大媒体都做了充分的专题报道。从13日这一天的纸媒报道中可以窥见当前重大突发灾害报道的5个着力点:
  (一)真实、客观地反映灾情
  灾害是个什么样子就报道成什么样子,不夸大,不缩小,实情实报,毫不遮掩。强调新闻的信息价值,淡化新闻的教化意义,纯报道灾情,丝毫不涉及抗灾救灾等等情况。
  例如,汶川地震的报道中每天都有最新数字的权威发布:遇难人数、受伤人数、失踪人数;全国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数、实际到账款物数,已向灾区拨付捐赠款物数;因地震受伤住院治疗累计人数、已出院人数、、共救治伤病员人次等等。
  (二)资讯整合编发彰显功力。
  在重大灾害事件报道中,媒体对信息整理和加工使新闻内容更易读,版面更有感染力,报道更加深刻地影响读者。为此,要确立重大灾害报道的内在结构和各个版的主题,使各个部分之间的勾连更加有序,内容有看头、有用、有趣,各个版既有主打文章,又有面上的照应,资讯与新闻背景、相关资料、专家解读有机组合放大新闻,消息罗列与引证、分析做深新闻。
  如扬子晚报以灾情突发、全国影响、南京感觉、江苏反应、专家解读的内在结构来组织报道;华商报则以紧急部署、震区快讯、震区现场、震区灾情、陕西行动、亲历现场、灾情直击、全国灾情、灾害影响、避险自救、监测预报、惊魂未定等版块推进报道。
  (三)“落地”新闻采写贴近生活。
  对不是发生在本地的新闻,通过新闻事件内部与外部的某种关联性进行采访操作,加入本地元素,便构成了落地新闻。
  比如汶川大地震,四川之外的地方初看起来与本地无关,但如果通过本地震感的报道,通过寻找发生地在本市工作的人,就可以展开采访,做出与本地有关的报道,重大灾害新闻的报道也就落了地。新快报在报道四川灾情、各地灾情的同时,第一时间报道《广州部分高楼持续摇晃五六分钟省地震局称此次地震强度超过唐山地震,我省各地普遍有感广东大城市房屋可抗6级地震广东消防精兵将赴灾区救援》,新闻不再遥远,贴近本地、贴近生活。
  (四)自救常识传播科学知识。
  灾害事件无论在任何国家、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发生。面对灾害,新闻媒体不仅要及时、正确地把有关灾情报道给受众,把政府的关怀带给受众,还要始终坚持以人为主体的原则,给受灾群众以安慰和帮助,给死难者悲悼和怀念,给读者传播自救常识,以及与灾害有关的科学知识。
  
  三、汶川地震比唐山地震报道的突破
  
  汶川大地震中,许多人都重复着这么一句话:我们不能选择灾难,但可以选择面对灾难的方式。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媒体选择了前所未有的方式来面对, 在这场前所未有的灾难中赤膊上阵,由此铺开了一场中国突发新闻领域规模最大的遭遇战和突击战,由此带来了突发新闻领域报道的一次变革——
  突破之一 :快速充分公开信息,第一时间抢占舆论制高点
  对媒体而言,重大突发事件尤其是灾难性事件的公开报道,一直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在这场引起全世界关注的媒体大战中,我国媒体最成功的突破点就是做到了快速充分、及时透明地公开信息,从而在第一时间抢占了舆论的制高点。
  新华社在地震发生10多分钟后,就发出了第一条快讯。新华社播发的英文快讯领先于所有外电,比法新社早6分钟,比美联社早8分钟。第一张地震图片也由新华社在地震发生28分钟后迅速发出。中央电视台在地震发生32分钟后即15时,在新闻频道口播第一条新闻;15时20分,打破原有节目安排,推出汶川地震直播;22时,新闻频道和第一套综合频道并机直播“抗震救灾”特别节目,滚动播出抗震救灾有关消息和工作进展
  除了记者现场采访发回信息外,在这次突发灾难中,还拓宽了信息发布的渠道。从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起,国务院新闻办、四川省政府每天举行一场新闻发布会,发布灾情震情及救灾动态信息,并公开回答中外记者的现场提问,而且对每场新闻发布会都进行现场直播,不遮掩,不回避,不回答“无可奉告”。这样的发布方式既保证了媒体和受众知情权的满足,又保证了信息的权威性。
  突破之二 :媒体视角从本质意义上将人的生命视为最高价值
  任何灾难事故中,人的安危是最为重要的。所以,灾难性新闻的报道视角,都应该以关注生命作为最核心的内容。
  同样是大地震,32年前将一座城市夷为平地的唐山大地震,灾难中的死伤人数整整过了三年才公诸于世。 在汶川大地震中,这一切有了根本改变。强震发生后不到20钟,中国国家地震台网站上即向世人发布了地震的震中和震级。震后两个小时,重庆市率先发布了此次灾难的首批伤亡数字。此后,官方公布的伤亡情况一路更新。媒体真实地记录着事件发生的一切,谱写了一曲“不抛弃、不放弃”的时代壮歌。
  在全力营救和医治生者的同时,对地震中不幸失去生命的同胞给予最高的祭奠,这也是对生命尊严的另一种阐释。国务院宣布,5月19日~21日为全国“哀悼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为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伤亡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也是第一次为自然灾害中罹难同胞降半旗志哀。确定“哀悼日”,降半旗致哀,不仅为生者提供了向死者表达哀思的一种方式,更昭示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是人性光辉的闪耀和公民尊严的彰显。给死者最高尊重,给生者最大抚慰,这无疑都是这场灾难中对生命珍爱的最好佐证。
  突破之三 :媒体的快速出击使真相始终跑在谣言和恐慌前面
  地震刚发生不久,一些谣言、谎言便开始出现,救灾过程中种种毫无根据的猜测和以反思性报道的面目出现的攻击之词也常有出现。12日汶川地震时,北京地区也有震感,有人传播谣言说“北京地区12日晚将发生地震”,新华社立即采访地震局值班室并及时播发权威消息。据北京地震局分析,“近期北京地区不会发生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有关北京地区将发生地震的说法,纯属谣言”,各电台、电视台、网站及时播发了新华社消息,迅速消除了人们的恐慌情绪,稳定了人心。
  新浪网民提出了不恐慌、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不盲动、不悲观、不恶搞、不冷漠、不无知、不谩骂的“十不宣言”,各大论坛均有转帖,各大网站的自觉、自律行为空前强化。救灾工作全面铺开后,少数境外媒体针对灾区校舍受损严重和学生伤亡较多的情况,提出了种种质疑。人民网迅速组织撰写了《地震中校舍倒塌是世界性难题》等几十篇正面评论文章,邀请有关专家与网民在线交流,解疑释惑。针对个别人质疑中国地震预警机制,新浪网在首页刊登《一定要看,关于这次地震认识的误区》一文,不到一天时间网民阅读87万多人次。由于引导及时,质疑、质问得到了有效控制,网上正面声音形成了强大的声势。网上的原创作品在这场灾难中空前地增加,并迅速地传播开来。
  突破之四:媒体的立体联动凝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
  在这场感天动地的抗震救灾战斗中,媒体作为见证者、参与者和记录者,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带来了最快速的信息,带来了最真挚的感动,但最重要的是带来了力量。
  在这场灾难中,中国媒体体现了空前的团结和强大的合力。这次报道信息量大,平面媒体、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一齐上阵,以文字、图片、视频、博客等形式,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报道抗震救灾。有反映震情灾情、死亡人数的即时消息,有反映抗震救灾感人场面的通讯、特写,有报道抗震防震、卫生防疫基本知识的介绍,有现场采访,有连线访谈,有重点新闻节目,也有全频道整体直播。如此全面的、立体式的报道,在我国突发新闻报道史上肯定是前所未有的。
   在凝聚民族力量的过程中,媒体对这次报道中感性和理性的把握可谓恰到好处。各大媒体在报道处理上,没有一味地报道悲痛、哀伤和泪水,也没有过多地说教该如何面对天灾、如何走出天灾。无数民众被媒体的报道感动得热泪长流,在感动中加入到抗震救灾的行列中。正如中央电视台一位主持人所言:“我们传播的不是哀伤,而是力量。”
  我国的灾害报道还处在不断发展完善之中,目前的发展态势就整体来说是好的,由“人本位”向“事本位”的转变,使我国灾害报道走上了健康的发展轨道。应该说,对灾害报道遮遮掩掩和过于热衷的两极做法都是不正确的,这不可能取得好的社会效果,也不利于我国灾害报道的健康发展。正确的态度应是:不缩小,也不夸大;不遮掩,也不渲染;客观地将真实的情况告诉受众。
  
  参考文献:
  [1]魏文彪.从“解说门”看灾害报道.
  [2]董天策.媒体应当如何面对自然灾害.
  [3]传媒.中国媒体在汶川大地震中的三个突破.
  [4]欧阳明.人民利益重于天.载.新闻与信息传播.2000年夏季号.
  [5]王益民主编.中国当代精彩新闻评说.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
其他文献
通过这些年的四处游荡,我总结出中国东南沿海有一条“美女带”,这个带北起于南京,南至福建宁德(福州以北的一个地级市)。  南京以北,姑娘多粗糙魁梧,浓眉大眼红脸膛,性格似也粗犷豪放,多给人悍妇之感,这主要指苏北至华北一带。再往北进入东北,情况则不一样了,“东北狐”在全国出了名;宁德以南,姑娘多瘦小枯干,深目凸额相貌嶙峋,性格似也刻薄刁蛮,有“好汉不娶福州女”之说,但广东妇女似乎性格挺好,传统顾家以会
期刊
对于这个在刀尖上跳舞的行业来讲,要么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死去,要么就学会享受痛苦,并且在痛苦中快速成长。    正如普乐普公关公司董事总经理魏雪对这个行业的描述一样:公关公司总是在出现问题时成为众矢之的,而所有成功案例里却看不到公关公司的身影。因此,有人将公关公司称为“隐身英雄”,本刊记者将带您走入事件背后,了解那些轰动一时的大事件背后不为人知的“公关人”。  在SK-Ⅱ突发事件中,宝洁失败的危机使
期刊
有一种女人,为了心花怒放,不惜情商怒低。心花是美丽的,心灵是自我陶醉的,心中的灵感是温婉、蓝调、感性的。情商是世故的,情绪是外在的,情感是庸俗、低劣、充满市井烟火的。要灵感不要情感。  我认识一些具有一定心灵力度的女人,她们的情感空落、空茫、空寂,甚至在已经极为狭小的情愫空间,还是一片空白。她们的容颜不算绝色也算半出色,她们的抱负不算远大也决非近在咫尺,她们在情商的范畴一无所有,每每被击溃。但在情
期刊
冯骥才的博客很有人情味,来这里的人上有老、下有小,他们更愿意把博客主人亲切地叫做“大冯”,他们说,这是冯先生给他们最直接的感觉。很多人在这里留言,有赏画的,有聊写作的,但是更多的谈论着一个共同的主题:民间文化。    每一分钟就有一种民族文化在灭亡    冯骥才与民间文化好像一对共生词,不仅仅是因为他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的身份,更因为他是一位真正的文化学者。他说:“新一代文化学者有为后人留下研究素材
期刊
德国《网络报》曾经报道,为了解决婚姻危机,著名美国女歌手麦当娜最近对丈夫盖伊·里奇发出禁令,要求里奇每周最多4个晚上外出到酒吧喝酒,每次最多只能喝三杯啤酒,而且还不能深夜不归,一定要在夜里11点钟前到家。特别是在星期五晚上,盖伊·里奇绝对不能外出……麦当娜的目的是,两人多些时间在一起,以便多交流,消除隔阂,度过婚姻危机。  无论你是否富有,无论你出不出名,似乎只要进入围城,你就得面临一个挥之不去的
期刊
上月,在巴黎参加时装周期间巧遇了配饰设计师Ejing Zhang。在聊起喜欢的设计师时,她和我分享了与她同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校友Ya Wen Chou(周雅雯)的作品。  在时装周期间我曾看到许多标榜“前卫”“时尚”,却缺乏新鲜感的设计。而Ya Wen的作品,让我觉得非常独特且有魅力。她在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类似民族部落常用的纹理和图案,配以新颖的材料和极具视觉冲击力的颜色,仿佛一件来自未来的民俗艺
期刊
和Loree Rodkin在一起常让我有超现实的穿越感,仿佛现在就置身于遥远的好莱坞。你也许没有听过她的名字,可是你一定听过老鹰乐队的Hotel California。这首伴随着所有70年代、80年代文艺青年成长的歌曲正是为了Loree而创作的。其实整张专辑都有她的影子。Loree的人生经历和她的超级明星粉丝听了令人乍舌。  出生在芝加哥的Loree,在少女时代就到西好莱坞闯荡。命运使然,她成了B
期刊
杨浪,财讯传媒(seec)集团副总裁,中国证券研究设计中心媒体管理部副总经理。按说,管理10多家期刊和五六百名员工已经足够让他“日理万机”了,然而杨浪却还要坚持每天至少花一个小时去收藏、研究地图,并且在博客上发一些文章,与全国各地的地图爱好者交流。  杨浪谈起他的地图博客,一脸轻松。“其实我在收藏中始终是有一种游戏心理,平时的工作很忙,要想不被业务泡成一个枯燥和乏味的人,一定得有一点业余爱好。”
期刊
在希腊文中Ethos的含义是民族精神、社会思潮,听上去充满了革命热情和先驱者的高声呼号。后来它成为一家时尚买手店的名头,一支拥护先锋精神的团队立志在国内的时尚领域开辟疆土,打造国内最有精神的买手店。这家店在上海法租界长乐路的一栋30年代建造的老上海房屋,店如其名,这里的整体风格偏向工匠和先锋,作为一家历时一年的国际精品独立设计师品牌集合服装店,Ethos在全球搜罗最优秀的设计师品牌,它崇尚经得起时
期刊
孟华炜  设计师/“设计青年”网站创始人/设计师品牌店“BUGOU_”创始人  苏明媚是我少年时最亲密的朋友。她无师自通地画得一手好画,常在数学课上画时装,在美术课上画美男子,从不吝惜自己的才华。而彼时,我爱写一些莫名其妙的诗。大概因此,十三年前,苏明媚赠我一支笔。  十三年前,晚上自习时,我们可以看电视。那天是周五,节目是同一首歌,临近放学时大雨倾盆,全班同学留下来听陈明版的《等你爱我》。  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