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教学中的美育功能及其渗透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l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是指向性目标的话,那么音乐课堂教学就是一个感知、发现、表现和创造审美的过程。
  从宏观上来讲,音乐课堂教学分为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大方面,它是音乐教学的依据,是让学生得到音乐审美感知的物质存在和条件。
  感受与欣赏,包括音乐表现元素、音乐情感体验、音乐体裁形式、音乐风格与派别等,是音乐教育的重要领域,学生开展音乐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与途徑,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认识与审美情感的有效方式。
  表现,包括演唱、演奏、识唱歌谱和艺术表演等,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所释放出来的审美表达,是个人技能的展现。
  音乐创造,包括根据声音形式来进行即兴表演、创作展示等,它是发挥学生音乐想象力和思维潜质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进行音乐灵感创作和提升创造思维潜力的方式和途径,在培养音乐创作人才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作用。
  音乐与其他相关文化,包括音乐与人类社会生活、音乐与历史学、音乐与民族学等,它是音乐课堂教学中人文学科属性的具体表现,是直接提高学生音乐人文学科素养的学习领域,有利于开拓学生音乐艺术文化视野,丰富学生对音乐美育功能的体验与获得感,加强学生音乐各方面的能力。
  这四方面的音乐教学,作为音乐审美教育的方式与途径,与一般学科有着不一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即重视音乐教育的潜效应,注重音乐的审美原则。
  从微观上来讲,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是将以上四方面教学内容具体化和过程化,通过具体的音乐内容实现音乐课堂教学的体验美、音律美。比如力度和速度,是对音乐强弱和快慢的认识;旋律和调式,是对音乐作品的色彩与美感有着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等。因此,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来开展师生双方的情感投入,并在活动中把握好音乐审美的教育功能和目的,形成统一的意志和共同的音乐感情。
  从小学一至六年级的音乐教材中不难发现,大多数的音乐课教学内容是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放在三维目标中的第一位,并赋予其教学内容在课程目标中重要的价值体现,以突出音乐课堂是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本质。
  例如,二年级下册《没有祖国哪里会有我》和四年级下册《爱我中华》等歌曲,通过对乐曲的学唱,激发学生对党、对祖国和对人民的热爱与拥护,树立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欣赏《音乐中的动物世界》片段音乐,通过对不同动物或场景聆听乐器的音色及其特征,提升到音乐美的听觉感受;通过学唱歌曲《大海啊,故乡》和《牧童之歌》,用自己的肢体语言体验三拍子在节拍规律上的不同,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
  当然,在音乐课堂的美育实施过程中,教师还要开创良好的音乐环境和艺术氛围,促使学生能够认真地参与课堂活动,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教师要坚持贯彻好融入性原则来开展音乐课堂教学,尽可能地把音乐课堂教学过程创造成一个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愿意加入的音乐活动形式,包括音乐欣赏、表现、创作、思考问题、展示实践等,并将相关的音乐核心素质文化融入音乐实践活动中来,让他们在音乐美的活动体验中获取知识、提升审美认识。除此之外还可以创造浓厚的音乐教学气氛环境,包括音乐教室的布置应当优美和艺术化,室内墙壁上张贴一些优秀音乐家在特定历史时代背景下的音乐创作事迹图片等,让学生在每节音乐课中感受浓厚的艺术环境氛围,提升音乐审美能力。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贯彻与实施,音乐课堂的美育功能及其渗透也摆在了音乐教学的重要位置。人类文化素养中关于对美好事物的认识与判别也很重要,这一素质能够通过美育,比如音乐、舞蹈、美术等学科来获得。所以,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对音乐课的基本属性有和发展理念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要注重美育功能在音乐课堂上的渗透,通过音乐课堂教学途径来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课堂带来的美感,从而形成良好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责任编辑    韦英哲
其他文献
在我国的教育中,大部分采用的是集体式教学,很多教師以统一的理念、统一的目标和统一的方式去管理学生,容易造成学生学习水平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学习差的学生越来越差。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层次、不同水品的作业设计,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一、目前初中数学作业存在的问题  1.机械重复性较多。在当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经常出现机械性、
期刊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心理系博导张学新于2014年提出的教学模式,受到高等教育课堂的欢迎。笔者将这种教学模式应用到初中数学课堂中,通过“隔堂对分”和“当堂对分”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隔堂对分案例  以小专题复习——线段中点模型的探究与应用为例,隔堂对分教学具体过程如下:  1.小组讨论(10分钟)  学生:要求四人小组打开作业,针对指定题目的解题
期刊
所谓个性化朗读,就是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多元化感知,并且让学生以朗读的形式表达独特感受,使朗读成为学生释放个性、张扬个性的平台。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确切提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可见,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个性化朗读的实施是极其重要且必要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如何组织学生开展个性化朗读活动呢?具体如下。  一、营造氛围,引发个
期刊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按学生不同的能力、兴趣编团队或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互助性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 提高教学质量和改善学生心理,大面积
期刊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建模愈加受到重视。这种数学建模的方法能够将数学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数学同生活两者进行紧密的关联,并把它们良好地运用到数学运用的训练当中,不仅能够较好的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起学生开展相应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协助老师更好的开展相关教学的效果。下面简述“数学建模”,然后针对其于小学教学的有效应用开展论述,目的在于能够为之后进行小学教学相应
期刊
经教育部批准,2020年下学期,我省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高中数学教师应以此为契机, 深化高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推动高中数学育人方式变革,实现高中数学学科培养目标。新教材习题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和深刻性,蕴含丰富的知识和内涵,给师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探索空间。教师要重视新教材课程理念的变化,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所以单纯的就题论题是不够的,要引领学生回归教材、尊重教材主体地位、深挖课
期刊
儿童绘本,即图画书,是近年来深受儿童喜欢的图文结合的叙事文体。它的特点是通过图画阐述书上的故事内容。图文并茂,以图为叙事主体的绘本,可以降低小学低年段识字量有限的学生的阅读难度,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适合他们学习。好的儿童绘本,能再现孩童的生活和情感,刻画孩子纯真质朴的心灵,对孩子的心灵和成长、对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和阅读能力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图像是重要的阅读工具,绘本的图像贴近儿童的世界、为孩子
期刊
如果说物理实验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解决物理问题的平台,那么物理教学中的小实验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巩固对物理知识的掌握,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培养科学创新能力,促进物理的有效教学。  一、教师更新观念  当前,部分教师存在“重讲解、轻实验”“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方法”的做法,没有充分认识到小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独特的功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直接影响了小实验教学的实施。教师只有
期刊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一种手段,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種方式,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途径。提及阅读,映入脑海的往往是语文阅读,然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学阅读显得尤为重要。数学绘本让学生爱不释手。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感受数学的魅力,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及应用,更加能够通过趣味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阅读的兴趣。笔者将通过课例,尝试说明数学绘本具有哪些特点能够让数学课堂充满魅力。  一、数学绘本具备连贯
期刊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并逐渐进入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遵循“信息技术能很好地辅助教学”这一精神,在语文课堂中,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还能渲染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