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风情 古茶飘香

来源 :云南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a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临翔城区往南沿柏油马路走30公里,就到了这个民族村寨。穿过拉祜风情特色的主寨门,叠水、小桥、水磨、休闲亭等水体景观,让原本就身处自然深处的景色更加怡人。
  拉祜族人春节叫“扩尼哈尼”,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九,与汉族春节时间基本相同。不过,拉祜族过年分过大年和过小年。大年从正月初一至初五,也称“女人的年”;小年从正月初七至初九,也称“男人的年”。“抢新水”和“芦笙舞会”是腾龙村拉祜族春节期间重要而独特的节日活动。“抢新水”是指新年第一天,即正月初一清晨抢先到山泉边去接取“新水”。这是拉祜人极为重视的新年头等大事。他们认为,新水是最圣洁的,是吉祥和幸福的象征。谁先接到新水,谁家的谷物、瓜果就会先熟,谁家就更有福气。因此,每年正月初一凌晨,听到雄鸡的报晓声,各家的代表便背起盛水的竹筒和葫芦,迅速奔向泉边,抢接新水。接回来的新水要先敬献祖先,然后给老人洗脸。


  按拉祜的风俗,初一日不准外人入寨,初二日才能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贺喜。节日狂欢日期间,姑娘和小伙子们吹响葫芦笙,跳起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晚上,看热闹的人们纷纷离去,山坡上升起了一堆堆篝火。一对对青年情侣在一起谈情说爱,沉浸在幸福与欢乐之中。
  从腾龙村的中心位置看过去,一排排蓝、红瓦顶的别墅式住宅给这里的拉祜族人带来了一片美丽家园的风貌;再环顾腾龙村四周,古茶树星罗棋布,既有独木成林的,也有成片而居的。两种风景相得益彰,遥相呼应。 凉风吹过,古茶树散发的独特味道在空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生长于此的古茶树沐浴着初阳,焕发着生机。郁郁葱葱的大树,枝繁叶茂,一派生机勃勃的样子,举目望去,树冠高度竟达12米。腾龙村的158棵古茶树都挂着“身份证”,上面记录了从种类到分布地带等茶树的详细信息,茶树根部还围了一排木栏,既保护了大树不受到侵害,又能让人触摸到大树的历史。
  在腾龙村的茶厂,一片片茶叶在阳光的暴晒下,散发出浓郁的香味。在比较简单粗放式的加工后,一泡热水便回味出茶叶的无穷甘怡。
  腾龙村当地用月光晒茶堪称一绝,名叫“腾龙明月”,原本这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将腾龙这样的美丽家园样板村与古茶结合起来,再以这样独特的制作方式也就赋予了古树茶产品诗意和噱头。虽然158棵古树每年产100多斤晒青毛茶,制成成品后,出厂价能达到200多元一斤,如果算上周边收来的茶叶,一个村级的小厂年产值能达到30万元。 腾龙村民的经济意识很强,有些就直接将古茶树寄养给茶厂,自己省心,茶厂也能按照规范管理采茶,有的还玩起了出租,今年租给某个茶厂,如明年有更好的租客,则会转租。总之,对于古茶树的开发形式不一而足,但目的也很明确,在保护中寻找到更大的经济价值。


  链接:
  博尚镇勐准村腾龙组有65户、226人,全部为拉祜族,是一个民族村寨。2013年前,全村只有两幢砖混房,村民收入很少。2013年腾龙村入选云南省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名单,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投入下,建设了62幢靓丽的小楼房,崭新的硬板路,供人休闲的小亭子,常年转动的懒碓以及永不停息的水车和富有诗意的栈道。如今的腾龙村,山峦起伏,森林茂密,河水清澈,民族文化产业、现代观光农业、旅游业、农家乐等发展良好。

其他文献
曾经有过“元青花”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建水的朋友手上获得一件收藏品,建水窑的元青花猫形水滴,当时正是景德镇元青花“鬼谷子下山”拍出2.3亿人民币天价的时候,元青花几乎成为了财富的象征。怀着发财的心情一番考证,原来此“元青花”非彼“元青花”,如果放在一起,那就是劳斯莱斯轿车与一辆破单车的差别,都是车,但实在天差地远。好在这件藏品确实是产于元代,从心理上满足下俺也有元青花的虚荣。  从广泛的意义上
期刊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重点布局中,云南一直将民族民间工艺作为特色产业进行重点扶持与推介。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民间工艺传承历史悠久、品类繁多、特色突出,结合近年来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很多具有地方文化、民族文化标识价值的民族民间工艺品,尤其是以手工制造的工艺品,成为了云南旅游消费市场上最受欢迎的文化商品。云南民族民间工艺,有的技艺精湛可比巧夺天工之妙,有的粗犷拙朴中凝聚了地域、历史和民族的文化底蕴,可
期刊
与圆西路一样,受到高校人群相对密集影响甚至造就的另一条街道,是涵盖了文化巷在内的文林街。圆西路在云南大学东陆园以东,文林街则通过文化巷与东陆园的西门相接。一东一西,都集聚了高校师生群体,但却体现出不同的特色。文化巷起于云南大学的留学生院,每年有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在文化巷和文林街活动,于是满足这些留学生生活需要的咖啡、酒吧等参与到原本以地方特色餐饮和服饰、工艺等为主的文林街周边区域中,并且逐步
期刊
2014年春节,马年又至,年底的一场大雪之后,哨冲山乡日日晴空万里,尼苏人正好借此机会,晾晒起这里最主要的经济作物——萝卜丝来了。不过,马年伊始,对水瓜冲、莫则甸、水瓜冲上寨、坡龙山脚四个村的村民而言,准备好12年一度的“德培好”大祭祀,才是超越一切的头等大事。  从石屏到哨冲,一路往北,约70公里。如果说在石屏坝子里还能感受到云南最厚重的古典汉文化遗存,那么进入哨冲之后,扑面而来的则是千百年顽强
期刊
圆西路实际上是圆通西路的简称,从云南大学东陆园的东门延伸到圆通北路交叉口,其道路窄到称为“街”都有点不够格,过去圆西路其实是条集中了各种菜摊、水果摊的菜市,成为连接云南大学东陆园、英华园教学区和东一院、东二院生活区的主要通道之后,通过改造之后道路两边形成鳞次栉比的商铺,改头换面成为商业街区。当然,圆西路经历十几年变迁,仍然继承了“美食”的主题。火王烧烤、腾冲饵丝、友人园、大家乐、广义和等一干特色小
期刊
由于创库的面积较小,没有能够在创库租到工作室的艺术家也在市区寻找闲置的厂房,建造第二个艺术社区。位于麻园一带的云南轴承厂刚好满足了这样的需求,它既延续了老云艺的艺术气息和历史脉络,其建筑面积也正好和昆明文化产业的体量相匹配。108智库空间就这样诞生了。  “办公和谈恋爱一样,需要氛围。”“我分不清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在108智库空间有着这样一些广告词,而这所有的广告词无不是诉说着,这里专为创意而打
期刊
发展云南会奖旅游的三个思考  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 段跃庆  跳出旅游,走融合的路子发展会奖旅游  会奖旅游的全面发展,要求我们“突破”传统游客概念的束缚,认识“完整的人”,而非“旅游的人”。  随着旅游产业与商贸经济的融合深化发展,在现实的市场运作中,你是很难把商人、公务人员和旅游者截然分开的,或者说旅游者只是公务人员、商务人员片段化的身份。也许他上午是商人谈生意,中午他去景区景点游览成为游
期刊
翠湖,这一湾小小的“菜海子”,承载了多少代老昆明人的浮华旧梦;记录了昔日西南联大的繁况盛景;抒写了愁肠心结,衍生了浪漫瑰丽……环翠湖,使用的高频词汇便是“文艺范儿”。不是我们装文艺、装小资、装小清新,实在是这里有深厚得让昆明人为之心跳加速、血脉贲张的历史渊源。  清晨翠湖,阳光慵懒地打在满池的荷花上,洒在飘垂的杨柳间,穿了棉布汗衫的老人们已经开始围湖晨跑,清凉的露水打湿运动鞋;一群身着白绸太极衫的
期刊
“我家(jie)昆明人,哪点(die)不如人,象牙烟锅是叼春城,满链壳呢单车是带女人,毛呢裤子是系草绳,的确良的衣裳是一层裹一层……”  这是昆明特有的戏曲花灯,用地道昆明方言演唱,曲调轻快悠扬,每一个老昆明人都能随口哼唱。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这个曾经飘扬在昆明大街小巷中的曲调逐渐堙没在了历史的浪潮之中。今天,再要重温曾经的点点滴滴,我们只有前往位于昆明东南郊的官渡古镇。  四千多年的时
期刊
再造魅力故乡  毋庸讳言,在现代化进程中,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丰厚的传统文化正在痛苦地裂变,丰厚多样的传统文化也在迅速地消逝,在城市的拆建中,在城市不断延展、长高的过程中,历史建筑消逝了,取而代之的钢筋水泥的建筑群;孩提时代的游戏不在了,被来自异域的节庆狂欢代替;日常文化生活方式被新兴媒体生活胀满。过去正离我们远去,现在尚不确定,未来难以把握,唯有城市中的历史文化街区成为文化结点,以空间的方式将过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