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英雄柴云振:乡间埋名33年

来源 :意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hua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因受重伤转院救治,与部队失联后,他脱下戎装回到家乡。谁也不知道,他的身上遗留下24处伤痕;谁也不知道,他曾出生入死、为共和国立下赫赫战功。
  1951年,战局犹紧,部队多次找寻未果,只能认定他为烈士。没想到,33年后,已“牺牲”的他,被一则92字的寻人启事找回。
  他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志愿军特等功臣获得者、朝鲜一级自由独立勋章获得者柴云振。2018年12月26日,老英雄安详离世,享年93岁。而写下那则寻人启事,找回英雄的,是另一位志愿军老兵,空降兵某军原副师职研究员李天恩。

一份烈士名单拉开寻找英雄的序幕


  抗美援朝期间,李天恩是志愿军第15军《战场报》的记者,他穿梭于炮火硝烟之间,采写了大量英烈的故事。这其中,就有柴云振。
  1951年,柴云振在朴达峰阻击战中,带领5名战士攻克两个前沿阵地,歼敌200多人,身负重伤昏迷不醒被抬下战场。得知他的事迹后,李天恩立即赶往战地医院准备采访,却被告知,柴云振因为伤势较重,已经转运回国医治。后来,李天恩得知柴云振已经伤愈,但在归队的战士里,再也没有看到过他。由于部队回国后历经几次整编,当时的征兵资料也不完善,部队和柴云振就此失去了联系。他没有想到,会在33年后,与柴云振再度相见。
  1984年,空军指示为部队的英烈立传。柴云振所在部队已经被改编为空降兵驻鄂某部。负责牵头编写部队《抗美援朝战争史》的李天恩,在部队领导提供的一份烈士名单上看到了那个熟悉的名字,他当时就提出了异议。
  “我说,柴云振现在生死不明,如果他还活着,我们却把他当烈士立传,这是要闹笑话的。”李天恩说。部队首长了解到情况后,非常重视,指示一定要尽快搞清楚,只要还有一线希望,一定要找到柴云振。

一则寻人启事找回归隐乡间的“烈士”


  茫茫人海,要找到一个失联33年的老兵,谈何容易。更何况,关于柴云振,除了知道名字外,李天恩和战友们几乎没有任何其他资料。他和空降兵某师的文化干事温铁汉几经商量,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根据部队行军作战的路线,在沿途“撒网”,向当地民政部门发函,请他们帮忙寻找柴云振。
  作为一支英雄部队,空降兵驻鄂某部的战斗足迹穿越了大半个中国。在发出了四五十封信函后,李天恩终于得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山西阳泉的一位退伍老兵孙洪发,给部队写来信件,当年在战场上,他曾为受伤的柴云振包扎过,记得他是四川口音。
  这条关键信息,迅速缩小了查找范围,但还不够精确,李天恩想出了一个点子——登寻人启事。他写了一则92字的寻人启事,在《四川日报》上连续刊登了两天,特别提到,请柴云振看到消息后,回老部队,有人找。“当时一个字2元,两天一共花了364元。”李天恩回忆说。
  半个月后,正在家吃饭的李天恩,接到了值班室打来的电话:“你要找的老英雄柴云振找到部队来了!”李天恩一听,喜出望外,赶紧让值班室安排柴云振到招待所住下。从不抽烟的他,跑到大院服务社,买了一包香烟,就向招待所赶去。

一根残缺手指,见证生死搏斗的瞬间


  李天恩赶到招待所,见到的是一位看上去很普通的老農民。李天恩握住柴云振长满老茧的手,激动地说:“终于回家了,回家了!”
  李天恩把烟递过去,柴云振接烟时,露出短一截的右手食指,这引起了李天恩的注意:“这是怎么回事?”柴云振的讲述,牵动思绪,回到30多年前朴达峰那个生死搏斗的战场。
  柴云振回忆,当时阵地上只剩他一个人,他忽然听见身后有脚步声,转身一看,4个高大的美国兵已经冲上来,只有不到20米了。他立即举枪扣动扳机,当场击毙了3个美国兵,手臂、腰部等多处也被敌人的子弹击中。
  他强忍剧痛,准备消灭最后一个敌人时,却发现冲锋枪里没有子弹了。他只好扔掉枪,冲上前去与美国士兵搏斗。
  敌人体形高大,双方扭打在一起,柴云振伸出五指想去挖他的眼睛,不料右手食指戳进了他嘴里,当即被他咬断一截。敌人抓起一块岩石,对着柴云振的脑袋狠狠地砸下去,他当下失去了知觉,美国兵大概以为他已经死亡,便向山下逃去。
  食指只剩下半截,头顶布满了疤痕,这些残缺和伤痛,无言地印证着战争的惨烈。根据当年为柴云振写请功材料的王文华等人的核实,基本可以确认柴云振所言与实际情况符合。
  但李天恩还有些不放心。他让温铁汉陪柴云振回老部队看看,同时通知柴云振的老战友孙洪发尽快赶来和他见面。“我交代温铁汉,等他们见面了,一定要给我打电话,确认我们没找错人。”
  第三天,他接到了电话:“两位老战友见面了,抱在一起哭呢!”他这才松了一口气。

一幅异国“遗像”映照沧桑不改的血性


  因为手受伤不能再参加战斗,柴云振隐姓埋名回到四川省岳池县的小村庄,过起了务农的生活。如果不是看到《四川日报》上的那条寻人启事,他的子女都不敢相信,父亲竟然是一位大英雄。
  1985年10月,经中央军委批准,柴云振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英雄代表团的成员,应金日成的邀请前往朝鲜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35周年纪念活动。其间,金日成两次接见柴云振,并给他颁发了“一级自由独立勋章”。金日成说:“找到柴云振,历史应该改写过来,柴云振不是烈士,是活着的英雄。”
  按照访问日程,柴云振参观了朝鲜军事博物馆和志愿军烈士陵园。在军事博物馆里,翻译官指着墙上悬挂着的一幅素描画像说:“这就是柴云振的‘遗像’。”还告诉他,在当年的朴达峰阵地上为他建了一座坟,立了一块碑。柴云振说:“我还活着呀!这‘遗像’我得带回去!”征得朝方同意后,柴云振亲手把自己的“遗像”揭了下来,带回了家中。
  找到柴云振后,空降兵某军为他出示了证明材料,帮助他在四川老家落实了政策待遇。但这位英雄老兵,仍像30多年前回乡时一样,低调简朴,从不向人炫耀自己的功劳。
  2018年12月26日,柴云振因病逝世。他的一生,光荣而又平凡,战场之上英勇拼杀,回归乡土隐姓埋名,但他从没向部队和组织要求过什么。如此朴实纯粹、炽热恒久的家国情怀,值得我们钦佩和铭记。建功立业、淡泊名利的精神,正在一代又一代空降兵身上传承。
其他文献
“郁离子”,为明代开国功臣刘基的“托名”。元末大乱之际,隐居家乡的刘基所著的一部寓言集,便是以此为名。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每当提及“刘伯温”这三个字,马上想到他的“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烧饼歌》,其实,他的政治家声誉和文学家的光辉,被民间传说的神秘诡异所遮掩。真实的历史并非如此,朱元璋得天下,刘基立功不小。而在文学上,这部《郁离子》称得上中国的《伊索寓言》。  郁离子讲了这样一则寓
期刊
清光绪十二年,粤商潘启明盘下广州府万福路上的一家米店。这家米店濒临倒闭,位置也不好,实在让人费解。  开张第一天,潘启明将掌柜的叫来,郑重地告诉他:“从今日起,凡是来本店买米的顾客,你们都必须先问三个问题。”掌柜的以前也在几家米店做过,从来没听说卖米之前还要问三个问题。于是,他好奇地问:“不知要问哪三个问题?还请老板明示。”“第一,家里有几口人?第二,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各有几个?第三,家里有没有肠胃
期刊
一朵牵牛花把它看到的秘密告诉了另一朵牵牛花,另一朵再把它传给另一朵。一个晚上的工夫,满面篱墙上的牵牛花都绽放了,把那一个个粉嘟嘟的小喇叭挂在了肩膀上。高高在架上的牵牛花已经把喇叭举上了头顶,它们就要向整个村庄宣布:秋天来了。  哦,秋天来了。  我直起腰,把耳朵听向四野:我听见空气慢慢变凉的声音;我听见田野里的庄稼和野草慢慢变黄的声音,一只蝴蝶飞起又飞落,一只蚂蚱在微黄的草叶上有力地弹跳,还有那弹
期刊
为庆祝2021年世界地球日, AppleTV 推出了一部一小时纪录片《地球改变之年》(The Year Earth Changed,英国)。比起熄灯一小时的“环保行动”,花一小时把这部纪录片看完可能更加环保。  纪录片里呈现的镜头,都是人类行为给自然带来的真正肉眼可见的实在影响。沉寂的城市传来鸟鸣、鲸鱼有了新沟通方式、水豚出没于南美洲野外……当人类暂停下来,地球得以再次呼吸。  这部纪录片令我印象
期刊
看张桂梅校长的新闻,出于职业习惯,我注意到一个细节:  “我是给她泼冷水最多的人。”华坪县教育局原局长杨文华回忆说,“虽然她让我很感动,但我知道办一所学校有多难。”2004年,张桂梅和杨文华一起出差。一路上,她反复讲述自己的梦想,想说服这位局长帮忙。“你知道建一间实验室要多少钱吗?”杨文华问。  “要两三万元吧。”张桂梅回答得有些露怯。  “她太天真了。”杨文华说,张桂梅当时因为带病坚持教书、教学
期刊
测试开始:  题目:想象自己化身为一条鱼,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鱼的颜色是什么样子的?(红色、黄色、橙色、黑色、彩色)  2.鱼的大小是怎样的?  3.这条鱼身处什么位置?(河流、湖泊、大海、观赏鱼缸)  4.你觉得它是否具有攻击性?  5.它是否有自己的同伴?  6.它要游向哪里?(或者漫无目的地游)  7.它自身会有安全威胁吗?(被大鱼吃掉或者被捕鱼者捞到)测试结果:  1.鱼的颜色暗示
期刊
韩剧《请回答,1988》自2015年播出后,我看过很多遍。剧中的很多细节,生活化又充满温情。双门洞日常琐碎的邻里生活,几家人各自有过心酸与波折,但最终都消融在善意的结局里。五个朋友的角色被设定为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所以这份友情才更坚固与珍贵。东龙:除了不懂求根公式,别的都懂  每个人的中学时代都会有一个东龙这样的同学,他对学习以外的事情都充满兴趣,学习成绩很差,但有一点小才艺,胜在心态好又乐观,生
期刊
我偶然看到余秀华的一句诗,就一句,叫“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什么意思?  稗子是一种野草,它在小的时候,和稻子长得几乎一模一样。所以,它可以混在稻田里面,混吃混喝混养料。但是,当稻子长大了,开始结穗的时候,稗子就暴露了,它不会结穗。  所以,为什么说“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呢?因為整个春天,稗子都在成功地伪装。但是它知道,如果它有灵魂的话,它过得一点也不爽,它知道自己终将暴露。  我不
期刊
神舟十二号成功发射,3名中国宇航员即将在天和核心舱上生活工作3个月,中国人也终于开始了太空新征程。  神舟十二号最主要的看点之一,便是和天和核心舱的对接。  在过去,我们的火箭从发射到對接需要花去两天左右,简单地说,让两个高速飞行的航天器对接,难度堪比在浩瀚的太空中穿针引线。这一次,我们将整个从发射到对接的过程,缩短到了6.5小时,等于坐了趟从北京到长沙的高铁。  这背后,少不了神舟系列飞船上新更
期刊
大部分人对苦瓜的认知,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年幼时讨厌苦瓜,年长后尝试接触苦瓜,然后出现两极分化:喜欢的人极喜欢,讨厌的人极讨厌。  喜欢的人说,苦是人生必不可缺的一味药。  讨厌的人讲,人生已经这般苦,再吃苦瓜又何苦?  刚工作那阵儿,突然对苦感兴趣。一是狂喝编辑部主任老慈的苦丁茶,二是到餐厅点单时必要“清炒苦瓜”。苦丁茶的苦才真叫苦,第一次喝,只小半口,“扑哧”就吐了,赶紧倒掉它,老慈笑嘻嘻地骂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