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立德树人”与高校校史的深化融合研究

来源 :科学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khksm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史作为学校的宝贵财富应该发挥其更大的功效,然而当前高校中对校史的宣传与利用仍然较少,没有做到有效的利用,尤其是发挥校史在“立德树人”方面的功效,鉴于校史的宣传渠道单一,与学生日常生活稍有脱离等原因,需要拓宽校史宣传渠道,利用学生常用的社交网络,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宣传,其次,在校史的宣传中应该更注重故事情感的部分,能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学习到校史中的精神品质,尤其学校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奉獻精神,一代代校友、教师在国家发展、学校发展的历程中不断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品质都应该作为学校的育人资源,与“立德树人”相互融合。除此之外,在信息化逐步普及的今天,对校史的研究也应该增加信息化手段,将校史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便于提取有用信息,更合理的利用校史资源,获得更多育人方面的材料,通过新媒体的传播手段将校史与“立德树人”深化融合。
  关键词:校史;立德树人;信息化
  校史是对一所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是记录学校建立发展和变迁过程的文献资料。高校校史也是地方史和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留史、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一部科学、真实、系统的校史,记载着学校创建、发展、壮大的历程,是大学办学特色和大学精神的重要体现,对创建高水平大学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曰:“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德若木之根,才若木之枝”。因此,立德树人是高校育人的核心,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部分。
  美国的院校研究起源于校史研究,产生于19世纪末。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发展,同样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许多发展情况与世界先进国家的高等院校发展情况类似。
  我国自1984年8月教育部下发《关于编写校史的通知》以来,高等学校校史编撰与研究工作走过了30多年的风雨历程。经过30多年的发展,校史研究队伍逐步壮大,研究内容不断拓展,研究方法与手段日趋多样,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我国校史的研究和编写工作开始的比较晚,工作基础比较薄弱,而且很多高校对校史研究不够重视,基于各种条件不充分、校史研究队伍专业水平不足等多方面原因,使得研究存在多种问题。
  校史是一所大学教学理念传承、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的教育史,是全校师生以及校友为建设祖国努力工作、传播知识、刻苦学习、学以致用的拼搏史,对于高校来说校史不但记载着学校的历史,也蕴含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方向,同时还有一代代校友的优秀品质和全校师生的情感延续。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应该加大校史传播的力度,提升学生的认同感,从而达到情感共鸣,利用校史中的感人故事增强精神力量的传承。校史是一所学校特有的文化脉络,是“立德树人”的教育资源,让校史在“立德树人”工作中承担起重要作用,并通过校史研究总结出学校的办学经验,在学校未来发展中能够提供历史依据,传承教育理念。
  (1)利用新媒体,拓宽校史宣传途径。校史能够彰显学校的办学历史、特色和成就,蕴含着学校的文化与精神力量,应该是每个学生都要认真学习的内容,但是现阶段高校内校史的宣传力度不足,途径较少,学生一方面对校史的接触较少,另一方面学生的热情并不高,主动去学习研究的人数较少,没有形成大范围的传播,鉴于当前情况应该因势而变,利用新媒体手段拓宽宣传途径,采用大学生较为常用的微信、微博等开展校史宣传,例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利用微信公众号“西电记忆”展开校史学习的系列活动,在学生中传播广泛;以往校史学习多以参观校史馆的形式进行,对人数和时间有一定限制,因此可以通过搭建网上展厅,拍摄微视频、宣传片等容易获取的资源开展活动,减少了地域时间上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观看,极大提升了自主性,增加活动及互动环节,把单一的学习获取改为可讨论的,有互动的沉浸式体验。传播途径更接近学生常用的软件,校史实物虚拟化更易观看,互动式学习更贴近学生,通过传播途径的更新增加学生对校史学习的兴趣,加大校史学习的覆盖面。除此之外,可以通过开展活动,例如校史知识问答;学唱校歌,从校歌中感受奋进力量;寻访校址,在学校不断变迁,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学校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使命与责任,以及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对学校发展的大力支持等,让写在书本上,记在校史馆的校史成为更形象、更生动的教材,成为更深入,更具有感召力的精神。
  (2)丰富内涵,加深校史与“立德树人”的融合。校史资源能给予大学生不可替代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立德树人”很好的教育资源,但是如何利用校史资源做好育人工作,是需要探索和实践的,校史并不是简单的史料集成,而是蕴含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精神信念,尤其是红色文化,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够增加学生的自豪感、使命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立德树人”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丰富校史内涵,加强校史感召力,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校史与“立德树人”的深入融合。要做到情感认同,就要注重传达校史背后的情感细节,通过故事传达情感是非常有效的措施,学校的发展历程中留存了很多感人的事迹,有许许多多的杰出校友,有一直从事教学工作见证学校一路发展的老教师,他们的故事中都蕴含着学校的育人理念,蕴含着良好的人格品质、精神力量,将校史从“见物见事”向“重人重情”转化,让学生能够从中汲取力量、砥砺品质,始终把个人追求同国家命运、民族前途连成一个共同体。校史使每个学生都应该学习的一门“必修课”,那么这个课由谁来讲呢,一个见证学校发展历程的老教师,一个在研究领取获得杰出贡献的青年教师,一个毕业后仍深受学校精神滋养的优秀校友,他们的故事都是校史的组成与呈现,每一个生动的故事都可以成为一堂生动的校史课。
  (3)加强引导,提升校史育人功效。发挥校史育人作用,首先要提升校史的重要性,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了解,让每个学生都能懂校史、讲校史并且能够领会校史中蕴含的精神理念、从校史中获取前行力量。加大宣传,加深了解,在工作中开拓新方法,创新新途径。学工部门、校史馆、宣传部等各相关部门应加强合作,在学生中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开展活动增加学生参与热情,将校史融汇到日常学习中,融汇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例如开展“口述校史”活动、校史展览等,不但丰富了课余生活,还能通过活动了解校史知识,体会学校传承的优良品质,感受前辈、校友的学习态度,从而引发对国家建设、学校发展、学科创新的深刻思考。专题展览、主题讲座、党团活动、集体班会都可以作为校史宣传的有效途径,将党史、校史学习以多种形式在学生中开展,把学习党史、校史作为在校期间学习的重要内容,高校不仅仅要培养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更要培养信党爱国,德才兼备,能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的人才。厚植爱国情怀,赓续红色根脉,既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也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在国家需要的重大工程、重要领域深入研究,在接受国家优良教育的同时,心怀感恩之情,为国家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   (4)以史为鉴,开展校史资源数字化工作。校史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历史和成就,具备了反思历史、探索学校创新发展之路及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的功能。即“可以从中总结经验或吸取教训,又可以传承办学过程中的教育理念与精神文化,起到育人、咨政、宣传的作用”。校史中有值得借鉴的经验、有办学理念的传承,要发挥校史的关键作用,遵循学校发展的方向,弘扬学校的精神品质,从校史中挖掘更多有价值的东西以此来促进学校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校史材料也在不断的增加,在校史利用中应该加入数字化手段,将校史材料归纳整理,构建校史材资料数据库,开发校史资料利用平台,使得校史资料能够便于查询和利用,采用“大数据”手段来总结归纳校史材料的规律、重点,对学校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也能更好的发挥育人功效,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彰显校史的重要作用。校史材料的保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将校史材料完好保存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其中数字化处理是将校史材料,尤其是文字材料永久保存首要途径,通过数字化处理的材料在校史编研利用时也能发挥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要搭建数据库将校史材料有序分类,做到有效保存、可识别、可检索、利用信息化手段让校史资料能够及时提供真实可靠的文字、數据等。
  在实施过程中要重点思考以下问题:校史和“立德树人”相融合,首先要保证校史宣传到位,能够被学生所接受,所喜欢,在学生中引起反响,从而达到情感共鸣;将校史从“见物见事”向“重人重情”转化,这个过程通过何种方法来实施,需要哪些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向学生传达时重点传达的内容筛选;关于校史材料的数字化处理以及校史资源的利用平台搭建这一内容的研究较少,没有丰富的经验,需要不断探索,除此之外如何利用信息化数据来辅助高校育人工作,完成“立德树人”这一目标。
  校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资源,应该很好的与“立德树人”相结合,发挥校史在育人工作中的作用,然而校史要发挥其作用必须先达到广泛传播,在传播途径上需要不断更新,采用学生常用的、感兴趣的传播形式,转化成容易获取的资源,并且注重情感的传播,用身边的故事去感召、引导学生,同时,校史资源丰富,为了更好的发挥校史资源在“立德树人”中的功效,应当采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来促进校史资源的整合利用,归纳总结。
  参考文献:
  [1]夏艳,关于校史功能及意义的研究综述[J],教育在线,2018(23).
  [2]谈大学校史研究国际化-以中山大学为例.
  [3]张斌贤;杜光强,高等学校校史研究的现状、问题与趋势 ,《大学教育科学》,2015年09月
  [4]王杰,当代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07月
  作者简介: 强薇 性别:女 民族:汉族 学历:硕士 出生年月:1987年9月
其他文献
目的 总结老年人下肢静脉深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180例老年人DVT的发病情况、危险因素、并发症和疗效,并与同期收治的144例非老年人DVT病例资料对比.结果 老年人DVT以60~69岁年龄段最多[91例(50.5%)],其次为70~79岁[73例(40.5%)].前5位危险因素是大手术后(27.8%)、恶性肿瘤(15.0%)、外伤骨折(7.8%)、脑血管病后遗症(7.2%)、长
目的 将从大鼠嗅黏膜中获取的鼻嗅黏膜固有层(OLP)组织薄片移植到大鼠脊髓横断区,同时应用神经节苷脂(GM1)治疗,观察其对损伤脊髓的修复作用.方法 采用SD大鼠胸脊髓半切损伤模型,随机分为5组:OLP+GM1组、GM1组、OLP组,单纯损伤组、空白对照组.术后应用电生理学及病理学检查,观察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OLP+GM1组部分大鼠出现刺激右后肢的逃避反应,其余各组运动功能无明显改善.组
高血压主要表现是外周阻力血管张力的持续升高,导致血管舒缩活动异常,而血管舒缩活动主要取决于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1].因此,目前学者们认为高血压是一种以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为主要病变的疾病,高血压时VSMC增生,向内膜下迁移,使血管腔变窄、管壁增厚、外周阻力增高.成熟机体的VSMC呈收缩表型,具有收缩功能,如从收缩表型向合成表型转化,则造
期刊
睡眠障碍是老年人群中的高发疾病,虽然它不会直接威胁生命,但可造成焦虑、易激惹、情绪不稳定、烦躁不安等精神障碍,同时增加老年人患病风险[1].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60岁以上老年人中睡眠障碍的现患率为30%~40%,有的甚至高达90%以上[2-3].在美国65岁以上人群中,88%存在入睡困难、觉醒次数多和早醒[4].2002年国际精神卫生和神经学基金会(IFMHN)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群中有45.5%
期刊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最快的国家.1980年以来,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以年均3%的速度持续增长,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因体弱多病,应用药物的品种也较多.据美国的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指65岁以上)约占美国总人口的10%,而用于老年人的医药费却占全美医药费用的23%,约有12%老年人同时用药5种以上,因此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高,约占15%~20%,其发生率与用药种类成正比.
期刊
目的 探讨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夜尿的病因分类以及相关因素. 方法 选取60岁及以上明确诊断为BPH的男性患者,但未对BPH进行治疗或曾经服用药物但停药至少3个月以上者120例,按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中夜尿次数从0~5分为6组,记录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和病史、前列腺和膀胱功能的指标和72 h排尿日记并进行分析. 结果 夜尿95例,发病率为79.2%,其中夜尿量增多和膀胱过度活动发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及全球肺结核回升趋势,老年人肺结核患病率不断增加[1].老年人肺结核有其临床特点,现将我院2004-2006年收治342例肺结核患者中的老年肺结核患者125例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期刊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经济领域理论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强大的解释力。就高等教育而言,同样也存在着供给侧方面的问题,这一问题可以借鉴我们党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予以解决。当前,高校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浅析高校在红色文化供给侧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优化校园红色文化供给体系进行的各项举措,来探讨红色文化供给侧在大学校园文化体系建设中的运用路径。  一、高校
期刊
腹股沟疝是一种外科常见病,尤其以老年人多见.手术是目前治愈腹股沟疝的唯一方法.传统的疝修补术复发率高,术后并发症多.近年来开展的无张力疝修补术,因其符合人体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而被迅速推广普及。
期刊
阿尔茨海默病(AIzheimerr's disease,AD),又称为老年性痴呆,是一种以不可逆转的智能衰退为主要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其病因不明,但发病与年龄相关,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该病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医学界的关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