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设计要强审美主体的需要,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音乐鉴赏并非“听之任之”,“听什么”?“如何听”?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我们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我想听”“听有所思、听有所感、听有所悟”就要求教师在欣赏教学中了解学生的主体需求,设计问题做到有的放矢,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跳,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首先,问题设计要有目的性。在设计问题前,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例如欣赏“高亢的西北腔”时,我在导入部分设计的问题是:或许这音乐离你生活很远?或许你觉得音乐很难听?但你结合音乐想像一下,这音乐由一个怎样的着装?怎样的肤色?脸上带着怎样的表情的人在怎样的环境中唱出来的?从音乐中你感受到演唱者怎样的心情?这里一连串的问题旨在引起情趣、调整学生的学习心理、抓住学生“新鲜”感教学,激发学生更强的参与意识,而后学生和我一起聆听陕北民歌《脚夫调》,学生听后纷纷回答在生态环境恶劣的黄土高坡上尘土飞扬,一个肤色黝黑饱经沧桑的穷苦人在野外大声地宣泄内心的苦闷。与学生交流后再提出“从音乐中你们联想到了演唱者的生活地域、经济状态、生活方式、经济形态等因素,那么这些因素对民歌的发生发展产生怎样的作用,有什么关系?还有其它因素吗?”这里的问题设计层层相扣让学生更加深入思考民歌的发生发展状况。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去听、议、体验、升华。教师根据学生的所见结合正确的答案进行综述点评。通过聆听音乐刺激感官经由内心理解、联想、想像等作用引起一种整体感受,这是学生欣赏过程中带着问题产生积极的情绪状态下充分发挥想像力、创造力的结果。
其次,在问题设计时对答问时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和回答有充分的估计和了解,并事先想好应对的措施。一般来说,在课堂提问中,学生不外乎会出现几种情形,或一声不吭,或回答文不对题,或回答基本正确,但与预想的答案还有一定的距离。对此,教师都应有相应的心理准备和对应措施。
二、问题的设计要突出培养审美主体感知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音乐形式要素是构成音乐作品灵魂的基本元素,音乐表现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和表现方式的感受和体验是学生音乐鉴赏和音乐审美的基础,而高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趋于完善和逐渐成熟的特殊阶段,自我意识强,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对知识信息的摄取有较强的主动性和明显的选择性。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运行,高中生音乐素养大多处于较差水平,他们同时又面临着升学的压力。面对这样的学生,音乐欣赏教学要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除音乐本身的魅力,精心设计行之有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对音乐世界的敏感性,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产生自主学习意识。例如欣赏肖邦《C小调钢琴练习曲》时,我提出:音乐让我们体验到肖邦当时怎样的心情?音乐为什么能让我们有这种感受?教师提示把乐曲速度放慢,力度减弱会是怎样的效果?左手附点音型改成效果又如何?问题的出现让学生主动去聆听比较探索发现强有力极不和协的属七和弦让我们产生高度的紧张感,快速下行的左手快速音流,产生一泄千里势不可挡的力量,但又有伤感的味道,附点的运用使得音乐更具推动力音乐各种要素的综合使用恰当地表现了肖邦闻知华沙起义失败时无语言表的震惊,愤慨之情。教师适时地归纳总结,不同的音色、节奏、旋律、和声、力度、速度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为我们塑造出丰富多彩的音乐形象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学生发挥丰富的想像,体会感受音乐进而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比较思考、分析、理智的审美过程,不但让学生积累了大量音乐知识,还让学生的思想、心灵与音乐产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高尚审美情趣和审美兴趣。
三、问题的设计要注意方法技巧。课堂问题的设计最忌讳为提问而提问,理想的问题设计是讲究发向方式,琢磨提问的角度,尽量使问题提的巧、问的新,产生“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使课堂从始至终都充满挑战性、探究性和趣味性。
教师要挖掘作品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兴趣。如课堂上抛出一些“虚拟性”的问题,如“替换式”,给某个音乐片断换一种速度、换一种音色、换一种节奏、音乐塑造出的艺术形象会天差地别。提些 “创造性”问题,你是作曲家会为这诗歌或图画配怎样速度、节奏、音色、旋律特点的音乐;必要提些“延伸式”问题,说说唱唱能体现欣赏的音乐作品风格、情绪的其它音乐作品或文学作品、美术、建筑、人物、景物、历史事件……用这些“虚实结合”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新颖的思维角度,一个崭新的思维平台,学生在欣赏探究创造中体验到音乐鉴赏活动带来的乐趣,感受音乐的真善美。任何优秀的音乐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每个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每个人的体验感受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所以教师不应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及时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门,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总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设计各种具有想象力、启发性、创造性的问题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聆听比较感受音乐,运用音乐知识展开联想,理解分析思考创造音乐,体验音乐的情感、意境。学会思考和分析音乐,让学生的思想、心境与意识产生共鸣,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内在的意义的体验和把握,感悟到音乐所蕴涵的精神气质,提高鉴赏能力。
音乐鉴赏并非“听之任之”,“听什么”?“如何听”?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我们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我想听”“听有所思、听有所感、听有所悟”就要求教师在欣赏教学中了解学生的主体需求,设计问题做到有的放矢,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跳,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首先,问题设计要有目的性。在设计问题前,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例如欣赏“高亢的西北腔”时,我在导入部分设计的问题是:或许这音乐离你生活很远?或许你觉得音乐很难听?但你结合音乐想像一下,这音乐由一个怎样的着装?怎样的肤色?脸上带着怎样的表情的人在怎样的环境中唱出来的?从音乐中你感受到演唱者怎样的心情?这里一连串的问题旨在引起情趣、调整学生的学习心理、抓住学生“新鲜”感教学,激发学生更强的参与意识,而后学生和我一起聆听陕北民歌《脚夫调》,学生听后纷纷回答在生态环境恶劣的黄土高坡上尘土飞扬,一个肤色黝黑饱经沧桑的穷苦人在野外大声地宣泄内心的苦闷。与学生交流后再提出“从音乐中你们联想到了演唱者的生活地域、经济状态、生活方式、经济形态等因素,那么这些因素对民歌的发生发展产生怎样的作用,有什么关系?还有其它因素吗?”这里的问题设计层层相扣让学生更加深入思考民歌的发生发展状况。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去听、议、体验、升华。教师根据学生的所见结合正确的答案进行综述点评。通过聆听音乐刺激感官经由内心理解、联想、想像等作用引起一种整体感受,这是学生欣赏过程中带着问题产生积极的情绪状态下充分发挥想像力、创造力的结果。
其次,在问题设计时对答问时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和回答有充分的估计和了解,并事先想好应对的措施。一般来说,在课堂提问中,学生不外乎会出现几种情形,或一声不吭,或回答文不对题,或回答基本正确,但与预想的答案还有一定的距离。对此,教师都应有相应的心理准备和对应措施。
二、问题的设计要突出培养审美主体感知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音乐形式要素是构成音乐作品灵魂的基本元素,音乐表现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和表现方式的感受和体验是学生音乐鉴赏和音乐审美的基础,而高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趋于完善和逐渐成熟的特殊阶段,自我意识强,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对知识信息的摄取有较强的主动性和明显的选择性。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运行,高中生音乐素养大多处于较差水平,他们同时又面临着升学的压力。面对这样的学生,音乐欣赏教学要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除音乐本身的魅力,精心设计行之有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对音乐世界的敏感性,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产生自主学习意识。例如欣赏肖邦《C小调钢琴练习曲》时,我提出:音乐让我们体验到肖邦当时怎样的心情?音乐为什么能让我们有这种感受?教师提示把乐曲速度放慢,力度减弱会是怎样的效果?左手附点音型改成效果又如何?问题的出现让学生主动去聆听比较探索发现强有力极不和协的属七和弦让我们产生高度的紧张感,快速下行的左手快速音流,产生一泄千里势不可挡的力量,但又有伤感的味道,附点的运用使得音乐更具推动力音乐各种要素的综合使用恰当地表现了肖邦闻知华沙起义失败时无语言表的震惊,愤慨之情。教师适时地归纳总结,不同的音色、节奏、旋律、和声、力度、速度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为我们塑造出丰富多彩的音乐形象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学生发挥丰富的想像,体会感受音乐进而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比较思考、分析、理智的审美过程,不但让学生积累了大量音乐知识,还让学生的思想、心灵与音乐产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高尚审美情趣和审美兴趣。
三、问题的设计要注意方法技巧。课堂问题的设计最忌讳为提问而提问,理想的问题设计是讲究发向方式,琢磨提问的角度,尽量使问题提的巧、问的新,产生“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使课堂从始至终都充满挑战性、探究性和趣味性。
教师要挖掘作品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兴趣。如课堂上抛出一些“虚拟性”的问题,如“替换式”,给某个音乐片断换一种速度、换一种音色、换一种节奏、音乐塑造出的艺术形象会天差地别。提些 “创造性”问题,你是作曲家会为这诗歌或图画配怎样速度、节奏、音色、旋律特点的音乐;必要提些“延伸式”问题,说说唱唱能体现欣赏的音乐作品风格、情绪的其它音乐作品或文学作品、美术、建筑、人物、景物、历史事件……用这些“虚实结合”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新颖的思维角度,一个崭新的思维平台,学生在欣赏探究创造中体验到音乐鉴赏活动带来的乐趣,感受音乐的真善美。任何优秀的音乐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每个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每个人的体验感受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所以教师不应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及时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门,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总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设计各种具有想象力、启发性、创造性的问题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聆听比较感受音乐,运用音乐知识展开联想,理解分析思考创造音乐,体验音乐的情感、意境。学会思考和分析音乐,让学生的思想、心境与意识产生共鸣,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内在的意义的体验和把握,感悟到音乐所蕴涵的精神气质,提高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