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草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tor530505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天,五六人沿着红旗水库两岸迤逦不断的青山,施然而行,突然,有人惊呼:“哇塞!好多清明草!”
  我放眼一望,这是一座山塘的堤坝,一大片区域里,铺满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草。我不说是青草,因为它们都是青灰色的,在阳光的照耀下,居然发着银色的光。“这就是传说中的清明草?”我只是在心里惊呼一声,然后轻轻拔出一棵,不待细看,便觉一种毛茸茸的触感,从手指上传来。我拿着它举起,看那遍布茎叶之上的茸毛,在阳光映照下,纤毫毕现。微风一动,那些柔软的茸毛,仿如一群群银白色的小蝌蚪,似乎在浮动呢。
  清明草外表与我们常吃的茼蒿菜,有些相似。叶片厚实细长,从根到顶交错攀升,只是没有茼蒿菜那般的开叉,更不似那般青翠。靠近根部的叶子,是绿色的,越是往上,便渐次呈了一种灰白颜色,茸毛也是愈发多起来。抓住它的根部,葉片四散张开,就像伸出的一只只小手,呵护着最顶端上开出的小花。那花儿,细碎,金黄,如皇冠上的金顶,点缀在那儿,让人心动。一朵也便罢了,倘若如眼前这一大片,是一种别样的壮观。
  一群人边摘着清明草,边述说着清明粑的美味。他们告诉我,清明草是上等的野菜,不过,真正用来做菜吃倒是很少,大多是做粑。一位朋友的妻子谙于此道,她说自己每年或摘或买,都要让家人吃点清明粑。“街上买的,味道差远了。”她钟情于自己亲手做的。“我做肯定就没有那种腥味啦!有的只是清香,孩子们特别爱吃。”我问她,是否有什么秘方绝招?她一脸自信:“当然!”
  踏青回来的第二天,应这位朋友之邀,特地去其家吃她亲手做的清明粑。这是我第一次吃,看那绿莹莹、皮糍糯、馅鲜香,无论颜色,还是味道,都还保留着清明草纯真的清明粑。再抹上一点食油,就有了春天般青翠欲滴的动感,腹中馋虫便被勾起。吃的时候,蘸上白糖,咬在嘴里,慢慢回味,心底会滋生出一种返璞归真的意念,仿佛,岁月静好,便即如此。
  “清明草好啊!不但能吃,还能治病呢!”每当一说到清明草,奶奶总是一脸肃穆。只是,那时年少,也没问清明草到底是何物,就天真地认为,是清明时节春天的草。是啊,春天万物勃发,草裀似毯,漫无边际,能吃的应该很多吧。因此,我也就忽略真正“清明草”的存在。
  这天,我虽然见识了“清明草”的“庐山真面目”,不过,我还是不愿放弃曾经对清明草的那份认知。
  我相信,世上所有的草,在这惠风和畅的春季,都有着各自的使命。即便是做猪草牛草,抑或是沤肥,再或者是就在广袤的原野里,一岁一枯荣,自生自灭,那也是自然的馈赠。对此,我们除了感恩,只有感恩。
  责任编辑:秀 丽
其他文献
摘山竹,是童年时的一大乐事。  我的爬树技巧,就是从摘山竹开始练就的。山竹果的成熟期在每年公历7月至8月之间,每当我用稚嫩的目光望着满树金灿灿的山竹果时,觉得整片竹林的空气都是甜丝丝的。学龄前,每到山竹果成熟时段,每天天刚蒙蒙亮,我便走向老屋后面的 竹林,像个小猴子一样,开始爬山竹树。起 初,我爬树是双手抱着树干、双腿夹住树干往上爬的,后来,我跟伯父学了“攀缘式”:双手抓住树干的背面,双脚掌踏住树
期刊
初升的阳光斜射过来,照耀着机关地坪前的一块碑石,镀了铜粉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八个字金光闪闪。  “这个‘于’字不应该这么写!”父亲说得态度坚决,但还是脸带笑容,这笑容其实就是包容。也可能是怕误导了儿子,或许还是底气不足,于是用苦笑对自己说的话做了补充与修正,其实就是不便明说。  “确实不能这么写。”我直接给了态度鲜明的回应,算是力挺。  这个“于”字怎么写成了“子”字!頂上那一横,为什么要折一下
期刊
我一直以為 50 多岁的母亲,还有一头乌黑的头发。  这个暑假,侄儿满月办酒,虽然在遥远的北京,但我这个当姑姑的没有考虑就买了去北京的机票。一来去看看可爱的小侄儿,二来因为母亲也在北京。  因为飞机延误,到达首都机场已经是晚上九点多。原本说好就弟弟一人开车来接我,没想到母亲也来了,我感到很意外。母亲一向晕车,她这一生最受折磨的就是头晕头痛。在儿时记忆里,我最早认识的药就是去痛片,用白色小瓶子装着,
期刊
天刚蒙蒙亮,当街人家就将木凳、门板之类,抬出来摆成摊子。不久,许多村民如蚂蚁一般,或背着装满蔬菜的菜篓,或挑着杂货的担子,慢慢地向街子聚来。  灼热的太阳渐渐升高,火辣辣的阳光照得人汗流浃背。街中心的摊子上,不单陈列了各色货品,还支上了布棚或芦席,老远就看见人头攒动,抵近就听见叫卖吆喝声,牲畜哄叫声。  农妇站在布摊子前,看了又看。生怯地将布料理起来,向身上量了又量,又向头 上比了又比。当听到几十
期刊
又到了麦收的季节,我仿佛又听见爷爷磨镰刀的声音,响在我的梦里,响在刺乒嚓(一种黑色大鸟)的催促声里。  “ 大哥大哥起来吧! 大哥大哥起来吧!”刺乒嚓又在唤人们早起!爷爷把镰刀磨得特别锋利,场已碾好。一望无际的田野里,金色的麦浪翻滚。爷爷和村里的几个长辈守望在麦田旁,讨论着今年的麦子, 收早了怕麦子不饱,收晚了怕麦焦在地里, 还担心这几天有雨。这可是一年的口粮, 一家人的生活都在这麦子里。爷爷经历
期刊
故鄉是个穷乡,山多地少,红薯多,水稻少,红薯成了村民们的主要食粮。  1978年,我进城了,从此告别了穷困潦倒的家乡,自然也远离了“ 拌茴砣”的日子。一天,堂哥来家看我,一碰面,他立马从鼓鼓囊囊的蛇皮袋里掏出一包油炸红薯片往我手里塞,说,“城里人什么都不缺,就缺这纯正香甜的红薯味道,弟,尝尝吧,解解馋!”堂哥显得是那样逼促、真诚,我却有些迟疑,一听“红薯味道”四字,心就不禁呻吟了一下。应当说,堂哥
期刊
南京文昌巷有家“海之岚”茶吧,青藤蔓过屋檐,室内盆花盛开,闲适幽静。  然而,吸引我的并不是它隐喻的海之流岚和醉人的芳香,而是店内壁橱的藏书和与之连通的迷你书屋。每每休息日,我到此一本书一盏茗,抑或一盘炒面一碗素汤。在书页的翻动中,愉快而有意义的一天就过去了。  窗外来往的路人行色匆匆,全然不知我书里的故事,也不理会我厚厚摘抄本中潛藏的密码。我多么渴望他们能侧目一下倚窗细读的我,品味一下这富有书香
期刊
1980年3月,王小苗担任陆良县双箐口乡(后更名为龙海乡)树搭棚大队民兵营长,41岁。一次,他带人到山上打靶时发现,光秃秃的山上根本找不到一棵可以充当靶子的树!望着这一大片荒凉的石疙瘩,想起山脚下辛苦讨生活的乡亲们,王小苗心里很不是滋味。乡亲们一年的希望都在地头的苞谷和烤烟上,可一阵冰雹都让希望变成了泡影。每每看到这种惨景,王小苗的心底如倾倒了五味瓶,遂萌生了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念头。  王小苗找
期刊
每当夜色降临,有一个小女孩儿常常会趴在窗边,望着夜空,眼睛在寻找着什么。我喜欢在高兴时望着星空。我与星星  分享我愉悦的心情,它们变成了一个个跳动的精灵,把天空当作舞台,把月亮当作明灯,在广袤的星河里吟诵永恒的宇宙,生生不息的运动之美。看着这些悠远、明明灭灭的星星,我的心也飞到那个深邃神秘的天河之外,随着亿万颗星子一起转动,张扬的快乐又增添了几分。  我喜欢在忧伤时望着星空。无风无雨晴朗的天际,漫
期刊
秋收,是村里人最繁忙、最紧张,也是  最满足的时候。随着大人去田里收割成了我最大的快乐。每天天还没亮透,小村庄就开始热闹了起来,家家户户都在为一家人即将在田野上忙碌一天做好充分的准备。母亲起床做好全家人中午的饭菜,并且用盒子装好,烧好满满一大桶的鱼腥草。然后等到母亲把家里的鸡鸭猪都喂好之后,一家人便走向那片饱含全家人辛勤劳动的稻田。走近稻田,瑟瑟金风吹来,稻田就像大海泛起了波涛,田里涌动着金色的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