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汉代为例简论国家教育问题

来源 :史学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ep1230_yuzt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教育问题,是个很复杂的历史现象.传统的古代教育研究,一般关注的是学校教育(官学、私学)、社会教化和家庭教育.但在具体的秦汉史研究中,笔者注意到一种现象,就是以国家为主体所开展的社会教育.以往人们都将其归之为社会教化,而当人们把它当作教化去看待的时候,事实上是掩盖了这种社会教育的国家属性,并模糊了教化的本质.本文以"国家教育"的概念将之从以往的教化研究中独立出来,并以两汉时期为例,对其概念内涵以及它与学校教育、社会教化等传统教育之间的关系,做初步探讨.
其他文献
第十二届俄国传教团学生戈尔斯基在1840—1842年的家书中详细记录了个人的经历和感受,内容涉及服饰礼仪上的入乡随俗,气候和饮食上的适应与不适,心灵上的悲伤与孤独,语言学习与中国研究,以及基于欧洲文化优越感的对中国文化和事物的否定等.俄国传教团成员面对中国文化和习俗做出的妥协,无法掩盖其对生活现实的抵触以及作为欧洲人的傲慢.戈尔斯基的书信折射出19世纪中期前后俄国传教团成员的生活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北京社会生活的反映,不仅是俄国传教团史及中俄关系史研究的资料,也是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珍贵文献.
所谓"粮重",就是"赋役重"或者"赋税重",一般是指某个地方同等条件下承担了比法定标准更重的赋税负担,常常会涉及到与周边区域的比较.明朝有一些地方被称为格外"粮重",其中河南怀庆府就是这样一个被称为"粮重"的地方.但是,这个地方是否真的"粮重"?是一直存在"粮重"问题,还是只在某些时期存在?这里被称为"粮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关于这一问题,史料记载和今人的研究,均存在一些误区,需要详加考辨.
期刊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之后,中西关系步入一个新的时代.撰述舆地著作以重新认识西方并思考应对之策开始成为开眼看世界士人群体的重要经世取向.1840-1861年,这类著作问世者至
期刊
晚清杂税、杂捐名目繁多,统计结果表明,各省的杂税、杂捐总数达二千二百余种.之所以有如此之多的杂税、杂捐,是在晚清各项支出增多、财政困窘的情势下,“就地筹饷”“就地筹
美国历史学家托马斯·本德自20世纪末就开始思考,如何突破“国族国家”的边界来考察美国历史.他强烈地意识到,“美国历史如果不结合进全球语境中就无法得到充分理解”,因为“
期刊
传统仪式在现代地方政治中的再现,离不开地方社会的推动和权力机构的合作.而地方政府参与其中的程度,则可彰显出地方自主性的大小.1934年湖南大旱,在长沙四乡农民的呼吁与湖南省区救济院的组织下,"地方神明"陶真人和李真人进入长沙城祈雨.湖南省政府在舆论的批评声中和中央政府的禁令下,通过一系列祈雨合法性的建构,毅然选择了支持祈雨.湖南省政府之所以如此,一方面与地方社会形成了密切的合作机制有关,另一方面则与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倾向有关.地方社会力量的强大是1934年长沙祈雨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原因.
《左传》是先秦时期的重要典籍,以往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训诂字词、作注作笺、阐发经义、考证史事、解读思想文化等方面,多囿于传统《左传》学的研究方式.王和先生转换思路,其新著《左传探源》对《左传》的史料来源详加考证.《左传》文本来源不一:包括史官的私人笔记、战国流行的传闻传说、后代经师的增益,等等.《左传探源》从整体上对《左传》的全部文字来源作通盘考察,这在《左传》学研究上是首次,也是将中国古典文献与外国史学理论接轨的一次成功尝试,对厘清史实,把握《左传》原貌,认识古书的生成演变过程及左氏在叙事中的思想倾向等
“imagination(想象)”一词系源于拉丁语“imāginātiōnem”,最初有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构想、摹仿、再现和描绘之意。在汉语中,“想象”一词为动宾结构。《说文·心部》:“想,冀思也。”《说文·象部》:“象,长鼻牙,南越大兽,三季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韩非子·解老》:“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由此,汉语的“想象”也有依据客观事物在头脑中进行构想之意。
斯图亚特王朝晚期,英国出版审查制度出现重大转变,虽然政府监管存在,但开始呈现逐步放松的趋势.1695年《出版审查法》废止,并非出于言论自由的考虑,而是因为旧的审查制度已经不合时宜.1695—1712年政府出版审查法空位,为新闻报刊勃兴提供了机遇.1712年政府出台《印花税法》,标志着政府新闻审查制度由政治压制转向经济调控.斯图亚特王朝晚期出版审查制度的变革,为18世纪后期英国新闻自由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空间.
中东部落社会史书写发轫于19世纪中后期,以法国学者对北非马格里地区的部落社会开展民族志研究为标志.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学者的部落社会研究范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后来的英国、美国和以色列等国学者.后者在吸收法国学者部落研究"人类社会学"范式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诸多阐释部落社会的书写范式.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中东部落社会研究经历了从欧洲学派到美国学派再到西方和本土学者共存的发展过程.部落社会史书写是殖民主义、非殖民化和民族主义等国际社会思潮演进的结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