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涵养养成教育

来源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af4rx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优秀成果。本文在对高校传统文化缺失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可以借鉴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对大学生涵养进行重塑,并提出高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以提高大学生涵养,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 大学生 传统文化 大学生涵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光辉灿烂,其融会了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等诸子百家文化思想的精髓,具有不可替代的思想精神价值。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倡导重塑大学生人格、加强人文素质培养的今天,如果舍弃了体现中国特色的本民族文化传统,就相当于舍弃了大学生涵养养成教育所赖以扎根的土壤。然而,现今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情况不容乐观。有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较低,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度不高。大学里经常可以看到有学生在图书馆大声喧哗,考试作弊等不文明不道德行为。因此,有必要加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涵养水平。
  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产生距离的原因
  (一)全球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带来资本、技术、人才、知识、信息等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与配置,伴随经济全球化,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来自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冲击着国人的眼球,也影响着国人的文化价值观念,尤其是西方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习俗在大学生之间日益渗透。在此社会经济环境下,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较低也不足为奇。
  (二)社会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较低。
  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目前我们最大的问题是传统文化的文脉已断。这才是最可怕的,是导致传统文化备受冷落的根源所在。”在我国,经济发展长期被放在第一位,社会上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人们更关心经济收入,而不是社会效益,技术创新型人才在社会上大热,反观掌握传统文化知识的人才,则因被认为是不能给社会带来实时效益而受到冷落和忽视。这就严重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同时,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等新兴途径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也不够,反而是国外媒体,凭借其技术和资本优势,在这些新兴媒体上大放异彩,既进行文化渗透,又获取实利。
  (三)现行教育模式的影响。
  大学担负着培养社会精英的责任,是教授知识的场所而不是只传授职业技能的学校。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有些高校片面以市场为指挥棒,以就业决定招生规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一些高校学科设置、教学内容过分注重实用性,表现出明显的功利取向和短期行为。在课程设置方面,英语、计算机等课程课时多,要求严,关于传统文化方面的讲座和公共选修课较少,人文素质的课程一再缩减。另一方面,师资力量文化底蕴不够深厚。许多学校对青年教师的选拔往往重视专业素质和学术成就,相对忽视文化素养方面的要求。这就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教育教学对象——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的提高。
  (四)大学生自身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存在问题。
  “90后”大学生基本上是獨生子女,作为家庭的中心,被父母呵护备至,甚至被娇惯、溺爱,这就造成了“90后”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性大,自理能力和自力更生意识欠缺,任性、自私缺乏同情心。部分大学生个人品质状况令人担忧,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高分低能”、品行不端的大学生。在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一些目光短浅的大学生过于急功近利,选择的专业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而是根据自己出来能否当大官、赚大钱,这都造成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和热情程度以及掌握程度不高。
  二、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涵养塑造的启发
  (一)对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这种爱国思想以忧患意识为基础,寄托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成为爱国主义的基本精神。《礼记》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贾谊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等等,体现出古人强调国家、民族利益至上,表达了为国分忧、报效祖国的精神境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则进一步抒发了有志之士为社会尽责,为天下人尽忠的献身精神。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资源,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历史重托,特别是在今天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针对当前部分大学生中存在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失等问题,传统文化中这种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能促使大学生看清国家面临的挑战与危机,认清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的利益关系,真正有效地督促自身掌握好所学技能,胸怀大志,为国家效力。
  (二)对他人——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
  《周易》上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即人们要像大地一样包容万物,兼容并蓄,以宽宏博怀对待世间的万事万物。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导。“仁者爱人”,孔子言“仁”以“爱人”为核心,“爱人”,就是尊重人,就是承认人的尊严和价值,这为人们确立了一个可以普遍认同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准绳。在行为上,“温、良、恭、俭、让”,“ 恭、宽、信、敏、惠”;在具体方式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事推己及人,表现出对他人的理解、尊重和关心。古人这种人际关系准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宽容、彼此尊重、团结友善、善待他人的精神,能够教育大学生走出小我,宽以待人,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矛盾与冲突,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
  (三)对自身—— 自律自强的人格境界。
  中国人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强调刚健自强,律己修身,追求崇高的人格精神。曾子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以此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即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一切都要以修养品行作为做人处事的根本。   同时,身心修养中又贯穿着自强不息精神的培养,《周易》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认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些都切实反映了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自律自省、积极进取的道德修养方式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能够帮助大学生在自我意识的培养上,做到志存高远,确立自己的目标,积极主动的提升自己的竞争意识和奋斗精神,不断超越,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三、高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一)深化我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在高校,课程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和集中体现。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借助课程平台,提高其系统性和科学性。一是要重视传统文化载入“两课”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两课”学科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结合,注重挖掘传统文化经典中的现代因子,古为今用,进行新时期语境下的阐释,这既优化了教学结构,又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激发大学生对祖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其次,多开设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公共选修课程,譬如“古代诗词鉴赏”、 “传统民俗风尚”等,从文化品格、历史、语言文字、审美情趣等多角度展现中华文化的精髓,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大学生,培养学生自主批判、激浊扬清,弘扬传统美德。
  (二)提高教师的整体人文素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目前,部分高校过于重视教师的学术水平,而忽视了他们的人文素质。更有极个别教师,把学生当作接收器,忽视了学生的能動性和创造性,不尊重学生,更不用提以自身人文情怀感染学生了。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应该从培训教师入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与文化单位交流研讨、派出学习等形式,鼓励教师在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尤其是学习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艺术和情操品格,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不断更新知识,以教师职业道德和学生良师益友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提高治学、做事、待人、处世等方面的修养。
  (三)加大传统文化的媒体宣传力度。
  传统文化传播需要媒介,大众媒体作为新型途径,其作用日益凸显。高校中可以利用的传媒手段有很多,校园网、校广播台、校报、图书、学生社团刊物……这些媒介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并且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对学生有很强的影响力。高校应掌握舆论主动权,向学生宣传积极、正面的传统文化,尤其要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性和现实性的教育,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组织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
  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整合各方面的资源,统筹规划、整体布局,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必要。一是举办中国文学与文化系列讲座,内容可以涉及历史知识、民俗风情、伦理道德等诸多领域,这既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又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还能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与使命感;二是扶植学生社团工作,鼓励有特长有爱好的学生积极加入相关社团,在社团活动中锻炼、成长,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三是举办民俗艺术节、文化沙龙、演出等,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校园活动在青年学生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营造注重国学教育的浓厚校园氛围。
  (五)增加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其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品位。高校可以依托所在城市的丰厚人文资源和文化古迹,进一步拓宽大学生教育渠道,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址,体验民间工艺,学习地方戏曲,考察风俗习惯等。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外课堂,以直观生动的亲身体验感受传统文化的存在和价值,增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和文化认同,对普及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陈丽影.试论传统道德与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舟山学刊,2004(4).
  [3]沈晴.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教育探索,2008(2).
  [4]李妍, 吴晓东.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
其他文献
当前应认真做好灾后重建前期工作,对重灾区受灾综合情况、生态环境影响评估、震区水库和水电站安全性检查、灾后工业产业布局、重灾区的生态恢复等问题上应予以充分重视,在科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对钢铁产量和质量有了崭新的要求,同时也对现有冶金技术提出了考验。本文通过对当今冶金技术的介绍分析并通过冶金技术在炼铁高炉中的具体使用案例展示了冶金技术的优势,为了更好的适应时代需要针对冶金技术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冶金技术;炼铁高炉;应用分析;探究发展  一、引言  目前为止,钢结构材料是使用较为广泛相对产量也较大一种材料,所以市场对钢结构的需求量大,这就要求我国
在今年“海口会议”上,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李伟指出:“产权市场是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产权市场建设迈上新台阶。我们要进一步做好基础工作、健全制度、加
摘要 本文通过数字化校园项目在企业培训中心推广应用的目的、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方面的探讨,寻求有效扎实推进数字化校园的方法,使数字化校园真正成为促进教育和管理模式创新、实现各种教育培训和服务管理信息资源共享、打造高效管理流程、充实灵活多样教学方式的有力载体。  关键词 数字化校园 企业培训  中图分类号:TP393.1 文献标识码:A  数字化校园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对学校与
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产业是构筑生态文明的经济基石。通过总结生态产业的内涵及特征,分析了江西省近年来生态产业建设成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具有促进血管和神经形成的功能[1],但它在体内作用过度则经常伴随着肿瘤的发生[2].当前,研制和开发FGF拮抗剂,以有效地抑制FGF与细胞受体的结合,已成为国际性前沿课题.一种可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已经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我国的各行各业发展中自动化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普及,其中在机械工程领域内电气自动化应用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以电气
国务院关于指出,支持天津滨海新区进行土地管理改革,包括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创新土地管理方式、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及土地收益分配、增强政府对土地供应调控能力等方面
何时走出低谷《英才》:国机集团旗下A股上市公司,2016年有5家的三季报利润都在下降,什么原因?任洪斌:制造业很多企业都是在四季度催款,年底是催款集中时期,因此通常会对年底
一、民工荒现象    珠江三角洲的“民工荒”问题近年来日渐突出。1月19日,东莞市市长刘志庚在该市经济运行情况通报会上透露,该市目前缺工30万人。缺工引发了恶性竞争,同类工厂之间“挖墙角”的现象流行,这意味着:     (一)珠三角地区对农民工吸引力下降  在广东的劳动密集型工厂中,农民工的平均工资20年来几乎没有明显的提高,不仅工资水平低,而且工作时间长、强度大、工作环境差。    (二)国内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