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间之矢视角探讨辨病势“可为与不可为”的意义

来源 :医学与哲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u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通过辨病势预测疾病发展和演化的趋势,从而掌握治疗的主动权,但当前病势对于“疾不可为”概念的界定及应用尚无直接描述.时间之矢视角下,当前病势研究及应用以可逆性作为理论起点及模型,但缺乏对不可逆性的深入挖掘,进而造成辨病势在临床应用的局限.在此基础上,综合审度疾病本质及治疗手段,进而辨病势的可为与不可为,对丰富中医理论,深化疾病认识,优化临床决策,避免过度治疗、盲目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病势“可为与不可为”的界定还需要综合中医四诊信息、西医学对疾病的微观认识成果以及临床观察结果.
其他文献
21世纪以来,我国医务社会工作蓬勃发展,并呈现出专科化、专病化的趋势,口腔科社会工作也获得了初步发展。自21世纪1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工作者尝试介入口腔预防保健、口腔疾病治疗与康复等口腔全病程,在口腔科社会工作临床实务、教育与研究、行业组织发展等方面不断探索,积累了本土的发展经验,但同时也在制度政策、人才队伍与综合能力、行业组织的功能定位与社会支持等方面面临着多重挑战,影响着口腔科社会工作的长远发展。
再生医学通过技术手段重塑损害部位或重塑器官达到救治疾病或者以人类需求为期望提升生活质量,其巨大的发展潜力以及背后带来的巨大的经济利益,使其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布局的国家战略。我国《民法典》首次在立法层面规定了再生医学中基因和胚胎的科研底线问题,相关国家规划也对再生医学内容做了重要战略部署,然而我国再生医学领域发展存在相关的法规政策滞后、缺乏有效的风险监管机制等问题,阻碍了再生医学为代表的创新医疗技术的发展。所以,亟待建立完备的再生医学法律体系,为构建我国再生医学立法起到启示和参考作用。
近代中国将传染病作为一种科学性的知识认知,始于清末民初,与传染病相关书籍的出版与传播密不可分.基于1912年~1949年出版的以“传染病”为主题的印刷书籍,通过“疾病史”与“
外科医生曾与理发师同属一个行业协会。19世纪,外科学走向职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外科医生寻求摆脱工匠身份,以绅士们常穿的深色夫拉克外套作为手术服,来体现自己的职业尊严。在社会公共卫生改革和细菌理论的影响下,容易清洗、消毒的白色棉纱或亚麻罩袍又取代了深色外套成为标准手术着装。电气时代来临,手术照明条件大大改善,出于医生视觉舒适和对患者安全的考量,绿色、蓝色手术袍取代了白色手术衣,受到外科医生青睐。服装是医生职业身份的重要标志,外科手术着装的演变和发展不仅记录了外科学历史,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和社会意涵。
期刊
防控新冠疫情是近年来国内外最突出的公共卫生事件。从机体哲学视角出发,有助于深入反思其中的思维方式问题。我国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疫情蔓延,一个关键因素是采用了整体的、有机的、优化的思维方式,从医疗救助、社会管理、精神动员各层面循序推进,充分发挥了我国的思想文化优势,使防控疫情变成各类机体良性互动的过程。为了今后更好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有必要培养社会各阶层“防患于未然”的危机意识,增强科技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形成及时高效的预警机制,机体哲学视角能够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支持和帮助。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我国民众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谐的肿瘤科医患关系对肿瘤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从肿瘤的诊断告知、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四个阶段,总结了国外有关肿瘤
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背景出发,总结了疾病污名化的影响、产生和治理策略.研究发现,流行病污名会产生个体的社会规避与失能、风险失真与社会性恐慌,并考验基层社区疫情
叙事医学是由具有叙事能力的医生所实践的医学,其核心是通过与患者的沟通、理解、共情及反思达到关心和帮助患者更好地接受诊疗的目的。叙事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得以较快发展,主要集中在疾病管理、医患关系研究以及医学生教育实践等领域,相关研究数量都有了明显的提升,但在质量上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基于当前我国叙事医学的发展现状,结合我国国情,对我国叙事医学在地化发展提出第三方视角找寻叙事能力运用关键点;传承发扬中医文化中的叙事医学理念;开展田野调查,创作更具本土特色的叙事文本;整合叙事与循证,向精准医疗发展四方
基于职业情境中患者死亡相关主题的医生叙事,以评价理论和身份建构理论为分析框架,描写评价话语作为话语资源所呈现的特征,考察评价话语作为社会实践建构身份的过程.研究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