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依据高校贫困生思想现状和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本文对高校贫困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对贫困大学生表现为自卑、消极情绪体验多、负性情感较多等现象,积极提倡“能力脱贫”和“心理脱贫”教育,提高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最终实现贫困大学生的全面成才、健康成长。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现状剖析 教育对策
一、对贫困大学生现状调查研究
本次调研以沈阳药科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东北大学三所高校的本科生为例,通过访谈和问卷的形式,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和方便取样的方法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85份。其在性别、专业、年级、家庭状况等人口学变量上的比例分布如表1。
表1 问卷调查被试分布表
表3 你认为你的性格
2.心态调查与分析
表5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检验
可见,女生的焦虑水平明显高于男生,自我肯定程度明显低于男生,这一现象同时存在于大学生整个群体中。
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他们大多数人都能获取奖学金,仅有小部分人有不及格现象。但是,也有部分贫困生由于经济拮据,生活清贫,难以维持基本的生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有的贫困生在生活无奈和无助时禁不住社会上多元思想的诱惑,受错误价值观的影响而选择错误的生活方式。
二、对贫困大学生现状的深层剖析
1.经济贫困。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大的心理压力来自于经济上的困难。贫困生一般来自于农村或城镇下岗职工家庭,父母为了供孩子上大学往往都节衣缩食。因此贫困生普遍都存在着将来如何通过自己的成就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的压力。
2.文化落后。落后文化并不等于消极文化,它只是生活于其中的个人或群体的社会心理的反映, 是他们认为理所应当的信念、习惯和思维方式等。贫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仍带有自己家庭所属的社会身份特征,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自卑感。
3.成长期的差异。儿童早期的经验对其人格、情绪和交往能力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大多数生活条件不好的家庭会较早地让孩子参与到分担生活重担的行列中来,甚至于不少家庭让学业上很有希望的孩子早早辍学;但与之相反的是大多数特困生的父母是宁可负债也要坚持供养孩子读书。这些学生在早期的学习生活中备受教师的呵护,在学业上也可以说是一帆风顺。这一切使他们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成了“知书识礼”“见识不凡”的人物,受到不仅来自于同龄人,甚至来自于父母长辈的“尊崇”,在心理上被娇纵的程度比起来自于普通家庭的学生更甚,可以说他们从未遇到过真正的挫折,纵然大学通知书上高入学费用会带来不安或惊慌,但应对这一困难的是父母。
三、对贫困大学生的若干教育对策
1.关心其成长历程,强化良好的道德品质
能从贫困的环境中走出来,成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他们身上一般都具有意志力强、能吃苦耐劳、有进取心、有抱负等优秀品质,肯定并赞赏这些曾经给困难学生带来成功的良好品质,是和他们沟通的最好语言。关心困难学生,最重要的就是和他们心灵的沟通,要积极引导特困学生强化这些优秀品质,帮助他们消除对这些品质能带来成功的疑虑,树立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2.大力开展勤工助学活动
勤工助学又称勤工俭学,是指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或假期在校内或校外参加的各种有偿实践活动。勤工助学活动中心,它可以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设立,是一个既安全又规范,而且还能代表自身利益的校方中介机构。依靠大学生自身力量来解决问题,对于大学生尤其是特困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帮助高校特困生解决生活困难。为了不使特困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国家从经济上给予了多种资助,但这些资助毕竟有一定限度,而且作为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大学生,单纯的等待别人来资助也是不足取的,靠自己的劳动去换取报酬,解决生活困难是每一个特困大学生都能做到的。
第二,通过勤工助学,树立起自立自强的精神。勤工助学,本身就是自立自强的表现,作为特困大学生,最要不得的就是依赖心理和自暴自弃的想法,应该依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直面人生中一切艰难险阻,自尊自强,精神饱满,充满信心。
第三,通过勤工助学,进行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素质。勤工助学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样或那样的困境,通过不断地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学生的心理素质,劳动能力,道德意识都会逐步提高,为日后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高校不仅要在物质上帮助特困学生,更要在心理上、精神上帮助他们学会开放自我,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传授相关的心理知识,减少他们心理上的压力;教育他们进行恰当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帮助他们在逆境的熔炉中锻造成才。
参考文献:
[1]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
(作者单位:辽宁沈阳药科大学)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现状剖析 教育对策
一、对贫困大学生现状调查研究
本次调研以沈阳药科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东北大学三所高校的本科生为例,通过访谈和问卷的形式,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和方便取样的方法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85份。其在性别、专业、年级、家庭状况等人口学变量上的比例分布如表1。
表1 问卷调查被试分布表
表3 你认为你的性格
2.心态调查与分析
表5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检验
可见,女生的焦虑水平明显高于男生,自我肯定程度明显低于男生,这一现象同时存在于大学生整个群体中。
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他们大多数人都能获取奖学金,仅有小部分人有不及格现象。但是,也有部分贫困生由于经济拮据,生活清贫,难以维持基本的生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有的贫困生在生活无奈和无助时禁不住社会上多元思想的诱惑,受错误价值观的影响而选择错误的生活方式。
二、对贫困大学生现状的深层剖析
1.经济贫困。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大的心理压力来自于经济上的困难。贫困生一般来自于农村或城镇下岗职工家庭,父母为了供孩子上大学往往都节衣缩食。因此贫困生普遍都存在着将来如何通过自己的成就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的压力。
2.文化落后。落后文化并不等于消极文化,它只是生活于其中的个人或群体的社会心理的反映, 是他们认为理所应当的信念、习惯和思维方式等。贫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仍带有自己家庭所属的社会身份特征,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自卑感。
3.成长期的差异。儿童早期的经验对其人格、情绪和交往能力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大多数生活条件不好的家庭会较早地让孩子参与到分担生活重担的行列中来,甚至于不少家庭让学业上很有希望的孩子早早辍学;但与之相反的是大多数特困生的父母是宁可负债也要坚持供养孩子读书。这些学生在早期的学习生活中备受教师的呵护,在学业上也可以说是一帆风顺。这一切使他们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成了“知书识礼”“见识不凡”的人物,受到不仅来自于同龄人,甚至来自于父母长辈的“尊崇”,在心理上被娇纵的程度比起来自于普通家庭的学生更甚,可以说他们从未遇到过真正的挫折,纵然大学通知书上高入学费用会带来不安或惊慌,但应对这一困难的是父母。
三、对贫困大学生的若干教育对策
1.关心其成长历程,强化良好的道德品质
能从贫困的环境中走出来,成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他们身上一般都具有意志力强、能吃苦耐劳、有进取心、有抱负等优秀品质,肯定并赞赏这些曾经给困难学生带来成功的良好品质,是和他们沟通的最好语言。关心困难学生,最重要的就是和他们心灵的沟通,要积极引导特困学生强化这些优秀品质,帮助他们消除对这些品质能带来成功的疑虑,树立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2.大力开展勤工助学活动
勤工助学又称勤工俭学,是指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或假期在校内或校外参加的各种有偿实践活动。勤工助学活动中心,它可以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设立,是一个既安全又规范,而且还能代表自身利益的校方中介机构。依靠大学生自身力量来解决问题,对于大学生尤其是特困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帮助高校特困生解决生活困难。为了不使特困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国家从经济上给予了多种资助,但这些资助毕竟有一定限度,而且作为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大学生,单纯的等待别人来资助也是不足取的,靠自己的劳动去换取报酬,解决生活困难是每一个特困大学生都能做到的。
第二,通过勤工助学,树立起自立自强的精神。勤工助学,本身就是自立自强的表现,作为特困大学生,最要不得的就是依赖心理和自暴自弃的想法,应该依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直面人生中一切艰难险阻,自尊自强,精神饱满,充满信心。
第三,通过勤工助学,进行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素质。勤工助学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样或那样的困境,通过不断地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学生的心理素质,劳动能力,道德意识都会逐步提高,为日后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高校不仅要在物质上帮助特困学生,更要在心理上、精神上帮助他们学会开放自我,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传授相关的心理知识,减少他们心理上的压力;教育他们进行恰当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帮助他们在逆境的熔炉中锻造成才。
参考文献:
[1]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
(作者单位:辽宁沈阳药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