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新技术发展动态”课程以人才遴选式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探讨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hong_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材料新技术发展动态”课程是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必修的一门专业通识课。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增强材料专业本科生对目前新材料新技术发展现状的认知能力,提出如何实现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同时,针对学生个体发展科学研究型人才的遴选式培养策略。
  【关键词】定制培养 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渐进式考核模式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4-0033-01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多年办学经验的积累,办学规模已长足发展,办学深度和梯度趋于完善。材料专业作为工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的本科培养目标分为培养科学研究型人才和工程应用型人才两种。我校结合本省工业生产的现状和对材料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将材料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工程型应用人才的培养上。为达成该目标,特开设“新材料新技术发展动态”课程,以期加强对材料专业本科生的工程应用技能的提升[1]。笔者在参与该课程的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过程中,针对本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以下总结和思考。
  一、我校“新材料新技术发展动态”课程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我校的“新材料新技术发展动态”课程笔者从开课学期的选取、课时数设置、教材选用及任课教师搭配等硬性条件方面进行浅析。目前该课程在我校的材料专业教学体系中,将讲授时间安排在大四课程的第一学期中,教学课时为32学时,教材未指定,任课教师由多名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共同组成。首先,从课程安排的学期说起,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属当前新材料新技术,而随着目前材料技术的发展速度,新材料新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2]。作为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对新技术的认知不充分的情况下讲授,课程的设置初衷会大大折扣。该类现象的解决方法可以通过课程讲授时间的调整来优化,从学生进入大三专业课学习阶段开始,每学期分配16~24课时,伴随其到毕业学年。由此学生对新材料技术发展的了解呈逐渐加深的态势,将了解材料技术发展动态成为专业学习过程中习惯,进而起到深化本课程教学目标的作用。其次,从教材选用方面,由于课程内容与时俱进,且会出现多学科、多种材料技术的交叉的现象。本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决定无法使用固定教材,与固有的专业课程授课模式存在差别,这就对任课教师的教学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再次,多名任课教师共同承担,集合了各个专业方向的优秀教师资源,便于弥补由单一教师独立承担该课程的不足,诸如单一教师专业知识背景的狭窄、科研方向的局限所引起的对新颖材料技术了解的缺失,通过多名教师共同教学相互弥补,利于达到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
  二、我校“新材料新技术发展动态”课程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新材料新技术发展动态”课程在我校教学过程中未开设有实践教学部分,这是由于该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设置尚未完善,无法系统并科学的实现实践教学目标。这种现状并非说明该课程无需设置实践教学部分,仅仅是因为现有实践教学所需硬件条件的不足导致。目前我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个人课题来弥补实践教学的缺失。任课教师承担的课题内容属于对现有工程技术需求展开的前沿性、深层次的科学研究,符合本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3]。多名导师分担全体实践教学部分,不但可以缓解课程实践教学中硬件不足的现状,而且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精准的专业方向,利于学生个体专业方向性的差异化培养,以适应学生在就业时,各类社会工作对相同专业人才在不同专业方向上的需求。
  三、“新材料新技术发展动态”课程考核模式科学性探讨
  课程考核过程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一种直接工具,而考核方式的多元化符合本课程教学体系的现状。当前“新材料新技术发展动态”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学生结课后提交一篇关于新材料新技术的结课论文,该论文的内容优劣和写作规范与否等标准需教师自行把握,存在无统一标准并尺度难以把控等不足。因此如何科学的建立本课程的多元化考核体系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如内容选取范围可结合不同任课导师的研究方向,结课论文是否可逐步定位于文献综述论文,进一步实现渐进式的考核模式。在学生进入大四第一学期学习时,结课论文逐渐扩展和深化,以期论文达到发表标准,最终实现结课论文选题对应毕业设计题目,內容符合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要求。如此一来,一方面加快学生进入毕业设计的进度;另一方面激励学生发表论文,提升科学研究能力。在我校材料专业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引入对学生个体科学研究型人才的遴选式培养模式。
  四、结束语
  笔者对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各重要环节的思量,提出上述教学改革策略。诸多策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已开展,并卓有成效。笔者将实践过程的经验分享于同行,相互借鉴学习。在今后“新材料新技术发展动态”课程以人才遴选式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活动中,作为任课教师不但需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技能的再学习以满足教学要求,还需任课教师本着课程教学目标,探索渐进式考核模式,引入人才遴选式培养策略,努力开拓更加规范、系统、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佚名. 《“纳米科技”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摘编[J]. 中国材料进展, 2016, 35(2): 151-151.
  [2]徐芳芳. 薛欣宇:徜徉在纳米科技前沿[J]. 科学中国人, 2015, 34(12): 76-77.
  [3]沈晓红, 冯祖德, 彭栋梁, 等.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3, 11(6): 60-63.
  基金项目:本文系黔教高发[2014]378号(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付海(1979-),男,山东利津人,副教授,博士。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国务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意见的发布及习近平总书记对“供给侧”改革的提出,食品专业高校改革与市场企业契合发展愈显必要。本文根据食品产业发展要求,从食品专业“供给侧”角度出发,在深入分析食品产业新常态的基础上,探索其提升创新创业的改革路径。主张通过提高食品专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推动其供给侧的外因结构性改革、提升食品产业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营造创新创业丰富、和谐的文化环境,构建产研协同
期刊
【摘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自身改革的过程中必然要在教学改革方面提出新举措,非课堂教学体系的构建和推行在其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非课堂教学体系的建立能够有效的弥补传统课堂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局限和不足。  【关键词】应用型 教学改革 非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期刊
【摘要】从数字化实验室的发展前景、建设目标、预期效益分析、实验室管理体制和人员保证等4个方面对数字化实验室的建设进行了初步构想。研究对我校乃至其他兄弟院校数字化实验室的建设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发展前景 建设目标 预期效益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4-0025-02  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是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
期刊
【摘要】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新能源专业)为适应新形势下新能源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而开设的新专业。新能源专业具有典型多学科交叉融合且不同领域之间交叉关联少的特点,与之配套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作为第一批设立新能源专业的院校,江苏大学基于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原有基础,在新能源专业方向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教学实践积累。本文论述了新能源专业的特点,并对该专业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在
期刊
【摘要】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对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和研究生教育的普及,研究生培养模式也在随着社会要求发生变化。根据培养目标采取分类培养模式来进行人才培养,不仅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研究生 分类培养 实践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4-0030-01  校本教研是以教师为主体,以学校为主阵地,以教师进修院校为指导,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整合原来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为一体的在职教师的培训。它是教师教育的主要培训方式,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我们在实施校本教研的过程中,能立足学校实际,创新工作方法,主要采取以下三
期刊
【摘要】创新是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二十一世纪已经全面过渡到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肩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当前我国大学生整体创新能力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多数大学生仍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积极性。为此,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
期刊
【摘要】电子系统综合设计与训练是自动化类本科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实践课程,围绕电子创新综合能力培养这个核心,以项目教学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电子综合设计能力为目的,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电子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关键词】项目教学 电子系统综合设计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
期刊
【摘要】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一门应用广泛的专业课程,其主要涉及到传感器运行基本原理、测量电路的应用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等。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检测技术领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集中体现为传感技术和检测技术的创新、传感器的研发、信号处理技术应用等方面。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亟须培养大批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良好实践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本文立足于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特点,结合到其教学过程中存
期刊
【摘要】“一带一路”是当前中国与外国友好往来、对外发展的重要战略,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教育的快速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国情复杂,矛盾冲突和问题突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要想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必须深入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就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对策建议:培养优秀的国际型人才,构建科技创新教育平台,整合高校内部资源进,重视教育中的文化因素,同时政府也要积极参与,共同促进我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