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材料新技术发展动态”课程是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必修的一门专业通识课。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增强材料专业本科生对目前新材料新技术发展现状的认知能力,提出如何实现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同时,针对学生个体发展科学研究型人才的遴选式培养策略。
【关键词】定制培养 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渐进式考核模式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4-0033-01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多年办学经验的积累,办学规模已长足发展,办学深度和梯度趋于完善。材料专业作为工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的本科培养目标分为培养科学研究型人才和工程应用型人才两种。我校结合本省工业生产的现状和对材料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将材料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工程型应用人才的培养上。为达成该目标,特开设“新材料新技术发展动态”课程,以期加强对材料专业本科生的工程应用技能的提升[1]。笔者在参与该课程的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过程中,针对本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以下总结和思考。
一、我校“新材料新技术发展动态”课程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我校的“新材料新技术发展动态”课程笔者从开课学期的选取、课时数设置、教材选用及任课教师搭配等硬性条件方面进行浅析。目前该课程在我校的材料专业教学体系中,将讲授时间安排在大四课程的第一学期中,教学课时为32学时,教材未指定,任课教师由多名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共同组成。首先,从课程安排的学期说起,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属当前新材料新技术,而随着目前材料技术的发展速度,新材料新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2]。作为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对新技术的认知不充分的情况下讲授,课程的设置初衷会大大折扣。该类现象的解决方法可以通过课程讲授时间的调整来优化,从学生进入大三专业课学习阶段开始,每学期分配16~24课时,伴随其到毕业学年。由此学生对新材料技术发展的了解呈逐渐加深的态势,将了解材料技术发展动态成为专业学习过程中习惯,进而起到深化本课程教学目标的作用。其次,从教材选用方面,由于课程内容与时俱进,且会出现多学科、多种材料技术的交叉的现象。本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决定无法使用固定教材,与固有的专业课程授课模式存在差别,这就对任课教师的教学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再次,多名任课教师共同承担,集合了各个专业方向的优秀教师资源,便于弥补由单一教师独立承担该课程的不足,诸如单一教师专业知识背景的狭窄、科研方向的局限所引起的对新颖材料技术了解的缺失,通过多名教师共同教学相互弥补,利于达到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
二、我校“新材料新技术发展动态”课程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新材料新技术发展动态”课程在我校教学过程中未开设有实践教学部分,这是由于该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设置尚未完善,无法系统并科学的实现实践教学目标。这种现状并非说明该课程无需设置实践教学部分,仅仅是因为现有实践教学所需硬件条件的不足导致。目前我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个人课题来弥补实践教学的缺失。任课教师承担的课题内容属于对现有工程技术需求展开的前沿性、深层次的科学研究,符合本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3]。多名导师分担全体实践教学部分,不但可以缓解课程实践教学中硬件不足的现状,而且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精准的专业方向,利于学生个体专业方向性的差异化培养,以适应学生在就业时,各类社会工作对相同专业人才在不同专业方向上的需求。
三、“新材料新技术发展动态”课程考核模式科学性探讨
课程考核过程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一种直接工具,而考核方式的多元化符合本课程教学体系的现状。当前“新材料新技术发展动态”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学生结课后提交一篇关于新材料新技术的结课论文,该论文的内容优劣和写作规范与否等标准需教师自行把握,存在无统一标准并尺度难以把控等不足。因此如何科学的建立本课程的多元化考核体系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如内容选取范围可结合不同任课导师的研究方向,结课论文是否可逐步定位于文献综述论文,进一步实现渐进式的考核模式。在学生进入大四第一学期学习时,结课论文逐渐扩展和深化,以期论文达到发表标准,最终实现结课论文选题对应毕业设计题目,內容符合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要求。如此一来,一方面加快学生进入毕业设计的进度;另一方面激励学生发表论文,提升科学研究能力。在我校材料专业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引入对学生个体科学研究型人才的遴选式培养模式。
四、结束语
笔者对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各重要环节的思量,提出上述教学改革策略。诸多策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已开展,并卓有成效。笔者将实践过程的经验分享于同行,相互借鉴学习。在今后“新材料新技术发展动态”课程以人才遴选式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活动中,作为任课教师不但需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技能的再学习以满足教学要求,还需任课教师本着课程教学目标,探索渐进式考核模式,引入人才遴选式培养策略,努力开拓更加规范、系统、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佚名. 《“纳米科技”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摘编[J]. 中国材料进展, 2016, 35(2): 151-151.
[2]徐芳芳. 薛欣宇:徜徉在纳米科技前沿[J]. 科学中国人, 2015, 34(12): 76-77.
[3]沈晓红, 冯祖德, 彭栋梁, 等.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3, 11(6): 60-63.
基金项目:本文系黔教高发[2014]378号(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付海(1979-),男,山东利津人,副教授,博士。
【关键词】定制培养 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渐进式考核模式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4-0033-01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多年办学经验的积累,办学规模已长足发展,办学深度和梯度趋于完善。材料专业作为工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的本科培养目标分为培养科学研究型人才和工程应用型人才两种。我校结合本省工业生产的现状和对材料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将材料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工程型应用人才的培养上。为达成该目标,特开设“新材料新技术发展动态”课程,以期加强对材料专业本科生的工程应用技能的提升[1]。笔者在参与该课程的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过程中,针对本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以下总结和思考。
一、我校“新材料新技术发展动态”课程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我校的“新材料新技术发展动态”课程笔者从开课学期的选取、课时数设置、教材选用及任课教师搭配等硬性条件方面进行浅析。目前该课程在我校的材料专业教学体系中,将讲授时间安排在大四课程的第一学期中,教学课时为32学时,教材未指定,任课教师由多名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共同组成。首先,从课程安排的学期说起,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属当前新材料新技术,而随着目前材料技术的发展速度,新材料新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2]。作为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对新技术的认知不充分的情况下讲授,课程的设置初衷会大大折扣。该类现象的解决方法可以通过课程讲授时间的调整来优化,从学生进入大三专业课学习阶段开始,每学期分配16~24课时,伴随其到毕业学年。由此学生对新材料技术发展的了解呈逐渐加深的态势,将了解材料技术发展动态成为专业学习过程中习惯,进而起到深化本课程教学目标的作用。其次,从教材选用方面,由于课程内容与时俱进,且会出现多学科、多种材料技术的交叉的现象。本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决定无法使用固定教材,与固有的专业课程授课模式存在差别,这就对任课教师的教学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再次,多名任课教师共同承担,集合了各个专业方向的优秀教师资源,便于弥补由单一教师独立承担该课程的不足,诸如单一教师专业知识背景的狭窄、科研方向的局限所引起的对新颖材料技术了解的缺失,通过多名教师共同教学相互弥补,利于达到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
二、我校“新材料新技术发展动态”课程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新材料新技术发展动态”课程在我校教学过程中未开设有实践教学部分,这是由于该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设置尚未完善,无法系统并科学的实现实践教学目标。这种现状并非说明该课程无需设置实践教学部分,仅仅是因为现有实践教学所需硬件条件的不足导致。目前我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个人课题来弥补实践教学的缺失。任课教师承担的课题内容属于对现有工程技术需求展开的前沿性、深层次的科学研究,符合本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3]。多名导师分担全体实践教学部分,不但可以缓解课程实践教学中硬件不足的现状,而且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精准的专业方向,利于学生个体专业方向性的差异化培养,以适应学生在就业时,各类社会工作对相同专业人才在不同专业方向上的需求。
三、“新材料新技术发展动态”课程考核模式科学性探讨
课程考核过程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一种直接工具,而考核方式的多元化符合本课程教学体系的现状。当前“新材料新技术发展动态”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学生结课后提交一篇关于新材料新技术的结课论文,该论文的内容优劣和写作规范与否等标准需教师自行把握,存在无统一标准并尺度难以把控等不足。因此如何科学的建立本课程的多元化考核体系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如内容选取范围可结合不同任课导师的研究方向,结课论文是否可逐步定位于文献综述论文,进一步实现渐进式的考核模式。在学生进入大四第一学期学习时,结课论文逐渐扩展和深化,以期论文达到发表标准,最终实现结课论文选题对应毕业设计题目,內容符合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要求。如此一来,一方面加快学生进入毕业设计的进度;另一方面激励学生发表论文,提升科学研究能力。在我校材料专业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引入对学生个体科学研究型人才的遴选式培养模式。
四、结束语
笔者对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各重要环节的思量,提出上述教学改革策略。诸多策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已开展,并卓有成效。笔者将实践过程的经验分享于同行,相互借鉴学习。在今后“新材料新技术发展动态”课程以人才遴选式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活动中,作为任课教师不但需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技能的再学习以满足教学要求,还需任课教师本着课程教学目标,探索渐进式考核模式,引入人才遴选式培养策略,努力开拓更加规范、系统、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佚名. 《“纳米科技”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摘编[J]. 中国材料进展, 2016, 35(2): 151-151.
[2]徐芳芳. 薛欣宇:徜徉在纳米科技前沿[J]. 科学中国人, 2015, 34(12): 76-77.
[3]沈晓红, 冯祖德, 彭栋梁, 等.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3, 11(6): 60-63.
基金项目:本文系黔教高发[2014]378号(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付海(1979-),男,山东利津人,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