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大难点。教材中选编的文言文一般都是具有经典意义的篇章,都是数千年的文化积淀,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文化经典,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方面都堪称典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时,除了培养学生古汉语阅读能力外,还应该利用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将作文教学渗透到文言文教学之中,让文学艺术欣赏和写作这两者完美契合,让学生从典范中获得写作素材,掌握写作之道,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积累作文素材
当下的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严重的重“言”轻“文”的倾向。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言”的教学中,却轻视了对“文”的学习和引导。当前,中学生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内容空洞、缺乏素材的弊病较为普遍,如果能够立足文言文,巧妙利用文言文,从课文中挖掘有用的素材,就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摆脱写作时找不到素材的困境。文言文作品中的典型素材包括:品德高尚的作者形象和生动的作品人物形象。像气节崇高的孟子,忧国忧民的范仲淹,不同流合污的屈原;像励精图治、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机智勇敢又宽宏大量的廉颇,巧用比喻进谏、妙语服王的邹忌,豪迈旷达的苏轼,刚愎自用的项羽;像拘而演《周易》的文王,厄而作《春秋》的仲尼,放逐乃赋《离骚》的屈原,失明却厥有《国语》的左丘等。只要日积月累,不断充实写作素材,就能积小流而成江海,为作文找到丰富的材料资源。
二、赋予作文情感
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孔子到“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的韩愈;从“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李商隐到“菊残犹有傲霜枝”的苏轼;从“镜破不改光”的孟郊到“生当作人杰”的李清照;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等。古文中的先贤圣哲、至德至言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健全学生的人格魅力大有裨益。此外,文言文中还有很多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国家、对民族、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如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的《离骚》,苏洵酣畅透辟的《六国论》,文天祥以一片“磁针石”之心而著的《指南录》等。文言文拥有无可估量的教育潜能、审美潜能,只要我们合理地去发掘利用,它就一定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从而丰富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三、丰富作文语言
中学课文中所选的文言文,语言特别有生命力,它纯净、典雅、意蕴丰富。其中不乏一些精妙、富有哲理的句
子,比如《游褒禅山记》中的“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项脊轩志》中的“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赤壁赋》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等。这些佳句若直接运用到写景的文章中,定能为文章增添不少文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在岳阳楼的沉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王勃在滕王阁的高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苏轼在赤壁的感慨;“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是辛弃疾在北固亭的质问。学生学习这些文言的精美语句,在作文中加以运用,就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语言炼字能力、思想表达能力,达到丰富作文语言的目的。
四、借鉴作文技法
古人写文章,非常重视文章的布局谋篇,波澜起伏中见出巧妙,含蓄蕴藉中透着虚实,简约而不失谨严,质朴而不失形象。有的“立片言以居要”,统摄全文,如荀子的《劝学》、苏洵的《六国论》等;有的行文曲折,跌宕多姿,如司马迁的《鸿门宴》等;有的借景写情,缘情明理,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苏轼的《赤壁赋》等;有的以小见大,管窥蠡测,如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等。另外,韩愈的《师说》,先立后破,正反论证;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先叙后议,环环相扣;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善于围绕情感线索,选取典型的生活片断;荀子的《劝学》,大量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这些文章的选材和技巧,都能给学生很多启示,对学生写作很有价值。
此外,古代议论文中的三部曲: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也很值得学生去借鉴。如《寡人之于国也》,一开篇,梁惠王通过自己与邻国的对比提出“民不加多”的问题;接着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分析问题;最后,孟子提出“王道之始”、“王道之成”而使“民加多”的措施以解决问题。逐层深入,针对性强。荀子的《劝学》,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从学习的意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和作用——“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两个方面分析,最后提出学习贵在“积累,坚持并专一”的解决问题方法。环环相扣,对比论证。
文言文给中学生提供了非常优秀的行文范例和精美的构思技巧,学生经常阅读,自会文思敏捷,文如泉涌,久而久之,作文能力自会产生质的飞跃。
(责任编辑 刘宇帆)
一、积累作文素材
当下的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严重的重“言”轻“文”的倾向。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言”的教学中,却轻视了对“文”的学习和引导。当前,中学生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内容空洞、缺乏素材的弊病较为普遍,如果能够立足文言文,巧妙利用文言文,从课文中挖掘有用的素材,就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摆脱写作时找不到素材的困境。文言文作品中的典型素材包括:品德高尚的作者形象和生动的作品人物形象。像气节崇高的孟子,忧国忧民的范仲淹,不同流合污的屈原;像励精图治、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机智勇敢又宽宏大量的廉颇,巧用比喻进谏、妙语服王的邹忌,豪迈旷达的苏轼,刚愎自用的项羽;像拘而演《周易》的文王,厄而作《春秋》的仲尼,放逐乃赋《离骚》的屈原,失明却厥有《国语》的左丘等。只要日积月累,不断充实写作素材,就能积小流而成江海,为作文找到丰富的材料资源。
二、赋予作文情感
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孔子到“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的韩愈;从“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李商隐到“菊残犹有傲霜枝”的苏轼;从“镜破不改光”的孟郊到“生当作人杰”的李清照;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等。古文中的先贤圣哲、至德至言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健全学生的人格魅力大有裨益。此外,文言文中还有很多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国家、对民族、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如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的《离骚》,苏洵酣畅透辟的《六国论》,文天祥以一片“磁针石”之心而著的《指南录》等。文言文拥有无可估量的教育潜能、审美潜能,只要我们合理地去发掘利用,它就一定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从而丰富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三、丰富作文语言
中学课文中所选的文言文,语言特别有生命力,它纯净、典雅、意蕴丰富。其中不乏一些精妙、富有哲理的句
子,比如《游褒禅山记》中的“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项脊轩志》中的“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赤壁赋》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等。这些佳句若直接运用到写景的文章中,定能为文章增添不少文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在岳阳楼的沉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王勃在滕王阁的高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苏轼在赤壁的感慨;“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是辛弃疾在北固亭的质问。学生学习这些文言的精美语句,在作文中加以运用,就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语言炼字能力、思想表达能力,达到丰富作文语言的目的。
四、借鉴作文技法
古人写文章,非常重视文章的布局谋篇,波澜起伏中见出巧妙,含蓄蕴藉中透着虚实,简约而不失谨严,质朴而不失形象。有的“立片言以居要”,统摄全文,如荀子的《劝学》、苏洵的《六国论》等;有的行文曲折,跌宕多姿,如司马迁的《鸿门宴》等;有的借景写情,缘情明理,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苏轼的《赤壁赋》等;有的以小见大,管窥蠡测,如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等。另外,韩愈的《师说》,先立后破,正反论证;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先叙后议,环环相扣;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善于围绕情感线索,选取典型的生活片断;荀子的《劝学》,大量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这些文章的选材和技巧,都能给学生很多启示,对学生写作很有价值。
此外,古代议论文中的三部曲: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也很值得学生去借鉴。如《寡人之于国也》,一开篇,梁惠王通过自己与邻国的对比提出“民不加多”的问题;接着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分析问题;最后,孟子提出“王道之始”、“王道之成”而使“民加多”的措施以解决问题。逐层深入,针对性强。荀子的《劝学》,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从学习的意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和作用——“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两个方面分析,最后提出学习贵在“积累,坚持并专一”的解决问题方法。环环相扣,对比论证。
文言文给中学生提供了非常优秀的行文范例和精美的构思技巧,学生经常阅读,自会文思敏捷,文如泉涌,久而久之,作文能力自会产生质的飞跃。
(责任编辑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