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德育目标、智育目标、美育目标能够得到综合体现。
语文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写作是思想情感的文字表露,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比较,我认为,写作是学生思想展现的最佳形式。作文教学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作文育人,文道结合,是作文训练的一个很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既教学生作文又教学生做人。
一、在审题中,扣准题眼,确定德育导向
审题是作文的关键。学生能否正确地审题,决定作文的成败。审题正确,写出来的文章就扣题,就能达到这篇作文预定的育人目的;反之,如果审题有误,写出来是文章就会离题,就失去了这篇作文的意义。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社会经验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所以看待问题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教师不在审题的过程中加以指导的话,学生的思维往往会出现片面性和肤浅性。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适当加以讨论,帮助学生明确写作目的:或是赞扬某种精神,或是说明某种道理,或是吸取某个教训,或是给人某种启迪。如果这第一步做好了,那么想通过作文育人的目的就已经成功一半了。
例如:语文教材中有一个作文训练“写一件难忘的事”,这次习作中,我紧扣题眼“难忘”确定德育导向。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事是“难忘”的事? 学生思考后回答:“1.‘难忘’的事,不是平平淡淡的小事,而是总也忘不了的印象深的事。2.必须是对自己、对别人都有教育意义的好事。3.写坏事也可以,从一件坏事中吸取教训,也是难忘的。”让学生清楚“难忘的事”并没有具体规定写什么类型的事,但这件事不可以是平平淡淡的小事,一定是要在你的思想深处留下了烙印,给了你心灵上的启迪。写这件事的目的,或是赞扬一种精神,或是说明一个道理,或是吸取一个教训,或是给人一个启示。有了教师的指导,学生就紧扣中心,自然而然地在作文教学中悟出了“道”,正像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在选材中,拓展思维,创设德育环境
如果说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那么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则是文章的血肉。学生作文,不仅要学会审题立意,而且要学会选材,这样,才能写出有灵魂、有血肉的好作文。
材料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真实性、典型性。越是真实、可信的材料,就越富有表现力、感染力。“假、大、空”现象,不仅会严重影响作文的思想内容,助长一种“无病呻吟”的文风,更会扭曲学生灵魂,使他们从小沾染上一种不健康的恶习。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材时,要抓住契机,创设育人环境,拓展学生思想,让他们展开想象,去选取生活中有真情实感的材料,使他们在学会选材的过程中,顿悟做人的道理。
语文教材中有一次习作,要求学生写自己经历过的一件事。当一名学生谈了要写同学助人为乐时,教师及时指出:“这件事选得好,反映了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关心这一鲜明的中心思想。”这就为学生的选材点明了思想意义,同时赞扬了高尚的道德行为,在学生心灵中树立了美好的形象。当另一名学生谈到要写和邻居家发生摩擦的事时,教师指出:“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宽厚为怀……”并鼓励学生说:“只要认识到自己错了,大家都会原谅你的。”这样的点拨,深中肯綮,学生逐步学会了识别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领悟到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总之,教者在指导选材的过程中,紧紧抓住学生的行为性质和认识趋向,相机渗透思想教育,既体现了作文的要求,也提出了做人的原則。
三、在评改中,把握契机,强化德育效果
我们在评改作文的过程中,发现一些习作反映小作者美好的心灵,文明的言行,就把这些习作在课堂上重点评议,把评改作文与品德教育,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在评改《一件往事》时,选择了一位学生的作文在班上念道:“在一辆公共汽车上,人多得使人透不过气来,我发现车厢里面有两个青年,眼睛滴溜溜的转。这时高个子青年对矮个子眨眼,朝身穿西装的中年男子努努嘴,那矮个子立刻会意了,他挤上前去,紧靠着中年男子,慢慢地伸出了一只黑手……”我念到此时提问:“如果你们看见了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纷纷回答:“怕小偷打过来。”“这不关我的事!”……最后两位学生却说:“我会喊‘抓贼呀!’因为车里人多,大家会齐心协力抓扒手的。”“为他人利益流点血也值得!”这时,我对后两位学生的发言鼓掌,同学们也一再称赞他们的斗争精神。我又往下念,作者“指着小偷大喊:‘抓贼!’大家齐心协力逮住了扒手。”念完习作,学生你看我,我看你,寻找作者。最后我请作者——郭颖同学站起来,大家向他投去了敬佩的目光。这样的评改长期坚持,班上学生学先进,见行动,蔚然成风。
在作文教学中帮助学生怎样认识事物,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是十分必要的。言为心声,语言是思想认识的直接流露;行如其人,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具体表现。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只有听其言观其行,及时端正学生的认识,强化德育效果,才能使语言表达能力和认识事物能力同步发展。
总之,在作文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功的同时,又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陶冶高尚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从做人中去作文。
语文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写作是思想情感的文字表露,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比较,我认为,写作是学生思想展现的最佳形式。作文教学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作文育人,文道结合,是作文训练的一个很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既教学生作文又教学生做人。
一、在审题中,扣准题眼,确定德育导向
审题是作文的关键。学生能否正确地审题,决定作文的成败。审题正确,写出来的文章就扣题,就能达到这篇作文预定的育人目的;反之,如果审题有误,写出来是文章就会离题,就失去了这篇作文的意义。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社会经验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所以看待问题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教师不在审题的过程中加以指导的话,学生的思维往往会出现片面性和肤浅性。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适当加以讨论,帮助学生明确写作目的:或是赞扬某种精神,或是说明某种道理,或是吸取某个教训,或是给人某种启迪。如果这第一步做好了,那么想通过作文育人的目的就已经成功一半了。
例如:语文教材中有一个作文训练“写一件难忘的事”,这次习作中,我紧扣题眼“难忘”确定德育导向。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事是“难忘”的事? 学生思考后回答:“1.‘难忘’的事,不是平平淡淡的小事,而是总也忘不了的印象深的事。2.必须是对自己、对别人都有教育意义的好事。3.写坏事也可以,从一件坏事中吸取教训,也是难忘的。”让学生清楚“难忘的事”并没有具体规定写什么类型的事,但这件事不可以是平平淡淡的小事,一定是要在你的思想深处留下了烙印,给了你心灵上的启迪。写这件事的目的,或是赞扬一种精神,或是说明一个道理,或是吸取一个教训,或是给人一个启示。有了教师的指导,学生就紧扣中心,自然而然地在作文教学中悟出了“道”,正像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在选材中,拓展思维,创设德育环境
如果说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那么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则是文章的血肉。学生作文,不仅要学会审题立意,而且要学会选材,这样,才能写出有灵魂、有血肉的好作文。
材料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真实性、典型性。越是真实、可信的材料,就越富有表现力、感染力。“假、大、空”现象,不仅会严重影响作文的思想内容,助长一种“无病呻吟”的文风,更会扭曲学生灵魂,使他们从小沾染上一种不健康的恶习。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材时,要抓住契机,创设育人环境,拓展学生思想,让他们展开想象,去选取生活中有真情实感的材料,使他们在学会选材的过程中,顿悟做人的道理。
语文教材中有一次习作,要求学生写自己经历过的一件事。当一名学生谈了要写同学助人为乐时,教师及时指出:“这件事选得好,反映了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关心这一鲜明的中心思想。”这就为学生的选材点明了思想意义,同时赞扬了高尚的道德行为,在学生心灵中树立了美好的形象。当另一名学生谈到要写和邻居家发生摩擦的事时,教师指出:“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宽厚为怀……”并鼓励学生说:“只要认识到自己错了,大家都会原谅你的。”这样的点拨,深中肯綮,学生逐步学会了识别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领悟到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总之,教者在指导选材的过程中,紧紧抓住学生的行为性质和认识趋向,相机渗透思想教育,既体现了作文的要求,也提出了做人的原則。
三、在评改中,把握契机,强化德育效果
我们在评改作文的过程中,发现一些习作反映小作者美好的心灵,文明的言行,就把这些习作在课堂上重点评议,把评改作文与品德教育,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在评改《一件往事》时,选择了一位学生的作文在班上念道:“在一辆公共汽车上,人多得使人透不过气来,我发现车厢里面有两个青年,眼睛滴溜溜的转。这时高个子青年对矮个子眨眼,朝身穿西装的中年男子努努嘴,那矮个子立刻会意了,他挤上前去,紧靠着中年男子,慢慢地伸出了一只黑手……”我念到此时提问:“如果你们看见了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纷纷回答:“怕小偷打过来。”“这不关我的事!”……最后两位学生却说:“我会喊‘抓贼呀!’因为车里人多,大家会齐心协力抓扒手的。”“为他人利益流点血也值得!”这时,我对后两位学生的发言鼓掌,同学们也一再称赞他们的斗争精神。我又往下念,作者“指着小偷大喊:‘抓贼!’大家齐心协力逮住了扒手。”念完习作,学生你看我,我看你,寻找作者。最后我请作者——郭颖同学站起来,大家向他投去了敬佩的目光。这样的评改长期坚持,班上学生学先进,见行动,蔚然成风。
在作文教学中帮助学生怎样认识事物,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是十分必要的。言为心声,语言是思想认识的直接流露;行如其人,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具体表现。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只有听其言观其行,及时端正学生的认识,强化德育效果,才能使语言表达能力和认识事物能力同步发展。
总之,在作文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功的同时,又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陶冶高尚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从做人中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