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重大理论创新 指导改革开放实践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iel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经济学界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大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代又一代经济学者,努力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并借鉴、吸纳西方经济学中合理、有益成分,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创新,为党和国家重要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积累了宝贵的思想源泉和理论财富。已故的原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现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所长王积业同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2012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第二分册对王积业先生的主要学术成就做出如下评价:为20世纪80年代初的国民经济调整提出了系统的政策建议,为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设计了基本的轮廓框架,为20世纪90年代经济稳定、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提供了战略指导思想。
  今年是王积业先生诞辰90周年。上世纪80年代,王积业先生在国内首先创造性、前瞻性地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 市场引导企业”的理论,并最终为党的十三大报告所采纳,成为指导改革实践的重大理论创新。为弘扬经济所的光荣历史传统,激励和勉励年轻一代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大潮,在理论研究与应用上做出无愧于伟大新时代的重大理论成果,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于2019年11月15日在北京组织召开纪念王积业先生首创“国家调节市场 市场引导企业”理论34周年座谈会。邀请了黄振奇、白和金、王永治、刘福垣、周才裕、刘树杰、常修泽、俞建国等多位所内外老领导、老同志、老专家参加此次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回顾了“国家调节市场 市场引导企业”理论的产生和应用,并将该理论放在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进行评价。
  一、“国家调节市场 市场引导企业”理论的形成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成立于1975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组建的第一个综合性经济研究所,是为国家宏观决策和发展改革委中心工作服务的重要机构。建所以来,经济所紧扣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时代脉搏,针对各个时期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进行了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始终走在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的前列,涌现了于光远等一批著名经济学家,撰写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薛暮桥等完成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柳随年主持编写的新中国第一部经济发展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简史》受到国内外普遍重视。王积业等提出的“国家调节市场 市场引导企业”理论观点,王建提出的“国际大循环”战略思想,刘福垣提出的“以人为本、以中为重、全方位开放”新发展观,陈东琪等提出的财政货币“双稳健”调控理念等等,被中央宏观决策采纳。周才裕等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研究为我国产业政策出台发挥重要作用,常修泽提出的广义产权论和人本经济学,王永治主持完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刘树杰主持完成的面向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等,都在不同时期被中央宏观决策采纳。这些代表性研究成果都在不同时期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近期,王积业同志提出的“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理论观点又再次引起经济理论界的关注,因而有必要回顾这一理论的产生过程和其理论与实践意义,在还原历史的同时激励后来者勇于创新前行。
  (一)理论思想的渊源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如何在计划经济中引入市场经济的成分,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核心问题。王积业先生从80年代初就开始探索研究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对政府如何管理经济、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如何结合、计划管理的方式和手段、计划体制改革方向等问题发表了多篇文章进行理论探讨。在《社会科学辑刊》1980年第6期刊发的《关于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问题》一文中,他前瞻性、系统性地阐述了国家计划指导和市场调节如何结合,单一的指令性计划如何向指令性、指导性和参考性计划过渡等问题,“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减少国家对企业下达的指令性指标,把单一的指令性计划改为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参考性计划。……国家保留的指令性指标……一般应限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和建设项目以及国家急需的短缺物质和产品,其余的放手搞市场调节。……生产资源商品化,实行计划指导下的市场调节。……利用各种经济杠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后,如何在宏观管理中实现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结合,是关乎经济平稳运行和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在1983年4月《辽宁大学学报》刊发的《发展社会分工、改革计划体制》和1984年11月《学术月刊》刊发的《经济规律与经济效益》等文章中,王积业先生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角度,提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必然要求;从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相结合的角度,阐释了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各自的功能、两者结合的必要性及实现两者结合的主要领域;明确提出经济效益的深层次内容是资源优化配置,调节机制中最根本的是计划与市場。这些文章字里行间包含了“国家调节市场 市场引导企业”理论的萌芽和起源。
  (二)理论思想的形成过程
  1985年3月至党的十三大召开之前,王积业先生发表了多篇文章,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国家调节市场 市场引导企业”的理论。1985年《计划经济研究》刊发的《体制改革的经济环境与宏观决策问题》、《中州学刊》刊发的《计划体制改革的宏观思考》《社会科学辑刊》刊发的《经济增长格局和经济体制模式》和1986年《计划经济研究》刊发的《关于宏观控制的轮廓设想》《建立新体制的基本框架》等文章,全面阐述了新形势下宏观调控目标和机制、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控、宏观调控下的市场体系和微观运行等问题。先生强调,“绝大部分经济活动应沿着国家控制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按照宏观经济的要求自主地进行活动。……企业内部的自我抑制、自我调节系统得到健全和完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或企业群体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这些文章中关于“国家调控市场”“国家控制市场”“国家领导市场”“国家把握市场”的表述,都是“国家调节市场 市场引导企业”理论的同义或近义表达。   (三)理论思想的核心内涵
  “国家调控市场 市场引导企业”的运行模式可以概括为,国家计划通过多种经济参数和经济政策调节和控制市场,通过市场引导企业,对企业实行间接管理;同时,对市场极不完善、而又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实行一定的直接控制,但也要注重市场需求和价值规律。国家调控市场的重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和提高经济效益;二是保持总供求的基本平衡;三是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向高级形态发展。理论思想强调,计划和市场渗透式板块结合将是我国计划和市场在较长时期内存在的新格局,国家调控市场的手段是多层次的,包括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市场引导企业作用的发挥需要开放的市场和具备自我调节机制的企业,必须推进市场开放和搞活企业。这些观点与十三大报告中关于“逐步健全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经济调节体系……宏观调节与搞活企业、搞活市场三者是统一的,缺一不可……必须从有利于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优化产业结构出发,加快宏观经济管理方式的改革”等精神完全一致。
  二、“国家调节市场 市场引导企业”理论成果的转化应用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探索经济体制改革和实现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中,王积业先生提出的“国家调节市场 市场引导企业”理论创新,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和社会影响,获得了时任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为十三大报告相关表述的形成提供了最直接、最明确的决策支持,集中体现了其积极为中央和国家宏观决策服务的成就和贡献。
  (一)理论创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1986年9月2日至10日,原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联合相关单位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宏观经济问题研讨会,邀请了全国计划经济管理部门和从事经济研究的众多知名专家来讨论如何发展和调控宏观经济问题。王积业先生以“国家调控市场 市场引导企业”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全面系统深入地论述了国家如何调控市场、市场怎样引导企业的问题。这篇论文后来被收录在中国经济出版社1987年9月出版的《论中国宏观经济管理》一书中。在这篇文章中,王积业先生明确提出,“国家调控市场 市场引导企业”是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和新的宏观管理制度的必然要求。王积业同志的发言和后来发表的论文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1998年为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中国经济学家代表作精选》,该书收录了孙冶方、于光远、蒋一苇、王梦奎、吴象、陈岱孙、王积业、刘国光、厉以宁、薛暮桥、马洪、吴敬琏、张卓元、董辅礽14位国内知名经济学家的文章,其中一篇就是王积业先生写于1986年9月的论文,题目为《国家调控市场 市场引导企业》。该书的遴选标准为,“所有文章都不是对某种经典的诠释,而是开拓性的研究成果,在某一方面率先提出了有创见的理论主张,在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以及理论建设方面,产生过比较大的影响。这些文章所提出的问题,有的在其后的实践中解决了,有的至今还没有完全解决。不论前者还是后者,都表现了作者所进行的理论研究的前瞻性。”
  (二)理论观点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
  1987年2月23—26日,由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房维中同志主持召开的经济学家座谈会上,王积业在发言中特别强调“计划和市场结合的基本模式是国家计划通过多种经济参数调节和控制市场,通过市场引导企业,对企业实行间接控制”(这与他之前发表文章的表述一致)。党的十三大召开之前,“国家调控市场 市场引导企业”的观点被作为理论界有关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研究的重要观点上报给时任国务院总理,并获得重视:1987年5月8日,时任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总理明确提出“不是提出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吗?把这变成目标模式行不行?”(《在风浪中前进——中国发展与改革编年纪事(1977—1989)》)。可见,这项成果得到了当时中央主要领导同志的认可和肯定。
  (三)理论成果被十三大报告采纳
  据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王建同志介绍,1986年由兼任经济所所长的桂世镛同志主持、副所长王积业等多名学者参加,开展了宏观经济管理体制与调控模式的课题研究。在研究报告中,王积业先生基于多年研究积累明确提出了“国家调控市场 市场引导企业”的观点。1987年1月,王积业先生组织了包括王建在内的几位同志,以“国家调控市场 市场引导企业”为核心观点进一步深化研究,形成了一份内部报告,时任国家计委委员兼政研室主任和经济所所长的桂世镛同志将这一观点表述调整为“国家调节市场  市场引导企业”,并提交给十三大报告起草组。这一观点最终为党的十三大报告采纳,成为十三大报告“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表述的直接来源。
  三、对“国家调节市场 市场引导企业”理论的认识和评价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多位经济学家对“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提出了大致相似或相近的理论观点。唯有王积业先生首先提出的“国家调控市场 市场引导企业”,与十三大报告“国家调节市场 市场引导企业”的表述几近一致、内涵完全相同。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同其他同类研究相比,王积业先生的理论观点提出时间早,理论阐述科学严谨,观点表述更加准确,对中央决策的参考价值更高。王积业先生是新经济体制运行机制理论创新的杰出代表。
  (一)理论创新回应时代要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首先从农村突破,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放开部分农副产品市场,经济领域开始出现了一定意义上新的市场主体。1982年后,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允许国有企业在完成国家计划任务的前提下,生产和销售一定比例的计划外产品,出现了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并存的局面。市场闸门打开后,适应市场经济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作用,与传统计划经济运行机制产生了剧烈的冲突和矛盾。1983年之后,在微观领域,由于国营企业尚未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对企业管得过多过死,造成企业活力不足;在宏观层面,由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并存,出现了经济过热、投资和消费双膨胀、国民收入超分配和通货膨胀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对国家(政府)、市场和企业的认识不到位、关系未理顺。如何改进宏观管理、进一步放活微观主体等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长期从事宏觀经济管理研究的王积业先生,敏锐地把握到国家、市场、企业的关系定位、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等问题的重要性,并开展深入研究。   (二)理论观点更加科学严谨
  在探讨“计划经济或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问题时出现了多种理论观点,代表性的如“二次调节论”,即首先由市场进行第一次调节,国家宏观调控再进行第二次调节;又如“计划机制调节市场机制,市场机制调节企业生产经营”等。唯有王积业先生将当时认定的“有计划商品经济”运行模式(机制)明确概括表述为“国家调控市场 市场引导企业”,对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最为科学、简明、准确和严谨的表述,并对其内涵做出了既有前瞻性又充分考虑到体制转轨阶段性的准确阐释。明确三者的关系,实际上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框架的核心内容,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新的宏观调控组织体系和调节机制的初步框架。
  (三)理论成果的创新性强
  这项创新性成果很好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术研究与服务中央重大决策相结合、理论前瞻性与现实可行性相结合的特点和优点。如前所述,王积业先生在1980年至1984年发表的文章中就已经分别论述了国家与市场、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在1985年至1987年1月间发表的多篇文稿中分别从轮廓概貌、体制改革、宏观微观、发展目标、重点领域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性论述,内容全面,脉络清晰。198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也提出了类似观点,但时间上要晚于王积业先生。同时,该理论成果也提出了一些创新性判断和得出了一些非常重要且有预见性的结论。一是说明了计划调节不仅仅是狭义的由国家计委制定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计划指标,还有着广泛的内涵,包括政府宏观调控、政府管理经济也是计划调节的核心内容。二是阐述了计划调节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促进经济短期总量平衡和长期结构调整,市场调节的主要目标是短期个量平衡和短期结构调整。三是提出了国家调控市场的方式是要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
  (四)研究成果服务实践可操作性强
  一是以为中央和国家重大决策服务为研究目的。王积业先生的这项创新性、前瞻性研究成果不是学院式的纯学术理論研究,而是一项很好地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术研究和为重大决策服务的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创新性成果。其思想来源于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又基于长期深入的理论研究,经过提炼深化而形成,这与他从事的工作和所处岗位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体现了原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的职能定位和研究特点。二是研究成果可操作性和应用性强。先生科学论证了“国家调控市场”,明确回答了国家调控市场时调控什么、怎样调控、用什么手段调控,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调控管理有什么区别。先生还系统论证了“市场引导企业”,明确回答了市场引导企业时引导什么、怎样引导、市场引导企业需要具备什么基本的条件,如市场的开放、企业的约束机制等。研究中,还充分考虑了体制转轨和经济转型阶段特征,提出了目标模式和过渡阶段的安排,以及两者之间如何进行协调。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王积业先生在多年不断关注理论研究进展和实践总结的基础上进行升华提炼,对国家、市场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最为科学、简明和准确的表述,对转轨时期计划体制改革目标模式,国家调控市场的重点、方式和手段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当时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格局进行了阐述。这一理论研究成果不仅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而且为党的十三大报告所采纳,转化为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对今天的改革开放仍有一定指导意义。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政府)、市场、企业三者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运行机制,在经济领域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三者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发展、改革阶段和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三者关系需要不断做出新的调适,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国家调节市场 市场引导企业”的内涵、目标、方式、手段也要不断丰富、创新和完善。改革实践和改革理论的探索创新是在互动中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才有从“十三大”到“十四大”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表述。“国家调控市场 市场引导企业”理论从提出到写入党的十三大报告距今已有30多年时间,这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理论与王积业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这是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无上的光荣。今天我们纪念王积业先生,重读他理论创新的代表作,不仅是要肯定他的历史贡献,更是要学习他勇于理论创新、科学严谨治学、自觉为党和国家重大决策服务的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更好发挥国家高端智库的作用。本次座谈会旨在充分肯定对坚持和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做出贡献的一批经济学家杰出代表的首创精神,也是为弘扬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为党中央和国家宏观决策服务提供支撑的光辉历史传统,激励中青年专家学者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不断创新完善中国宏观经济理论而努力奋斗。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院经济研究所供稿)
其他文献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在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自由贸易区(港)建设发展的背景下,以推动海南自由贸易区赛马运动与马产业发展、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为基点,分析海南发展赛马运动对海南自由贸易区的影响,并结合香港赛马产业发展的实例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海南应加强赛马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赛马专业人才的培养、打造赛马品牌赛事、探索发行竞猜型赛马彩票、促进赛马产业与旅游业融
期刊
2019年10月31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全国发改系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同志,满怀热情的从全国各地来参加《中国经贸导刊》2020年组稿、宣传工作会议,我们深受感动。在此,我代表杂志社全体同仁,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对湖北省发改委和李光伟总工程师、陈军主任对于会议的支持和重视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会议,得到了国家发改委领导的高度重视。1
期刊
摘 要:目前我国老年人物质需求已逐渐得到满足,而精神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却尚未建立,存在着“家文化”缺失、“社区文化”离散、“专业化”稀缺等诸多问题。从家庭、社区、机构三个方面对发达国家的精神养老服务保障体系进行梳理、总结,提出我国应重视家庭的精神慰藉,完善社区精神养老服务,建立养护机构等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鼓励老年人由“精神他养”走向“精神自养”,最终实现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  关键词:精神养老
期刊
摘 要: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一直存在人才流动频繁等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人才流动过于频繁不仅不利于保持师资队伍的稳定,而且也阻碍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和稳定发展。以民办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基于双因素理论视角分析民办高校人才流动的现状、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  关键词:民办高校 人才流动 双因素理论  一、双因素理论概述  双因素理论由赫兹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即激励因素和保
期刊
摘 要:新收入准则的基本理念是基于与客户签订的合同所产生的权利和义务来确认收入。只有与客户签订了合同,企业才有权利获取客户所支付的对价,才会承担向客户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义务。企业想要对收入进行更加精准的衡量,需要业务部门前端管理的合规性、合同条款的把控性、业务与财务部门的配合性。  关键词:源于客户合同的收入 五步法 业财融合 会计核算  新收入准则与国际新准则趋同,它打破了原有收入确认的理念,以新
期刊
摘 要:农业企业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具有较强的财务舞弊动机。为了控制农业企业的审计风险,会计师事务所应加强对该类企业的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与评估。以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对农业企业ZL公司审计案例为研究对象,构建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将AHP法和FCE法相结合,确定权重,进而对ZL公司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进行定量评估。提出应更加严格地执行存货监盘程序、有效设计函证程序并执行到位、对收入实施分析程序等应对
期刊
2018年以来,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构建起以党建扶贫为引领、“天镇山泉粮”区域扶贫公共品牌为对外窗口,“农业认养”为创新方向,电商扶贫为重要抓手,“五进九销”为具体路径的消费扶贫模式。2018年,全县消费扶贫规模超过2亿元。2019年4月,天镇县出台《关于创新开展“农业认养”消费扶贫助力精准脱贫的指导意见》,短短4个月时间,已有累计超过240亩土地被认养,惠及200余名贫困户,亩均增收2000元。 
期刊
摘 要:全面开放新格局背景下,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争议不断。以广东省为例,运用2005-2016年广东省20个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第一,FDI对广东省全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呈“U”型特性,现阶段正处于抛物线右侧;第二,区域性特征,粤西地区呈“U”型关系,而在珠三角地区倒“U”关系;第三,产业性特征,第三产业的FDI与第二产业的FDI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差异。
期刊
中国目前将近2800个县(市、区),2019年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县域经济总量达到39.1万亿元,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41%。县域经济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单元,是联接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重要节点,是建设经济强国的基础力量,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工业化程度低、支柱产业缺乏、产业关联度不强、城镇化发展相对迟缓是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经济强大起来,中国的经济才能真正强大起
期刊
一、铜仁市基本情况   贵州省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铜仁市地处贵州省东部,隶属于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武陵山片区。全市下辖2区8县,设立了9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人口440万,聚居着汉、苗、侗、仡佬等2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70.45%。铜仁市10个区(县)均为国家级贫困县,共有1565个贫困村,其中沿河县为深度贫困县,石阡县国荣乡和德江县桶井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