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化的建设对乡村聚落景观规划产生了影响,为了促进乡村的现代化,需要转变乡村聚落的规划设计。本文通过总结乡村聚落的基本类型,对乡村聚落景观的规划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乡村聚落;景观规划设计;探讨;构成
引言
乡村聚落是乡村居民成团居住形成的发展空间,聚落内部形成了居民交往、休息的空间,也有提供居民生产工作的场所。城市化进程使得乡村景观需要进行更加合理的规划设计,在保证文化内涵的同时,提高现代化水平。
一、乡村聚落的基本类型
1.1 散漫型
散漫型聚落的最大特点是零星分散,以孤立的农舍这种点状状态分布,从观感上来看,是很多零星分布在地面的农宅。我国的散漫型聚落一般在山区和牧区,这种地方的自然条件会相对比较差,很多散村都是沿着河流带状分布的。
1.2 聚集型
聚集型的乡村聚落,根据平面形状可以分成团状和带状两种。
(1)团状
团状乡村聚落是我国最常见的乡村聚落,这种聚落形式通常都在地势平坦的地区、或者在周围群山环绕的盆地。从平面的形状来看,团状一般都是椭圆形或者不规则的多边形状态。
(2)带状
如果乡村沿着河道分布,就会形成带状的聚落状态,这种聚落状态也可以是靠近道路的,沿着公路分布。呈现这种分布状态的原因在于农民需要以最短的距离获得资源,保证生活和灌溉的用水,或者帮助他们贸易往来和交通出行。如果在背山面水的地区,乡村聚落的轴线会沿着不同标高的道路延伸。
二、乡村聚落的景观构成
2.1 空间层次
具有代表性的乡村聚落主要集中在四个景观层次:乡村周围的环境、村落旁边的公共建筑、乡村中的广场、适合居住区域内的节点,聚落景观层次是村镇领域和外空间节点的标准建筑,建筑会将村镇领域和外界的自然环境隔绝,使其对外界环境保持封闭,或者对外开放。乡村中的田野、梯田等景观能够看到整个乡村的面貌。而乡村当中的祠堂、鼓楼和庙宇等公共建筑,也都分布在道路和村庄的周围,这些具有标志性的建筑展现了乡村的特征,也让乡村有了更深的文化内涵。景观第二道空间结构为景观标志性建筑,重点景观可放这部分;景观的第三道空间结构由公共建筑围合形成相对开敞的广场是村中的核心部位。景观的第四道空间结构为村民日常生活的井台、支祠、更楼等场所形成的节点空间和次要中心。
2.2 乡村景观的构成
(1)标志性景观
标志性景观一般都散落在存乡村聚落的周围,平面规模很小,依托地形会呈现横向展开或者纵向高耸的模式,村中的内部布局也因此和外界隔绝。比如桥、塔、庙宇、楼台和故事等,这类景观一般在水口或者聚落周围的山边上。
(2)居住区
乡村聚落的居住区和城市的居住区有很大的不同,有自己独有的特色。当地的自然条件、气候因素、文化习俗等,都会对乡村居住区的选址、建筑形式、通风采光造成影响。乡村聚落的建筑布局往往都有相同的特征,或者有类似的色彩,最终形成了大片统一的景观特征,与城市会有很大的不同。
(3)广场
广场是乡村聚落的重要标志之一,除了维持乡村的日常活动,也兼具了连接道路和人流的作用。通常广场会有一定的宗教功能,进入现代社会后,商业功能和生活功能也成为了广场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广场,能够构成与道路相融合的空间,许多乡村聚落都会围绕广场进行布局。
(4)边沿景观
在聚落和耕地的交界处,或者村口的边沿的景观就称之为边沿景观,乡村聚落由于注重风水的观念,所以人们对边沿景观进行重点处理,并且边沿景观也展现了乡村的民俗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情况。很多乡村聚落中的祠堂、庙宇、都是沿着聚落的边缘进行布置,增加了边沿景观的丰富度。
三、乡村聚落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
3.1 做好聚落空间层次的控制
鄉村聚落之所以会出现如今的问题和传统的聚落形式无法满足相待生活需求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传统的乡村聚落形式很难满足功能上的需求,对于居民获得现代化的生活有很大的阻碍作用。为此,在当前乡村聚落景观的设计上,既要让乡村的聚落能够在格局上保证现代生活的需求,也需要通过合理的聚落景观设计,保证乡村可以有识别性的景观标志和舒适的聚落尺度。
在设计聚落景观时,要保证聚落景观的识别性,包括提高聚落入口重点地段的识别度,以及保证街巷交叉口的景观特征,或者对演变景观进行设计,突出景观特色。为了使村落能够具有更大的绿化量,需要在道路、沟渠的旁边设置绿化带,并且建立休闲观赏等绿化带的配套设施,同时使用生态景观的,来恢复乡村土地的水资源。
3.2 创造行为活动的空间景观
人的日常活动包括必要活动、自发活动和社会性活动,以这个模式来对村民的日常活动进行划分,村民的必要活动包括日常的生产工作,如劳作、洗衣、做饭等;村民之间的交流、儿童玩耍就是自发活动;而社会活动是指村民在赶集、节日活动、民俗活动等方面的内容。每一种活动都需要有相应的场所作为活动开展的支撑,这些活动对于场所的要求也都有所不同。生产劳作、洗衣、洗菜这样的活动,人们一般都会集中在小溪边,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自发性活动出现,比如在洗菜时相互打招呼和寒暄等。自发性活动的维持需要给村民提供街道和广场等等,一般会有大树和石凳,给人们提供玩耍,给人们提供更舒适的交谈空间。而对于社会性活动,乡村往往都有相对应的庙宇和祠堂等,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这些地点的修缮,保证当地文化的传承。
3.3 更新乡村聚落景观的空间布局
重新布局乡村聚落景观时,需要充分联系到乡村中的各项活动,利用人们的活动将乡村聚落景观联系起来,实现不同景观之间的联系,并保证乡村整体布局的完整。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合理的布局,让乡村的聚落的人文景观和自然生态相融合,建立更多能够体现时代性的乡土建筑,在保证现代化生活各种功能的同时,形成乡村聚落的全新特色。
在进行景观格局的重构时,要结合乡村地势和地貌进行空间布局的规划,比如乡村沿着河流的分布,在设计时也要将景观空间的规划设计成带状的布局。如果乡村有旅游业,如名胜古迹、古城等,就可以用多核的团状布局进行设计,让每个核心都能够形成自己的特色,也让不同的核心能够互动。景观的设计也要保证任何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是各种规划设计都需遵守的基本要求,首先对于生态稳定性比较脆弱的区域,不能在进行人文设计时和生态环境有所冲突;同时,人文设计也不能够干扰到田园的布局,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最后乡村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为了能够将农田整合在景观设计中,需要根据农作物四季生长的规律来对农田种植的农作物进行规划,通过使用不同的植物品种发挥植物的美观性。
3.4修整乡村建筑
乡村建筑的保存与发展需要统一的规划设计,使其原有形式与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存留。用以下方式来解决乡村建筑现有的保留与发展问题:第一,给予保护政策。因其具有历史文化价值能见证村落文化成长,引起人们产生文化共鸣的古村落建筑,即使失去了原有功能也不能予以拆除与随意改建。第二,建筑内部空间改建。若建筑的功能已经不适用现代生活,在改变其内在结构时,应该尽量保持其外在建筑形式,例如外墙装饰材料及其颜色。这样子能过促使改建的聚落建筑与整体环境先协调。第三,拆除。对于一些没有历史意义与丧失内在功能,不能改建的旧建筑,都可予以拆除。。
结束语
对乡村聚落景观规划设计要保持乡村聚落的文化内涵,同时实现乡村聚落的现代化。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活动相比过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乡村聚落景观也要随着时代进行改造,丰富乡村文化的同时,也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聚落;景观规划设计;探讨;构成
引言
乡村聚落是乡村居民成团居住形成的发展空间,聚落内部形成了居民交往、休息的空间,也有提供居民生产工作的场所。城市化进程使得乡村景观需要进行更加合理的规划设计,在保证文化内涵的同时,提高现代化水平。
一、乡村聚落的基本类型
1.1 散漫型
散漫型聚落的最大特点是零星分散,以孤立的农舍这种点状状态分布,从观感上来看,是很多零星分布在地面的农宅。我国的散漫型聚落一般在山区和牧区,这种地方的自然条件会相对比较差,很多散村都是沿着河流带状分布的。
1.2 聚集型
聚集型的乡村聚落,根据平面形状可以分成团状和带状两种。
(1)团状
团状乡村聚落是我国最常见的乡村聚落,这种聚落形式通常都在地势平坦的地区、或者在周围群山环绕的盆地。从平面的形状来看,团状一般都是椭圆形或者不规则的多边形状态。
(2)带状
如果乡村沿着河道分布,就会形成带状的聚落状态,这种聚落状态也可以是靠近道路的,沿着公路分布。呈现这种分布状态的原因在于农民需要以最短的距离获得资源,保证生活和灌溉的用水,或者帮助他们贸易往来和交通出行。如果在背山面水的地区,乡村聚落的轴线会沿着不同标高的道路延伸。
二、乡村聚落的景观构成
2.1 空间层次
具有代表性的乡村聚落主要集中在四个景观层次:乡村周围的环境、村落旁边的公共建筑、乡村中的广场、适合居住区域内的节点,聚落景观层次是村镇领域和外空间节点的标准建筑,建筑会将村镇领域和外界的自然环境隔绝,使其对外界环境保持封闭,或者对外开放。乡村中的田野、梯田等景观能够看到整个乡村的面貌。而乡村当中的祠堂、鼓楼和庙宇等公共建筑,也都分布在道路和村庄的周围,这些具有标志性的建筑展现了乡村的特征,也让乡村有了更深的文化内涵。景观第二道空间结构为景观标志性建筑,重点景观可放这部分;景观的第三道空间结构由公共建筑围合形成相对开敞的广场是村中的核心部位。景观的第四道空间结构为村民日常生活的井台、支祠、更楼等场所形成的节点空间和次要中心。
2.2 乡村景观的构成
(1)标志性景观
标志性景观一般都散落在存乡村聚落的周围,平面规模很小,依托地形会呈现横向展开或者纵向高耸的模式,村中的内部布局也因此和外界隔绝。比如桥、塔、庙宇、楼台和故事等,这类景观一般在水口或者聚落周围的山边上。
(2)居住区
乡村聚落的居住区和城市的居住区有很大的不同,有自己独有的特色。当地的自然条件、气候因素、文化习俗等,都会对乡村居住区的选址、建筑形式、通风采光造成影响。乡村聚落的建筑布局往往都有相同的特征,或者有类似的色彩,最终形成了大片统一的景观特征,与城市会有很大的不同。
(3)广场
广场是乡村聚落的重要标志之一,除了维持乡村的日常活动,也兼具了连接道路和人流的作用。通常广场会有一定的宗教功能,进入现代社会后,商业功能和生活功能也成为了广场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广场,能够构成与道路相融合的空间,许多乡村聚落都会围绕广场进行布局。
(4)边沿景观
在聚落和耕地的交界处,或者村口的边沿的景观就称之为边沿景观,乡村聚落由于注重风水的观念,所以人们对边沿景观进行重点处理,并且边沿景观也展现了乡村的民俗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情况。很多乡村聚落中的祠堂、庙宇、都是沿着聚落的边缘进行布置,增加了边沿景观的丰富度。
三、乡村聚落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
3.1 做好聚落空间层次的控制
鄉村聚落之所以会出现如今的问题和传统的聚落形式无法满足相待生活需求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传统的乡村聚落形式很难满足功能上的需求,对于居民获得现代化的生活有很大的阻碍作用。为此,在当前乡村聚落景观的设计上,既要让乡村的聚落能够在格局上保证现代生活的需求,也需要通过合理的聚落景观设计,保证乡村可以有识别性的景观标志和舒适的聚落尺度。
在设计聚落景观时,要保证聚落景观的识别性,包括提高聚落入口重点地段的识别度,以及保证街巷交叉口的景观特征,或者对演变景观进行设计,突出景观特色。为了使村落能够具有更大的绿化量,需要在道路、沟渠的旁边设置绿化带,并且建立休闲观赏等绿化带的配套设施,同时使用生态景观的,来恢复乡村土地的水资源。
3.2 创造行为活动的空间景观
人的日常活动包括必要活动、自发活动和社会性活动,以这个模式来对村民的日常活动进行划分,村民的必要活动包括日常的生产工作,如劳作、洗衣、做饭等;村民之间的交流、儿童玩耍就是自发活动;而社会活动是指村民在赶集、节日活动、民俗活动等方面的内容。每一种活动都需要有相应的场所作为活动开展的支撑,这些活动对于场所的要求也都有所不同。生产劳作、洗衣、洗菜这样的活动,人们一般都会集中在小溪边,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自发性活动出现,比如在洗菜时相互打招呼和寒暄等。自发性活动的维持需要给村民提供街道和广场等等,一般会有大树和石凳,给人们提供玩耍,给人们提供更舒适的交谈空间。而对于社会性活动,乡村往往都有相对应的庙宇和祠堂等,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这些地点的修缮,保证当地文化的传承。
3.3 更新乡村聚落景观的空间布局
重新布局乡村聚落景观时,需要充分联系到乡村中的各项活动,利用人们的活动将乡村聚落景观联系起来,实现不同景观之间的联系,并保证乡村整体布局的完整。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合理的布局,让乡村的聚落的人文景观和自然生态相融合,建立更多能够体现时代性的乡土建筑,在保证现代化生活各种功能的同时,形成乡村聚落的全新特色。
在进行景观格局的重构时,要结合乡村地势和地貌进行空间布局的规划,比如乡村沿着河流的分布,在设计时也要将景观空间的规划设计成带状的布局。如果乡村有旅游业,如名胜古迹、古城等,就可以用多核的团状布局进行设计,让每个核心都能够形成自己的特色,也让不同的核心能够互动。景观的设计也要保证任何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是各种规划设计都需遵守的基本要求,首先对于生态稳定性比较脆弱的区域,不能在进行人文设计时和生态环境有所冲突;同时,人文设计也不能够干扰到田园的布局,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最后乡村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为了能够将农田整合在景观设计中,需要根据农作物四季生长的规律来对农田种植的农作物进行规划,通过使用不同的植物品种发挥植物的美观性。
3.4修整乡村建筑
乡村建筑的保存与发展需要统一的规划设计,使其原有形式与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存留。用以下方式来解决乡村建筑现有的保留与发展问题:第一,给予保护政策。因其具有历史文化价值能见证村落文化成长,引起人们产生文化共鸣的古村落建筑,即使失去了原有功能也不能予以拆除与随意改建。第二,建筑内部空间改建。若建筑的功能已经不适用现代生活,在改变其内在结构时,应该尽量保持其外在建筑形式,例如外墙装饰材料及其颜色。这样子能过促使改建的聚落建筑与整体环境先协调。第三,拆除。对于一些没有历史意义与丧失内在功能,不能改建的旧建筑,都可予以拆除。。
结束语
对乡村聚落景观规划设计要保持乡村聚落的文化内涵,同时实现乡村聚落的现代化。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活动相比过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乡村聚落景观也要随着时代进行改造,丰富乡村文化的同时,也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