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描写不可或缺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ta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细节描写的作用
  成功的细节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和记叙文不可忽视的技巧。一是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以己会“回”字的四种写法,典型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迂腐和呆气。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六回,严监生临终前望着灯盏里点了两根灯芯而不肯断气,入木三分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吝啬和刻薄。二是细节可以深化主题。如鲁迅《药》中的“人血馒头”这一“物”的细节,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脱离人民群众的根本弱点。三是细节可以推动情节发展。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这一自然景物的细节描写,致使林冲到山神庙躲避风雪,才有杀死仇敌的故事,这样细节描写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四是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如鲁迅《风波》中钉了十六个铜钉的瓷碗和七斤一家晚餐吃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就渲染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和地方特色。五是细节可以暗示影射。
  二、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
  要突出一个人物,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多层次分析。
  (一)从人物自身入手,如外貌描写。外貌描写中突出人物就需要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脸。每个同学的妈妈都有眼、耳、鼻,关键在于是什么造型的。我们得像画素描一样的把我的妈妈细致的绘出来,但又不能像画家一样全部描摹,我们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的画。鲁迅写闰土,却写到闰土的手:“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反映了闰土生活的艰辛和痛苦。从那一双手,你自然能在脑中描摹出一个艰辛的闰土,所以,作文不同于绘画,不需要面面俱到。这样的例子在鲁迅的文章中还有许多。
  (二)从人物的外部入手,如景物、环境的细节描写。景物、环境的细节描写,都应该起到刻画人物和描写环境两种作用,如果只为写景而写景,为写物而写物,那就毫无意义。“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既写出了沉郁凄凉之景,更写出游子孤独思乡之情;再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菲利普一家到哲尔赛岛去旅行。去时景色宜人,而回来时却恰恰相反,这绝不是仅仅写景,而是巧妙地刻画了主人公从欢快猛然坠入失望、沮丧的心理变化。
  (三)借助其他人物或自身,从对比中突出主人公的性格,揭示中心。以《孔乙己》为例,感受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作用的离奇魅力。当酒客们公然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被打致伤的时候,孔乙己未置可否,巧妙地避开话题,对柜里说:“问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这里着一“排”字,境界全出。透过“排”这个动作,可以让读者看出许多情景,九文钱对于这个“站着喝酒”的人来说,的确来之不易。那郑重其事的付钱方法恰到好处地暗示了孔乙己的拘谨认真,再现了他善良朴实的原始性格。同时,这一“排”字也很精妙地勾画出他摆读书人的臭架子,不屑与别人论是评非、洋洋自得的迂腐,孤芳自赏的傲气。孔乙己由于偷东西而被打致残,成了可怜的牺牲品,很颓唐地爬入酒店。他从破衣袋中摸出四文大钱。一个“摸”字神奇地写出孔濒临末路,深刻地显示了他生活的变化,极其精当地描摹出孔乙己的穷困和买酒时的窘态。试然,如果袋中钱多,一抓一大把,何必下手去“摸”?即使钱少,如果手腕灵便,一掏就出,也不用来回摸索。可是孔乙己此时身残心废,手似枯杖。用那只痉挛的手想从口袋中取出仅有的四文铜钱,诚然是要“摸”一番的。这样,也就恰如其分地揭示了人物性格,预示了孔乙己的悲惨结局。这一“排”一“摸”,就将孔乙己这个人物由内而外的变化表露无遗,这时的孔乙己身心都受到了巨创。从而更深刻地揭露了主题。
  当然,除了这些,描写的方法还有许多,如从视觉、嗅觉、听觉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也可以多层次地精心描写。同时,描写也要注意真实性、典型性、旨趣的高下。否则,再细致都无用。
  三、如何运用好细节描写
  细节的魔力令人叹服,正所谓:“虽是微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可也并非我们不能驾御,关键是学习方法,合理运用素材。
  首先,要确保细节的真实性。文学来源于生活,细节就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之中,时时做生活的有心人,用敏锐的目光去观察生活至关重要。其次,要确保细节的典型性。典型化的细节,有助于刻画人物的典型性格,有助于描绘典型环境,有助于表现作品的主题。第三,要注意细节旨趣的高下。细节的选择要考虑旨趣的高下,我们要努力避免在描写中出现低级趣味的细节,无聊而无关痛痒的细节,因为这些东西既无助于主题的表达和形象的塑造,又为读者所不屑甚至不耻。
其他文献
不是山,不是水  夏丏尊先生说:“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面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的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生活中很多事物本没有灵性,可是若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仿佛外物也有了同样的感情,无情
期刊
首先,对于课堂教学的本质,历来有不同理解。传统的认识大致上可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种认识,认为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或者是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过程。这种看法就是认为教学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在于它不是去直接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而是通过前人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来认识。在这种教学观念的指导下,教学过程往往成为以教师活动为主的行为过程,是教师在有选择地讲解、说明和演示,教师自身也自然地成为知识的
期刊
结婚十几年了,每逢春节,我们一家三口都是在公婆家度过。公婆操持,我和老公做下手。  今年,我们搬了新居,有一种说法——“新居要让老人住后才吉利”;加之,公婆身体也不大好。老公兄弟几个商议让他们到我家过年,我欣然应允。可二老适应了自己家的生活,怕到我家不习惯,执意不同意,经过老公再三说服,腊月二十三他们终于答应了。我心花怒放,喜出望外,立马投入了紧张的接待准备工作:首先把家中最好最大的一间主卧室腾出
期刊
一、在条件上,不要把什么都拿来小组讨论,不要每节课都小组讨论,我想一节课是否要采取小组讨论的合作学习,其前提条件应该是只有多人合作的效果确实比一个人独立完成效果好,或需要多人协作才能完成,或这一问题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和答案,能互相启发。否则,就没有必要制造学生互相打搅的机会。   二、在准备上,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做好合作和讨论的准备。有些老师刚刚提出问题就要求学生转过身去讨论,这就意味着
期刊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是一个难点。中考语文试卷中,古诗词阅读是必考的一个内容,而把握好诗词的思想感情是一个必考的题型。所谓情感即诗词中所蕴涵的感情基调以及作者的情绪、态度、价值观等。  那么,如何把握古诗词中所蕴涵的情感呢?  首先,熟悉古诗词中常见的情感类型。  古诗词中的情感表现各不尽同,要准确地判断出诗词的情感,必须先熟悉有哪些情感类型,做到有的放矢。初中语文课本中常见的情感类型主要有
期刊
写文章,只有通过描写,才能做到绘声绘色、活灵活现。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具体的形象化的语言写人、状物,把客观对象写得有声、有色、有味、有形,使人有亲临其境、如睹其人的感觉。描写人物不仅要仔细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还要善于抓住这些方面的变化精雕细刻,让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欲然纸上。  一、肖像变化,凸显命运  在文章中,肖像描写可以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期刊
朗读是我国传统的学习方法,也是在语文教学中最常用和基本的方法。它包括教师范读、学生单读和师生合读等。这是一个眼、脑、口协同活动的过程,它能充分发挥感知的积极功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趣,它还能加深理解课文,提高思维能力,语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但近几年重问轻读,偏论贱读的现象比较严重,更不用说朗读了。语文课呼唤“朗读”的回归。  那么如何搞好朗读呢?在此 ,我想谈一谈自
期刊
一、激发阅读兴趣,由“不得已”变“主动读”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无论做什么事情,兴趣都是最大的动力。同样,学生只要有了阅读的兴趣,就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使他们饶有兴致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轻松地接受自己要学的知识。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1、课内课外相结合,由已知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不需要教。”这正表现了他对学生思维、启动学生学习动力的深刻见解,也是我们当下新课改理念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和“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师观。  新课堂意味着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意味着教师角色从根本上的转变。需要我们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
期刊
一、倡导自由品读、激发创新思维  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总是在学生读课文前,就把学习目标和问题点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处于被追问的状态之中,思维的火花就会被熄灭,老师可以先不设置任何问题,学生亦不借助任何资料信息,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进行品读,在享受读书乐趣的同时把阅读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可能游离于学习目标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