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琵琶行》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一次因听了琵琶女的不幸身世而写成的有感之作。这是一首和他的《长恨歌》齐名的叙事兼抒情的长诗,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继杜甫之后唐朝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琵琶行》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一次因听了琵琶女的不幸身世后写成的有感之作。《琵琶行》中不少词句都是镌刻人心的千古绝唱,在民间广为流传。它之所以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由于它的语言美而不浮华,精而不晦涩,而且通俗易懂,情意深刻内容贴近生活,不但当时的知识分子能够欣赏,就连下层人民也能去欣赏这首千古之作。而且白居易在音乐上的造诣也是很高的,他的一生几乎一直和音乐为伴,他不但酷爱音乐而且精通音乐,对于音乐,他的接触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从实践到理论,从演奏到欣赏,从器乐到声乐都有所接触。他对音乐美的深入洞察、理解和描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从而使其作品超越了本身的文学价值。语言的运用白居易非常重视诗歌的语言。他的诗以通俗、明快、润畅为基本风格。赵翼说:“元自尚坦易……坦易者、多触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而初读他的诗时,较之其他诗人的诗都好读一些,“据传,白居易写完诗时,都要读给邻居的老妇人听,听不懂就改,直到对方能够听懂为止”。而白居易《琵琶行》这首诗则采用了这种风格,走老少咸宜,雅俗共赏这条平民化的路。它把叙事与抒情紧密地结合起来。可以说它既是叙事诗,又是抒情诗,或者说它既是以抒情见长的叙事诗,又是以叙事见长的抒情诗。诗中既有凄婉感人的情节,又有真挚动人的情感。
从为琵琶女作诗传的角度看,是叙事诗,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诗中琵琶女的身世构成一层故事,读者可以通过几个片段看到她从“十三学得琵琶成”到“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悲惨经历。作者由京城贬居江州的遭遇也构成一层故事。与此同时,良人此次相遇,由送客到闻乐,到演奏,到琵琶女和作者先后自叙身世再到弹奏和满座掩泣,又是一重故事。由于有这样三方面的结合,所以《琵琶行》的故事显得丰富曲折,不同凡响。
从抒写“迁谪意”来讲,等于是抒情诗。诗中作者直接出场,与琵琶女共诉天涯沦落之痛,抒情气氛浓郁。于是在叙事与抒情的紧密结合中,哀怨悱恻的悲剧主人公——琵琶女和作者自己的形象就被塑造了出来,而读者也就不禁随之而唏嘘了。
这一特点是与这首诗的主题有关的。《琵琶行》的主题具有双重性。诗中既刻画了一个漂流沦落,凄楚孤苦的琵琶女形象,又通过“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抒发了作者自己“谪居卧病浔阳城”后的苦闷心情,塑造出作者横遭贬谪,郁郁寡欢的形象。琴拨既倾泻了琵琶女的满腹辛酸,也拨动了作者受了创伤的心弦,于是两种身世,一种悲痛,互相映衬,互相感染,使全篇在叙述中充满了强烈的抒情。
《琵琶行》主要是通过作者自己的口吻抒情的,这种强烈的主观色彩是有其原因的。白居易本是抱着强烈的济世思想走上仕途的,特别是在任谏官时“有阕必规,有违必谏”,很想在政治上有一番建树,但他却遭到了政敌的诽谤,最终在种种责难下,被贬到江州,此时现实与理想发生了剧烈的矛盾,他仍想“兼济天下”,但又苦于报国无门;他何尝不想从此只“独善其身”,但又感到于心不安。这是他一生中最痛苦,最不得志的时候,只不过他素来乐观旷达,“恬然自安”罢了,这次“感斯人言,始觉有迁谪意”(见《琵琶行》序)。感情的闸门再也控制不住这积蓄已久的洪涛,终于激动得“江州司马青衫湿”了。
诗中还有细致传神的人物描写。《琵琶行》不像《孔雀东南飞》那样对刘兰芝有一段很集中的肖像描写,避免了具象过多之嫌。但同时又配合情节发展,在关键时刻加以点画,着墨不多却能细致传神。如“犹抱琵琶半遮面”,“整顿衣裳起敛容”都是明显的例子。诗中心理描写的内容也很丰富,特别是“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借音乐描绘曲传琵琶女的内心世界,更是心理描写中一种新的成功的尝试。
另外,这首诗中写景的句子虽不多,但与叙事抒情相配合。景物描写侧重于在故事发展的关键时刻用不同的方式展现统一的环境气氛。“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开头的第二句就已为全诗悲凉的情调定了弦。诗中三处关于江月的描写,“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前后映带,使整个环境沉浸在迷蒙的月色江水之中,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这首诗还富于音乐美。为了避免平淡沉闷,全诗不断地换韵,少则两句,多则十几句,读起来如行云流水,更增加其一唱三叹的情致。例如诗中关于音乐的一段描写,优美的语言随着琵琶曲“三两声”,“续续弹”,“银瓶乍破”,“曲终收拨”的变化,将音乐的轻重缓急,旋律的抑扬分合形容备至,再加上叠字的回环往复,本身也染上了强烈的音乐感,变成了一曲用文字谱成的乐章。
总之,这首诗正是以它在艺术上耀眼的光华千百年来被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地传诵,并将继续传诵下去。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继杜甫之后唐朝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琵琶行》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一次因听了琵琶女的不幸身世后写成的有感之作。《琵琶行》中不少词句都是镌刻人心的千古绝唱,在民间广为流传。它之所以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由于它的语言美而不浮华,精而不晦涩,而且通俗易懂,情意深刻内容贴近生活,不但当时的知识分子能够欣赏,就连下层人民也能去欣赏这首千古之作。而且白居易在音乐上的造诣也是很高的,他的一生几乎一直和音乐为伴,他不但酷爱音乐而且精通音乐,对于音乐,他的接触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从实践到理论,从演奏到欣赏,从器乐到声乐都有所接触。他对音乐美的深入洞察、理解和描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从而使其作品超越了本身的文学价值。语言的运用白居易非常重视诗歌的语言。他的诗以通俗、明快、润畅为基本风格。赵翼说:“元自尚坦易……坦易者、多触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而初读他的诗时,较之其他诗人的诗都好读一些,“据传,白居易写完诗时,都要读给邻居的老妇人听,听不懂就改,直到对方能够听懂为止”。而白居易《琵琶行》这首诗则采用了这种风格,走老少咸宜,雅俗共赏这条平民化的路。它把叙事与抒情紧密地结合起来。可以说它既是叙事诗,又是抒情诗,或者说它既是以抒情见长的叙事诗,又是以叙事见长的抒情诗。诗中既有凄婉感人的情节,又有真挚动人的情感。
从为琵琶女作诗传的角度看,是叙事诗,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诗中琵琶女的身世构成一层故事,读者可以通过几个片段看到她从“十三学得琵琶成”到“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悲惨经历。作者由京城贬居江州的遭遇也构成一层故事。与此同时,良人此次相遇,由送客到闻乐,到演奏,到琵琶女和作者先后自叙身世再到弹奏和满座掩泣,又是一重故事。由于有这样三方面的结合,所以《琵琶行》的故事显得丰富曲折,不同凡响。
从抒写“迁谪意”来讲,等于是抒情诗。诗中作者直接出场,与琵琶女共诉天涯沦落之痛,抒情气氛浓郁。于是在叙事与抒情的紧密结合中,哀怨悱恻的悲剧主人公——琵琶女和作者自己的形象就被塑造了出来,而读者也就不禁随之而唏嘘了。
这一特点是与这首诗的主题有关的。《琵琶行》的主题具有双重性。诗中既刻画了一个漂流沦落,凄楚孤苦的琵琶女形象,又通过“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抒发了作者自己“谪居卧病浔阳城”后的苦闷心情,塑造出作者横遭贬谪,郁郁寡欢的形象。琴拨既倾泻了琵琶女的满腹辛酸,也拨动了作者受了创伤的心弦,于是两种身世,一种悲痛,互相映衬,互相感染,使全篇在叙述中充满了强烈的抒情。
《琵琶行》主要是通过作者自己的口吻抒情的,这种强烈的主观色彩是有其原因的。白居易本是抱着强烈的济世思想走上仕途的,特别是在任谏官时“有阕必规,有违必谏”,很想在政治上有一番建树,但他却遭到了政敌的诽谤,最终在种种责难下,被贬到江州,此时现实与理想发生了剧烈的矛盾,他仍想“兼济天下”,但又苦于报国无门;他何尝不想从此只“独善其身”,但又感到于心不安。这是他一生中最痛苦,最不得志的时候,只不过他素来乐观旷达,“恬然自安”罢了,这次“感斯人言,始觉有迁谪意”(见《琵琶行》序)。感情的闸门再也控制不住这积蓄已久的洪涛,终于激动得“江州司马青衫湿”了。
诗中还有细致传神的人物描写。《琵琶行》不像《孔雀东南飞》那样对刘兰芝有一段很集中的肖像描写,避免了具象过多之嫌。但同时又配合情节发展,在关键时刻加以点画,着墨不多却能细致传神。如“犹抱琵琶半遮面”,“整顿衣裳起敛容”都是明显的例子。诗中心理描写的内容也很丰富,特别是“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借音乐描绘曲传琵琶女的内心世界,更是心理描写中一种新的成功的尝试。
另外,这首诗中写景的句子虽不多,但与叙事抒情相配合。景物描写侧重于在故事发展的关键时刻用不同的方式展现统一的环境气氛。“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开头的第二句就已为全诗悲凉的情调定了弦。诗中三处关于江月的描写,“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前后映带,使整个环境沉浸在迷蒙的月色江水之中,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这首诗还富于音乐美。为了避免平淡沉闷,全诗不断地换韵,少则两句,多则十几句,读起来如行云流水,更增加其一唱三叹的情致。例如诗中关于音乐的一段描写,优美的语言随着琵琶曲“三两声”,“续续弹”,“银瓶乍破”,“曲终收拨”的变化,将音乐的轻重缓急,旋律的抑扬分合形容备至,再加上叠字的回环往复,本身也染上了强烈的音乐感,变成了一曲用文字谱成的乐章。
总之,这首诗正是以它在艺术上耀眼的光华千百年来被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地传诵,并将继续传诵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