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原氏外戚政治与上皇制度的发展

来源 :史学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ing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皇制度是日本古代的一项重要制度,对近代以前的日本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奈良与平安时代的藤原氏作为日本历史上最重要的外戚氏族,见证并参与了数十次的皇位交替,在其初兴、繁荣、衰落期分别对上皇制度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奈良时代初期,藤原氏族根基薄弱,以其为外戚的天皇尚需要上皇的扶持,上皇制度得以发端;平安时代中期,藤原氏成为累世外戚,通过"摄关政治"掌握最高权力,肆意废立、多行禅让,导致上皇人数激增,客观上也使上皇制度逐渐发展成熟;平安时代后期,藤原氏外戚身份的缺失导致摄关政治衰落,藤原氏的地位被代表父系势力的上皇所取代,上皇的政治经济地位达到了历史顶峰.最终,随着武士阶级的兴起,上皇、天皇和藤原氏随着公家朝廷一起淡出了最高权力的舞台.
其他文献
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对中国各地城乡的轰炸,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局部侵华战争时期对东北、上海等区域的轰炸,全面侵华战争初期协同地面军事进攻的轰炸,战略相持阶段对大后方的"战略轰炸",以及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策略性轰炸.持续时间几乎与日本侵华战争相始终,轰炸范围遍布除新疆和西藏以外的所有行政区域,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潘洵、赵国壮:《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的演进及其性质》,《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2020年第2期).
期刊
作为一种高效捕鱼的技术手段,拖网因其破坏性的工作方式,在英国历史上长期受到渔民群体的抵制和政府的警惕.19世纪中期之后,英国政府在经济效益的刺激之下,建立调查委员会对渔业状况展开调查,"科学决策"取代了渔民的经验传统,政府对拖网的态度因此从限制转向鼓励,从而为工业化捕鱼的无节制掠夺开启了大门.从英国海洋拖网渔业立法基调的调整过程中可以看到,在处理人与自然的相关议题时,将当下科学研究成果视为唯一可靠的决策依据,缺乏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传统经验的尊重,将会造成难以挽回的灾难性后果.
《祁彪佳日记》中有多处对祁彪佳本人参与地方公议的详细记载.这些记载显示,明末江浙地区乡绅参与的地方公议存在召集、议事、决议三个主要环节.召集环节中,乡绅地方公议的召集人、召集手段有一定规律可循,但时间、地点并不固定,表现出因事召集、议无定所等特点.议事环节又可细分为聚集等候时的预议与正式议事,正式议事表现为以主议官员为中心的"向心式"议事.决议环节则可细分为官员主持的口头定议与乡绅签订公议单的书面订议,且其中体现出"全体一致"的决议原则.
辛亥革命后,湖南百废待兴.谭延闿凭借着自己的政治影响和行政能力,对民国初年中央政府政治上主动响应,军事、财政上也给予相当支持,“把湖南的稳定,和对于全国革命事业的主动支持联结在一起”(周锡瑞著,杨慎之译:《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98页),时评称“民国告成,实以湘省反正为最要之枢纽”(王芝祥:《湖南光复纪念会祝词》,《民立报》,1912年10月12日,第12版).学界对谭延闿何以有能力响应辛亥革命,支持和维护民初中央政府背后的财政因素,尚未有深入探讨.事实上,面
期刊
金天翮于1903年最先提出“共学”概念(金天翮著,陈雁编校:《女界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42~44页).到了 1920年前后,诸多报刊都成为论战男女“同学”问题的阵地,论战者已经意识到,“\'教育均等\'是抽象的标语,\'男女同校\'是在这个标语上最大的问题”(玄庐:《讨论男女同校问题》,梅生编:《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上,上海:上海书店1923年版,第215页).当前的研究者认为,近代中国的男女“同学”是为了实现教育权的平等,它经历了从小学、大学到中学的实现过程,大学开
期刊
相比于以赛亚·柏林的政治理论,他的历史观念虽然一直没有受到研究者的重点关注,却在他的整体思想发展过程中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柏林在其学术生涯早期主要从事纯粹哲学研究,并且是所谓的“牛津哲学”学派的成员;但是他在此时已经展现出对于历史的兴趣,并且运用了“历史感”之类的概念对“验证性原则”展开批判.在20世纪40-60年代,柏林愈发为科学主义在社会科学与政治哲学中的巨大影响力感到忧心;在他看来,对于历史意识的漠视不仅威胁了他崇尚的人本主义理念,并且间接地造成了战后西方世界的伦理危机.柏林认为,历史思维是一种强调
宗教改革不仅引起了德意志地区的教派分裂和宗教争端,而且使神圣罗马帝国的权力关系和政治实践也受到宗教信仰分裂的影响.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了"三十年战争",与其他的帝国法律、习俗共同成为实现帝国内部和平与安全的基础.《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不仅为欧洲确立起一种新的政治秩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神圣罗马帝国内部诸侯的权力地位和利益问题,为帝国确立起多种宗教共存的基本规则.《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旨在通过政治化和法律化的方式解决宗教争端,通过宗教宽容和政治保障来建构帝国内部的世俗秩序与宗教秩序,使宗教信仰
中共与日共于1921年7月、1922年7月相继建党后,究竟有无联系,如何联系,怎样合作,由于史料匮乏,既有研究要么认为两党早期联系有限,要么否认两党之间的早期联系.其实,中共与日共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不仅在建党前后已有人员往来与初步合作,而且共同指导台共的创建与革命斗争,积极营救在中国被捕的日共领导人佐野学,联合开展反帝游行,给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帝国主义造成一定冲击.基于共同信仰,中共与日共在白色恐怖年代无畏风险、相互支持、联合斗争,对新时代两党关系发展具有特殊意义与现实启迪.
两江总督为清朝东南第一要缺,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当湘、淮军削平太平天国,驻兵江南后,江督例兼南洋大臣,人选更为重大敏感.至迟到19世纪80年代,形成一个不成文的“湘人江督格局”,即江督非湘人不可.1902年湘军领袖刘坤一去世后,江督陷入群雄逐鹿的境地,湘人江督格局难以为继,东南湘军随之衰落.究其原因,除湘系自身老化外,实与辛丑回銮后清廷的集权政策和袁世凯的北洋势力强势南下密不可分.张之洞、魏光焘、李兴锐和周馥相继担任江督,均可在这一脉络中得到解释.1904年,有北洋和淮系背景的山东巡抚周馥,受到慈禧太后
诸子学的研究一般以“家”或“子”为基本单位,当学者们探讨先秦诸子中的“儒家之学”“道家之学”或“法家之学”的时候,即使观点大相径庭,但对所探讨领域的外延一般不存在争议,至少对一家或一子学术思想的确定性和唯一性有基本共识.而现当代的先秦名学研究,对先秦原初名学学术体系缺乏以上共识.将两部均以“先秦名学”为研究对象的专著相对照,可能在理论架构的基础和义理阐释的切入点上没有任何可资比较之处,甚至在元典文本的引文方面也缺乏交集.如董英哲《先秦名家四子研究》将名家四子作为论述核心,另辟一章阐述他们各自与道儒墨法纵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