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22年12月23日至1923年3月2日,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在自己病情急剧恶化的情况下,本着对革命事业的满腔热忱和高度责任感,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向秘书口授了最后八篇著作,即《给代表大会的信》《关于赋予国家计划委员会以立法职能》《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三封信件,《日记摘录》《论合作社》《论俄国革命》《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五篇论文,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着自己最后的力量。
一、列宁晚年八篇著作产生的时代背景
1918~1920年苏维埃俄国反击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胜利,粉碎了国际帝国主义妄图用武力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的图谋,苏维埃争得了独立生存的权力,苏维埃俄国必须在帝国主义包围中单独把社会主义坚持下去。但这样一个年轻的政权它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弊端,严重影响着社会主义的各个方面。
蘇维埃俄国经过四年帝国主义战争和三年国内战争,工农业生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整个国民经济接近崩溃的边缘。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如面包、肉类、衣物、火柴、食盐等奇缺,生活无法得到保证。到了1921年春,困难程度有增无减,致使农民和工人中间都出现了严重的不满情绪。这要求布尔什维克党必须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制定出相应的、能够扭转危机局面的方针和政策。
1921年3月,新经济政策实施,它不仅在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稳定局势等方面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更重要的在于通过实践找到了一条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但遗憾的是,这条道路还没有来得及完全付诸实施并从制度上加以巩固,列宁的健康状况就恶化了。1922年12月16日,列宁病情恶化,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时日不多,决定以口授的方式表达自己认为最重要的想法和思考。从12月23日至1923年3月2日,列宁一共口授了三封重要信件和五篇论文,对十月革命后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进行了总结。
二、列宁晚年八篇著作的主要内容
列宁晚年八篇著作篇幅不长,但却立足当时俄国的实际,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迫切而又重大的问题,即苏维埃俄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没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支持下,能不能建设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一)列宁论述了经济落后国家可以先于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
关于落后国家“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否具有合理性这样一个问题,无论是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前还是在十月革命之后,都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甚至连俄国资历最老的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在十月革命这个问题上,也与列宁发生了严重的分歧,认为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生产力水平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当时的苏俄还不具备社会主义的条件。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之后,也有一些著名的理论家反对十月革命,例如第二国际的创始人考茨基就曾经写了一篇文章《无产阶级专政》,批判了俄国的十月革命。因为在他们看来,俄国的生产力太落后了,完全没有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提条件,因此破产是必然的事情。1922年,苏汉诺夫出版了《革命札记》,对布尔什维克党走向社会主义进行质疑,认为俄国的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实行社会主义的高度。列宁在病中期间阅读了苏汉诺夫的《革命札记》并口授了《论我国革命》一文,以论战的形式回答了经济落后国家能否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这一重大而迫切的理论问题。他认为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单一因素起作用的结果,而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阶级力量对比等综合因素共同起作用的产物。尽管俄国的生产力水平不高,但是在一种特定的形势下,当俄国革命的主客观条件都具备时,完全可以实行一种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不同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即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然后利用这个政治上的优势,大力发展生产力,在这个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
(二)列宁初步勾画出苏维埃俄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蓝图
1.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社会主义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是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只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才能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以满足广大劳动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如果没有为数众多的大工厂,没有用先进技术武装起来高度发达的大工业,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列宁指出,建立社会主义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现代化的大工业。列宁还特别强调了重工业在整个大工业中的作用,把重工业看成是保障国家独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生存的重要条件。
2.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制定农业合作计划,建设社会主义经济。
十月革命后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受马克思、恩格斯经典社会主义理论影响,列宁一度也认为社会主义应当消灭商品和货币。实行新经济政策之后,随着对国情的认识不断深入,特别是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而且在总体上还相当落后的情况,列宁逐渐认识到在俄国发展商品、利用市场是本阶段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它是客观形势下的一种必然选择。在苏维埃政权下,通过土地国有化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农民从事的仍然是个体的小农经济,必须要用贸易自由、用商品货币关系、用价值规律来调节小农经济的生产。
但如何把广大而分散的小生产者引向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列宁从俄国的国情出发,特别是在晚年《论合作社》一文中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合作社计划。他认为合作社应该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途径,合作制是农民感到简便易行和容易接受的组织形式,是使所有小农都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梯。
3.阐述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要充分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
俄国虽然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但它却是一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沙皇俄国时期的文化非常落后,40%的城市居民、80%以上的农民都是文盲。十月革命后,尽管苏维埃政府在发展文化事业上做了很大努力,但据1920年人口资料对居民识字状况所作的统计,全国总人口中仍有一半以上的人是文盲。在这样“一个文盲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因此,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进行文化革命,就成为列宁规划的社会主义建设蓝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记摘录》里,列宁根据当时苏维埃俄国的情况,特别强调要发展国民初级教育,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帮助农村发展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尊师重教,提高人民教师的地位与物质待遇等等。 4.論述了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国家政权建设和执政党建设的思想。
苏维埃政权是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工具,苏维埃政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列宁在晚年极为关注苏维埃的政权建设,他在《宁肯少些,但要好些》《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等文章中提出了一系列国家政权建设的思想。
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健全制度,提高工作效率。由于沿用和接受了一些旧的管理机构和旧职员,使得当时的苏维埃机关机构臃肿,开支庞大,工作效率低下。针对这种情况,列宁主张应当本着“宁肯数量少些,但要质量好些”的原则来改善国家机关,缩小国家机关的编制,裁减职员,同时注意保证机关工作人员的质量。
改革和完善监督制度,寄希望于真正的人民监督。相信和依靠群众是列宁政权建设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国家政权的本源是人民群众。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最重要的任务不仅在于推翻资产阶级国家和建立无产阶级国家,而在于吸引最广大的群众参加国家管理,以人民群众的监督来防止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权力,由社会的公仆变成社会的主人。
改革干部政策,通过考核录取选拔国家机关干部。针对战后人才极端缺乏的状况,列宁十分注重人才选拔,把政治考虑和业务考试相结合,通过严格的考核录取和选拔国家机关干部,真正提高整个国家机关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列宁认为,经过这样的改革以后,非但不会削弱国家机关的工作,反而会使机关工作人员的质量和整个工作的质量都得到改进。
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行,苏维埃政权的基本任务也已经转变为领导和保卫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列宁及时地领导了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工作,在立法、执法建设方面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加强执政党建设,防止党的分裂。布尔什维克党执政之后,面对形势和任务的变化,执政党建设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苏维埃政权的前途和命运。在改革国家机关的同时,列宁十分关注他去世后党的团结统一问题,在《给代表大会的信》中,重点论述了加强党的建设,防止党的分裂问题。
三、列宁晚年著作的启示意义
列宁晚年经过初步实践所认识的社会主义,已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从欧洲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出发所论述的社会主义,而是从俄国落后实际出发的重视改革和创新的社会主义。
一是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对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长期探索和回答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是对于苏俄也好,还是中国也好,都有许多认识上的曲折、困难和错误。只有立足于国情,不断通过解放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经济,才能真正实现落后国家向先进的社会主义文明国家的转变和发展。
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原则。立足于时代的变化,理论必须得到发展,否则理论就会变得僵化,就会陷入教条,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力量。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的基本认识恰恰是充分考虑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充分考虑到人民的利益而推行的探索性实践方式。
三是列宁的改革思路值得借鉴。列宁晚年对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对我们今天全面深化改革仍具有借鉴价值。如,经济建设方面如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经济、解放生产力,文化建设领域如何吸收借鉴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政治建设领域如何通过用权力来限制权力等等。
四是列宁的探索精神值得学习。作为一个非常具有人格魅力的伟大领导人,列宁及时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在他身体健康极端恶化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每天在病床上口授30分钟的文章,来思考俄国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这也是一个共产党人所具有的一种优良的理论品格。
(责编 / 郭建民)
一、列宁晚年八篇著作产生的时代背景
1918~1920年苏维埃俄国反击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胜利,粉碎了国际帝国主义妄图用武力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的图谋,苏维埃争得了独立生存的权力,苏维埃俄国必须在帝国主义包围中单独把社会主义坚持下去。但这样一个年轻的政权它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弊端,严重影响着社会主义的各个方面。
蘇维埃俄国经过四年帝国主义战争和三年国内战争,工农业生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整个国民经济接近崩溃的边缘。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如面包、肉类、衣物、火柴、食盐等奇缺,生活无法得到保证。到了1921年春,困难程度有增无减,致使农民和工人中间都出现了严重的不满情绪。这要求布尔什维克党必须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制定出相应的、能够扭转危机局面的方针和政策。
1921年3月,新经济政策实施,它不仅在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稳定局势等方面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更重要的在于通过实践找到了一条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但遗憾的是,这条道路还没有来得及完全付诸实施并从制度上加以巩固,列宁的健康状况就恶化了。1922年12月16日,列宁病情恶化,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时日不多,决定以口授的方式表达自己认为最重要的想法和思考。从12月23日至1923年3月2日,列宁一共口授了三封重要信件和五篇论文,对十月革命后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进行了总结。
二、列宁晚年八篇著作的主要内容
列宁晚年八篇著作篇幅不长,但却立足当时俄国的实际,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迫切而又重大的问题,即苏维埃俄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没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支持下,能不能建设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一)列宁论述了经济落后国家可以先于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
关于落后国家“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否具有合理性这样一个问题,无论是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前还是在十月革命之后,都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甚至连俄国资历最老的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在十月革命这个问题上,也与列宁发生了严重的分歧,认为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生产力水平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当时的苏俄还不具备社会主义的条件。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之后,也有一些著名的理论家反对十月革命,例如第二国际的创始人考茨基就曾经写了一篇文章《无产阶级专政》,批判了俄国的十月革命。因为在他们看来,俄国的生产力太落后了,完全没有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提条件,因此破产是必然的事情。1922年,苏汉诺夫出版了《革命札记》,对布尔什维克党走向社会主义进行质疑,认为俄国的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实行社会主义的高度。列宁在病中期间阅读了苏汉诺夫的《革命札记》并口授了《论我国革命》一文,以论战的形式回答了经济落后国家能否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这一重大而迫切的理论问题。他认为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单一因素起作用的结果,而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阶级力量对比等综合因素共同起作用的产物。尽管俄国的生产力水平不高,但是在一种特定的形势下,当俄国革命的主客观条件都具备时,完全可以实行一种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不同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即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然后利用这个政治上的优势,大力发展生产力,在这个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
(二)列宁初步勾画出苏维埃俄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蓝图
1.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社会主义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是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只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才能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以满足广大劳动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如果没有为数众多的大工厂,没有用先进技术武装起来高度发达的大工业,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列宁指出,建立社会主义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现代化的大工业。列宁还特别强调了重工业在整个大工业中的作用,把重工业看成是保障国家独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生存的重要条件。
2.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制定农业合作计划,建设社会主义经济。
十月革命后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受马克思、恩格斯经典社会主义理论影响,列宁一度也认为社会主义应当消灭商品和货币。实行新经济政策之后,随着对国情的认识不断深入,特别是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而且在总体上还相当落后的情况,列宁逐渐认识到在俄国发展商品、利用市场是本阶段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它是客观形势下的一种必然选择。在苏维埃政权下,通过土地国有化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农民从事的仍然是个体的小农经济,必须要用贸易自由、用商品货币关系、用价值规律来调节小农经济的生产。
但如何把广大而分散的小生产者引向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列宁从俄国的国情出发,特别是在晚年《论合作社》一文中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合作社计划。他认为合作社应该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途径,合作制是农民感到简便易行和容易接受的组织形式,是使所有小农都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梯。
3.阐述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要充分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
俄国虽然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但它却是一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沙皇俄国时期的文化非常落后,40%的城市居民、80%以上的农民都是文盲。十月革命后,尽管苏维埃政府在发展文化事业上做了很大努力,但据1920年人口资料对居民识字状况所作的统计,全国总人口中仍有一半以上的人是文盲。在这样“一个文盲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因此,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进行文化革命,就成为列宁规划的社会主义建设蓝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记摘录》里,列宁根据当时苏维埃俄国的情况,特别强调要发展国民初级教育,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帮助农村发展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尊师重教,提高人民教师的地位与物质待遇等等。 4.論述了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国家政权建设和执政党建设的思想。
苏维埃政权是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工具,苏维埃政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列宁在晚年极为关注苏维埃的政权建设,他在《宁肯少些,但要好些》《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等文章中提出了一系列国家政权建设的思想。
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健全制度,提高工作效率。由于沿用和接受了一些旧的管理机构和旧职员,使得当时的苏维埃机关机构臃肿,开支庞大,工作效率低下。针对这种情况,列宁主张应当本着“宁肯数量少些,但要质量好些”的原则来改善国家机关,缩小国家机关的编制,裁减职员,同时注意保证机关工作人员的质量。
改革和完善监督制度,寄希望于真正的人民监督。相信和依靠群众是列宁政权建设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国家政权的本源是人民群众。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最重要的任务不仅在于推翻资产阶级国家和建立无产阶级国家,而在于吸引最广大的群众参加国家管理,以人民群众的监督来防止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权力,由社会的公仆变成社会的主人。
改革干部政策,通过考核录取选拔国家机关干部。针对战后人才极端缺乏的状况,列宁十分注重人才选拔,把政治考虑和业务考试相结合,通过严格的考核录取和选拔国家机关干部,真正提高整个国家机关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列宁认为,经过这样的改革以后,非但不会削弱国家机关的工作,反而会使机关工作人员的质量和整个工作的质量都得到改进。
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行,苏维埃政权的基本任务也已经转变为领导和保卫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列宁及时地领导了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工作,在立法、执法建设方面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加强执政党建设,防止党的分裂。布尔什维克党执政之后,面对形势和任务的变化,执政党建设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苏维埃政权的前途和命运。在改革国家机关的同时,列宁十分关注他去世后党的团结统一问题,在《给代表大会的信》中,重点论述了加强党的建设,防止党的分裂问题。
三、列宁晚年著作的启示意义
列宁晚年经过初步实践所认识的社会主义,已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从欧洲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出发所论述的社会主义,而是从俄国落后实际出发的重视改革和创新的社会主义。
一是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对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长期探索和回答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是对于苏俄也好,还是中国也好,都有许多认识上的曲折、困难和错误。只有立足于国情,不断通过解放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经济,才能真正实现落后国家向先进的社会主义文明国家的转变和发展。
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原则。立足于时代的变化,理论必须得到发展,否则理论就会变得僵化,就会陷入教条,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力量。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的基本认识恰恰是充分考虑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充分考虑到人民的利益而推行的探索性实践方式。
三是列宁的改革思路值得借鉴。列宁晚年对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对我们今天全面深化改革仍具有借鉴价值。如,经济建设方面如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经济、解放生产力,文化建设领域如何吸收借鉴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政治建设领域如何通过用权力来限制权力等等。
四是列宁的探索精神值得学习。作为一个非常具有人格魅力的伟大领导人,列宁及时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在他身体健康极端恶化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每天在病床上口授30分钟的文章,来思考俄国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这也是一个共产党人所具有的一种优良的理论品格。
(责编 / 郭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