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引发内在需求动机
有需要才有动力。信息化学习的需要来自学生阅读与观察中的问题。比如说,笔者在尝试项目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观潮》时,学生提出了“钱塘江大潮是怎么形成的呢”“别人是怎么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呢”“我想看一看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它到底是不是如作者所写的那样壮观呢”等问题。这些问题,《观潮》一文是解決不了的,需要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去查找相关资料才能解决。所以,学生提出问题很关键,首先说明学生在阅读时思考了,其次说明学生想了解更丰富多彩的学习资讯,再次说明学生具有信息化学习的动机需求。因此,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多给操作锻炼的机会
当学生有了教材文本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不是笔者动手去给学生查找资料,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机会多了,慢慢就会积累丰富的经验,形成可靠的信息化学习能力。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学生速度慢些,锻炼次数多了,熟悉了,能力提高了,速度自然会快起来的。另外,为了方便学生操作实践,在进行项目学习时,时间可以灵活安排。有时学生在课前预习时需要动手上网查找资料并整理资料,方便展示;有时是在讨论交流中需要上网查找资料解决问题;有时是在课后深化学习中需要上网查找资料,整理作品等。
三、适时指导与示范
在项目学习中,学习成果比较丰富,有的也比较复杂。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应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摸索,不是放任自流,不管不问,而是要陪同指导,甚至示范操作。有时候,在教师看来不是新东西,但学生没有接触过,究竟怎么操作,还是需要教师的指导、示范。再说,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师生共同面临的新东西也多,教师需要学习在先,体验在前,这样学生需要帮助时,才能给予有效的指导和示范。
四、多展示,多交流
在项目学习中,学生多是分组学习的。在一个班里,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是参差不齐的。教师在进行分组时,要注意把信息化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分到各个小组,成为小组里的“信息化学习专家”,带动其他小组成员掌握信息技术。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进行信息化学习展示与交流,让各层次的学生分享信息化学习的经验,让每个学生在展示交流中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会更积极地开展信息化学习。
五、及时评价
项目学习非常重视过程评价,信息化学习作为一项学习技能,自然是项目学习的目标之一,也应是评价对象之一。对于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表现,教师要及时评价反馈。有的学生需要教师提醒才会进行学习,而有的学生却能主动地开展学习,所以,教师要及时、公正地进行评价,要充分利用评价的力量,促使学生持续提高信息化学习能力,最终让学生都真正成为信息化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要分出优劣。
六、学科整合
项目学习的特点之一就是跨学科。在笔者的语文课里,有时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教学生信息技术,而在笔者的信息技术课里,有时却是在指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完成语文学习任务,将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进行整合。这样一来,信息技术课,学生学得有趣有意义;语文课,学生学得更丰富,更有实践性和探究性。语文课也好,信息技术课也好,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完成项目主题。通过项目主题,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七、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
项目学习的特点之一就是与真实的情境联系。只要我们愿意走出班级,走出校园,与社区联系,与更广阔的社会联系,就会产生信息化学习的需要。笔者在开展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组“神奇自然”项目教学时,就是这样安排的。如让学生用QQ或微信在班级群里交流预习情况或完成任务情况,把搜索到的关于“钱塘江大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的资讯做成演示文稿放在班级群里展示分享,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把本地景点“仙女岭”介绍给远在江苏的学习伙伴,与当地镇政府工作人员在线交流建设新农村的想法等。在广阔的学习时空里,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交流,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信息化学习能力自然而然会慢慢提高。
有需要才有动力。信息化学习的需要来自学生阅读与观察中的问题。比如说,笔者在尝试项目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观潮》时,学生提出了“钱塘江大潮是怎么形成的呢”“别人是怎么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呢”“我想看一看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它到底是不是如作者所写的那样壮观呢”等问题。这些问题,《观潮》一文是解決不了的,需要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去查找相关资料才能解决。所以,学生提出问题很关键,首先说明学生在阅读时思考了,其次说明学生想了解更丰富多彩的学习资讯,再次说明学生具有信息化学习的动机需求。因此,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多给操作锻炼的机会
当学生有了教材文本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不是笔者动手去给学生查找资料,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机会多了,慢慢就会积累丰富的经验,形成可靠的信息化学习能力。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学生速度慢些,锻炼次数多了,熟悉了,能力提高了,速度自然会快起来的。另外,为了方便学生操作实践,在进行项目学习时,时间可以灵活安排。有时学生在课前预习时需要动手上网查找资料并整理资料,方便展示;有时是在讨论交流中需要上网查找资料解决问题;有时是在课后深化学习中需要上网查找资料,整理作品等。
三、适时指导与示范
在项目学习中,学习成果比较丰富,有的也比较复杂。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应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摸索,不是放任自流,不管不问,而是要陪同指导,甚至示范操作。有时候,在教师看来不是新东西,但学生没有接触过,究竟怎么操作,还是需要教师的指导、示范。再说,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师生共同面临的新东西也多,教师需要学习在先,体验在前,这样学生需要帮助时,才能给予有效的指导和示范。
四、多展示,多交流
在项目学习中,学生多是分组学习的。在一个班里,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是参差不齐的。教师在进行分组时,要注意把信息化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分到各个小组,成为小组里的“信息化学习专家”,带动其他小组成员掌握信息技术。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进行信息化学习展示与交流,让各层次的学生分享信息化学习的经验,让每个学生在展示交流中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会更积极地开展信息化学习。
五、及时评价
项目学习非常重视过程评价,信息化学习作为一项学习技能,自然是项目学习的目标之一,也应是评价对象之一。对于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表现,教师要及时评价反馈。有的学生需要教师提醒才会进行学习,而有的学生却能主动地开展学习,所以,教师要及时、公正地进行评价,要充分利用评价的力量,促使学生持续提高信息化学习能力,最终让学生都真正成为信息化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要分出优劣。
六、学科整合
项目学习的特点之一就是跨学科。在笔者的语文课里,有时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教学生信息技术,而在笔者的信息技术课里,有时却是在指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完成语文学习任务,将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进行整合。这样一来,信息技术课,学生学得有趣有意义;语文课,学生学得更丰富,更有实践性和探究性。语文课也好,信息技术课也好,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完成项目主题。通过项目主题,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七、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
项目学习的特点之一就是与真实的情境联系。只要我们愿意走出班级,走出校园,与社区联系,与更广阔的社会联系,就会产生信息化学习的需要。笔者在开展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组“神奇自然”项目教学时,就是这样安排的。如让学生用QQ或微信在班级群里交流预习情况或完成任务情况,把搜索到的关于“钱塘江大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的资讯做成演示文稿放在班级群里展示分享,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把本地景点“仙女岭”介绍给远在江苏的学习伙伴,与当地镇政府工作人员在线交流建设新农村的想法等。在广阔的学习时空里,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交流,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信息化学习能力自然而然会慢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