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若拉冰川:诗和更远

来源 :祝你幸福·知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su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从车上下来,如果不是看到307国道边上的那块指示牌,我不相信眼前的雪山就是卡若拉冰川。西藏大约有1.5万个冰川点缀在地球的最高处,这些冰川大多神隐在空气稀薄、异常寒冷的崇山峻岭,那白而无疆的景象,瑰丽罕见的冰塔林、冰茸、冰桥,还有高达万丈的冰陡崖和险恶的暗冰裂隙,我只在电视和画报上见过。我揉揉眼睛继续看那块指示牌,上面分明写着:卡若拉冰川,在S307(307省道)旁,海拔5560米。能如此近距离观看到冰帽、冰舌、冰川融水的整个过程,且触手可及,感觉真是奇妙无比。
  我们下车的地方是一片相对开阔的平地,海拔5020米,却没有感到强烈的高原反应,冰川冷飕飕的寒气迎面扑来,带着湿润的气息,呼吸反而畅快了很多。随行的导游卓嘎嘱咐说:越靠近冰川,气温会越低,如果活动过于剧烈,低温和缺氧会造成更严重的高原反应。卓嘎指着卡若拉冰川说,看到山体上垂下的冰雪了么,那就是冰舌。翻过这座山峰,就能看到西藏四大神山之一的乃钦康桑峰,它海拔7191米,还能看到冰川融化形成的一片湖水和卡若拉的全貌,风景更美了。不过,来回要步行四个多小时,而且,几乎都是在山岩上攀爬,大家在这儿亲近一下冰川就行啦。


  顺着卓嘎纤细的手指望去,只见堆积在山体上的冰雪如凝固的波浪起伏叠印在山岩上,山峰上冰雪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出幽蓝的光,洁白透明,熠熠生辉;越往下颜色越黯淡,逐渐变成了灰白,而裸露的山岩则是黑色的了。卡若拉冰川常年受公路扬尘的影响,加上气候变暖,原先从山顶到山腰一整片相连的冰塔林不见了,仅存在于山顶的塔林也变矮了。冰川原本狭长的冰舌一直伸到谷底,触手可及,现在已经退到整座山的三分之一位置了。尽管整体上的卡若拉冰川已经缩小了尺寸,谈不上雄奇瑰丽,也不再神秘多变,但我依然穿过挂满经幡的观景口,想走得离冰川再近一些。因为这些冷冷的冰块也有生命,而且生命时间长达上万年乃至几十万年。在我看来,自然境界和天地境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春夏秋冬和人类社会互动而呈现的景观景致,带有斧凿的痕迹;而后者,苍凉辽阔,原始狂野,本能式地固守着恒远恒久的时间,如远古的牧歌,凛冽而又温暖,是原生态的本真。也许,人的生命只有和冰川的生命对比,才能对生命的伟大和渺小产生最直观的感受,只有亲眼目睹冰川的光泽,才能洞穿封闭的心灵,感念到天地悠悠、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我看着卡若拉山峰上的冰帽,突然想起了海明威笔下的《乞力马扎罗的雪》,想到了冰雪融化后那头死去的豹子。那座美得令人窒息的孤山从东非平原上拔地而起,是坦桑尼亚国家地理的标识。山峰上的冰帽已存在了1.2万年,久远到了旧石器时代,该浓缩了多少自然的奥秘和生命的奥秘啊。的确,当你触摸到远比你生命久远的冰雪时,生命也才能闪烁出短暂的诗意,大概这就是很多人向往乞力马扎罗山的雪的原因吧。
  冰川景观入口两侧立着几块漆成白色的岩石招牌,上面用红字写着电影《红河谷》《云水谣》《江孜之战》拍摄地,不少游客围在此处合影留念。公路让原本不太出名的卡若拉冰川出了名,也带来了伤害。许多游客去不了西藏最著名也是世界最大的绒布冰川,对近在眼前的卡若拉冰川情有独钟,如此便捷轻松又能如此近距离地观赏大自然的魅力,天地境界就降格了,甚至成了人类娱乐的某种道具。据说电影《红河谷》在此拍摄时,为制造出真实的雪崩的情境,用炸药在卡若拉冰川上炸出了一个三角形的缺口,电影的场面足以惊心动魄,而冰川留下的伤口同样触目惊心,那些炸药炸掉的不仅仅是厚厚的冰雪,也炸掉了上万年的时间存在,而时间是永远不会倒流的,这个缺口再也补不上了。
  2穿过冰川景观入口,我气喘吁吁地攀爬到一个小山丘的白塔下,心脏突突直跳,憋闷的感觉变得强烈起来。于是,就坐在白塔下的台阶上大口喘气,也好仔细端详对面卡若拉冰川的真容。此时,能真切感到巨大冰舌吐出的凉气,侧耳倾听,似乎能听到冰川融化的声音,那是千万年来时间的融化,隐隐传出久远年代逝去的呜咽之声。尽管发生了融化,但冰川上部的冰帽依然坚硬挺拔。端起相机聚焦在冰层表面,能看到由于雪尘相间显示出的各种云卷状的奇异褶曲,既像能工巧匠雕出的花纹图案,又像群羊在雪地上的奔腾。冰帽的边缘伸出了大大小小的舌头,敷贴在黑褐色的岩石上。冰舌前缘的岩基上,清晰可见数条白线似的溪流,它们顺着岩石的缝隙缓缓流下,将山下的草甸滋养得一片翠绿。冰川的山坡下,是两间石头砌成的小牧屋,围绕在周边的两圈石墙,如同远古部落的图腾。
  卡若拉冰川是乃钦康桑大雪山的组成部分,它的融水是年楚河的东部源地。距卡若拉冰川70多公里处,是日喀则地区的江孜县城。传说古时江孜土地贫瘠干旱,莲花生大士便派侍从“乃钦康娃·桑布”化为一座大雪山(乃钦康桑大雪山),雪水融化后潺潺流向江孜,变成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滋养着下游广大的地区。在这里,藏民修建了一座白塔,并拉起一道道经幡。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西藏所有的美都应归功于雪山冰川?
  在高海拔地区游走,你会发现所有的雪山都有清晰的雪线。无论春夏秋冬,一般在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度,由于恒定的低温使得冰雪常年覆盖。而在雪线下,在印度洋暖流的作用下,按气温的递增生长着不同的植物,颜色层次分明。这就是为什么在西藏同一个画框里能看到春夏秋冬四季同在的景色。随着视线的下移,能看到卡若拉冰川化作的溪流让山脚下的草甸生机勃勃,绿茵茵的草地上,开满了粉红色的小花,滋润的石头上也爬满了青苔。雪山冰川下却有江南的景色,这是高海拔地区特有的景致。正是这雪山冰川,赋予西藏丰富的颜色,滋养了这方神奇的土地和神奇的民族。在我眼里,西藏所有的颜色中,唯有雪白色最动人,也最神圣,胜过任何姹紫嫣红。因为这雪白不仅象征着纯洁,更有恒久的时间守望着大自然的最初面貌。在永恒的大自然面前,人的生命、思想、情绪何其微不足道!所谓人生的意义不仅仅是为生活生存而战,还有诗和更远,雪山冰川就是诗,就是更远。正像唐古拉山、昆仑山融化的雪水从山上流到低洼的平原,汇集成涓涓细流,再汇集成小河,小河汇成大河,大河最后合并成宽广奔涌的长江。雪山冰川用无穷的能量和永恒的时间创造的奇迹,不正是来源于眼前的冰雪消融么?   我突然有了想握住一块冰的冲动。握住它就是认取一个亘古不变的冰雪世界,举起它就是膜拜法力无边的山神。我多么希望眼前的卡若拉冰川,就像悬挂在崖壁上的钟乳石,带着远古风雨侵蚀的印痕和诸多传说赐予的神话色彩,如此近距离地,又是如此遥远地盘结着时间的重量和空间的广袤,永恒地凝固在卡若拉。可是,冰川在消融,而且消融得很快。山岩上细细的白线看似静止不动,实际上却不断流出晶莹的眼泪,它们顺着岩缝流淌,似乎不是向下而是向上,它无限留恋那凝固的集体,因为里面汇聚着多少值得记忆的故事啊。我侧耳细听,想听到冰川消融的声音,懵懂中,我好像真的听见了。它像大昭寺的法号——像白日梦的飘渺——像古猿人的茹毛饮血——像原始人的刀耕火种——像云卷云飞——像松赞干布的战鼓——像草长莺飞——像孤独之药——像阿姐鼓那残忍的美(以纯洁少女的皮做的祭神的鼓)——像摇曳在寺庙的酥油灯——像藏香的袅袅青烟——像登山探险者冰镐凿出的清脆——像雅鲁藏布江的声浪——像班禅摸顶的手掌——像灵与肉承载的欢乐和疼痛——像历史剥落的斑斑点点……种种声音汇集于耳畔,让我觉着天旋地转。最后,是炸药炸开冰川的那声巨大的轰鸣,在我心里长久回荡。
  我掏出一根烟哆哆嗦嗦地点燃,猛吸了几口,然后用长焦仔细观察冰川和山坡的细节。镜头里一块石头引起了我的注意,石头呈圆形,边缘部分点缀着朱红色的细小花瓣,如点点繁星。我动了要采集它留念的念头,于是起身向山坡下移动,也许担心石头被山坡下的人发现,我加快了脚步,顺着山坡跑了起来。就在距离石头还有十几米距离的时候,呼吸变得急促,胸口憋闷,嘴越张越大,气越呼越短,后脑勺突突地疼,眼球感觉要凸出眼眶,接着是眩晕、恶心,我不得不停下脚步,瘫坐在草甸上,把头埋在两腿中间,以免晕倒在地。
  这次缺氧成了我的噩梦。此后在西藏的几天里,头晕一直伴随着我,还开始流鼻血。后来我才得知,在海拔4000米的高度,大气压力只有海平面的二分之一,换算成为人体新陈代谢提供能量的氧气含量约为21%,加上我吸烟和剧烈的运动,肺部已经难以从稀薄的空气里获得足够的氧气,已经接近突破生命的底线了。还好,仗着当过兵的体质,十分钟后我就缓过劲来,当我走到那块石头跟前时,虽能用手移动它,但搬起来却再也迈不开脚步,沉重的呼吸和再次眩晕,让我只好放弃了这块珍贵的宝物。
  冰川离公路再近,也是冰川。冰川用消融警示了地球变暖的趋势,也用高度惩罚向它挑战的强者。不能示弱之弱是人类的大弱,走近自然、贴近自然是要怀着敬畏之心的,就像卡若拉冰川上的雪,在阳光下闪亮如锡,那是燃烧的冰,即使闭上眼睛,也能让人感到刺眼的亮。你要证明你自己的意志和勇气,冰川则要挫败你的挑战,不错,你可能会赢,但冰川赢的概率绝对符合大数定律。
  3在山谷里抬头仰望卡若拉冰川,由于山坡的角度看不到冰帽的存在,只有大片黑褐色的岩石压在头顶,冰帽冰舌的海拔高度让我试图触摸冰块的想法彻底成了泡影。这时,耳边传来卓嘎的呼喊:大伙儿快折返吧,少呆一会儿就是对冰川的保护,卡若拉冰川是神,我们不要伤害它啦。卓嘎的呼喊提醒了我,在冰川消融的诸多因素中,我也在其中啊。不错,全球变暖是冰川缩小的主要原因,但来来往往的旅游车辆和游人,也会加重卡若拉冰川的消融速度。看一眼冰川就走对很多游客来说未必尽兴,但为了冰川不至于消融殆尽,也是一个折中的办法。我开始奋力爬上山坡,身后的冰川越来越远了。
  回到停车场,卓嘎招呼我走进一处客栈歇脚,也好等待其他的伙伴。得知我们是内地藏族班的客人,主人热情地端上一杯热茶。墙面上一张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正在仔细看时,一位身着白色衬衣、打蓝色领带的藏族小伙走上前来介绍说:这就是我们江孜县城,欢迎你们内地的朋友前去游览和投资。说着,还递过来一本江孜旅游册子。后来得知,藏族小伙是江孜县政府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他们常年在卡若拉冰川的客栈设点,为的就是招揽游客,招商引资。小册子上有一页特意介绍了江孜就是电影《红河谷》故事的取材地,至今仍保留着1904年江孜军民保卫祖国领土的抗英炮台。我立刻联想到卡若拉冰川上那个被炸开的三角伤口,我想对这个小伙子说,当年江孜县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是英勇无畏的,但今天你们为拍电影炸开冰川开绿灯的做法却是莽撞无知的。电影的实景效果的确撼动人心,可是,损害冰川的代价太沉重了,沉重到这道伤疤已经永远不能在冰川上抹去。藏族小伙子得知我来自内地新闻界,更加主动热情了,不但递过来一张他的名片,还带我走到那张江孜县城的照片前,详细讲解起来。客栈里,进来歇脚的游客越来越多,茶炉热气腾腾,我担心这热气会不会传到冰川,让卡若拉流出更多的眼泪。
  唉,经济发展的紧迫命题曾经一度让环境让路,其实,在天地境界,经济发展要侧重于人与天的关系问题,特别是人与自然界如何协调,即天人合一问题。好在如今国家已经认识到生态保护和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在“四化”的基础上又加上了“绿色化”。当人们终将明白“人靠自然界生活”这个重要命题后,卡若拉冰川的消融速度,也许会慢下来。
  据说,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全世界冰川的消融速度都在加快。比如美国1910年建立冰川公园时,拥有150块冰川,而到了2010年仅剩25块。而我国梅里雪山明永冰川6年间垂直退缩了200米。西藏因为海拔高的原因,冰川消融相对而言是缓慢的,但卡若拉冰川的消融速度却很惊人。短短十年间,绵延在山腰的整块冰片就退缩到了山顶三分之一的位置,而导致卡若拉冰川消融的原因中,人为因素占了很大比例。
  曾经,美国著名裸体艺术摄影家斯宾塞·图尼克与“绿色和平”组织拍摄了一组令人吃惊的照片:600人赤身裸体地仰卧在瑞士阿莱奇冰川周围,赤条条的人体和裸露的山岩相互映衬。摄影家用这种惊世骇俗的方式警示世界:冰川消融之后的山脉,将像他们一样失去遮盖。
  多少多少年以后,如果有人从西藏回来告诉我说:卡若拉还在,冰川没了,我的这些照片就成了对卡若拉冰川的最后纪念。
  那一天,我希望永远都不会到来。
其他文献
妻子发脾气,丈夫可能还一头雾水呢。  一条跟小龙虾有关的微博,一天吸引了6万多条转发。故事是这样的:  “如果你为了生育两年多了没有吃小龙虾。然后终于自己烧了两大盆龙虾(家里锅子小,还分两次烧)。烧得背疼得不得了,孩子又很闹,所以你决定自己带会孩子顺手休息一下,让老公和他朋友吃先。结果等孩子睡着了,你跑去一看,龙虾一个都没剩,你应该生气吗?”    听起来真是一件小事。但是,除了在微博上高得惊人的
学习外语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利用它进行文化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我们应该让英语课从只强调单词、短语中走出来,融入文化的大背景中。把枯燥变为兴趣,让英语课
56岁的张伏兰是聊城张炉集镇一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农村妇女。几年来,她凭着智慧和勇气带领着父老乡亲们种植葡萄,带领着大家走上了致富路,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的真正内涵。  张伏兰经营农资20多年,整天和菜农打交道,深知农民挣钱的辛苦和不易。为了让更多的农民富起来,张伏兰想通过改变农民的种植项目,来提高经济效益。  2011年9月,张伏兰到平度大泽山参观考察,看到了将近300个葡萄品种,大泽
审美能力也是生活必需品。  曾经想过要嫁给一个会木工活的帅男人。可是在中国,会木工活的男人不帅,帅的不会木工活。  但是,你看,那些欧美片里,动辄就自己在车库改装的木工房里变幻出一张桌子、椅子,甚至还有自己动手搭建木屋的,都是些帅男人!这怎么能不叫人惆怅呢?  所以,我决定自己来,做一个帅气的女木匠!  别说那是电影,是虚构的。别说文艺青年,中毒了!  在悉尼的一个公立中学,相当于国内的初三,有一
《孔乙己》是鲁迅1919年4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发表之后,多年来被选入初级中学语文课本。作为经典名篇,它曾和吴敬梓的讽刺小说《范进中举》(节选自长篇小
1.本单元重、难点分析本单元的重点是:空间向量的概念和运算,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直线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向量在平面内的射影等概念,两种角(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
【作家简介】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1863~1869年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1873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金秋十月,对于世界各国关注反腐败的人们来说,是一个收获的季节。10月25日,国际反贪局联合会第一次年会暨会员代表大会圆满完成4天的议程,胜利闭幕,第一个以各国反贪机构为成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