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将国画、书法与西洋画三者相融合,
不断尝试和创新,
力图形成自我独立的风格特色。
二十多年来,
他以一贯的热情投入艺术世界,
於笔墨遊走间,
细细勾勒,畅意挥毫,
在色彩交织的空间内,
墨香、书香,映然成趣。
专注绘画,教学相长,永不止步,
在不断加深对艺术的理解中,提升自我。
转身,投入绘画
陈蕙森先生从小就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无论是在美术课间还是课外,他都喜欢四处涂涂画画,将喜欢的事物与天马行空的想象展现於笔间。然而,父母卻认为,绘画只是一门兴趣,不能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因而也就未全面培养他的艺术才能。年少的他当时只是疑惑不解,为何兴趣不能当成事业?而後,陈蕙森先生选择了父母认为将来更有发展前途的计算机专业。
虽然接触绘画的机会少了,但对它的热爱卻並未熄灭。尤其是在工作之後,陈蕙森先生发现,工作中乐趣鲜少,这令他苦恼不已,於是,他决定重拾画笔,为生活注入活力。他报名参加绘画班夜校培训,开始了白天上班,夜晚培训的历程,並一直坚持了数年。从此,作画成为他生活中的快乐之源,他亦清楚地意识到,只有投身自己所热爱的行业,才能感受到前进的动力和收获的满足。
数十年的坚持,陈蕙森先生尝试着接触不同的艺术类型,以达到触类旁通,相互借鉴学习,不断改进加深对艺术的理解。自古书画一家,同样讲究“笔未到而意到”,书法与绘画往往相辅相成。陈蕙森先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水墨画之时,辅以研究书法创作,使书画相得益彰,画中有书,书中有画,使整幅作品的内涵及韵味提升至一个更高的境界。
在学习水墨画五六年後,他发现,国画教学以临摹各名家、大家的作品为主,缺少广泛的自我创作与创新。虽然模仿是学习的重要阶段,然而终究不是自己的作品,正如艺术大家齐白石所言:学我者生,似我者亡。且此时的他已具备一定的作画功力,正处於创作生涯的转折点,强烈渴望表达自己独立的艺术思想,单纯的临摹已满足不了他的艺术追求。
随後,他开始转道向西洋画取经,虽然注重写意的国画与注重写实的西洋画之间,无论是在绘画技巧还是思想理论方面都大相径庭,然而,艺术本源一体,在掌握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後,他很快地就能领悟西洋画的创作手法。近代,我国多数画家皆在探索艺术新的发展方向,意在将国画与西洋画之精华融为一体,达至写意与写实共现的境界,陈蕙森先生也朝着这个方向而努力。西洋画的色彩与质感,国画的构图与空灵,都给他带来了丰富的艺术启发和广大的发挥空间,他说:“西洋画的学习令我受益匪浅,既扩展了我的艺术视野,亦使我在创作时,更能随心所欲,而最重要的一点是,掌握了素描的技法後,我就可以拥有完全属於自己的作品,而不是停留於临摹阶段。”
都说艺术来源於自然,自然界是最大最好的艺术品,陈蕙森先生的众多创作灵感亦来源於大自然。他热爱自然,对於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飞禽走兽皆有着亲近之情,多年来,除定期旅行外,他一直坚持每周二下午去户外写生,在行走间感受自然的气息与律动,而後汇诸於笔端。也许这就是作画人的特权,旁人只能感慨自然的力量,而他们卻能融入感情与意念,将其再现,留住了美,也创造了美。
正是这二十多年坚持不懈地学习与改进,陈蕙森先生的艺术创作功力加深,作品逐渐被大家认可,並有多幅作品参与画展。在香港草木画会2004年出版的《草木画会书画集》中,刊登了他的两幅作品,《高踞气如霜》及《池趣》。
在《高踞气如霜》中,一只猫蹲於篱笆的木桩上,昂首远望,翘首以盼,稍稍倾斜的头、炯然有神的眼睛和微微跷起的尾巴都显示着猫的专注,其漠然的神情又让人产生微微的距离感。而最妙的要数在这黑白画面间,轻描淡写的一枝藤蔓攀於篱笆之上,几片被秋色染红的叶子点缀一隅,恰到好处的点睛之笔,使整个画面生动起来,卻又不喧宾夺主。一篱笆、一猫、一藤,空间错落有致,重点突出,勾勒出猫的清冷气韵。
而在《池趣》中,五条金鱼游弋於纸间,或齐头並进,或调转方向,並以细腻的笔触渲染出鱼几近透明的鱼鳍,栩栩如生,一副灵动活泼的渔趣图跃然纸上。在构图上,两副作品皆留有大量空白,且色彩简洁不繁复,深得国画之留白技巧,同时,用笔简练而不失细緻,或着重笔墨或轻描淡写,相得益彰。
专注 教学相长
专注绘画,以画为生一直是陈蕙森先生的愿望,早在多年前他的艺术水凖获得一定认可之後,他就在培基小学兼职美术教师。直至2003年,他毅然辞去原先的工作,全副心思参与绘画与教学,一偿多年的愿望。陈蕙森先生明白,艺术这条道路必定充满波折,然而,梦想的力量令他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随着教学经验和教学名气的增长,陈蕙森先生的学生队伍也日益壮大,而今,除在大会堂教授课程之外,在一些音乐中心内亦承担着绘画教职工作,学生超过百人。谈及教学方法,陈蕙森先生较为注重开发孩子们的艺术潛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他会收集一些动物或植物的图片给孩子参考,让他们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眼中的物品;他也会精心凖备种类不同的画稿,供他们学习借鉴;他经常和孩子们交流想法观点,启发他们艺术灵感。同时,在修改作品时,他不是简单地示范给他们看,而是认真细緻地给他们讲解怎样改恰当,为何要这样改等等,以便他们能夠凖确地理解和精确地吸收讲解的内容。他亦非常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对艺术的感知力,因而常常鼓励学生欣赏不同名家的作品,在欣赏中吸取营养。
虽说自己是老师,陈蕙森先生卻说:“学生亦是我的老师!”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他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改进着技艺,於授课中鞭策和锻炼着自己的艺术造诣,同时,与孩子们交往,他们活跃的思维、大胆的想象往往能夠给他带来无数的灵感。另一方面,学无止境一直是他坚持的态度,教学多年,他从不间断钻研古今书画作品。而对恩师们的教导时刻铭记於心。他拜於岭南画派林湖奎先生门下,並立志把岭南画派发扬光大。他诚恳地说道:“通过跟随老师们学习,令我受益良多,他们不仅教我作画,在教学上亦对我进行多方面的指导,而他们不断进步的艺术发展历程,也是我学习的榜样。”
与陈蕙森先生交谈,他那温良谦和的态度令人印象深刻。他说,作为一位师长,最欣喜的莫过於学生的成长,最感动的莫过於听闻学生们通过学习绘画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增多,关係日益融洽。看着孩子们由最初的一无所知,至爱上绘画,感受快乐,逐渐成长,亦师亦父的他於付出中收获着充实。
今年,陈蕙森先生计划举办一次展览,展出学生们与自己的优秀作品,使更多的人看到孩子们的成长,感受他们笔下的艺术魅力。
生活中,多少人迷失於嘈杂的世界,不知所向,而陈蕙森先生能夠一直坚持自己的梦想,以梦想为指引,寻找生命的乐趣与意义,幸哉!
陈蕙森先生主要职务与履历
自小喜爱绘画艺术
学艺达二十餘年
於大会堂和音乐中心教授中西绘画
融会国画、书法与西洋画
坚持创新与改进
现拜师於著名岭南画派大师林湖奎先生门下
不断尝试和创新,
力图形成自我独立的风格特色。
二十多年来,
他以一贯的热情投入艺术世界,
於笔墨遊走间,
细细勾勒,畅意挥毫,
在色彩交织的空间内,
墨香、书香,映然成趣。
专注绘画,教学相长,永不止步,
在不断加深对艺术的理解中,提升自我。
转身,投入绘画
陈蕙森先生从小就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无论是在美术课间还是课外,他都喜欢四处涂涂画画,将喜欢的事物与天马行空的想象展现於笔间。然而,父母卻认为,绘画只是一门兴趣,不能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因而也就未全面培养他的艺术才能。年少的他当时只是疑惑不解,为何兴趣不能当成事业?而後,陈蕙森先生选择了父母认为将来更有发展前途的计算机专业。
虽然接触绘画的机会少了,但对它的热爱卻並未熄灭。尤其是在工作之後,陈蕙森先生发现,工作中乐趣鲜少,这令他苦恼不已,於是,他决定重拾画笔,为生活注入活力。他报名参加绘画班夜校培训,开始了白天上班,夜晚培训的历程,並一直坚持了数年。从此,作画成为他生活中的快乐之源,他亦清楚地意识到,只有投身自己所热爱的行业,才能感受到前进的动力和收获的满足。
数十年的坚持,陈蕙森先生尝试着接触不同的艺术类型,以达到触类旁通,相互借鉴学习,不断改进加深对艺术的理解。自古书画一家,同样讲究“笔未到而意到”,书法与绘画往往相辅相成。陈蕙森先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水墨画之时,辅以研究书法创作,使书画相得益彰,画中有书,书中有画,使整幅作品的内涵及韵味提升至一个更高的境界。
在学习水墨画五六年後,他发现,国画教学以临摹各名家、大家的作品为主,缺少广泛的自我创作与创新。虽然模仿是学习的重要阶段,然而终究不是自己的作品,正如艺术大家齐白石所言:学我者生,似我者亡。且此时的他已具备一定的作画功力,正处於创作生涯的转折点,强烈渴望表达自己独立的艺术思想,单纯的临摹已满足不了他的艺术追求。
随後,他开始转道向西洋画取经,虽然注重写意的国画与注重写实的西洋画之间,无论是在绘画技巧还是思想理论方面都大相径庭,然而,艺术本源一体,在掌握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後,他很快地就能领悟西洋画的创作手法。近代,我国多数画家皆在探索艺术新的发展方向,意在将国画与西洋画之精华融为一体,达至写意与写实共现的境界,陈蕙森先生也朝着这个方向而努力。西洋画的色彩与质感,国画的构图与空灵,都给他带来了丰富的艺术启发和广大的发挥空间,他说:“西洋画的学习令我受益匪浅,既扩展了我的艺术视野,亦使我在创作时,更能随心所欲,而最重要的一点是,掌握了素描的技法後,我就可以拥有完全属於自己的作品,而不是停留於临摹阶段。”
都说艺术来源於自然,自然界是最大最好的艺术品,陈蕙森先生的众多创作灵感亦来源於大自然。他热爱自然,对於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飞禽走兽皆有着亲近之情,多年来,除定期旅行外,他一直坚持每周二下午去户外写生,在行走间感受自然的气息与律动,而後汇诸於笔端。也许这就是作画人的特权,旁人只能感慨自然的力量,而他们卻能融入感情与意念,将其再现,留住了美,也创造了美。
正是这二十多年坚持不懈地学习与改进,陈蕙森先生的艺术创作功力加深,作品逐渐被大家认可,並有多幅作品参与画展。在香港草木画会2004年出版的《草木画会书画集》中,刊登了他的两幅作品,《高踞气如霜》及《池趣》。
在《高踞气如霜》中,一只猫蹲於篱笆的木桩上,昂首远望,翘首以盼,稍稍倾斜的头、炯然有神的眼睛和微微跷起的尾巴都显示着猫的专注,其漠然的神情又让人产生微微的距离感。而最妙的要数在这黑白画面间,轻描淡写的一枝藤蔓攀於篱笆之上,几片被秋色染红的叶子点缀一隅,恰到好处的点睛之笔,使整个画面生动起来,卻又不喧宾夺主。一篱笆、一猫、一藤,空间错落有致,重点突出,勾勒出猫的清冷气韵。
而在《池趣》中,五条金鱼游弋於纸间,或齐头並进,或调转方向,並以细腻的笔触渲染出鱼几近透明的鱼鳍,栩栩如生,一副灵动活泼的渔趣图跃然纸上。在构图上,两副作品皆留有大量空白,且色彩简洁不繁复,深得国画之留白技巧,同时,用笔简练而不失细緻,或着重笔墨或轻描淡写,相得益彰。
专注 教学相长
专注绘画,以画为生一直是陈蕙森先生的愿望,早在多年前他的艺术水凖获得一定认可之後,他就在培基小学兼职美术教师。直至2003年,他毅然辞去原先的工作,全副心思参与绘画与教学,一偿多年的愿望。陈蕙森先生明白,艺术这条道路必定充满波折,然而,梦想的力量令他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随着教学经验和教学名气的增长,陈蕙森先生的学生队伍也日益壮大,而今,除在大会堂教授课程之外,在一些音乐中心内亦承担着绘画教职工作,学生超过百人。谈及教学方法,陈蕙森先生较为注重开发孩子们的艺术潛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他会收集一些动物或植物的图片给孩子参考,让他们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眼中的物品;他也会精心凖备种类不同的画稿,供他们学习借鉴;他经常和孩子们交流想法观点,启发他们艺术灵感。同时,在修改作品时,他不是简单地示范给他们看,而是认真细緻地给他们讲解怎样改恰当,为何要这样改等等,以便他们能夠凖确地理解和精确地吸收讲解的内容。他亦非常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对艺术的感知力,因而常常鼓励学生欣赏不同名家的作品,在欣赏中吸取营养。
虽说自己是老师,陈蕙森先生卻说:“学生亦是我的老师!”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他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改进着技艺,於授课中鞭策和锻炼着自己的艺术造诣,同时,与孩子们交往,他们活跃的思维、大胆的想象往往能夠给他带来无数的灵感。另一方面,学无止境一直是他坚持的态度,教学多年,他从不间断钻研古今书画作品。而对恩师们的教导时刻铭记於心。他拜於岭南画派林湖奎先生门下,並立志把岭南画派发扬光大。他诚恳地说道:“通过跟随老师们学习,令我受益良多,他们不仅教我作画,在教学上亦对我进行多方面的指导,而他们不断进步的艺术发展历程,也是我学习的榜样。”
与陈蕙森先生交谈,他那温良谦和的态度令人印象深刻。他说,作为一位师长,最欣喜的莫过於学生的成长,最感动的莫过於听闻学生们通过学习绘画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增多,关係日益融洽。看着孩子们由最初的一无所知,至爱上绘画,感受快乐,逐渐成长,亦师亦父的他於付出中收获着充实。
今年,陈蕙森先生计划举办一次展览,展出学生们与自己的优秀作品,使更多的人看到孩子们的成长,感受他们笔下的艺术魅力。
生活中,多少人迷失於嘈杂的世界,不知所向,而陈蕙森先生能夠一直坚持自己的梦想,以梦想为指引,寻找生命的乐趣与意义,幸哉!
陈蕙森先生主要职务与履历
自小喜爱绘画艺术
学艺达二十餘年
於大会堂和音乐中心教授中西绘画
融会国画、书法与西洋画
坚持创新与改进
现拜师於著名岭南画派大师林湖奎先生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