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地理课堂教学受前苏联凯洛夫的教学理论影响很深。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新的教学理论不断介绍、引用到地理课堂教学中来,地理课堂教学有了不少新的组织形式,“教师中心型”的教学有向“学生中心”转移 的趋势。但仔细观察,大多数地理课以及教师的教学观方面,教师的角色转变方面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 教师角色转变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8437(2010)01-0063-01
为了更好的实施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我们就要从改变教师的角色做起,那么如何改变教师的角色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教师要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许多教師把传授知识、进行技能训练当作教学的基本宗旨,忽视地理思维训练与地理科学观念的培养与渗透,忽视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或向导”,“教服从于学”的观念没有树立起来。教师满足于向学生灌输现成 的结论,把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误认为是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做大量单调重复性的习题、试卷误认 为是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注重发展学生个性的观念未得到确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如八年级地理《我国的神圣领土—台湾》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个人设计,搜集材料。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图片和有关台湾的材料。上课时,给学生充足时间进行展示,并让同桌交流、小组交流,最后由教师汇总共同体会到台湾的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永远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我国神圣的领土。本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参与到学习中,起到良好的效果。
2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学生个性千差万别,要求教师充分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多样化而不是同一化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但许多地理课非常注重教学的程式化,第一环节如何,第二个步骤怎样,让学生被动适应这样单一的教学步骤与要求。教学中主要研究教材,而对学生研究不够,特别不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需要、兴趣爱好、情感变化和意志倾向。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想去从事学习活动、回答问题。这样的教学遏制了学生的灵感与个性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实际,适时的进行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例如,在讲述 “人口的增长和分布”知识点时,用我国人口的增长图,结合我国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基本特点,告诉学生,中国最大的优势不是自然资料,我国人均耕地不到0.1公顷,约为世界人均数的1/3;森林覆盖率为13.9%,这低于世界平均30%的水平,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低的国家之一;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人均水平一半;中国最大的优势应该是人才资源。在未来30年内中国将保持6--8亿的劳动力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60%左右,非凡年轻劳动力多。在产业发展方面应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同时要克服人口增长过快的矛盾,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我国政府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综合,将分析的结果上升为事物的整体概念,熟悉到事物的本质。对分析综合、比较、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进行举例,指出解题思路、学生思考,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 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如在教学中国行政图时,我让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多面体的展开图,在学生制作时我观察各组制作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制作过程中,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了解了他们在制作时的所思所想。个别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解决。在讲如何记忆各省位置时,我先是倾听学生们的方法,然后让几个有代表性、思维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4 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面对新课程,我们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要从原先的“承传型”角色转变为“研究型”的角色,将教学与科研熔为一炉,边实践边创新边总结,推进地理课程改革的深入,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研究能力与教学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 教师角色转变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8437(2010)01-0063-01
为了更好的实施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我们就要从改变教师的角色做起,那么如何改变教师的角色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教师要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许多教師把传授知识、进行技能训练当作教学的基本宗旨,忽视地理思维训练与地理科学观念的培养与渗透,忽视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或向导”,“教服从于学”的观念没有树立起来。教师满足于向学生灌输现成 的结论,把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误认为是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做大量单调重复性的习题、试卷误认 为是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注重发展学生个性的观念未得到确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如八年级地理《我国的神圣领土—台湾》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个人设计,搜集材料。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图片和有关台湾的材料。上课时,给学生充足时间进行展示,并让同桌交流、小组交流,最后由教师汇总共同体会到台湾的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永远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我国神圣的领土。本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参与到学习中,起到良好的效果。
2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学生个性千差万别,要求教师充分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多样化而不是同一化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但许多地理课非常注重教学的程式化,第一环节如何,第二个步骤怎样,让学生被动适应这样单一的教学步骤与要求。教学中主要研究教材,而对学生研究不够,特别不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需要、兴趣爱好、情感变化和意志倾向。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想去从事学习活动、回答问题。这样的教学遏制了学生的灵感与个性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实际,适时的进行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例如,在讲述 “人口的增长和分布”知识点时,用我国人口的增长图,结合我国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基本特点,告诉学生,中国最大的优势不是自然资料,我国人均耕地不到0.1公顷,约为世界人均数的1/3;森林覆盖率为13.9%,这低于世界平均30%的水平,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低的国家之一;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人均水平一半;中国最大的优势应该是人才资源。在未来30年内中国将保持6--8亿的劳动力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60%左右,非凡年轻劳动力多。在产业发展方面应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同时要克服人口增长过快的矛盾,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我国政府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综合,将分析的结果上升为事物的整体概念,熟悉到事物的本质。对分析综合、比较、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进行举例,指出解题思路、学生思考,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 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如在教学中国行政图时,我让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多面体的展开图,在学生制作时我观察各组制作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制作过程中,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了解了他们在制作时的所思所想。个别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解决。在讲如何记忆各省位置时,我先是倾听学生们的方法,然后让几个有代表性、思维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4 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面对新课程,我们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要从原先的“承传型”角色转变为“研究型”的角色,将教学与科研熔为一炉,边实践边创新边总结,推进地理课程改革的深入,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研究能力与教学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