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三个要素是情节。”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它是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的。情节的构成离不开事件、人物和场景。
要写好记叙文的情节,我们就必须有意识地挑选和安排相互有关的行动。这里有两个关键点:首先,“有意识地挑选和安排”是说对材料要有目的地选择,有条理、分先后地加以处理;其次,“相互有关的行动”是指要反映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记叙文的情节安排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候,情节的各个组成部分并不一定齐全,甚至为了表现主题、刻画人物的需要,或为了加强艺术感染力,有意地把情节倒置过来,这在文学创作中都是允许的。
技法指津
一篇好的记叙文,应当是波澜起伏、跌宕多姿的,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倘若平铺直叙、波澜不惊,则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很难打动人。那么,如何才能让文章波澜起伏、引入入胜呢?同学们可以参考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巧设悬念法。在文章的某一部分(开头或中间)设置疑团,借以激发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悬念的设置,要符合情节发展的规律,要为表现主题服务,才能抓住读者的心,刺激人们思考,起到引入入胜的效果。
比如作家克拉夫琴科在《母亲的来信》中这样写道:
母亲来信了。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迫不及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
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
每封信的结尾也没什么区别……
中间写发了工资,文卡遇见从家乡来的熟人,被告知母亲养老金少得可怜,应该给母亲寄点儿钱回去。之后,文卡为自己的吃穿玩用进行了精细的支配后,发现只剩10卢布。
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
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3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文章开头叙述简单却意味深长,淡中见奇。“母亲来信了。”文卡对母亲的来信由“焦急地等侍”变成“露出讥诮的冷笑”,对母亲的信件已经近乎麻木甚至不屑一顾。来信是什么内容呢?悬念一起。文卡在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后只剩余10卢布,想寄给母亲又怕人笑话,最后决定下次再说。母亲怎么办?悬念又起。“一张3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文章至此戛然而止,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悬念再起:文卡會怎样?悬念的不断设置,使情节环环相扣,推动了文章的情节发展,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二,结尾逆转法。前面先蓄势,使人的情感、行为或事情的结果向一个与结局完全相反的方向发展,然后笔锋突转,打破蓄积已久的定势,解开真相,从而造成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
比如欧·亨利的小说《忙碌经纪人的浪漫史》。小说记叙了一个为生意经常忙得不可开交的经纪人利用一分钟的空闲,向他的秘书闪电式求婚。文章的后半部分这样写道:
“莱斯利小姐,”他匆匆开口说,“我只有一点儿空闲。我利用它来说几句话。你愿意做我的妻子吗?我实在没有时间用普通的方式跟你谈情说爱,但是我确实爱你。请你快回答吧——那帮人正在抢购太平洋铁路的股票呢。”
“喔,你说什么?”年轻女人嚷道。她站了起来,眼睛睁得大大地盯着他。
“你不明白吗?”麦克斯韦尔着急地说,“我要求你跟我结婚。我爱你,莱斯利小姐。我早就想对你说了。所以事情稍微少一点儿时就抽空跑来。他们又打电话找我了。皮彻,让他们等一会儿。你肯不肯,莱斯利小姐?”
速记员的举动非常蹊跷。起先她似乎诧异得愣住了;接着,泪水从她惊讶的眼睛里奔涌而出;之后,她泪花晶莹地愉快地笑了,一条胳臂温柔地钩住经纪人的脖子。
“我现在懂得啦,”她柔声说,“这种生意经快要把你打垮了。起初我吓了一跳。难道你不记得了吗,哈维?我们昨晚八点钟在街角的小教堂里举行过婚礼啦。”
文章结尾处,让女速记员说出老板忘记了他们刚刚结过婚的事实。如此有悖于常理的、突然的、使人哑然失笑的转折,使作品顿生波澜,令读者惊讶思索。
第三,设置巧合法。由于出入意料的因素造成事件偶合或人物奇遇,称为“巧合”。“无巧不成书”,某种意外,可以让读者造成判断上的失误,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有波澜,也能增加感染力。
比如优秀作文《蛋糕》就是利用巧合法结构全文的。“我”是一家大公司的老总,忙了一年,好不容易休了年假,打算到外地旅游,可是母亲却希望“我”回家陪她,因为我们很久没有团聚了。而“我”以赶着上飞机为由拒绝了母亲。在去机场的路上,“我”想起今天是母亲的生日,就打算在蛋糕店给母亲订个蛋糕,让工作人员送到家里。在蛋糕店,“我”第一次巧遇同样给母亲买生日蛋糕的小男孩。待“我”继续赶路时,再一次巧遇男孩。他跪在小山坡上的一座墓碑前,蛋糕就在他身边。原来男孩的母亲早已去世,可男孩依然想向天堂的母亲送上最美的祝福。这一系列的巧合,触动了“我”的心灵,使“我”最终改变主意。巧合法的成功运用,使文章情节起伏,颇具深意。
误区警示
1..按部就班,缺乏时空转换。有些同学提笔就是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或起因、经过、结果来写文章,这种按顺序结构文章的方法处理不好就会有落入俗套之感,让人看到开头就能大致判断出结尾,文章缺乏起伏和变化,读来乏味,无法吸引读者。
2.不分详略,平均使用笔墨。不少同学动笔之前缺乏精心构思,没有考虑到文章的详略安排,尤其是对要详写的细节之处更是少有考虑,因此表现出来就是文章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
3.平铺直叙,缺少张弛开合。一般说来,文章应该既有平淡或舒缓的内容,又有紧张或生动的内容,但是有些同学在写作记叙文时往往忽略了把紧张生动的部分穿插到平淡舒缓的部分中,结果导致文章记叙如流水账,平淡无奇,寡淡乏味。
4.过于繁复,引发阅读疲劳。有些同学为了吸引读者,将情节描写得过于繁复曲折,吊着读者的胃口迟迟不放松,结果反而让读者期待太久,感到一种阅读疲劳,以致兴味索然。
5.故弄玄虚,构思反露破绽。一些同学为了达到叙事曲折的目的而故弄玄虚,穿凿附会,结果反而脱离生活实际,破绽百出,使文章充斥着一种不真实感,让人觉得不可信。
题目
请以“意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要写好记叙文的情节,我们就必须有意识地挑选和安排相互有关的行动。这里有两个关键点:首先,“有意识地挑选和安排”是说对材料要有目的地选择,有条理、分先后地加以处理;其次,“相互有关的行动”是指要反映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记叙文的情节安排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候,情节的各个组成部分并不一定齐全,甚至为了表现主题、刻画人物的需要,或为了加强艺术感染力,有意地把情节倒置过来,这在文学创作中都是允许的。
技法指津
一篇好的记叙文,应当是波澜起伏、跌宕多姿的,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倘若平铺直叙、波澜不惊,则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很难打动人。那么,如何才能让文章波澜起伏、引入入胜呢?同学们可以参考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巧设悬念法。在文章的某一部分(开头或中间)设置疑团,借以激发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悬念的设置,要符合情节发展的规律,要为表现主题服务,才能抓住读者的心,刺激人们思考,起到引入入胜的效果。
比如作家克拉夫琴科在《母亲的来信》中这样写道:
母亲来信了。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迫不及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
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
每封信的结尾也没什么区别……
中间写发了工资,文卡遇见从家乡来的熟人,被告知母亲养老金少得可怜,应该给母亲寄点儿钱回去。之后,文卡为自己的吃穿玩用进行了精细的支配后,发现只剩10卢布。
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
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3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文章开头叙述简单却意味深长,淡中见奇。“母亲来信了。”文卡对母亲的来信由“焦急地等侍”变成“露出讥诮的冷笑”,对母亲的信件已经近乎麻木甚至不屑一顾。来信是什么内容呢?悬念一起。文卡在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后只剩余10卢布,想寄给母亲又怕人笑话,最后决定下次再说。母亲怎么办?悬念又起。“一张3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文章至此戛然而止,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悬念再起:文卡會怎样?悬念的不断设置,使情节环环相扣,推动了文章的情节发展,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二,结尾逆转法。前面先蓄势,使人的情感、行为或事情的结果向一个与结局完全相反的方向发展,然后笔锋突转,打破蓄积已久的定势,解开真相,从而造成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
比如欧·亨利的小说《忙碌经纪人的浪漫史》。小说记叙了一个为生意经常忙得不可开交的经纪人利用一分钟的空闲,向他的秘书闪电式求婚。文章的后半部分这样写道:
“莱斯利小姐,”他匆匆开口说,“我只有一点儿空闲。我利用它来说几句话。你愿意做我的妻子吗?我实在没有时间用普通的方式跟你谈情说爱,但是我确实爱你。请你快回答吧——那帮人正在抢购太平洋铁路的股票呢。”
“喔,你说什么?”年轻女人嚷道。她站了起来,眼睛睁得大大地盯着他。
“你不明白吗?”麦克斯韦尔着急地说,“我要求你跟我结婚。我爱你,莱斯利小姐。我早就想对你说了。所以事情稍微少一点儿时就抽空跑来。他们又打电话找我了。皮彻,让他们等一会儿。你肯不肯,莱斯利小姐?”
速记员的举动非常蹊跷。起先她似乎诧异得愣住了;接着,泪水从她惊讶的眼睛里奔涌而出;之后,她泪花晶莹地愉快地笑了,一条胳臂温柔地钩住经纪人的脖子。
“我现在懂得啦,”她柔声说,“这种生意经快要把你打垮了。起初我吓了一跳。难道你不记得了吗,哈维?我们昨晚八点钟在街角的小教堂里举行过婚礼啦。”
文章结尾处,让女速记员说出老板忘记了他们刚刚结过婚的事实。如此有悖于常理的、突然的、使人哑然失笑的转折,使作品顿生波澜,令读者惊讶思索。
第三,设置巧合法。由于出入意料的因素造成事件偶合或人物奇遇,称为“巧合”。“无巧不成书”,某种意外,可以让读者造成判断上的失误,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有波澜,也能增加感染力。
比如优秀作文《蛋糕》就是利用巧合法结构全文的。“我”是一家大公司的老总,忙了一年,好不容易休了年假,打算到外地旅游,可是母亲却希望“我”回家陪她,因为我们很久没有团聚了。而“我”以赶着上飞机为由拒绝了母亲。在去机场的路上,“我”想起今天是母亲的生日,就打算在蛋糕店给母亲订个蛋糕,让工作人员送到家里。在蛋糕店,“我”第一次巧遇同样给母亲买生日蛋糕的小男孩。待“我”继续赶路时,再一次巧遇男孩。他跪在小山坡上的一座墓碑前,蛋糕就在他身边。原来男孩的母亲早已去世,可男孩依然想向天堂的母亲送上最美的祝福。这一系列的巧合,触动了“我”的心灵,使“我”最终改变主意。巧合法的成功运用,使文章情节起伏,颇具深意。
误区警示
1..按部就班,缺乏时空转换。有些同学提笔就是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或起因、经过、结果来写文章,这种按顺序结构文章的方法处理不好就会有落入俗套之感,让人看到开头就能大致判断出结尾,文章缺乏起伏和变化,读来乏味,无法吸引读者。
2.不分详略,平均使用笔墨。不少同学动笔之前缺乏精心构思,没有考虑到文章的详略安排,尤其是对要详写的细节之处更是少有考虑,因此表现出来就是文章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
3.平铺直叙,缺少张弛开合。一般说来,文章应该既有平淡或舒缓的内容,又有紧张或生动的内容,但是有些同学在写作记叙文时往往忽略了把紧张生动的部分穿插到平淡舒缓的部分中,结果导致文章记叙如流水账,平淡无奇,寡淡乏味。
4.过于繁复,引发阅读疲劳。有些同学为了吸引读者,将情节描写得过于繁复曲折,吊着读者的胃口迟迟不放松,结果反而让读者期待太久,感到一种阅读疲劳,以致兴味索然。
5.故弄玄虚,构思反露破绽。一些同学为了达到叙事曲折的目的而故弄玄虚,穿凿附会,结果反而脱离生活实际,破绽百出,使文章充斥着一种不真实感,让人觉得不可信。
题目
请以“意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