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棕榈科植物上的一种新病害

来源 :热带作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dhy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海南棕榈科植物上一种新发现的病害(柄腐病)进行了病原鉴定和致病性测定,并对病原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的测定,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致病性测定表明:从发病植株分离所得菌株在椰子叶柄和槟榔茎杆上成功定殖并扩展,并从变色部位分离得到相同的菌株,表明分离菌为病原菌;通过观察病原菌宏观形态、显微结构和ITS序列分析,确定病原菌为棕榈浅孔菌[Grammothele fuligo(Berk. & Broome)Ryvarden],并在木屑培养基和甘蔗段上成功诱导出该菌的子实体。对棕榈浅孔菌菌丝的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30 ℃、连续黑暗、pH5、麦芽糖、大豆蛋白胨或酵母浸膏是菌丝生长最适条件。
  关键词 棕榈科植物;柄腐病;棕榈浅孔菌;生物学特性
  中图分类号 TQ641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Identification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thogen from the petiole rot disease in palmaceous plants were reported in this study. The pathogenicity of the strain isolated from the diseased plant was tested, the mycelium was successfully colonized and expanded on the coconut’s petiole and betelnut’s stem, and the same strain was isolated from the discolored part, indicating that the fungus was the pathogen. According to the basidiocarps of the pathogen morphology and microstructure, the pathogen was identified as Grammothele fuligo(Berk.&Broome)Ryvarden, and the fruiting bodies were successfully induced on the sawdust medium and the sugarcane sectio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ests showed that 30 ℃, continuous darkness, pH5, maltose, soya peptone and yeast extract were the optimum growth conditions for mycelia.
  Key words Palmae; petiole rot disease; Grammothele fuligo(Berk.&Broome)Ryvarden; biological characters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17.12.022
  棕榈科(Palmae)植物是隶属于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tedoneae)、槟榔目(Crecales)的植物,棕榈科植物泛热带分布,生长于南、北纬40°之间[1]。据报道,全世界棕榈科植物约222属2 500种,在中国的南部、西南部台湾、海南岛分布22属72种[2]。棕榈科植物在热带森林中广泛存在,适生于各种环境,是热带雨林植物群落的典型代表[3]。棕榈科植物不仅是海南重要的经济作物(如椰子、槟榔等),很多种类还是重要的景观植物(如大王棕、中东海枣等),它们在热带农业和热带园林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覃伟权等[4]记录了棕榈科植物上发生的病害78种,病原多为半知菌类真菌,少数为卵菌门、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真菌,極少数为细菌、藻类、植原体和原生动物。目前已报道担子菌门的棕榈科植物病原菌有狭长孢灵芝[Ganoderma boninense]、灵芝[Ganoderma lucidum]、树舌灵芝[Ganoderma applanatum]、南方灵芝[Ganoderma australe]、有害木层孔菌[Phellinus noxius]、假蜜环菌[Armillariella tabescens]、白微皮伞[Marasmiellus candidus]和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4-10]。笔者在环岛采样时发现有很多种类的棕榈科植物活立木的叶柄基部被一种蓝灰色真菌侵染,初步鉴定为浅孔菌属真菌,引起柄腐症状,取名为柄腐病,此病在海南多个市县均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棕榈科植物的观赏价值,对植株的长势亦造成较大的影响。本研究从发病植株叶柄基部采集样本,带回实验室进行种类鉴定、致病性测定和生物学特性测定,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病样 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从海南省各市县的棕榈科植物上采集柄腐病样本,编号后带回室内进行分离和鉴定。
  1.1.2 供试苗木 1年生甘蔗茎段、4年生椰子幼树、20年生的结果槟榔树。
  1.1.3 供试培养基 PDA培养基、Czapek培养基和橡胶树木屑培养基,参考《植病研究方法》[11]和李增平等[12]的方法进行配制。
  1.1.4 ITS分析主要试剂 引物为华大基因提供的ITS1和ITS4,DNA Marker DL 2 000,OMEGA Extraction Kit,OMEGA Fungal DNA Kit,Taq-Mixture等,同程乐乐等[13]。
  1.2 方法
  1.2.1 菌株分离和致病性测定 菌株分离: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致病菌[11]。   致病性测定:椰子叶柄接种,先用70%酒精擦拭待接种的4年生健康椰子植株的叶柄背面,再用刀削出六个直径约2 cm的伤口,其中五个伤口接1 cm×1 cm大小的分离菌菌饼,最上一个伤口接空白PDA培养基作对照,用湿棉花保湿并用塑料袋包裹;槟榔茎杆接种,与程乐乐等[13]方法一致。接种后定期观察叶柄症状,每30 d观察1次,并进行拍照和记录。
  1.2.2 病原菌鉴定 形态观察参考戴玉成等[14]的方法,观察子实体样本的宏观特征及显微结构,同时进行染色、拍照和使用Imagine Pro Plus 5.0软件测量菌丝及担孢子大小。ITS序列分析与程乐乐等[13]的方法一致。
  1.2.3 子实体诱导 橡胶树木屑培养基诱导:将配制好的橡胶树木屑培养基分装在组培瓶(350 mL)中,灭菌120 min。从纯化培养的菌株菌落上挑取直径为1 cm大小的菌饼2块,接种到灭菌好的橡胶树木屑培养基上,置于室温下进行黑暗培养,待菌丝长满培养基时开盖保湿培养,定期观察有无子实体形成。
  甘蔗茎段诱导:从纯化培养的菌株菌落上取直径为1 cm大小的菌饼,接种到创伤的甘蔗段上并保湿,在室温下进行黑暗培养,定期观察有无子实体形成。
  1.2.4 生物学特性测定 选菌龄一致的培养菌,打取直径5 mm的圆形菌饼,在PDA平板上于ZSH-70型生化培养箱中进行生物学特性测定,每个处理重复4次,待菌落长至培养皿边缘时用十字交叉法测量其直径。分别设置:温度10、15、20、25、28、30、32、35和42 ℃共9个梯度;光照采用15 W照明灯,分别设连续光照、连续黑暗和光暗交替3种处理;pH值设置2、3、4、5、6、7、8、9、10共9个pH梯度;碳源用含碳百分比相同的D-半乳糖、D-果糖、D-木糖、葡萄糖、麦芽糖、α-乳糖、D-山梨醇、甘露醇、肌醇、甘油共10种碳源分别替换Czapek培养基中的碳源,并以原培养基中的蔗糖碳源和缺碳为对照组;氮源用含氮百分比相同的硝酸钾、硝酸钙、硝酸铵、硫酸铵、氯化铵、草酸铵、L-天门冬酰胺、牛肉浸膏、大豆蛋白胨、酵母浸膏共10种氮源分别替换Czapek培养基中的氮源,并以原培养基中的硝酸钠氮源和缺氮为对照组。
  1.3 数据处理
  利用统计软件SAS 9.1.3、Duncan’s multiple range test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差异显着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棕榈科植物柄腐病症状
  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在海南省海口、东方、儋州、三亚、文昌、万宁、昌江、澄迈、定安、乐东、陵水等地调查时均发现有多种棕榈科植物发生柄腐病,病菌寄主主要有中东海枣(Phoenix sylvestris Roxb.)、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Jacq.)R. Br.]、椰子(Cocos nucifera L.)、油棕(Elaeis guineensis Jacq.)、软叶刺葵(Phoenix roebelenii O. Brien)等,同时发现该病菌可腐生在槟榔(Areca catechu L.)、大王棕[Roystonea regia(HBK.)O.F. Cook]及椰子等棕榈科植物的死树头及倒干上。病菌主要从割叶伤口,风害、虫害等所造成的伤口处侵入叶柄组织,受害叶柄表面组织变褐色至深褐色,病斑边缘具明显的黄色晕圈,后期病斑变枯白色,叶柄失水干缩,内部组织发生白腐,多雨潮湿季节在病部表面或侧面生出蓝灰色膜状担子果。条件适宜时,病菌可沿叶柄侵入茎干内部造成茎干组织白腐,导致病株生长减慢,叶片提早枯黄,树冠明显缩小,严重影响植株长势,重病株后期整株枯死。严重时发病率高达30%(图1)。
  2.2 致病性测定
  接种60 d后观察叶柄,发现接种部位变为黑褐色,且变色范围大,深入内部组织。对照组只是在伤口边缘略微变黑。取发病变色的组织进行分离,重新分离获得了培养形状与最初分离菌一致的菌株;接种90 d后检查接种分离菌的槟榔植株茎干基部,其基部组织也发生了白腐,对照仅表皮变褐。表明该分离菌为致病菌(图2)。
  2.3 病原菌鑒定
  2.3.1 形态观察 菌落特征:在PDA平板上纯化后的菌落呈白色(图3-A),菌丝毛絮状,培养一段时间后菌丝变乳白色,绒毛状消失,菌落出现褐色斑块(图3-B)。在组培瓶上培养100 d和在甘蔗段上培养93 d后长出与田间相同的担子果(图3-C、D)。
  子实体:子实体平伏生长在基物表面,孔面蓝灰色,管口7~9个/mm(图4-A)。
  显微结构:菌丝系统三体型:生殖菌丝无色透明,薄壁,在棉蓝试剂中变成蓝色,直径为1.619~5.008 μm;骨架菌丝灰褐色,厚壁,在棉蓝试剂中不变色,直径为2.154~4.245 μm(图4-B);缠绕菌丝无色至浅褐色,厚壁,有短小的分枝,在棉蓝试剂中部分变蓝,直径为2.056~3.294 μm(图4-C);担子无色,薄壁,棍棒状,大小为3.558~4.996 μm,在棉蓝试剂中不变色(图4-D);担孢子椭圆形或卵圆形,壁光滑,一端有尖状突起,在棉蓝试剂中孢子变蓝,大小为5.652~7.557 μm×2.396~3.386 μm,平均长为6.510 μm,平均宽为2.788 μm,长宽比为Q=1.76~2.68(图4-E)。其形态特征与戴玉成[14]报道的棕榈浅孔菌[Grammothele fuligo(Berk. & Broome)Ryvarden]相同。
  2.3.2 rDNA-ITS序列比对 测序所得rDNA-ITS序列为608 bp,将其在NCBI上进行Blastn比对,所得ITS序列(NCBI登录号为KY971636)与NCBI登录号为KJ831827.1和KJ831834.1的相似度达100%,与KP012931.1、HQ248224.1、GQ355956.1等的序列相似度达99%,这些序列所对应的真菌为棕榈浅孔菌[Grammothele fuligo(Berk. & Broome)Ryvarden]。结合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此病原菌为棕榈浅孔菌[Grammothele fuligo(Berk. & Broome)Ryvarden]。   2.4 生物学特性测定
  2.4.1 不同温度对棕榈浅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病菌菌丝在15~35 ℃之间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0 ℃,低于10 ℃或高于42 ℃时不生长(图5)。
  2.4.2 不同光照对棕榈浅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在所测定的3种不同光照条件下,菌丝在连续黑暗条件下生长速度最快,连续光照和光暗交替条件下生长速度无差异(图6)。
  2.4.3 不同pH对棕榈浅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菌丝在pH 3~7间均可生长,最适生长的pH为5,pH值小于2或大于8时菌丝均不生长(图7)。
  2.4.4 不同碳、氮源对棕榈浅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在测试的碳源中,从菌落平均直径的大小来看,肌醇和蔗糖的菌落平均直径最大,其次是D-半乳糖和麦芽糖,甘油的平均直径最小;从菌落菌丝层生长密度来看,在葡萄糖、D-果糖、麦芽糖和α-乳糖中菌丝层较其它组稍厚些,在D-山梨醇和甘露醇的菌丝层最薄,为一层极薄菌丝。从菌落平均直径大小和形态两方面综合考虑,此菌最适生长的碳源为麦芽糖(表1)。
  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①在非复合氮源中,从菌落平均直径的大小来看,L-天冬酰胺、硝酸铵和硫酸铵的菌落平均直径最大,其次是缺氮、硝酸钾、硝酸钙和氯化铵,硝酸钠的平均直径最小;从菌落生长势来看,在L-天冬酰胺中生长的菌落最浓密,其次是铵盐,在硝酸盐和缺氮中的菌丝层稀薄。②在复合氮源中,从菌落平均直径的大小来看,大豆蛋白胨和酵母浸膏的菌落平均直径比牛肉膏更大,三者的菌丝层厚度相差无几。从菌落平均直径大小和形态两方面综合考虑,此菌最适生长的非复合碳源为L-天冬酰胺、硝酸铵和硫酸铵,最适生长的复合碳源为大豆蛋白胨和酵母浸膏。对于所测定的氮源种类,该病原菌在复合氮源中生长最好,其次为氨基酸类,再次是铵盐,对硝酸盐的利用率最低(表2)。
  3 讨论
  浅孔菌属真菌遍布于热带,在东非、中国、印度、牙买加、日本、委内瑞拉、夏威夷、伯利兹和巴西的棕榈科植物上均有发现[15],但鲜有对其致病和生物学特性的相关研究。本研究记述了浅孔菌所致棕榈科植物柄腐病的田间症状,进行了致病测定、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后,确定其为棕榈浅孔菌[Grammothele fuligo(Berk. & Broome)Ryvarden],是一种担子菌门、层菌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浅孔菌属的病原木腐菌,可引起中东海枣、蒲葵、椰子、油棕、软叶刺葵等棕榈科植物柄腐病,同时可腐生在槟榔、大王棕及椰子等棕榈科植物的死树头及倒干上。浅孔菌属最初是由Berkeley & Curtis等[16]鉴定描述的,原先置于伏革菌科(Corticiaceae s. lat.),因其具有平伏的担子果,不发达、不规则的孔口和受限的子实层的特征[17],Kirk等[18]其归于浅孔菌科(Grammotheleaceae Jülich)。但是Larsson[19]根据其二体系的菌丝系统和对其DNA序列的分析,将浅孔菌属归属于多孔菌科。本研究中采用Larsson的分类,将棕榈浅孔菌置于多孔菌科(Polyporaceae Corda)。Karasiński等[20]描述了棕榈科植物相关的浅孔菌属真菌Grammothele bolivianus Karasiński,其与棕榈浅孔菌的担子果颜色相似,但菌孔和担孢子比其更大。笔者观察到的菌丝系统和担孢子与戴玉成[14]所描述的棕榈浅孔菌[Grammothele fuligo(Berk. & Broome)Ryvarden]特征相符。
  棕榈浅孔菌可生长于单子叶植物腐烂组织上,但主要生长在棕榈科植物上,田间调查时在海南南渡江边生长的佛肚竹(Bambusa ventricosa McClure)上发现此菌也能引起其茎腐病。本研究通过对甘蔗茎段接种,成功诱导出了棕榈浅孔菌的担子果,表明棕榈浅孔菌也可在甘蔗茎上腐生。生物學特性测定表明:棕榈浅孔菌菌丝最适生长条件为30 ℃,黑暗、pH5、麦芽糖、大豆蛋白胨或酵母浸膏。棕榈浅孔菌在海南岛分布广泛,几乎全岛均有分布,虽然它为弱寄生的伤口侵入病原菌,但海南台风多,高温高湿的时间长,台风会对椰子、蒲葵、中东海枣、油棕、软叶刺葵等棕榈科观赏植物造成大量伤口,利于棕榈浅孔菌的侵入,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扩展较快,其柄腐病发生严重,建议生产中发现此病后及时清除病残组织,集中后深埋或烧毁,减少侵染来源。同时对积水的栽培园清沟排水,及时砍除病株枯叶和铲除园内杂草,保持园内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可有效防止柄腐病的发生及扩展。
  参考文献
  [1] 卫兆芬. 棕榈科植物的地理分布[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1995, 3(2): 1-18.
  [2] 黄威廉. 棕榈科植物族属分类及地理分布[J]. 贵州科学, 2012, 30(3): 1-10.
  [3] NW Uhl, J Dransfiled. Genera Palmarum after ten years[J]. General Information, 1983, 2 585: 1-86.
  [4] 覃伟权, 朱 辉. 棕榈科植物病虫鼠害的鉴定与防治[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
  [5] 朱 辉. 油棕茎基腐病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9): 465-469.
  [6] 陈 慧. 椰子茎腐病发生流行及防治[J].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03(9): 3-8.
  [7] Sankaran K V, Bridge P D, Gokulapalan C. Ganoderma diseases of perennial crops in India-an overview[J]. Mycopathologia, 2005, 159: 143-152.   [8] Aderungboye F O. 油棕的病害[J]. 熱带作物译丛, 1979(4): 24-28.
  [9] 李增平, 罗大全, 王友祥, 等. 海南岛槟榔根部及茎部病害调查及病原鉴定[J]. 热带作物学报, 2006, 27(3): 70-76.
  [10] 李增平, 罗大全. 槟榔病虫害田间诊断图谱[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11] 方中达. 植病研究方法[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12] 高秀兵, 李增平, 李晓娜, 等. 橡胶树几种根病的人工接种方法[J]. 热带作物学报, 2010, 31(4): 626-630.
  [13] 程乐乐, 李增平, 蒙汉华. 槟榔茎基腐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测定[J]. 热带作物学报, 2017, 38(1): 119-125.
  [14] 戴玉成, 崔宝凯. 海南大型木生真菌的多样性[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15] Reck, Mateus A. Silveira, Rosa Mara Borges da. Grammothele species from southern Brazil[J]. Mycotaxon, 2009, 109: 361-372.
  [16] Berkeley M J, Curtis M A. Fungi cubenses (Hymenomycetes)[J].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009, 10(45): 280-320.
  [17] Ryvarden L. Genera of Polypores: Nomenclature and taxonomy[J]. Synopsis Fungorum, 1992, 5: 1-363.
  [18] Kirk P M, Cannon P F, Minter D W, et al. Ainsworth and Bisby's dictionary of the fungi.10th Edition[M], CABI Publishing, 2008.
  [19] Larsson K H. Re-thinking the classification of corticioid fungi[J]. Mycological Research, 2007. 111: 1 040-1 063.
  [20] Karasinski, Dariusz. A new species of palm-associated Grammothele (Basidiomycota, Polyporales) from Bolivia[J]. Nova Hedwigia, 2015, 101(1-2): 103-110.
其他文献
摘 要 采用高于穴盘的中转箱作为容器模拟涝渍胁迫环境的方法,研究涝渍胁迫对4种类型20个辣椒品种的形态特征、生物量积累等表型可塑性及壮苗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涝渍胁迫严重抑制了辣椒根系和植株的纵向伸长生长,但是短期涝渍胁迫会促进同化产物向根系的相对积累。本研究通过对各个单项指标与耐涝性关系进行分析,结合观察结果,认为根系耐涝系数和壮苗指标耐涝系数可作为辣椒品种耐涝性的量化评价指标,但是辣椒的耐涝性
期刊
摘 要 bHLH家族作为植物中较大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在真核生物生长发育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芒果果实转录组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出87个bHLH家族蛋白,其中酸性蛋白所占比例较大,大部分为不稳定蛋白,且均为不含信号肽的亲水性蛋白,除CL10714.Contig1为膜结合转录因子外,其余均不含跨膜结构。芒果bHLH蛋白结构域有多个氨基酸位点保守性较高,87个芒果bHLH蛋白中73个(
期刊
摘 要 为选择适宜的香荚兰浸膏萃取条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以固相微萃取样品处理量、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三个条件分析各萃取条件对香荚兰浸膏风味组分、面积及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香荚兰浸膏最佳萃取条件为萃取样品添加量2.0 g、萃取温度80 ℃、萃取时间25 min。最佳条件下香荚兰浸膏鉴定出匹配度90以上的化合物45种,此条件下总化合物面积(×1011)及香兰素面
期刊
摘 要 为了提高茶树机采绿茶杀青品质,以机采鲜叶为原料,比较微波、汽热、电热滚筒和电磁滚筒耦合热风4种杀青方式所制机采绿茶的感官品质、茶叶内含成分、色泽和香气。结果显示:电磁滚筒耦合热风杀青所制绿茶的感官得分(89分)最高,所制干茶的色相值(a/b)相对更绿(p<0.01),酚氨比较低(p<0.05),非酯型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和儿茶素总量也相对较低(p<0.01);电磁滚筒杀青所制绿茶的栗香型成分
期刊
摘 要 以32 年生龄a橡胶树幼树为种植对象,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田间试验,设置3种施氮水平处理(低氮28 g/株、中氮56 g/株和高氮84 g/株),动态监测降雨量、日均气温、成熟叶氮含量、叶绿素含量等指标,各参数进行回归分析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①橡胶树叶片氮含量在周年生长期内整体呈下降趋势;不同施氮水平之间叶片氮含量差异不显著;②叶片叶绿素含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全年呈多峰型曲线波动
期刊
摘 要 利用海南省橡胶树臭根病病株上采集的病根样本,采用菌索组织分离法获得菌落后,进行子实体诱导产生分生孢子,再经单孢分离纯化获得菌株HNDZ001,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形态学特征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该菌株进行鉴定,确定菌株HNDZ001为引起橡胶树臭根病的匐灿球赤壳菌(Sphaerostilbe repens Berk.& Br.)。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菌株HNDZ001在PDA培养基上菌
期刊
摘 要 为提供校园植物学教学和绿化的理论依据,丰富城市绿地规划研究内容,对华侨大学种子植物进行了持续调查,并统计分析了种子植物的特点,结果表明:(1)华侨大学种子植物共有568种,来源于118科和375属。其中,裸子植物9科,15属,21种,被子植物109科,360属,547种。原生植物有398种,外来植物有170种。种子植物以原生种类为主,外来植物为辅,不仅具有观赏特点,同时还具有药用价值,乔木
期刊
摘 要 通过对5个产区咖啡果皮基本成分、脂肪酸和氨基酸组成测定,并对脂肪酸和氨基酸进行营养评价,为咖啡果皮开发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纤维素、蛋白质和总糖是咖啡果皮主要成分,纤维素和总糖含量最高是海南产区分别为18.585%和19.315%,蛋白质含量最高是德宏产区为15.916%,均显著高于其他4个产区。共检出17种氨基酸,色氨酸均未检出,氨基酸含量最高为海南产区样品(7.072%);经氨基酸比
期刊
摘 要 肌动蛋白解聚因子(Actin Depolymerizing Factor,ADF)是一种重要的肌动蛋白结合蛋白。ADF通过参与调控肌动蛋白的装配和解聚在多种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RT-PCR技术从橡胶树胶乳中获得HbADF6基因的cDNA和基因组序列,序列分析显示HbADF6基因的开放阅读框为441 bp,共编码146个氨基酸,基因组序列由2个内含子和3个外显子组成。实时荧光定
期刊
摘 要 运用海南省橡胶种植户的调查数据,考究橡胶树低频刺激割胶技术的扩散过程,运用二元Logit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户使用刺激剂的因素。结果表明:农户选用低频割制的概率非常低,关于刺激割胶技术的信息过剩可能增加了农户甄别难度;增产被认为是刺激剂使用的主要目的,而不是省工,可能导致了低频和刺激作为一体技术的分离;农户对刺激割胶技术持谨慎态度,树龄结构是农户决策是否采纳以及采纳比例的主要因素;村干部身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