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才能较好地开展教学,实现教学目的。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组织探索性自学、提纲式讲解、生活化教学、针对性练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尊重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关键词: 职高语文教学 自主教学 教师主导性 学生主体性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任何课堂都是由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构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占主导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课堂教学气氛必然是沉闷僵化的,“课堂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本,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这是学生和教师共同的劳动”。[1]因此,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学生不只是学习的受体,更是课堂的主人。因为无论是知识经验的获得、智力能力的发展,还是情感意志的培养,都是教师无法包办代替的,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身思考和实践活动来实现、提升。教育理论表明:教师把自己的知识直接告诉学生,以“一言堂”的方式进行教学,会压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2]只有承认和坚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我们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下面谈谈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探索性自学
传统的灌输教学法确实能增加学生的知识,使学生获得一个暂时性的高分,但是却无法锻炼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的能力。“明天的技术需要的不是几百万粗通文墨,只会同步地从事没完没了的非重要性工作的人,它不需要只知盲从,只知机械地服从上级以保住饭碗的人。它需要那种能作出批评判断,能在各种新奇的环境中开拓前进,能在急剧的变化中敏锐地识别各种新关系的人”。[3]毕竟,教师能教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有很多东西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
自学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前提,是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办法和根本途径。学生通过自学这种尝试性活动,可以自行解决学习中一些比较容易的问题。同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发现一些问题,从而引发探索的兴趣、解决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自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适时的引导,只有教师合理引导,学生才不致偏离学习的方向,进行盲目地探索,才能有目的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锻炼思维。教师应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去感知、体会、钻研;去发现、思考、探索,从而真正习得一些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灌输的答案。
以小说《荷花淀》的教学为例。课文景物如诗如画,对话朴素传神,细节精妙隽永,要在45分钟内学好学精文质兼美的文章,不可谓不难。但是如果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预习后广泛讨论,教师适时加以点拨,就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事半而功倍”的效果。如在“商量探夫”时,我让学生通过想象给每个人物配相应的动作,有同学为“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一句配上了:“低着头,红着脸,两手不时地搓衣角”的经典动作,一个忸怩羞涩的新媳妇跃现于课堂之上。分析水生嫂,我创设情景对话来引导学生理解:“你走,我不拦你,咱们一起走。”“我们去打鬼子,你一个女人家去干什么?不行。”“怎么不行,我可以帮你们洗衣服、做饭……”“那也不行。”“不嘛,不嘛,我就是要和你一起去”……一个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的水生嫂被改造成了一个撒娇卖痴、不讲道理的女人,同学们听了不禁哄堂大笑,哪里还需要繁琐的分析呢?
二、提纲式讲解
课堂不只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更是学生表现才智、陶冶情操、提升能力的场所。因为在认知结构上,学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在相同信息的刺激下,产生的心理活动是不同的。对同一个问题,有的学生能够熟练、正确地解答;有的学生却感到困惑,即使教师提示再三,也不知如何作答。如果进行常规讲解的话,教师为了照顾大多数学生,为了赶进度,势必忽视部分同学的特殊需要,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旁观者,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影响他们学习的兴趣。提纲式讲解,则正好给不同类型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教师通过提纲式讲解,把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或悬而未解的问题展示出来,组织讨论,引起学生的共鸣,使他们更易理解,更乐于接受,这样,他们能够从机械被动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变为主动、积极的学习主体。
三、生活化教学
教学过程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成功的课堂教学需要的不是热闹的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现行教材中的很多范文都与学生相隔久远,教学常常“低效高耗,吃力不讨好”,学生理解起来困难,学起来困难、记起来浅薄、考起来糟糕。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内容“走近”学生,帮学生“走进”生活,把生活中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尽可能地使教材“生活化”,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来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项链》,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女同学们,你是否愿意嫁给路瓦栽呢?男同学们,你是否愿意娶玛蒂尔德呢?两问激起千层浪,学生先是目瞪口呆,断而哄堂大笑,接着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大家各执一词,唇枪舌剑。通过课堂上针锋相对的辩论,学生不仅进一步理解了人物,而且深入地欣赏了作品的文学性。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老课文了,以前都是采用传统的评讲式,教师讲得声嘶力竭,学生听得没精打采,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何改变这一落后现象呢?——上“品尝”课。我把这篇课文调整到荔枝大量上市的时候来学,并专门买来两斤荔枝,边吃边学……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教育的技巧在于随机应变。品尝,培养了志趣情操,提高了兴趣,训练了认知能力,何乐而不为?而在后来的练习中,上品尝课的这个班的课文测验平均分比按传统方法学习的班级整整多了十几分。宋代朱熹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化教学,使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更活跃,内涵更丰富,学习的质量也有了质的提升。
四、针对性练习
“语文,是一种工具,提高运用工具的能力必须通过操作的实践,光讲不练是假把戏,听者学不到真本事”。[4]知识积累是学生能力培养的起步,知识不等于能力,能力是“听”不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除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解决一些问题外,大量的问题还要靠学生在课后练习的过程中解决。为了落实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设置多样性、多层次的练习,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要联系社会热点,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热情;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用课堂之石攻他山之玉”,自练、自省,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实践表明,自主教学正确处理了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这种教学法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尊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同时也不忽视教师的主导性,教师是教学目标的直接制定者,也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在学习的具体过程中,学生内化和运用知识,自主、能动地解决问题、完成作业都要受到教师的引导。当然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并不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无论学校的教学大纲编得多么完善,学生在毕业后必然会遇到他们不熟悉的科学上的新发现、新技术。那时候,他们将不得不独立地迅速地弄懂这些新东西并掌握它。只有具有一定品质,有较高发展水平的人,才能更好地应付这种情况”。[5]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才能成长为“具有一定品质,有较高水平的人”,才能成长为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2]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3]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学会生存.
[4]张志公.语文教学论集.
[5]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
关键词: 职高语文教学 自主教学 教师主导性 学生主体性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任何课堂都是由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构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占主导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课堂教学气氛必然是沉闷僵化的,“课堂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本,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这是学生和教师共同的劳动”。[1]因此,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学生不只是学习的受体,更是课堂的主人。因为无论是知识经验的获得、智力能力的发展,还是情感意志的培养,都是教师无法包办代替的,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身思考和实践活动来实现、提升。教育理论表明:教师把自己的知识直接告诉学生,以“一言堂”的方式进行教学,会压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2]只有承认和坚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我们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下面谈谈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探索性自学
传统的灌输教学法确实能增加学生的知识,使学生获得一个暂时性的高分,但是却无法锻炼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的能力。“明天的技术需要的不是几百万粗通文墨,只会同步地从事没完没了的非重要性工作的人,它不需要只知盲从,只知机械地服从上级以保住饭碗的人。它需要那种能作出批评判断,能在各种新奇的环境中开拓前进,能在急剧的变化中敏锐地识别各种新关系的人”。[3]毕竟,教师能教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有很多东西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
自学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前提,是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办法和根本途径。学生通过自学这种尝试性活动,可以自行解决学习中一些比较容易的问题。同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发现一些问题,从而引发探索的兴趣、解决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自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适时的引导,只有教师合理引导,学生才不致偏离学习的方向,进行盲目地探索,才能有目的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锻炼思维。教师应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去感知、体会、钻研;去发现、思考、探索,从而真正习得一些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灌输的答案。
以小说《荷花淀》的教学为例。课文景物如诗如画,对话朴素传神,细节精妙隽永,要在45分钟内学好学精文质兼美的文章,不可谓不难。但是如果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预习后广泛讨论,教师适时加以点拨,就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事半而功倍”的效果。如在“商量探夫”时,我让学生通过想象给每个人物配相应的动作,有同学为“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一句配上了:“低着头,红着脸,两手不时地搓衣角”的经典动作,一个忸怩羞涩的新媳妇跃现于课堂之上。分析水生嫂,我创设情景对话来引导学生理解:“你走,我不拦你,咱们一起走。”“我们去打鬼子,你一个女人家去干什么?不行。”“怎么不行,我可以帮你们洗衣服、做饭……”“那也不行。”“不嘛,不嘛,我就是要和你一起去”……一个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的水生嫂被改造成了一个撒娇卖痴、不讲道理的女人,同学们听了不禁哄堂大笑,哪里还需要繁琐的分析呢?
二、提纲式讲解
课堂不只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更是学生表现才智、陶冶情操、提升能力的场所。因为在认知结构上,学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在相同信息的刺激下,产生的心理活动是不同的。对同一个问题,有的学生能够熟练、正确地解答;有的学生却感到困惑,即使教师提示再三,也不知如何作答。如果进行常规讲解的话,教师为了照顾大多数学生,为了赶进度,势必忽视部分同学的特殊需要,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旁观者,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影响他们学习的兴趣。提纲式讲解,则正好给不同类型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教师通过提纲式讲解,把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或悬而未解的问题展示出来,组织讨论,引起学生的共鸣,使他们更易理解,更乐于接受,这样,他们能够从机械被动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变为主动、积极的学习主体。
三、生活化教学
教学过程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成功的课堂教学需要的不是热闹的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现行教材中的很多范文都与学生相隔久远,教学常常“低效高耗,吃力不讨好”,学生理解起来困难,学起来困难、记起来浅薄、考起来糟糕。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内容“走近”学生,帮学生“走进”生活,把生活中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尽可能地使教材“生活化”,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来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项链》,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女同学们,你是否愿意嫁给路瓦栽呢?男同学们,你是否愿意娶玛蒂尔德呢?两问激起千层浪,学生先是目瞪口呆,断而哄堂大笑,接着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大家各执一词,唇枪舌剑。通过课堂上针锋相对的辩论,学生不仅进一步理解了人物,而且深入地欣赏了作品的文学性。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老课文了,以前都是采用传统的评讲式,教师讲得声嘶力竭,学生听得没精打采,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何改变这一落后现象呢?——上“品尝”课。我把这篇课文调整到荔枝大量上市的时候来学,并专门买来两斤荔枝,边吃边学……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教育的技巧在于随机应变。品尝,培养了志趣情操,提高了兴趣,训练了认知能力,何乐而不为?而在后来的练习中,上品尝课的这个班的课文测验平均分比按传统方法学习的班级整整多了十几分。宋代朱熹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化教学,使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更活跃,内涵更丰富,学习的质量也有了质的提升。
四、针对性练习
“语文,是一种工具,提高运用工具的能力必须通过操作的实践,光讲不练是假把戏,听者学不到真本事”。[4]知识积累是学生能力培养的起步,知识不等于能力,能力是“听”不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除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解决一些问题外,大量的问题还要靠学生在课后练习的过程中解决。为了落实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设置多样性、多层次的练习,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要联系社会热点,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热情;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用课堂之石攻他山之玉”,自练、自省,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实践表明,自主教学正确处理了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这种教学法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尊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同时也不忽视教师的主导性,教师是教学目标的直接制定者,也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在学习的具体过程中,学生内化和运用知识,自主、能动地解决问题、完成作业都要受到教师的引导。当然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并不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无论学校的教学大纲编得多么完善,学生在毕业后必然会遇到他们不熟悉的科学上的新发现、新技术。那时候,他们将不得不独立地迅速地弄懂这些新东西并掌握它。只有具有一定品质,有较高发展水平的人,才能更好地应付这种情况”。[5]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才能成长为“具有一定品质,有较高水平的人”,才能成长为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2]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3]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学会生存.
[4]张志公.语文教学论集.
[5]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