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互信基礎之分析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yilin1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兩岸關係的發展,信任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而信任形成和強化基本上可歸納成三個基本階段:一是在合作的起點上,由於預期合作會有一定的收益,且可以進行一定的損害管控,所以合作成為可能。在這個階段中,合作各方必須展示出一定的善意與誠意,如此可以減少其他合作者的疑慮,使合作能夠順利進行。二是信任鞏固階段,各方逐步互相理解,形成了若干共識,包括共同的思考方式、共同目標以及共同的價值取向等。一旦這種局面形成,各方的行為可預測性增強,信任也會隨之加強。三是延續性信任階段,雙方在合作過程中積累起來的信任和彼此依賴感可以延續到下次合作,而且可以通過一定的傳播網路延伸到其他可能的合作者,故合作所形成的信任可以為以後信任的形成提供基礎,並且可以使信任的範圍擴大。
  這三個階段,都說明兩岸間互信基礎是很重要的,然而,以目前的兩岸現實政治狀況來看,無論是指狹義的互信或是廣義的互信,其事實的基礎都是相當薄弱的,因此形成筆者探討此議題的動機。
  所謂狹義的互信,指的是兩岸執政當局間的彼此信任感,而廣義的互信,則是指兩岸之間,包括執政當局、在野黨、政黨、意見領袖、政治社會團體及人民之間的信任問題;我們常指的兩岸互信基礎薄弱,指的是兩岸執政當局之間在兩岸基本的、原則性的政治立場的共同點、共同基礎與共同的政治追求等,仍存在不同的差異,而兩岸執政當局對於共識部分,包括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等。這些都只是兩岸間政治互信的重要前提,但要進一步需要尋求兩岸政治互信,恐怕除了時間外,更需要的是更多事實的例證與相互溝通的過程。雖然兩岸官方之間或是民間對官方互信基礎有限,但民間彼此互信基礎相對起來則較為容易,透過交流無疑是建立互信的最佳模式。
  一、官方間彼此互信基礎薄
  弱,缺乏政治互信及共識基礎
  在官方交流上,常提及的政治互信是造成一種心理上的秩序,從而滿足了人們心理上的安全需求,也造成了一種事實上的秩序。兩岸政治互信是一種社會建構的現實,倘若兩岸中有任何一方在心理的安全需求上無法滿足,秩序便很難建立,政治互信自然不易形成。
  自國民黨連戰主席訪問大陸,從2005年的連胡會及國共五項遠景,替兩岸關係找出和平發展機遇點,開創了新的基礎,當時雙方的體認與堅持是:1.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謀求台海和平穩定,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維護兩岸同胞利益,是兩黨的共同主張;2促進兩岸同胞的交流與往來,共同發揚中華文化,有助於消弭隔閡,增進互信,累積共識;3是和平與發展是廿一世紀的潮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也符合亞太地區和世界的利益。這五項共識是儘速恢復兩岸談判,共謀人民福祉;並促進終止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定;更希望促進兩岸經濟全面交流,建立兩岸經濟合作交流機制;促進協商臺灣民眾關心的參與國際活動的問題;建立兩黨溝通平臺。因此連胡五項共識可以說是兩岸互信基礎的初步根基。
  二OO八年國民黨執政後,馬英九總統的不統、不獨、不武,替兩岸關係定了調,指出一條清楚的道路,馬英九所謂的三不,指是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台海的現狀,就是不統、不獨、不武,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他個人對“三不政策”的基本解釋是:不統就是在本人的任內跟中共討論有關兩岸統一的問題;不獨就是台灣不會追求法理上的獨立;不武則的是反對使用任何武力來解決台灣問題的方案。馬英九的三不政策論述,其主要的目的在重申維持兩岸和平、分治、交流現狀,最終是要謀求兩岸和平發展,創造最大的共同利益。對於連胡共識,則多次重申是重建兩岸關係的起點,這也就使慢慢形成兩岸間的互信。
  在大陸方面,二OO八年十二月底,國家主席胡錦濤再度發表重要對台政策聲明。胡六點中的第一點是堅持一個中國,結束兩岸政治對立;二是推動兩岸經濟合作,促進共同發展;三是兩岸共同努力弘揚中國文化,加強精神紐帶;四為加強兩岸人員往來,擴大各界交流;五是務實協商,處理台灣的國際活動空間問題;六為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簽署和平協議等等。北京顯然也有意積極把握兩岸間的戰略機遇期,也期待深化兩岸間的互信。
  儘管兩岸官方都有深化互信的意願,但兩岸一遇到實質問題時,政治互信仍是十分脆弱的,舉例來說大陸方面強調“一個中國原則是建立兩岸政治互信基石”的立場,台灣方面亦可同意,然而卻不能深究“一個中國”的內涵。又如台灣方面希望先經後政、政經分離,大陸方面希望政經同步。更難處理的問題是大陸對於中華民國的看法,對於從小習慣於中華民國教育下的台灣民眾而言,確實難以接受中華民國消失的論述,因此中華民國政府是否可被大陸默許為目前仍有效治理台灣的政權?確實值得觀察,但是倘若大陸對於現存的中華民國政權,沒有一套合理論述,恐怕兩岸政治互信的建立,仍不容樂觀。
  台灣方面希望,中國大陸只強調“一中原則”下談撤飛彈,無法獲得台灣人民認同;若對岸願意在“九二共識”基礎上主動撤彈,將會是促進兩岸關係的重要一步。馬英九期許兩岸能以“正視現實、累積互信、求同存異、續創雙贏”為方針,繼續推動兩岸關係;而陸委會則重申,兩岸協商應循先經後政、先急後緩、先易後難的原則推動,目前應以經貿往來及交流秩序維繫的相關議題為優先,以便在此過程中為兩岸互信奠定基礎。兩岸並透過協商、對話與交流,建構和平、穩定與繁榮的兩岸關係,是馬政府大陸政策一貫的核心思維與目標;同時呼籲大陸放棄對台武力威脅及解除飛彈部署,這也是馬政府長期以來堅定的立場,未來仍將持續向大陸方面表達。
  馬政府的主要論點就是根據“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基礎方有對話的空間,但由於兩岸對於“一個中國”的內涵定義不同,故在敏感問題上涉及到一中問題,確實難以接受且頗難處理;回歸到建立政治互信中的一個根本問題,便是“一個中國”的內涵問題及大陸如何看待中華民國等問題,大陸方面也必須謹慎處理,涉及到敏感問題,須經審慎研議後,方能夠有所回應。
  對於兩岸當局缺乏共識,目前兩岸當局只能循序漸進,盡量創造有利條件,大陸方面更要能夠理解台灣必須要受到民眾選票的制約及民意機關嚴格監督和參與的事實,或許未來才能樂觀以待,如何累積台灣人民對大陸的信任,才是促進兩岸和平,提前建立互信機制,方為最有效的具體作法。   二、民間對於對岸當局缺乏
  制度及友善認同的基礎
  無論是兩岸任何一邊,對於對岸的制度及生活型態或許都缺乏認同。台灣方面認為大陸不夠民主、自由、人權、法制、道德及生活習慣不佳、食品安全及公共道德缺乏;大陸方面認為台灣是假民主真民粹、自由而無秩序、做事無效率、島國夜郎心態、缺乏國家民族觀、不夠大器等,或許雙方這些看法都不無道理,但也就造成民間對於對方當局缺乏制度及認同的基礎,造成民眾對於對方政權的疏離感及敵視感。
  根據聯合報在二O一二年九月二十三日所公佈的《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有五成五民眾對大陸的政府整體印象不好,二成八民眾對大陸政府有好印象,民眾對大陸政府印象欠佳的理由,不提示選項前提下,仍以批評大陸專制極權及強勢霸道占多數,比率各占一成九及一成四;其他負面印象包括不民主、貪腐、獨裁、狡詐、虛偽、善變等;民眾肯定大陸政府是一個有效率、經濟實力強、較過往民主、領導能力強和文明進步的政府,但比率都不超過百分之二;從這些民調顯示,台灣民眾對大陸政府的看法,十足是影響兩岸互信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民間彼此透過交流,
  創造互信及加深感情
  根據上述台灣民眾對於大陸人民的負面觀感仍高於正面觀感,有三成七對大陸民眾有好感;民眾對於大陸人民的觀感,雖然也是偏負面印象居多,且比率由去年的四成五增加到四成八,不過,好評仍優於對大陸政府的觀感;台灣民眾為何對大陸民眾持負面觀感?不提示選項前提下,以水準待提升比率最高,佔二成五,其他負面印象還包括強悍霸道、惟利是圖、高傲自大及暴發戶行徑等;好印象部分,有民眾稱許大陸人民和善、積極、率直豪爽、有同胞愛等,惟比率也都不超過百分之二。調查也發現,台灣人看大陸雖以負面印象居多,但進一步分析顯示,兩岸實質交流提供了印象改觀的機會。因此若要加深兩岸民間互信及增進好感,恐怕實質交流將是有效做法之一。
  這些民間自然交流,也可體現在觀光人數上,都使得兩岸彼此漸漸相互瞭解,產生一定程度的溝通及交往,自然也有助於民眾間的信任基礎,當然民眾間的交流並無法立即改變兩岸現狀,並且透過民間交流往往也沒有達到應有的實益,筆者認為其主要的原因,包括(1)台灣民眾安全感受到威脅(2)尊榮感受到傷害(3)台灣認同感日漸深化(4)挫折感與日俱增(5)焦慮感各處皆有(6)恐懼感持續存在(7)失望感伴隨而生(8)距離感並未消除等,這八項因素,使台灣民眾對於大陸的讓利及民間的經濟活動,似乎並沒有具體呈現出對於兩岸關係呈現正向的發展。因此,兩岸民間仍要持續不斷地交流、交往溝通,以創造互信,並增進中華民族間的感情。
  四、對話、交流與政策
  作為是增進互信的不二法門
  (一)兩岸官方間互信基礎,需憑藉時間及善意溝通對話
  兩岸官方由於主權及政治上的爭議,特別是在政治定位上的差異往往使得官方互信基礎的建立並不容易,即使有各式各樣的對話及溝通管道,但也難以達成共識,致使雙方在諸如文化協議、和平協議等遲遲無法開展,這並非兩岸當局的錯,也不應該怪罪任何一方,畢竟兩岸分隔分離久了、歷史、制度、文化、經濟、社會、教育、思想、價值等也都有所差異,恐怕時間是消除障礙、增進共識的唯一方式;而溝通對話及不強人所難,則是維繫兩岸對話溝通、增進善意的有效對策。
  兩岸之間的政治互信是發展兩岸關係最重要的前提,不過,互信必須全面建立,更需要時間來培養互信,雙方都應該盡量創造有利條件,唯有增進兩岸政治互信,才能持續與深化兩岸和平發展,開啟政治對話空間,但目前兩岸仍是時機未到,其原因是兩岸民眾尚無法全面瞭解兩岸究竟有哪些方面無法“求同存異”、“擱置爭議”,以致無法消除破壞兩岸政治互信的障礙。
  (二)兩岸民間對於對岸當局信任基礎不足,需憑藉瞭解及政策作為
  兩岸民間對於對岸當局的互信不足,主要來自於制度的差異及媒體的不正確宣傳;再加上對於對岸當局的治理方式缺乏信任,對於現行生活模式擔心受到破壞,因此缺乏信任是必然的;唯有透過正確充分的瞭解,彼此換位思考及政策作為,方能改善此情況。
  (三)兩岸民間彼此互信基礎及好感度低,需憑藉交流及認同
  兩岸民間之互信基礎相對起來較為容易,交流是較為可行的,然而交流未必會帶來正面效果也不可不慎;首先加深基層民眾對於兩岸政治互信的確信,使其認為未來的發展在於民間,民間通官方則行互信基礎水到渠成,當然雙方民眾都不宜有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
  總之,兩岸互信基礎的建立非一朝一夕,對話與交流是增進互信的不二法門;當然改善互信不足,必須區別分開對待;.就兩岸當局彼此間缺乏互信,此牽動的層面較大,也非個人所能解決;.就民間對於對岸當局缺乏制度及友善認同,恐怕也非一時半刻所能改善及解決,需要靠瞭解及具體的政策作為;比較可行之道,恐怕還是在於兩岸民間主動進行交流來創造互信及加深感情,一方面較為容易可行;另一方面這才是長久根本增進雙方互信紮紮實實的功夫,透過本文探討期望能提供一些思考的空間,以有助於增進兩岸互信基礎。
  (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大陸所助理教授、北京大學法學博士)
其他文献
澳门特区政府以“推进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定位为发展目标,由於澳门人多交通拥挤,公交巴士霸座、不让座现象屡见不鲜,显然当前社会需全面提高精神文明道德风尚。
期刊
上月26日至28日在伦敦奥运会勇夺金牌运动员代表团一行70人旋风式来澳门交流访问,受到全城市民热烈欢迎。特区政府26日在东亚运动会体育馆举行隆重的欢迎晚宴,行政长官崔世安、全国政协副主席何厚铧、中联办主任白志健等有关领导出席当晚的晚宴,特首崔世安向代表团颁发1020万港币支票给为国争光的运动员予以鼓励支持,并表示金牌运动员代表团的来访,有助进一步推动澳门体育事业的发展。  对於今届伦敦奥运国家队获
期刊
据澳门统计暨普查局资料显示,今年首两季住宅成交量约7,899宗,其中第二季占5,555宗,比首季急升1.4倍。回顾去年初政府推出特别印花税政策,导致整个市场成交量由每月二三千宗成交跌至六百多宗, 但自今年初本地楼市再度活跃起来, 仅第一季本澳住宅陆续跑出吓人升幅,上升达15-40%, 价格上升差额以数十至百万计。至今年七月,本澳总体楼价创下每平方米为62137元澳门币的历史新高,按月升5.36%,
期刊
今日論“文化興國”,主軸是如何型塑與打造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其重點在於如何提高國民素質,並讓中國的文化產業走向世界。而在這兩方面,毋庸置疑,日本仍是最佳的良師。  2011年3月日本東北地區發生史上最強烈的地震和浪高15米的海嘯後,世人透過電視畫面看到的災民不是呼天搶地、不是紛紛去搶救災物資,更不是趁災搶劫,而是處變不驚、秩序井然地面對瞬間來臨的天災。災難中日本人所自然表露出的自我管理能力,連近
期刊
要概括一個民族的精神氣質,會不可避免地要招致大量異見,但是把對官位的崇拜作為我們民族一個持久的精神特徵,應該是不會有太大分歧的。它貫穿於我們的歷史中,也滲透於我們的現實中,我們太熟悉它了,它就在我們中間。它死死地糾纏著我們,控制著我們的頭腦。  在人類情感中,崇拜與鄙夷、恐懼一樣,是一種自然產生的心理現象,英雄崇拜更是一種健康向上的有益情感。每個人的心目中都可能有自己推崇的英雄。人們之所以為自己的
期刊
爲加强特区政府与立法会之间的良性互动,提升施政透明度,按照惯例,澳门特区行政长官每年会亲赴立法会,出席三次答问大会。8月10日,是行政长官今年第二度列席立法会全体会议,就政府施政、社会及民生等问题回答议员提问。据悉,在当日的会上共计27名议员向特首提问,问题涉及社会近期关注的政府事务及社会民生等领域。  从答问大会的现场情况看,议员们的问题依旧犀利,特首的回答也越发稳健,事涉议题也越来越亲民。根据
期刊
在澳门,资源的短缺更加突显了利益的冲突性。加之澳门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资本主义社会,不仅居民的国籍、文化等多元,利益更是日趋多元。利益诉求日趋多元正是澳门近年来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真实生动写照。  根据《澳门基本法》的规定,特区政府负责向立法会提出法案。如何确保政府所提法案的科学性,是特区政府开展依法施政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  正视利益主体多元  利益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社会现象
期刊
来自世界五大洲57个国家主要华文媒体的社长总编以及两岸四地专家学者约380余位共聚澳门,出席澳门月刊举办的为期三天的推广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系列活动。其中125位媒体代表,他们在紧锣密鼓的行程中了解澳门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并将眼中的澳门推广给自己所在的国家和地区的读者和观众。  规模最大的国际媒体交流盛会  2012年8月11日的澳门,艳阳高照,南国大地的空气里洋溢着一股绵甜的芳香。位於新口岸区的澳
期刊
在《澳门月刊》精心筹划的“推广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系列活动举办期间,我们除了亲历颁授“澳门优秀社会服务奖”、聆听“推广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论坛”专家宏论、庆祝《澳门月刊》创刊19周年等喜事以外,还喜逢“澳门世界华人传媒联谊会”隆重成立。兴奋之余,不免心潮起伏,感慨系之。  此时此地,我愿用四个“有”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第一,有缘分。  来自世界五大洲的57家华文媒体负责人欢聚澳门,这本身就
期刊
一国两制下的澳门,创造出具有澳门特色的澳门城市特点,吸引大中华地区游客的驻足与称羡。澳门的观光业有目共睹,一个资本主义色彩浓厚的澳门,在社会主义理论的引导下,减少了两制的冲突,加速了澳门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根据2011年底资料显示,入境澳门的旅客已近三千万人次左右,连带影响及带动澳门观光业、酒店业、餐饮业及各项服务业等,使澳门的观光业发展前景看涨。再加上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明确定位,使得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