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豫:放过自己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iveh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受访者提供

无比坚定,极端无趣


  鲁豫的新书像是对关于她的网络梗的回应,《还是要相信》。听着有点鸡汤,但放在被卷无止境的工作、防不胜防的恋人和跌了又跌的基金填满生活的今天,这碗鸡汤变得恰到好处,咸淡适宜,让人能在她推崇的随遇而安的人生哲学里歇一歇。
  结识超过20年的好友、演员柯蓝说她生活马虎,在家里懒散起来,微信运动一天不会超过10步。她近乎自闭地生活,不养狗不撸猫不种花,也不会做饭及收拾房间,生活日常就是看书看剧。
  出了家门,她也在工作之外尽力和世界保持距离。不开微博,去电影院看电影永远坐在最后一排。尽量不化妆,夏天永远是长长短短的牛仔裤搭配不同的T恤,裙子大概只穿了两三回,身上一点配饰也没有,以至于有不明就里的人见她这般素朴,怀疑是在修行。
  生活寡淡,不会冲浪滑雪跳伞打高尔夫,也不鼓吹多么享受独居生活,少了插花烤蛋糕练瑜伽,日子还是照样能过。她在书里说:“我有点天真,没有按着大多数人的步伐走,有些自己的坚持。偶尔高兴,觉得还行,情绪低落时也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凄惨无比,但事后扬头出门又是一条好汉,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了。”
  3月18日的新书发布会上,到场的杨澜说,看完这本书,能获得一种坦然做自己的宽慰感,“多大点事儿啊,不必特别努力地被迫满足别人的期待,我也可以这样活,安心自在做自己,不要被别人掌控。”她羡慕鲁豫的少女心,新书封面照片,仍然眼里有光,“特别像大学生”;也羡慕她的佛系,永远让自己处于主流的边缘,“别人都风风火火做直播,她却能安心在窝里趴着。”
  但在大众视野里,这份“坚定的自我认同”更多时候呈现出来的似乎是包袱过重的紧绷——不轻易更换发型,按粒吃饭、注重形象的主持人,能跟洒脱扯上什么关系呢。她承认自己自控力超强、韧劲十足,但“不知是该绝望还是骄傲”,她百分之百地确定,“我是那种无比坚定、可能也是极端无趣的人。”
  她也想过冲动一把,过另一种人生,看完《女作家与谋杀案》想去住缅因州海边的小房子;看完《骇人命案事件簿》觉得英国乡村的路边也不错;到了《孤独的美食家》,又心生搬进东京公寓的想法,甚至连出门是要骑车还是坐地铁都有了规划。
  幻想维持不了太久。“在缅因州海边宁静的小渔村骑车,车筐里放一捧鲜花水果的日子,能坚持几天呢?锁上自行车,把鲜花水果拿进房门之后,我该如何打发时光,做什么?”她想起大学时上外教课,老师要求用“hanging around and doing nothing(无所事事)”造句,全班异口同声:“We are not good at hanging around and doing nothing(我们不擅长无所事事)。”

“谁的人生不是一堆麻烦,不过是相互取暖”


  谈及年龄,她没有过来人的沾沾自喜,也不美化变老的过程,“没有皱纹肯定是更好的”,她坦诚地告诉年轻人,该有的焦虑依然会有,“但是你要明白,不同的年龄你的确会遇到不同的事,风光真的是不一样。”
  如今年过50的鲁豫,开始接受“有所怠,有所憾”才是人生常态,能够光明正大地无所事事,懂得放过别人也放过自己。以前,被问到“要是看见恋人点赞他人朋友圈却不回微信,你会怎么办”,眼里揉不得沙子的魯豫回一句:“去死吧!”现在设想同样的场景,她依然会不爽,但马上一笑置之,明白要给对方空间和信任,也要对自己有自信;面对邻居阿姨每次见面时都要问“什么时候要孩子”的关切与催促,不再尴尬地回以礼貌的微笑,宁愿不得体地当场翻脸,也要让自己畅快。
  “对我今天的样子,我谈不上有多喜欢,但已经接受。当然,我还没有与生活、与自己和解,但心里已不再那么慌张。因为曾经发生的一切,无论多糟多傻,都把我带到了今天。”逐渐释怀,婚姻破灭不可耻,独身不可耻。在珠海看着为格力员工新建的宿舍,她问董明珠,单身的员工为什么不能分房子,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家。
  她不是坚定的独身主义者,相反,对爱情,她依然抱持着不加遮掩的期盼。逛街时,看见只买一条毛巾的闺蜜,她会忍不住用脏话数落对方:你生活中就不给自己和别人留一点可能性是吧!“多买一条毛巾,承认一个人的生活没有那么自给自足、怡然自得,有时也会惶恐、怅然若失,那么,就有摆脱独居生活的可能性。”
  这些经历被写进新书,作为这两年来她对读者、观众问题的回应。前来请教的多是身陷情感困惑的年轻女性,“这些问题,倘若她们不问,我也不会去想。恋爱是要去经历的,纸上谈兵没什么用,别人的鼓励和参与也要警惕。”
  鲁豫并不好为人师,“哪有什么解决方案,谁的人生不是一堆麻烦?所有麻烦、痛苦,除了死等时间给出答案,哪有其他的办法呢?那些来信不过是絮絮叨叨地说,我的回信也不过是絮絮叨叨的陪伴,相互取暖而已。”

享受生活中放慢的电影镜头


  分析自身经历后提出的建议总比空讲大道理来得有诚意,许多读者与跟她相交较浅的陈铭都有一样的观感:以前看鲁豫,总觉得散发着淡淡的疏离,如今在书里感受到了真实的人。原本就亲近的杨澜则喜欢书里的大白话和烟火气,为姐妹大方写出“如果恋爱,我肯定是个重色轻友的人”而拍手叫好。
2021年3月18日,PAGEONE北京坊店,鲁豫新书《还是要相信》首发式
  “我在文字当中比生活当中勇敢些。”鲁豫回应道,“在生活当中你未必把心敞开那么多,讲话的时候,瞬间很多的规矩不自然地就起来了。”
  很长一段时间,鲁豫都活得比较拧巴。作为游客,她希望能像某个在纽约街头被激怒后的本地人,声色俱厉大喝一声“I’m walking here!”但不敢;面对伴侣,她没吵过架,没扔过东西。唯一一次,在酒店房间忿忿地扔了手机,结果地毯太厚,声音都没听到,一个人尴尬地发了会儿呆,又默默捡起。心里对自己失望至极,“为什么本能地扔到地毯上,而不是墙上、镜子上、窗户上,我的天性是有多压抑啊。”
  关于她为人拘谨的传言,说得最多的便是她每次吃饭,都克制米饭的粒数,5粒、7粒、9粒,各式版本她都有耳闻。有一回,在书店排队结账时,更是亲耳听见前面的两名顾客聊起关于减肥的话题,说鲁豫一天只吃三粒米,一餐一粒!她戴着口罩,想到刷卡时签名将被售货员认出的尴尬,犹豫着将信用卡又塞了回去,微信支付也不利索,只好叫附近的同事来付钱。她在发布会上讲完这段经历,杨澜说,你要不趁今天澄清一下,到底是不是只吃几粒。还没等她开口,柯蓝在一旁拆台,“二十多年前,你就说,我们一定要瘦!永远吃饭的时候就吃上面几颗米!”
  北京坊的Page One书店里,台上三位老友回忆过去,有说有笑,但在面对“你愿不愿意回到20岁”的问题时,都不假思索地摇头。饱满的苹果肌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杨澜说,“那时候多惨,多么焦虑和困惑,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鲁豫也同意时间的魔力,“今天的事,以后看什么都不是事。”她再一次引用纪录片《女爵印象》里四位平均年龄超过80岁的女明星在谈到最想对年轻时的自己说什么時玛吉·史密斯(Maggie Smith)的回答,“When in doubt,don’t(不要怀疑)。”她希望自己能早些明白这一点,年轻时她一直嫌弃自己的圆脸,暗自觉得没有当时已经很红的杨澜好看,过了许多年才发现,“圆脸挺好的,特别可爱。”
  从事人物采访近20年,她尤为好奇戴安娜、三毛、张爱玲、山口百惠这些传奇女性的跌宕人生,发布会当晚,也兴奋地和大家分享刚刚在书架上随手翻到的一本关于贝当古(女政治家,曾任哥伦比亚总统候选人,被绑架六年才获救)的自传,“人生这么戏剧性,是我们所无法想象的。”
  但与此同时,她也能逐渐接受自己相对来说非常平淡的生活,且感知到其中的意义。疫情后期,一位生活在巴黎的危地马拉作家爱德华·阿尔丰受《纽约书评》邀请写的疫情日记十分打动她,作家写道,“哪怕巴黎的疫情最糟糕,所有的药店都关门,口罩也买不到,消毒水也买不到,但是我相信在凌晨4点一定会有面包师在烤面包,也一定会有人在面包刚出炉的时候把法棍夹在胳膊底下掰一口。”
  这段话让鲁豫明白了生活的原动力。疫情期间在家隔离,她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异常缓慢沉静,朋友圈也不再活色生香。生活像是被放慢的电影镜头,一切从前忽略的琐事都被放大。她照常待在家里看书看电影,唯一的变化是工作比以前少了,终于能腾出时间自己下楼收快递、取外卖。有一回外卖的面包送错了,鲁豫回拨电话,对方吼道,“谁让你刚刚不接电话的”,她一时委屈,“我不是得干活吗。”
  “那怎么办?”
  “我能怎么办?”
  “这种对话很扯,但我现在很喜欢这些东西,它是生活当中特别真实的存在。”疫情期间,这些无关紧要的生活细节与人际交往在她眼中无比可贵。从小,老师常在评语中建议她要加强群众关系。长大后她明白,“人慢慢长大,都是从散养状态变成圈养,慢慢接受驯化,接受你要融入社会主流,接受某种规矩。我愿意融入主流,但在主流当中我仍然保持自己小小的空间,这是我一直的状态,可能是很多人的那种状态——每个人参与生活的方式是不同的。有的人负责讲话,有的人负责微笑倾听,我是这个样子,也做不成别人。”
其他文献
到阿那亚戏剧节的第二晚,我们看了一场在卡车上表演的伪变装秀。  一位着裙装、蹬高跟、戴卷发、涂口红的男士招揽我们进来。“要酒吗?”他边问边打开冰柜、举起开瓶器,指着二维码说,可以打赏任意金额。我们在沙地坐下,五位变装演员渐次登场。一位假扮法国贵妇,扇扇子,讲中文混合着蹩脚法语的脱口秀;一位戴着夸张的假胸,跳脱衣舞,跳着跳着把假胸甩了出来;还有一位扮成白雪公主的后母,脸抹全黑,硬拉几个路人上去陪ta
具有人类特征的机器人早在古代希腊就已存在?有关它们的描述纯属虚构吗?难道它们是现代人类黎明时分所发生的一些事件的遥远共鸣吗?切勿仓促做出结论。相反,应当从回顾历史的角度来审视这些古代的神话。  有传说称,古希腊的火神赫菲斯托斯通过金属加工和手工工艺,“铸造”了24个铜三角架,它们凭借“金色的轮子”四处走动,宛如自我驱动的装置。这些装置据称被赫菲斯托斯用来服侍前来探望他的上帝。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
乔治·帕克。图/Michael Lionstar  最近四五十年的美国故事,讲着讲着似乎就成了美国梦碎的伤痕文学。这不同于马克·吐温“镀金时代”或是菲茨杰拉德“爵士时代”的伤痕——那时的小人物总是与权力、名望、财富的欲望缠斗,爬升跌落。晚期资本主义不再批量制造个人英雄主义式的膨胀、狂喜与幻灭,相反,今天的美国经历了颓丧的降调。在美国南方农村或是锈带小镇,在有色人种、底层白人或中产阶级的叙事里,寻常
1月26日,行人在武汉楚河汉街上行走图/ 新华社记者 熊琦  今年1月底以来,受“封城”、“交通管制”、“人员管控”、“延缓复工”等抗疫举措的影响,全国千万中小微企业无不经历着一场生死历练。所有企业都在盘算着同一道数学题——我们的现金流还能撑多久?  面对疫情,当前中小微企业的生存状态如何?它们该如何缓解压力和自救?我们找到了五位来自不同行业的中小微企业主,他们分别来自餐饮业、旅游业、制造业、健身
伊恩·霍姆不是那种誉满全球的男演员。只有提及他的作品和角色,人们才会想起那张圆润的笑眯眯的脸。6月19日晚,伊恩·霍姆去世,享年88岁。  他的经纪人在声明中表达了悲痛之情:“他有魅力,善良,才华横溢,我们会非常想念他。”伊恩·霍姆的最后一次“露面”是在妻子苏菲的社交账号中。他坐在蓝绿色的沙发里,只露出了一小截背影。天气晴好,花园里鲜花茂盛,好友相伴的场景看起来其乐融融。伊恩·霍姆( 1931-2
1905年,法国的一位外科医师曾尝试将兔肾移植片移植到肾功能衰竭患者的身上,虽然这个病人仅存活两周,但这位医生的尝试却为世人提供了一条器官移植的新思路。同种移植之外,异种移植首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然而,之后的研究不断表明,异种间的器官移植将会产生强烈的免疫排斥反应,轻则器官受损,重则器官功能丧失致人死亡。直到2002年,这个被称为异种移植上的最大难题才被宣告破解。美国《科学》杂志发布了当年的
第92届奥斯卡落幕,韩国导演奉俊昊的《寄生虫》成为本届最大赢家——斩获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国际影片、最佳原创剧本四项大奖,是奥斯卡有史以来首获最佳影片的非英语电影。《寄生虫》在世界影坛屡获殊荣,离不开30年来韩国电影的自由开花、不断进步。同时,也说明电影中所呈现的阶级问题,已然成为全球艺术的一个重要母题。  影片似乎是对影史经典《大都会》(1927)的一种致敬——通过地下与地上的空间区隔,隐
据外媒报道,印度北部旁遮普邦有位15岁男孩卡尔拉,其身体有着惊人的柔韧性,被人们稱为“橡胶男孩”。他的头部可以旋转180度,胳膊可以转动360度,还能将双手从背后穿过头顶拿到前面来。卡尔拉的身体柔韧性极好,动作十分灵活,一些招牌动作让人看了不禁感到震惊。他的招牌动作包括:向后弯曲腿一直到肩膀,头旋转180度面向后面,胳膊旋转360度,以及将双手从背后穿过头顶拿到前面等。因为柔韧性好,卡尔拉表示,他
1952年,一群科学家想聚在一起严肃地探讨飞碟也许是星际间的宇宙飞船这一观点的可能性。实际上,在1951年夏天重新整顿“怨恨”计划时,就提到要聚在一起讨论,因为章程中说过,我们将是唯一可能发现真相的科学家。一些人先前参与过飞碟项目,他们先是宣称飞碟为宇宙飞船,之后,突然改变立场,认为整个飞碟事件就是一个莫大的笑话。这两种说法使美国空军陷入困境。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一开始我们就意识到,在美国
恼人的电梯  概率论作为数学的一个分支,经常出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都是根据直觉或常识对可能性做出粗略判断。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是很可靠的。然而,在许多问题上,事实上的可能性与人们的想象却又相差很远,有的甚至会使人感到吃惊。  物理学家乔治·伽侔曾经在一座七层的楼里工作,经常需要从他二楼的办公室到六楼的一间办公室去。也许有点奇怪,在等电梯的时候,他希望电梯正在往上来,而实际上电梯几乎总是在由上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