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的家庭结构

来源 :世界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s1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家都知道北美电影市场竞争有多激烈,能进入票房TOP10是很不容易的事,纯外国制作的电影就尤其如此。但近日北美票房TOP10中竟一度有两部纯印度影片——《摔跤吧爸爸》和《巴霍巴利王.下-终结》,成绩十分可观。
  一位本地中文电台专播娱乐节目的朋友称,印度电影在北美乃至世界的票房都不错,因为“北美印度人都是一大家子一大家子来看电影的”。
  “一大家子文化”
  的确,我在非洲、在北美接触过许多印度人,他们都是“一大家子”的。
  记得当初在贝宁经商时,许多客户都是印度人,因此和印度商会走得很近。有一次,几位印度商会的朋友登门拜访,为他们的子弟学校募捐,并表示“下次你们中国子弟学校募捐我们也会帮忙”,我苦笑一声——在贝宁经商的华人不是光棍男、便是光棍女,要么两地分居或恋爱无门,连家属都没有,又哪里需要什么子弟学校?
  听我这么一说,几位印度朋友纷纷表示“不理解你们中国人”,因为他们可以走到天涯海角,但“一定要一大家子一起”。后来和他们熟了,发现果然如此,稍有实力的印度商人(甚至他们的高级伙计)都是拖家带口的,而且子女往往特别多,租房都要特意选择房间较多的那种,子弟学校是必然要办的,老师有的是家属中曾任过教,有些则是就地聘请(许多是印度裔),甚至还见过专门从印度国内聘请的——“几家子凑凑就够了”。
  和不少印度朋友聊过,对这种“一大家子文化”,他们的感情是复杂的:一方面,这种模式让很多看似混乱的地方“不至于乱到家”,而且对净化基层社会氛围、家庭成员间互帮互助,落实一些行政体系内的政策(比如前几年印度首次进行身份证登记和发放,如果没有“一大家子文化”的助力,恐怕就难以完成);另一方面,“一大家子文化”又让许多陈规陋习得以保留和发酵。笔者儿子的一位同学是印度-华裔混血儿,我曾到他们家做客,和同学母亲(香港裔华人)谈及此事,她表示“那边一大家子歧视妇女的风气太厉害,我是不敢再去印度婆家住了”。
  男女有别
  这位同学家长对印度家庭中歧视妇女的风气心有芥蒂,其实她的先生是在美国出生的,是个受过高等教育、乐呵呵的好好先生,甚至参加过几次呼吁尊重妇女权益的签名联署,但这位好好先生也坦言,传统的印度家庭,男性的地位“在九天之上”,而女性则“在九地之下”。
  《奔跑吧爸爸》里的这位爸爸对女儿们态度严厉但有分寸,即便如此,一些重视女权的朋友仍不免觉得“有些过分”,但在印度本土的许多家庭里,女性的地位要低得多:在农村,相当多男性是不做任何家务活的,这些都会交给妻子们和“长大”的女儿们(这个“长大”经常只意味着十一二岁),在非洲时一位印度来的老师告诉我,如今印度政府在普及中小学教育方面比过去功夫下得多,情况已有很大好转,但即便如此,“倘若某个村子或大家族仍有孩子失学,那这个孩子多半是女孩”。
  很多了解一些印度风俗的人,都听说过“女孩因凑不齐嫁妆被娘家烧死”的悲惨故事,如今时代在进步,“嫁妆不够被烧死”的事已较少听到,但“嫁妆风俗”依然根深蒂固,女孩出嫁时倘若嫁妆欠丰厚,婚后会在新的家庭“抬不起头来”。
  曾有一位印度朋友在我向她询问“为什么你们印度电影电视里的情节就是整天唱歌跳舞谈恋爱”,她表示“印度人天生喜欢歌舞,至于恋爱,正因为现实中很多年轻人没有机会自由恋爱,他们才会对电影中的恋爱情节如此着迷”。
  许多印度朋友都表示,即便在许多大城市,多数印度人的婚姻也是通过亲戚和媒人来介绍的。虽然从法律上,印度已废除了种姓制度,但实际上在家庭中这种种姓观念往往根深蒂固,且印度的种姓并非我们所熟知的“四等五级”,而是大种姓套小种姓,非常繁琐复杂,很多爱情悲剧,都是一对青年男女两情相悦,却分属不同种姓,结果“棒打鸳鸯两离分”。
  当然,毕竟时代变了,在很多大城市的中产社区,这种情况有了很大改善。我曾认识的一位印度朋友来自号称“印度硅谷”班加罗尔,据他介绍,当地许多在IT业发展的年轻人,就不太受这些陈规旧律的束缚,“想怎样就怎样”,家里也甚为开通,而另一位朋友则坦言“恋爱受干预大不了移民么”。   “两个印度”
  這些表现得很洒脱的印度朋友,大多来自所谓“两个印度”中更富裕、更高文化的那一个。
  所谓“两个印度”的说法源自有人将拥有13亿人口的印度形容为两个国家:1亿城市精英,和12亿城市及农村赤贫。这“两个国家”在很多层面上并不交集:经济上,印度经济已持续多年高速发展,但城乡就业率停滞不前,都市贫民窟和广大农村贫困依旧,受教育率也停滞不前;政治上,印度号称全球最大民主国家,努力争取国际言论空间,但这样一个国家却依旧维持着古老的种姓制度,仍然有成千上万的贱民,从事着世代从事的“低贱工作”,除极个别外永世不得翻身。
  印度虽然经过长期发展,一跃成为南亚大国和“金砖”之一,但经济增长并未能给国内大多数人带来福音,号称新兴大国的印度,文盲率甚至高于许多非洲贫困国家,并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赤贫人口,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在国大党长期治理下,印度行政效率低下,官僚主义和贪腐盛行,国内治安环境恶化,基础设施落后,原本兴致勃勃涌入的外商、外资,又被朝令夕改的政策和低下的行政效率吓跑。
  正是这种“两个印度”的反差,让所谓“印度式家庭”也变得两极分化:有人说“印度家庭厨房里弥漫着咖喱味,不关门别人就无法走近,没有厕所,就算有也是简陋蹲坑,旁边有个飘着水舀子的塑料桶,是用来便后洗手的——因为没有手纸”;也有人说“印度家庭整洁明亮,厨房和欧美一样是开放式的,厕所用抽水马桶,虽然的确不用手纸,但装备了非常精致的洁身器”。这两个“印度式家庭”哪个是真实的?答案是“都是真实的”,只是前者是“草根印度”的家庭,而后者是“精英印度”的。
  传统上,印度家庭普遍存在宿命意识和来世思想,认为自己的贫穷和不公正待遇是“上辈子没修好”,只有“忍耐、苦修”才能在下辈子结束这种苦难的命运。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尤其一些“明星城市”的快速发展、膨胀,让原本畛域分明的“两个印度”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交集,大都市里贫民窟和豪华社区的全压交互,令印度出现越来越多“靠近精英家庭居住的草根家庭”,而教育的普及和社会意识的觉醒,则让年轻一代的草根家庭成员不再满足于“下辈子投胎精英家庭”——他们觉得有些梦想这辈子就能实现,当然,要靠自己的斗争和努力。
  这种情结体现在印度电影里,就是著名的“班加罗尔节奏”——更自信、更现代化,家庭不再那么大,靠努力就能改变命运,而《摔跤吧爸爸》虽然切入点不同,却同样表现了一个“中等”印度家庭靠奋斗、拼搏改变生活的“鸡汤类励志”故事,没有神迹、没有婚姻交换,更没有实在不能自圆其说时从天而降的冗长歌舞,这类“新型印度电影”的出现和流行,或许揭示了一个新时代即将在印度开始。
  “两个印度”的交错也催生了另一种情结:反精英主义。
  在这派“草根印度”家族成员看来,正是“精英印度”让他们的生活如此窘迫和绝望,而要改变这一法则,靠努力、奋斗都不现实,只有让“精英印度”消失才行。这些人中的一部分将选票投给低种姓的莫迪,和主张民粹主义的印度人民党,而另一部分则对“种姓虽低却不再贫穷”的莫迪等新贵也不信任,转而将希望寄托在“街头抗争”上。
  当然,“第三条路”也有人选择。
  这些人并不在意自己的低种姓,相反,他们竭力利用政府对低种姓的某些倾斜政策,为自己争取某些“特殊利益”,并因此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和满足,尽管在其他同伴看来,这种“特殊利益”不免有嗟来之食的意味;这些人竭力表现得“不屑”“精英印度”成员的生活方式,竭力渲染、突出自己“草根生活方式”的某些“闪光点”,以表明“其实我过得也很好”、“我还不想过你那样糟糕的日子”。
  有一部印度老电影里,一对在孟买白领圈吃力打熬的年轻夫妇生活得步步艰难,女主角的父亲住在乡下破烂的土屋里,却神气十足地对女婿炫耀“你老婆在婆家时洋娃娃都比她现在住得地方大”——这或许就是“第三条路”在电影中的生动表现吧。
其他文献
“三江并流”腹心地带,金黄的稻穗洋溢着乡野的清香,世居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滇西有什么?”有人问我。我想了半晌,回答说:“有我想找的人、事、物。”  我们的旅行从丽江开启,结束于最西北处的迪庆藏族自治州。扎堆儿杂居的少数民族,使这块地域散发出浓浓的异样味道。  这次出游开启了一个新身份——一个房车主题的微综艺导演,这也就意味着记录自驾行程将成为我的任务之一。车子于群山之间一路攀爬,经过了
过去,从吴家小桥往山里走,是一湾湾稻田,蜿蜒流过的小溪,仿佛一根银线,把田野美丽地分割成一块一块。  小溪两边是桑,冬天修剪,矮而壮,春天发了叶,在明丽的四月,一经阳光洗过,就绿得醉人了。在这片田畴还没有被占之前,这个季节正插秧,随眼望去,皆是农民忙碌的身影。  可现在,那已是梦里的遥远往事了。  看见那只猫,是在一个初夏的黄昏。它蜷伏在一堵断墙上,身后是竹林,见人走近,它就跳下墙头,躲进草丛去了
每年都不想浑浑噩噩地睡过去,就像趁着假期去看看世界。泰国南部海岛上的酒店,都布置着喜迎中国农历新年的装饰,耳边听到的都是“恭喜你发财”这样的吉祥歌曲。  最近有不少朋友都在问我:“你过年去哪儿?你说我过年去哪儿好呢?”然后又再吐槽一下春节出游的各种难题。如果过年准备在家猫冬的兄弟姐妹可以忽略掉这种痛苦了。凡此种种,我总结了一下,一般有以下的纠结:  春节这种合家欢的日子必然是要拖家带口出行喽,老老
“文昌鸡里潭牛冠,天赐鸡则冠潭牛。”这是天赐村村民常挂嘴边的话。天赐村位于海南省文昌市潭牛镇,人们从市中心驱车数小时到此,驶过一排排繁茂的榕树、椰子树,以及青砖瓦房,相伴一路的是声声鸡鸣。这些便是享誉世界的文昌鸡。  相传明朝成化年间,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文昌人邢宥回乡探亲,将家乡潭牛镇的鸡带回京师请明宪宗品尝。皇帝吃后大赞:“鸡出文化之乡,人杰地灵,文化昌盛,鸡亦香甜,真乃文昌鸡也!” 文昌鸡正式
設计来源于生活,而且直接作用于生活。实用的功能,让设计和当时最先进的科技结合起来,让它的精美程度和使用者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相匹配。设计,镌刻着不同时代的人“生”的痕迹,“活”的愿望,记载着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文化状态。  与生活最贴近的设计,每天都活跃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几十页的文字,远无法记载设计艺术的全部历程,但笔者希望能为广大读者梳理一个设计发展的大致脉络,以便读者能够管窥历史,借古开今。
2001年,当黔江区委把冯本学从区直机关派到黑溪镇任党委书记时,他就给自己定下规矩:上,对得起组织;下,对得起群众;中,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黑溪镇是一个由两个乡合并组建的新镇,中层以下干部竞争上岗,超编26人要分流。   有3人同时竞聘驾驶员岗位,从原区工委分流来的一位同志面临淘汰,他放出话来:谁敢端我饭碗,除非他长了几个脑壳!  有班子成员劝冯本学莫那么认真,冯本学说,只要我们是公开、公平、公
1.缘起    什么是“科学态度”?对此,波普尔作了一个不同凡响的回答。他不象通常那样从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从反面回答的。从正面,科学态度是指尊重证据、尊重事实的态度,也是严格根据经验的检验结果而追求真理的精神。波普尔并没有否定这一些,但他没有停留于这一些,他进一步从另外一面来看科学态度,即敢于怀疑原来的认识、大胆提出新的猜想、并根据经验事实检验的结果消除错误这样一种态度。  这二者角度不同。前
朋友,在不少亲属为了利益反目成仇时,却有这样一段感人至深的情谊——    今年3月8日,石柱中学高二(22)班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学生。他皮肤黝黑、面色苍老,一件灰夹克罩在身上,与校园往来翩跹的少男少女格格不入。  他叫秦治政,石柱县双坝乡高庙坝人。在他35年的人生履历中,因为放弃与坚守,他用行动书写了一个质朴男儿的大写人生。    弟弟问:“哥哥,你成绩那么好,怎么就不想读书了呢?”哥哥难为情地说:
数次创业失败后,他发现自己原来不适合做企业。一次,在帮别人解决企业危机时,他发现,为企业服务也是一门好生意。    “撞”上来的商机    2004年10月的一天,重庆华新街人才市场。  张强在一张表格上工整地填写着应聘信息。手机响了,是重庆良奇科技公司负责人马良奇打来的,朋友王成向他推荐了张强。  半年前,在“重大科技园”任副总经理的张强,受重庆大学创新服务中心高级研究员王成委托,将其一项科研成
2008年11月20日,微雨。  虽是深秋,微风扑在脸上,已有冬意。  因为金融海啸,摩托车企业的冬天来得特别早。走在力帆集团厂区湿湿的道路上,饶有“悬枝小雨不胜愁”的感觉。  力帆董事长尹明善站在窗前,望着如愁细雨,眼里却有种“满眼不堪三月喜”的暖意。  這份暖意来自他手上握着的一本内刊——《逆势而上》。从今天起,集团各个党支部的点子和办法将汇聚于此,引领力帆化“危”为“机”,峰回路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