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凭什么能借到珍贵书

来源 :文史博览·文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036191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好读书的人视书本为生命,善本与孤本一般都不会外借给别人的,有文人形象地说:“老婆可以借,唯独书不能借!”1954年,毛泽东派田家英到北京大学借阅北大图书馆馆藏善本书《红楼梦》。田家英持介绍信来到北大校长办公室要求借书。主席要的书,谁敢不给?副校长汤用彤亲自打电话给馆长向达,说毛泽东借书之事,没想到竟被向达拒绝。向达的理由是:善本书不能借出,这是图书馆的规定。要用可以复印可以抄,就是不能借。堂堂国家主席,竟然遭到图书馆馆长的拒绝,足见善本在文人心目中的分量。
  善本都不能借给国家主席,那么孤本就更不可能外借了!不过,红学大师周汝昌却有这样的幸运,而借给他孤本的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新文化运动先驱——胡适!周汝昌生于1918年,比胡适小27岁,周汝昌穿开裆裤的时候,胡适早已名满天下。但两人却因《红楼梦》而结缘。
  1947年秋,青年学生周汝昌受胡适的影响,也在研究《红楼梦》。周汝昌在敦敏的《懋斋诗钞》中发现了六首与曹雪芹有关的诗作,便根据这份资料写出了《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懋斋诗钞中之曹雪芹》一文,这篇文章发表在《天津民国日报》上,立刻引起了红学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就有酷爱研究《红楼梦》的胡适。胡适看到此文之后,对周汝昌的研究大加赞赏,主动写信给青年学生周汝昌,对其研究成果给予肯定,并对他进行了鼓励。周汝昌接到胡适的信,兴奋了好几天,同时也坚定了研究红学的决心。在后来的研究过程中,他有什么疑问,都会写信给胡适,胡适也乐得指导后辈青年才俊,因此两人书信往来比较多,也算是彼此认识了。
  周汝昌与胡适交往不久,他也知道胡适珍藏了《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孤本,此书1980年在美国的红学大会上公开露面时,与会者惊为奇珍异宝。1949年,胡适离开北平时,只携带了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孤本,足见胡适对此书的爱惜和重视。为了研究《红楼梦》,周汝昌提出想借阅这本孤本。周汝昌本来只是一句玩笑话,并不指望胡适能够借给他!然而,让周汝昌没有想到的是,胡适竟然毫不迟疑地答应了,他把书用三层报纸包好,在报纸上用朱笔郑重地写上周汝昌的学校、宿舍及姓名,并委托孙楷第教授亲自送给了周汝昌。周汝昌接到书后十分感动,那三张包书的报纸,让他留了几十年!
  文人借珍贵的书比较难,就连鲁迅也曾遭遇借不到书的尴尬,唯独胡适晚年颇为得意地说,我一生向人借书从来没遭过拒绝。胡适为何能借到珍贵的书?从他借《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孤本给周汝昌来看,与他乐善好施的品行相关。
  法国19世纪作家大仲马在他的小说《Les Trois Mousquetaires》里写了这么一句话:“One for all, all for one。”中国的翻译家把它翻译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胡适借书的经历就是“One for all, all for one”的最好注解!
其他文献
今年是陈英士先生其美遇害100周年。5月17日,主海中山学社、上海市历史学会、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在上海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纪念陈其美学术座谈会。来自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东华大学、上海书社科院、文史研究馆等单位的史学专家,以及陈其美后裔等30余人参加了座谈。
英汉语中都有表示颜色的词,尽管它们的表层含义相同,但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却有很大差异,这和各民族的历史发展、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诸多因素有紧密的联系,因此,了解颜色词
在山东大学数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这样一位不畏艰险、勇攀数学高峰的专家——王光臣,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首批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让站上新征程起点的每个人心中都会畅想: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什么样子?有人说,“一家三
天津市政府发布了《天津市主体功能区规划》,这是天津市按照国家将天津市整体确定为国家级优化开发区域的定位要求,科学开发全市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和远景蓝图。通过实施城市
教学片段一(播放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师:你们听得特别入神,我知道有几位小朋友的父母也是老师。听这首歌时,老师从你的脸上读到了感动,你们一定想到了自己的父母,请
由中国古生物学会主办、南京古生物所和沈阳师范大学/辽宁古生物博物馆联合承办的“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8届 学术年会”于科研、科普、人才培养及化石 8月11 ~14日在沈阳成功
我认识中国的参照物跟其他大部分老外是不一样的。我不拿现在的中国与现在的加拿大做比较,我拿1993年的中国与今天的中国做对比,这样一对比,我能看到中国在很多方面有巨幅提升。不同角度的思考  从1993年起,我一直生活在中国,青岛、上海和北京,目前定居东莞。我经常遇到一些外国朋友,他们必然会问我这个问题:“你在中国有多久了?”“将近20年了。”我这样的回答通常让一些人震惊。而另外一些人则立刻对我生出敬
我和叶楚伧同为南社社员,但他是前辈、南社耆宿,我则仅属叨陪末座,是不能和他相提并论的。楚伧在南社组织中是个核心人物,历次雅席,经常见到他的伟岸的仪容。我友周剑云曾谓
(一) 一百年前,清光绪17年(1891)10月18日(农历9月16日),安徽歙县西乡黄潭源村秀才陶槐卿喜获公子,取名文浚。这就是后来成长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辛亥革命时,20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