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我觉得,从启动到结束一次创作,困惑就始终伴随着我,我问自己,我是不是在做堂吉?诃德的游戏,就是没有多少人认同,没有多少人需要你这样做,但我还是一门心思在做,或许是有点知识分子那种忧患意识,或者是天下之忧,所以对每个戏的选择和创作拍摄,总会有这样的坚持,但更多的是放弃和妥协,从起点到终点到底放弃了多少,坚持了多少,每次结束的时候,自己可以算一笔账,也许最后就剩下一点精神。——李洋
对于主旋律题材的电视剧,李洋有绝对发言权,从到八一厂开始进入这个行业以来,经过二十年彻底“断奶”的努力和坚持,留下了一系列让观众记得住的主旋律的军旅题材作品。其中一些作品更是影视剧发展进程的一面旗帜,和电视剧品质一个标杆,也将主旋律题材电视剧被认为就是“红剧 高大全的抗战剧”的概念重新做了定义。
李洋所做的是一部电视剧作品创作生产链条上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源头工作,就是将一个现成的或者不够好的剧本,不断打磨和完善,然后搭建起一个合适的班子,最后共同完成一个电视剧。《士兵突击》的导演康洪雷说,“经李洋染指的军事题材作品,大多红遍大江南北。”文联主席李准说,中国三分天下的其中的一分,也就是代表国家精神价值的高地是李洋在守着。这是极高的评价。可是李洋自己知道这条路越来越艰难,常觉如履薄冰。
李洋认为只追求收视数据,而不关心里面有多少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内涵是他不能接受的,“要收视率的目的就是要广告,大家都在寻求一种增殖的效益,文化这东西也全是商品,我一直没有停下过电视剧创作的脚步,但是我越走越迷茫,我们自己真实的东西国家是绝对需要的,这基于你的产品要好,要经受商业化的考验,那就一定要把戏拍得好看,如果不是,你所有的表达就是失败的,所以从坏事变好事的角度就是要我们把戏做得好看,表达的空间越来越小,我们对资本和终端(播出平台)的选择越来越窄,越来越困难。”李洋说。创作就不能跟风,李洋在体制下走的是一条越来越艰难的路。主旋律题材电视剧为投资方带来的收益不及纯商业作品,但于民营投资方来说,主旋律题材电视剧有可能在央视播出,对于企业品牌影响力是有提升作用的,因此赚得少一点哪怕不赚钱也会有人拍。民营资本的介入、当地政府实际的扶持,使主旋律题材电视剧开始繁荣起来,在李洋看来,民营影视公司拍摄的主旋律题材电视剧制作上精良不少,但需要面对的问题仍然是创作上了解观众的口味,保证播出平台以减少风险。李洋常被民营公司邀请去给将要拍摄的主旋律作品提意见,他们相信只要剧本和创作班子过了李洋的眼,作品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李洋鼓励有新鲜亮点的故事,憎恶跟风和缺失情怀的创作,支持新人演员,不认同现有的收视评估体系,提倡国家给予主旋律题材电视剧在播出平台的保护政策。李洋经常说起情怀,他说这是我们时代的奢侈品。“我常跟我主创团队和投资团队,说的就是情怀,我们做这么多年剧,最低的要求就是有个好的故事,再上一个台面,就是树立了一两个被人能记得住的人物,再往上一个层面就是情怀。”
李洋说此次本刊采访正好给了他一个梳理主旋律题材电视剧的机会,或许在他梳理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从主旋律的定义开始,在中国当下这个缺少“担当”和“梦想”的时代,重新看待“主旋律”,它的困境、发展和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需要主旋律的导向
电视指南:你怎样给主旋律作品定义?
李洋:主旋律这个叫法其实特别不科学,这是个音乐词汇,是个比方,不是个概念。从国家主管部门不断强调导向的角度,就是希望有个健康的旋律主导我们的文化,在一个多元社会,文化没有等级,就是得有个宏观的指引。有很多人说什么是主旋律,其实领导也说不清楚。我觉得主旋律它是一个方向,我们的确需要这个导向。多元需求,一定要有国家的底色,但这种东西没有导引和创作,很容易迷失。我们历史厚重,但卸包袱也很迅速,现在也迅速进入断片时代,因为大量的游戏化态度,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文化不正经的时代,一切不正经的东西都很畅销,一切不正经的心态都特别有市场。什么是主旋律?我想就是对不正经的反驳。
电视指南:怎样让主旋律题材电视剧跟得上观众的节奏?
李洋:电视剧跟观众只能是一种互动游戏关系,观众拿着遥控器找能适应他的节奏的电视剧,对上了,他就喜欢了。以前有一部做得很粗糙的剧,叫《解放海南岛》,收视率却很高,所以一个电视剧作品,你一定要有一个出奇制胜的要点和要素。每个戏都先不要讲故事,先不要讲阵容,先要知道这个戏要打什么牌?三四十集的电视剧你能不能高度浓缩成一句话告诉我,如果这个点找不来,就要会诊。很多戏都是剧本很好,但没有要点,这个结果就是收视好,除了这个什么都没留下。找准那个点很重要。
电视指南:你个人偏爱什么样的作品?
李洋:当然是军旅。军旅剧无论题材大与小,无论人物大与小,都与国运有关。尚武精神的缺失、英雄主义的缺失,通过我们的作品是可以补钙的,我昨天跟王海鸰说,你是编剧,你要尽可能贴近生活,我跟你反的。老百姓对剧中出现的军人和军事生活,一定是有高的期待的。当下的军人一定需要理想化的塑造,不是美化这个职业,而是中国老百姓有这样的需要。
电视指南:你不止一次在各种场合提到“热血”这个词,你觉得我们的时代需要这个东西?
李洋:今年我还有个年代剧《新青年》,这个项目年初就启动了,当时就是很简单的一个念想,那就是今天的中国青年,他们还有梦想吗?还有热血吗?还有天下苍生吗?现在是特别缺少担当的年代,过去的青年是今天青年的镜子,他们的人生很精彩,我们很淡漠,很多青年也会问,他们值得这样付出吗?他们可能无法体验。
奖励和影响力带动生产
电视指南:民营资本投资主旋律题材的是不是比较少?
李洋:少之又少。民营公司的投资人要不当过兵要不父辈是军人,有血液里的热爱和情怀。我会告诉有些投资人从商业上来讲,做这种剧不是一个好案例,你可能亏一点,也可能亏得不少,好的话打个平手,最好的情况是略有薄利,一般有情怀的投资人会说,我无所谓。他可能更看重的是影响。主旋律多半是国营性质的企业和政府的投资,因为有获奖的需求和央一播出的影响,另外还有一种地域元素的推广,像是广告,这样政府就会说,你亏多少我就给你补多少,而且我还要奖励你,广东、江苏,浙江、北京均有奖励措施。物质奖励不是虚的。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就有奖励,八套播出,就少一点。有些企业可能做这个有一种诉求,可能是和政府之间有一种置换。 电视指南:这些资本带动了目前主旋律电视剧繁荣的局面?
李洋:对,很多资本来源的方式,造成了现在主旋律电视剧数量上相当大的繁荣局面,而且民营公司做的不是粗制滥造的,越来越好看,越来越像带电视剧。过去了但凡一说主旋律多少有点贬义的意思,电影特别警惕这个题材,那就是票房毒药啊,一定要远离这三个字。电视剧客观地从制作上讲,不愿意和主旋律走得太近,但是这个剧主题就是那么正,你不想说,别人也会把你纳入到主旋律剧中。现在主旋律剧投资空前地活跃,是由政府扶持、有民营资本有条件地介入带动的。
电视指南:一般来说大的民营公司一定希望自己能拍摄几部有影响的主旋律题材作品。
李洋:像浙江华策公司,一直做纯商业的剧,前不久华策公司选择了几个一看就是没有任何卖相的特别主旋律剧的选题让我看,我就很奇怪,我说你们根本没有一个这样气质的作品,为什么要做这个?华策的老总赵依芳可能觉得光挣钱但没有一个有影响力的电视剧,对一个企业的社会文化形象提升是不够的,像海润有《亮剑》,小马奔腾有《历史的天空》和《顺溜》,这是华策这样的大民营公司的局限。
无意义消费也是重要的消费
电视指南:今年比较受外界期待的《麻辣女兵》,是你经手的吧?
李洋:这个是湖南卫视定制的,这个剧从我开始有念头到现在,已近有七八年时间了,编剧写好给我,我打回去,写好过来,我再打回去,但一直没放弃。我给了它两句话定位:女孩版的《士兵突击》,军人版的《还珠格格》。各路反响还不错,不可测的是全部启用的是新人,上戏大一的学生,表演都没学过,这种未经雕琢的表演也许更自然。
电视指南:成功与否关键还要看收视率。
李洋:从商业诉求来看,当然是越高越好,大家不会追求数据里到底有多少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内涵。我们生活在一个数据化时代,你要量化分析的话,到底是好影响多还是坏影响多,到底是有意义还是无意义多?但现在无意义消费也是我们当下很重要一种消费。投资人和播出方的选择是高度一致的,中国电视剧现在百分之八十的资本以上来自民间资本,但平台又是政府的,其实他们要有个综合就好了。比如BBC 、NHK,他们完全无广告,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但是中国政府可以打造一个公共的平台来代表中国文化和一个没有和金钱靠得很近的形象,很可惜现在还没有。要收视率的目的就是要广告,大家都在寻求一种增殖的效益,文化这东西也全是商品。
电视指南:你认为目前的电视剧评估系统需要怎样的进步?
李洋:收视体系应该也要代表高端阶层的。现在机顶盒只是为了广告的诉求,比如城乡结合部,这样从广告数据上没毛病,但是对电视剧影响大,就事既要有低端也要有引领性的,大学、中产阶层以上的阶层组成的数据,这是客观的,这也是更值得参考的。
电视指南:江湖没有正道,难启未来之门,是你对“电视剧市场需要重新洗牌”的言论时的评论,你期待这个局面吗?
李洋:今年的开机率比较低,像无锡、东北、棋盘山包括王佐都不比往年热闹,相对来说挺萧条的,我说个不一定准确的数据,大概五个建好的组里,只有一个戏是能开拍。演员费用很贵,带动了其他人力成本的无序上涨,导致投资人怎么算账都是亏的,风险很大,只有撤走不拍了。以前积压产品很多,需要甩货,很多作品品质不好,买家不爱买,成本又高,铁定亏损,能不能卖掉是一个概念,卖个什么价钱也是一个问题。视频网站也起了一个推波助澜的目地,一段时间买剧甚至开到一百多万一集,这个泡沫已经吹了,现在乐视最牛的戏只出到20万,乐视的老板认为这个价格是合理的,一般都是3、5万。演员片酬升上去容易降下来来,很多就歇着了。所以我也有这么个建议,每一部戏我都会给新人机会,不断地去推新人,身体力行。
在独木桥上跳舞
电视指南:既然那么难走,你还会一直做下去吗?
李洋:我跟汪海林讲,我们的创造是在独木桥上跳舞,一不留神就掉下来了。要左右平衡,非常难也非常累。主旋律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我也在思考,我在做这类剧的时候常感如履薄冰,因为主旋律的创作可能不是你怎么想就能怎么写的,它有它需要规避的东西,主要人物都是拍正面像,侧面像、背面像不能拍,至少我们现在还在坚持着。我越来越妥协。我们坚守的这块东西肯定没问题,肯定是非常高尚的坚持。但是从从业者的角度,的确是有坚持的困境,真正的困境还是终端播出的困境。
电视指南:你怎样看待电视剧情怀?
李洋:情怀是我们时代的奢侈品。我不能代表别人,我觉得不管追求好看还是创新,精神的东西不能丢,美国很少有特别严肃的电视剧,欧洲更是嘻嘻哈哈,那种成本很低,特别扁平的故事,是特别简单的快乐,和文化也匹配。但是我们国家的情况不一样,我们电视剧急速发展和繁荣,对十几亿人口基数来说,我们开一个玩笑,就有十几亿人分享,我们开一个低级趣味的玩笑,就有十几亿人增长了低级趣味,这个分享太可怕了,所以对公共话语的关注要有一个正确的导引,不是居高临下的姿态,而是我们从业者有个底线,我们在做一个剧的时候,起码一些坚持,严肃的东西不去调侃,不去颠覆,不去解构。其实十六世纪整个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传统中真善美的标准还是最好的标准,我们近三十年来,不提这样的标准,说什么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还不如就真善美三个字,这样一个朴实的价值观。
对于主旋律题材的电视剧,李洋有绝对发言权,从到八一厂开始进入这个行业以来,经过二十年彻底“断奶”的努力和坚持,留下了一系列让观众记得住的主旋律的军旅题材作品。其中一些作品更是影视剧发展进程的一面旗帜,和电视剧品质一个标杆,也将主旋律题材电视剧被认为就是“红剧 高大全的抗战剧”的概念重新做了定义。
李洋所做的是一部电视剧作品创作生产链条上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源头工作,就是将一个现成的或者不够好的剧本,不断打磨和完善,然后搭建起一个合适的班子,最后共同完成一个电视剧。《士兵突击》的导演康洪雷说,“经李洋染指的军事题材作品,大多红遍大江南北。”文联主席李准说,中国三分天下的其中的一分,也就是代表国家精神价值的高地是李洋在守着。这是极高的评价。可是李洋自己知道这条路越来越艰难,常觉如履薄冰。
李洋认为只追求收视数据,而不关心里面有多少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内涵是他不能接受的,“要收视率的目的就是要广告,大家都在寻求一种增殖的效益,文化这东西也全是商品,我一直没有停下过电视剧创作的脚步,但是我越走越迷茫,我们自己真实的东西国家是绝对需要的,这基于你的产品要好,要经受商业化的考验,那就一定要把戏拍得好看,如果不是,你所有的表达就是失败的,所以从坏事变好事的角度就是要我们把戏做得好看,表达的空间越来越小,我们对资本和终端(播出平台)的选择越来越窄,越来越困难。”李洋说。创作就不能跟风,李洋在体制下走的是一条越来越艰难的路。主旋律题材电视剧为投资方带来的收益不及纯商业作品,但于民营投资方来说,主旋律题材电视剧有可能在央视播出,对于企业品牌影响力是有提升作用的,因此赚得少一点哪怕不赚钱也会有人拍。民营资本的介入、当地政府实际的扶持,使主旋律题材电视剧开始繁荣起来,在李洋看来,民营影视公司拍摄的主旋律题材电视剧制作上精良不少,但需要面对的问题仍然是创作上了解观众的口味,保证播出平台以减少风险。李洋常被民营公司邀请去给将要拍摄的主旋律作品提意见,他们相信只要剧本和创作班子过了李洋的眼,作品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李洋鼓励有新鲜亮点的故事,憎恶跟风和缺失情怀的创作,支持新人演员,不认同现有的收视评估体系,提倡国家给予主旋律题材电视剧在播出平台的保护政策。李洋经常说起情怀,他说这是我们时代的奢侈品。“我常跟我主创团队和投资团队,说的就是情怀,我们做这么多年剧,最低的要求就是有个好的故事,再上一个台面,就是树立了一两个被人能记得住的人物,再往上一个层面就是情怀。”
李洋说此次本刊采访正好给了他一个梳理主旋律题材电视剧的机会,或许在他梳理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从主旋律的定义开始,在中国当下这个缺少“担当”和“梦想”的时代,重新看待“主旋律”,它的困境、发展和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需要主旋律的导向
电视指南:你怎样给主旋律作品定义?
李洋:主旋律这个叫法其实特别不科学,这是个音乐词汇,是个比方,不是个概念。从国家主管部门不断强调导向的角度,就是希望有个健康的旋律主导我们的文化,在一个多元社会,文化没有等级,就是得有个宏观的指引。有很多人说什么是主旋律,其实领导也说不清楚。我觉得主旋律它是一个方向,我们的确需要这个导向。多元需求,一定要有国家的底色,但这种东西没有导引和创作,很容易迷失。我们历史厚重,但卸包袱也很迅速,现在也迅速进入断片时代,因为大量的游戏化态度,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文化不正经的时代,一切不正经的东西都很畅销,一切不正经的心态都特别有市场。什么是主旋律?我想就是对不正经的反驳。
电视指南:怎样让主旋律题材电视剧跟得上观众的节奏?
李洋:电视剧跟观众只能是一种互动游戏关系,观众拿着遥控器找能适应他的节奏的电视剧,对上了,他就喜欢了。以前有一部做得很粗糙的剧,叫《解放海南岛》,收视率却很高,所以一个电视剧作品,你一定要有一个出奇制胜的要点和要素。每个戏都先不要讲故事,先不要讲阵容,先要知道这个戏要打什么牌?三四十集的电视剧你能不能高度浓缩成一句话告诉我,如果这个点找不来,就要会诊。很多戏都是剧本很好,但没有要点,这个结果就是收视好,除了这个什么都没留下。找准那个点很重要。
电视指南:你个人偏爱什么样的作品?
李洋:当然是军旅。军旅剧无论题材大与小,无论人物大与小,都与国运有关。尚武精神的缺失、英雄主义的缺失,通过我们的作品是可以补钙的,我昨天跟王海鸰说,你是编剧,你要尽可能贴近生活,我跟你反的。老百姓对剧中出现的军人和军事生活,一定是有高的期待的。当下的军人一定需要理想化的塑造,不是美化这个职业,而是中国老百姓有这样的需要。
电视指南:你不止一次在各种场合提到“热血”这个词,你觉得我们的时代需要这个东西?
李洋:今年我还有个年代剧《新青年》,这个项目年初就启动了,当时就是很简单的一个念想,那就是今天的中国青年,他们还有梦想吗?还有热血吗?还有天下苍生吗?现在是特别缺少担当的年代,过去的青年是今天青年的镜子,他们的人生很精彩,我们很淡漠,很多青年也会问,他们值得这样付出吗?他们可能无法体验。
奖励和影响力带动生产
电视指南:民营资本投资主旋律题材的是不是比较少?
李洋:少之又少。民营公司的投资人要不当过兵要不父辈是军人,有血液里的热爱和情怀。我会告诉有些投资人从商业上来讲,做这种剧不是一个好案例,你可能亏一点,也可能亏得不少,好的话打个平手,最好的情况是略有薄利,一般有情怀的投资人会说,我无所谓。他可能更看重的是影响。主旋律多半是国营性质的企业和政府的投资,因为有获奖的需求和央一播出的影响,另外还有一种地域元素的推广,像是广告,这样政府就会说,你亏多少我就给你补多少,而且我还要奖励你,广东、江苏,浙江、北京均有奖励措施。物质奖励不是虚的。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就有奖励,八套播出,就少一点。有些企业可能做这个有一种诉求,可能是和政府之间有一种置换。 电视指南:这些资本带动了目前主旋律电视剧繁荣的局面?
李洋:对,很多资本来源的方式,造成了现在主旋律电视剧数量上相当大的繁荣局面,而且民营公司做的不是粗制滥造的,越来越好看,越来越像带电视剧。过去了但凡一说主旋律多少有点贬义的意思,电影特别警惕这个题材,那就是票房毒药啊,一定要远离这三个字。电视剧客观地从制作上讲,不愿意和主旋律走得太近,但是这个剧主题就是那么正,你不想说,别人也会把你纳入到主旋律剧中。现在主旋律剧投资空前地活跃,是由政府扶持、有民营资本有条件地介入带动的。
电视指南:一般来说大的民营公司一定希望自己能拍摄几部有影响的主旋律题材作品。
李洋:像浙江华策公司,一直做纯商业的剧,前不久华策公司选择了几个一看就是没有任何卖相的特别主旋律剧的选题让我看,我就很奇怪,我说你们根本没有一个这样气质的作品,为什么要做这个?华策的老总赵依芳可能觉得光挣钱但没有一个有影响力的电视剧,对一个企业的社会文化形象提升是不够的,像海润有《亮剑》,小马奔腾有《历史的天空》和《顺溜》,这是华策这样的大民营公司的局限。
无意义消费也是重要的消费
电视指南:今年比较受外界期待的《麻辣女兵》,是你经手的吧?
李洋:这个是湖南卫视定制的,这个剧从我开始有念头到现在,已近有七八年时间了,编剧写好给我,我打回去,写好过来,我再打回去,但一直没放弃。我给了它两句话定位:女孩版的《士兵突击》,军人版的《还珠格格》。各路反响还不错,不可测的是全部启用的是新人,上戏大一的学生,表演都没学过,这种未经雕琢的表演也许更自然。
电视指南:成功与否关键还要看收视率。
李洋:从商业诉求来看,当然是越高越好,大家不会追求数据里到底有多少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内涵。我们生活在一个数据化时代,你要量化分析的话,到底是好影响多还是坏影响多,到底是有意义还是无意义多?但现在无意义消费也是我们当下很重要一种消费。投资人和播出方的选择是高度一致的,中国电视剧现在百分之八十的资本以上来自民间资本,但平台又是政府的,其实他们要有个综合就好了。比如BBC 、NHK,他们完全无广告,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但是中国政府可以打造一个公共的平台来代表中国文化和一个没有和金钱靠得很近的形象,很可惜现在还没有。要收视率的目的就是要广告,大家都在寻求一种增殖的效益,文化这东西也全是商品。
电视指南:你认为目前的电视剧评估系统需要怎样的进步?
李洋:收视体系应该也要代表高端阶层的。现在机顶盒只是为了广告的诉求,比如城乡结合部,这样从广告数据上没毛病,但是对电视剧影响大,就事既要有低端也要有引领性的,大学、中产阶层以上的阶层组成的数据,这是客观的,这也是更值得参考的。
电视指南:江湖没有正道,难启未来之门,是你对“电视剧市场需要重新洗牌”的言论时的评论,你期待这个局面吗?
李洋:今年的开机率比较低,像无锡、东北、棋盘山包括王佐都不比往年热闹,相对来说挺萧条的,我说个不一定准确的数据,大概五个建好的组里,只有一个戏是能开拍。演员费用很贵,带动了其他人力成本的无序上涨,导致投资人怎么算账都是亏的,风险很大,只有撤走不拍了。以前积压产品很多,需要甩货,很多作品品质不好,买家不爱买,成本又高,铁定亏损,能不能卖掉是一个概念,卖个什么价钱也是一个问题。视频网站也起了一个推波助澜的目地,一段时间买剧甚至开到一百多万一集,这个泡沫已经吹了,现在乐视最牛的戏只出到20万,乐视的老板认为这个价格是合理的,一般都是3、5万。演员片酬升上去容易降下来来,很多就歇着了。所以我也有这么个建议,每一部戏我都会给新人机会,不断地去推新人,身体力行。
在独木桥上跳舞
电视指南:既然那么难走,你还会一直做下去吗?
李洋:我跟汪海林讲,我们的创造是在独木桥上跳舞,一不留神就掉下来了。要左右平衡,非常难也非常累。主旋律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我也在思考,我在做这类剧的时候常感如履薄冰,因为主旋律的创作可能不是你怎么想就能怎么写的,它有它需要规避的东西,主要人物都是拍正面像,侧面像、背面像不能拍,至少我们现在还在坚持着。我越来越妥协。我们坚守的这块东西肯定没问题,肯定是非常高尚的坚持。但是从从业者的角度,的确是有坚持的困境,真正的困境还是终端播出的困境。
电视指南:你怎样看待电视剧情怀?
李洋:情怀是我们时代的奢侈品。我不能代表别人,我觉得不管追求好看还是创新,精神的东西不能丢,美国很少有特别严肃的电视剧,欧洲更是嘻嘻哈哈,那种成本很低,特别扁平的故事,是特别简单的快乐,和文化也匹配。但是我们国家的情况不一样,我们电视剧急速发展和繁荣,对十几亿人口基数来说,我们开一个玩笑,就有十几亿人分享,我们开一个低级趣味的玩笑,就有十几亿人增长了低级趣味,这个分享太可怕了,所以对公共话语的关注要有一个正确的导引,不是居高临下的姿态,而是我们从业者有个底线,我们在做一个剧的时候,起码一些坚持,严肃的东西不去调侃,不去颠覆,不去解构。其实十六世纪整个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传统中真善美的标准还是最好的标准,我们近三十年来,不提这样的标准,说什么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还不如就真善美三个字,这样一个朴实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