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如何得到冰心诗原稿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z5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令孺因与闻一多生出感情风波而被迫离开青岛大学不久,沈从文便致信徐志摩(1931年11月13日),请求徐为方令孺“援一只手”,帮她在北平找点事作,同时沈从文又说方令孺“倒是真真需要‘教婆’教训一顿的人”。黄艳芬女士在《新文学史料》2010年第2期上发表的《“教婆”应为冰心——对一封信的一点考证》一文(以下简称“黄文”),结合沈从文的书信内容和丁玲主编《北斗》时的约稿经过,冰心当时的文坛地位以及《我劝你》的创作背景和内容,经过多方考证,认为沈从文写给徐志摩那封信中所言的“教婆”应为冰心,进而认为《我劝你》一诗劝诫的对象是林徽音。黄文还提到,《我劝你》一诗由冰心本人直接寄给丁玲,丁看后,曾写过对该诗的感想,但“不知何故,最终原稿以及丁玲的感想又流传至沈从文手中,而沈从文也有对于诗歌的一点记录……可惜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文件今天已经无法看到了。”黄女士的考证严密翔实,我认为其基本结论应该是可信的。但遗憾的是,有一条更为直接有力的证据,黄文并未提及。这一则材料不仅可证实黄女士的有关说法,并且可以解答她尚未弄明白的地方。
  沈从文1938年10月1日至5日在香港《星岛日报·星座》发表的《谈朗诵诗》一文中,谈及冰心时曾写道:
  冰心女士是白话文学运动初期人所熟知的一个女诗人。在她写短诗时,虽注明献给母亲,赠给弟弟,可不知这赠献是写还是读。直到她搁笔那一年,写了一篇长诗给另一个女人,告那人说,“惟有女人知道女人的心”。“诗人的话是一天的花雨,不可信。”那首诗写成后,似因忌讳,业已撕碎。当那破碎原稿被另一个好事者,从纸篓中找出重抄,送给我这个好事编辑时,我曾听她念过几句。冷眼一瞥,那时桌上还放有一部石印的《诗韵集成》,可想见那种苦吟的情形。那首诗是这个女诗人送给另一个女诗人,用一种说教方式告给她不宜同另一男诗人继续一种友谊。诗人的话既是一天的花雨,女诗人说的当然也不在例外,这劝告末了不免成为“好事”。现在说来,己成文坛掌故了。(《沈从文全集》,第17卷,P243—244)
  沈从文在这里引用的冰心有关诗句,与原诗在文字上略有出入。原诗为“只有女人知道女人的心/虽然我晓得/只有女人的话,你不爱听”,“你莫相信诗人的话语;/他洒下漫天的花雨……”显然因为他当时是凭记忆写出的,未经查对。值得注意的是,沈在这里明确地说,该诗是冰心送给另一位女诗人的,是“用一种说教方式告给她不宜同另一男诗人继续一种友谊”,据黄文考证,这是在劝诫林徽音不要继续与徐志摩交往。正因为这一点,沈从文后来在给徐志摩的信中才会说道:
  我这里留到有一份礼物:“教婆”诗的原稿、丁玲对那诗的见解、你的一封信,以及我的一点点记录。等你五十岁时,好好地印成一本书,作为你五十大寿的礼仪。(《沈从文全集》,第18卷,P150)
  对于冰心的道德劝诫,沈从文其实并不认同。在他看来,女诗人的“劝告末了不免成为‘好事”’,当然也不可信。他以“教婆”一词言称冰心,显然不无讥讽之意。但在此前给徐志摩的那封信中,沈却认为冰心之诗用来劝诫方令孺倒是很合适。造成这种认知偏差,其中一个很重要因素,当是沈与徐志摩、林徽音两人亲密的友情。
  沈从文是如何得到冰心诗原稿的呢?按照沈之说法,是“另一个好事者”从字篓中找出重抄后送给他的。那么,这“另一个好事者”指的又是谁呢?有人认为是丁玲在收到诗稿后抄录之后,把诗原稿送给沈从文的。我觉得这种看法与沈所述相悖,根本讲不通。因为据沈前文所言,送给他时,他曾听过“她”念过几句,而丁玲此时远在上海,是不可能给沈念诗的;另外,沈说那时他还瞥见桌上放有一部《诗韵集成》,并想到当时诗人为写此诗而苦吟的情形。我由此推断,沈所描述的情形应该是发生在冰心的家里。事实上,冰心在1989年10月与李辉的一次谈话中也说过,当年是沈从文前来找她约稿,并留下丁玲的地址,后由她直接寄到上海的。(参见李辉的《沈从文与丁玲》一书)因此,这“另一个好事者”很可能是指冰心,因为此事发生在她家里,也只有她本人最清楚自己刚完成了一首诗作,并扔在了纸篓里。此外,在沈看来,他自己代丁玲约稿就是一个好事者,冰心爽快应约帮丁玲的刊物写稿,自然也算一个好事者;而且,冰心写诗劝诫林徽音不要与徐志摩交往,也堪称“好事者”,沈前文中的“这劝告末了不免成为‘好事”’之说便是一个强有力的佐证。因此,他文中称冰心为“另一个好事者”也算是顺理成章之事。
  沈在接到丁玲1931年6月23日代为约稿的求助信后,应该是很快就去找冰心了。该年的6月29日,沈在给好友王际真的信末写道:“我的宝画同一朵从冰心女士家里摘来的花附来玩玩。”(《沈从文全集》,第18卷,P145)我猜,沈从文很可能就是在这一天向冰心约的稿。沈去的时候,恰逢冰心刚完成了《我劝你》一诗,但她“似因忌讳”,撕碎扔进纸篓。闻知沈的来意,便顺手从字篓中找出重抄了一份,并把破碎的原稿送给了沈。重抄的一份,后来由她本人修改后寄给了丁玲。沈当时曾听冰心念过其中的几句,还发现冰心的书桌上放有一部石印的《诗韵集成》,由此他认为,冰心为写此诗一定是费过一番功夫的。沈从文有关《北斗》一刊的编辑方针,与丁玲有过多次书信往还(详见沈从文《记丁玲续集》中相关引述)。沈在其中的一封信中很可能向丁玲说到冰心《我劝你》一诗的真实意旨,丁玲则在给沈的回信中自然也谈到自己读后的一些看法。因此,沈从文后来在给徐志摩的信中才会说道:“我这里留到有一份礼物:‘教婆’诗的原稿、丁玲对那诗的见解、你的一封信,以及我的一点记录。”
其他文献
刘笑天,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全国中语会理事,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济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教学能手,全国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山东省高中语文教学十佳教师,济南市政协委员,民进济南市委常委。《山东教育》编辑,山东省教科院兼职教研员。曾参加人民教育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国家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编写工作。在国家级、省级报刊发表专业文章百余篇,其中20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心《中学语文
并木赖寿(1948-2009),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综合文化研究科教授,曾任北京日本研究中心主任,在中国近代史和中日关系史研究上有突出贡献,著有《日本的亚洲认识》、《中华帝国的危机》等著作。他生前对中国留学生在学业和生活上多有照顾,深受留学生们的爱戴。本文是并木先生的高足孙江教授应日本现代中国学会之约撰写的回忆,征得孙教授同意,请其对原文略作修订,以中文发表。  即使时光飞逝,过去不再,我也能清晰地
人是家庭的成员,家庭则是社会的细胞。社会变迁往往牵动着家庭的每一根神经,甚至会对家庭及其成员的生活产生震荡性的影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在各个领域破旧立新,大刀阔斧地涤荡一切“旧社会的污泥浊水”,以期建立一个完全不同于中华民国的“新中国”。在婚姻家庭方面,新中国于1950年4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作为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它明确规定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婚姻
中国人习惯把中日之间爆发于1937年至1945年之间的战争称为“抗日战争”,这是从中国人的角度说的,很容易理解。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日本国内对于这场战争至今仍有支那事变、大东亚战争、太平洋战争、日中战争、十五年战争等包含着种种价值判断的称谓,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观。  称谓的分歧反映了日本国内对中日历史问题认识的混乱,而这种混乱也给现实中的中日关系带来某些阴影。战争期间流行辱华性的“支那事变”  中
湘西,从地域上看,是个小地方。它隐藏在绵延千里的武陵山脉深处,远离省城长沙,语言习俗、物产地貌都与洞庭湖平原大相径庭,有点遗世独立的味道。境内群山巍峨,奇峰异石耸立;河川秀美,深涧沟壑纵横。这里农业生产条件先天不足,山高坡陡、岩厚地瘠,气候多变、旱灾水患频繁。  然而,这弹丸之地,却颇不平凡。它北抵鄂西,西接渝黔,南连桂北,古往今来,都是连接大西南和中原地区的咽喉之地;这里又是土家族、苗族、侗族、
作家徐迟当年在上海,说商务印书馆很大,“简直像一个皇宫”,“真是琳琅满目,走进去就不想出来。那么多的好书,书是香的,是美的,我的魂都掉到里面了。”诗人朱湘也感叹:“拿起一本书来,先不必研究它的内容,只是它的外形,就已经很够我们赏鉴了。”“还有那一个个正方形状、美丽的单字,每个字的构成,都是一首诗;每个字的沿革,都是一部历史。”他还说到若是一本旧书,你看到上面的朱印或雅号,或姓名,又“不免产生种种联
2011年7月下旬,我带着儿子丁丁前往美国首都华盛顿。我要在那里的一间机构执行一年的工作合同,而刚满5岁的丁丁,也开始了他在异国的游学生涯。  行走在华盛顿区西北部曲折起伏的街巷中,静谧的各式古老建筑中不时悬挂着锃亮的铭牌,娓娓道来一砖一石背后的往事。这里是美国的权力中心,乃至世界政治舞台的焦点。但对于身为外国人的我来说,一举一动之间,都可能包含着不可预知的困难。果然,我们在酷热中抵达,随即经历了
杨伟光,1961 年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1985 年调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主管新闻。1991 年起任中央电视台台长,大力推行电视新闻改革。在其推动之下,诞生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实话实说》等众多知名栏目。曾任国家广电部副部长兼中央电视台台长、全国政协第九届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中广协会电视制片委员会会长。2004 年策划筹拍大型情景喜剧《家有儿女
援疆,是个听到就让人心情激动的词汇,因为它是一个与国家、民族、区域发展相关的词,是个宏大的词。对于很多人而言,“援疆”只是个概念,其具体内容是什么?身处其中的人有着怎样的感受?这些问题只能从零散的新闻报道中探知一二。裔兆宏的长篇报告文学《国家情怀——援疆“霍城模式”启示录》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细致的文学解读,让读者有机会认识了解“援疆”这一国家战略的实际面貌,能够触摸到两部大开发的脉搏。  报告文学
上个世纪80年代,我特别迷恋钱锺书,凡是和钱锺书相关的书,我都特别在意,首先看到的是钱锺书的《林纾的翻译》,后来又知道钱锺书小时候(大概是上小学时)家里竟然有一大箱子的林译小说。他就是这样培养起读外国小说的兴趣的,所以上中学时,钱锺书已经可以直接读原版的外文小说了。因此我就特别去收藏商务版的林译小说丛书,陆陆续续配齐了这十本书。  那时候工资非常少而手头的余钱也仅仅是一二十块或几块钱的稿费,却几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