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之美:手抄书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yali_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刷术发明前,书籍的流通主要靠手抄。大约是在晋代的时候图书结束了简帛时代,进入了纸张时代。由于印刷术是在唐以后才得到广泛传播,所以在此之前图书全部系人工抄写。南北朝时期,抄书盛行,社会上出现了以抄书为业的“经生”。隋唐时期,政府十分重视抄书。隋文帝时官家向民间搜求异书,召集国内书法大家抄写,抄写定本后归还原主,共抄三万多卷。唐太宗时,更扩大了抄书工作。
  唐玄宗时,设立了修书院,专门掌管抄书校书工作。唐代文宗皇帝,喜好典籍。因见内府“篇卷散乱,难以检阅”,搜集了公卿士庶之家的所有异书,设官员主持抄书事宜。抄书的人叫“御书手”。抄完藏于乾元殿,令“百官入乾元殿东廊观之,无不骇其广。”可见所抄书籍数量之大。当时各地官府也抄书,抄书的人叫“书手”或“楷书手”;还有所谓“书令史”,也是官方的抄写者。与此同時,民间抄书之风也很盛。出现了代人抄书的书铺。他们雇有大批以抄书为职业的人。这些人生活贫苦,以抄书所入维持生计,名“佣书”。唐以后,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套版印刷等相继兴起,书籍大规模流通遂成为可能。但是即便如此,抄书依然盛行。
  古人抄书有严格要求。抄写时,第一张纸起首空二行,先写书名,另起一行写正文。每抄完一书,在末尾空一行再写书名、字数、抄写人姓名、抄写时间、抄写目的、用纸数字、甚至连校书人、审阅人、制卷人姓名也一一附记。抄书非常辛苦。一部薄薄的书抄几天、几月是常有的事。遇到大部头的书,费工费时更不在话下,尤其是贫苦的读书人,经济拮据,困难是很大的。
  古代有不少和抄书有关的人和事,堪称书林佳话。东晋时著名的炼丹家葛洪勤奋好学,所抄之书达四百一十多卷。他说:“余抄缀众书,撮其精要,用功少而所收多,思不烦而所见博。”南齐的沈麟士,一生抄了许多书,不幸的是在他八十岁那年,发生了一场大火,书都被烧了。老先生发愤重抄,又抄了二三千卷,装满了几大箱。《李氏山房藏书记》引宋代苏东坡的话说:“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写,日夜诵读,唯恐不及”。《颜氏家训·勉学篇》家讲到东莞藏逢世,二十岁想读班固《汉书》,就用姐夫家里舍弃的废纸,抄了一部。《新唐书·柳仲郢传》称:“仲郢尝手抄六经,司马迁、班固、范晔只一抄,魏晋及南北朝史,再。”《世说新语·巧艺》载:戴安道就范宣学,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梁书·袁峻传》载:峻早孤,笃志好学,家贫无书,每从人假借,必皆抄写,自课日五十纸,纸数不登,则不休息。《南史·王筠传自序》载:余少好抄书,老而弥笃,虽遇见瞥观,皆即疏记,后重省览,欢兴弥深。习与性成,不觉笔倦。《渊鉴类函》载:张参年老,常手写九经,以为读书不如写书。《旧唐书·魏谟传》载:谟尝钞撮子书,以类相从,二十卷,号日《魏氏手略》。《耆旧续闻》载:东坡谪黄州,日课手钞《汉书》,自言读《汉书》凡三钞:初则一段事钞,三字为题;次则两字;今则一字。《鹤林玉露·卷一》载:高宗尝御书《汉光武纪》赐执政徐俯日“卿劝朕读《光武纪》,朕思读十遍,不如写一遍。今以赐卿。”明代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说,自己幼时即嗜书,家贫,无以致书一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读书作文谱·卷二》载:孙月峰读书,凡有所评,必草稿已定,而后用格端整书之,不肯以草率从事,故所评《国策》、《史记》颇有独见。《明史·张溥传》载: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清康熙年间学者、诗人朱彝尊爱书如命。
  据《清朝野史大观》载:钱谦益的族子钱遵王作《读书敏求记》一书,里面记述了钱家所藏的宋版、元钞等善本书。朱多次请求借阅,都未如愿。有一天,朱宴请地方名士,钱遵王也在邀请之列。趁此机会,朱用黄金、青鼠裘买通钱的亲随,偷出了善本书,请了十几个书手在密室里过夜赶抄,宴会结束,书也抄好了。故,时人称为“雅赚”。此外,朱在担任朝廷国史期间,私自雇了一位叫王纶的楷书手,偷抄他经手的从全国送来的书籍,因此被人弹劾,罚降一级。于是他在偷抄的书的盒子上写道:夺侬七品官,写我万卷书;或默或语,孰智孰愚。因为偷抄书而被降职,可谓嗜书如命。时人谓之“美贬”。无独有偶。宋代的刘仪美,绍兴二年中进士,官俸所得,总要分出一半来买书,买不到就借人家书抄,而且为防散失,每种书都抄三套。居官十年,连买带抄,藏书达一万卷。不料有人将此事上奏皇帝,说他只管抄书,公务都荒废了。皇帝也不调查,直接就罢了他的官。他的朋友为此忿忿不平,写诗说“只因翻古书,不觉堕危机。”这真是冤煞了抄书人。
  编辑/林青雨
其他文献
2018年,习近平在公开讲话和演讲中,依旧坚持着“中国风格”话语表达方式,引经据典、融情于理,平“语”近人,引发广泛共鸣。回首2018,一起重读“习语”中的经典。  改革创新篇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年,习近平谈得最多的就是改革开放。中华民族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根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谈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习近平多次引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期刊
“古儋城外说东坡,载酒堂前野鸟过。往事一场春梦散,独留名迹未消磨。”这是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时任儋州知州的罗杰,修葺《载酒堂》时所作的诗句。《载酒堂》是苏轼贬谪儋州期间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  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文气势磅礴,潇洒豪放,为后人津津乐道。其实,苏东坡的贡献不仅在于诗文,而其对海南的教育也是功不可没。他在《载酒堂》这所陋室里开课讲学,使海南这片荒蛮之地“书声琅琅,弦
期刊
知行
期刊
活到老学到老,平凡的一句话,确是做人的大意境。学習,乃是初心。  古人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治国平天下,首要在教学,在教化,在春风化雨的文化熏陶。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是修身。三修:修理、修行、修心。修理即是明道,要有正念、正见。修行即是正己,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修,心即是证悟,一切法惟,心所造。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开启,心灵智慧,回归初心。  孔子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
期刊
人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最早的豆既不能种,也不能吃,它就是一个盛东西的器皿。  豆是一个象形字,开始是指一种专盛肉食的器皿,《国语·吴语》中说:“觞酒、豆肉、箪食。”意思就是用觞盛酒,用豆盛肉,用箪盛饭。我们从“豆”的甲骨文字形看,豆有点像我们现在用的高脚杯,只是比杯子大得多,有的有盖有的无盖,有的有耳有的无耳。“豆”字最上面一横就代表盖子,下面的“口”表示“豆”内盛有食物,接下来的两
期刊
一  庄子讲故事,老子讲道理。  知道了庄子,不能不了解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不可说,不可说,不说就对,一说就错。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  老子和庄子是一组经典CP,经常放在一起并称老庄,都是道家创始人。他们对后世影响极大,甚至无意中创立了一个宗教——道教。他们还被尊为仙人,老子是太上老君,庄子是南华真人。  这在全世界都非常罕见。  因为不管耶稣还是穆罕默德,都是
期刊
勤向窗前讀五经
期刊
色彩是美好生活的反映,是多彩生活的体现。“诗中有画”更是我国古代诗人的追求,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表情达意,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体验,展示出一幅幅多彩的画卷。  中华诗词,博大精深。仔细品读,我们很容易看出许多诗人写诗在运用色彩上往往追求复色搭配之美。用色时,或组合,或对比,方法多样。  有的诗人爱用多种色彩的组合来表现浓郁的画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
期刊
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里写道:  唐子西诗云:“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苍藓盈阶,落花满径,门无剥啄,松影参差,禽声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啜之。随意读《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及陶杜诗、韩苏文数篇。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庸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坐弄流泉,漱齿濯足。既归竹窗下,則山妻稚子,作笋蕨,供麦饭,欣然一饱。弄笔窗前,随大小作数十
期刊
生活素喜  守望初心  以文字以书籍  度好生活  我觉得阅读欲望就是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就是对一本书最大的肯定。  一个人内心有了格局、有了气象,文字才会有格局,有气象,它绝不是一天两天能够速成,而是许多年慢慢积累的过程。  写作是一种抵达,抵达内心的同时才能抵达写作的本质和核心,能找到小喜,其实是人生的安慰。  几年前我就恢复了手写,写在古老的宣纸上,也许很长时间不写一篇,写出来之后就随便放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