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农业家徐光启贵为宰相,一生为土地守候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xc8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光启是明代著名科学家,尤其精于农学和天文学的研究,编著有《农政全书》等。
  对农业种植兴趣浓厚,用心学习
  徐光启的父亲叫徐思诚,原是商人出身。由于他善于经营,买卖兴隆,越做越大。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他家失窃,多年辛勤经营获得的财产,一夜之间被盗贼洗劫一空。
  当时,徐光启兄弟姐妹年龄尚小,一家人全靠母亲一人纺线织布维持家庭生活是不成的。从年轻时就经商的徐思诚,不得不学着做些农活,种点儿棉花、蔬菜什么的,以补贴家用。
  徐思诚从前半生坎坷的经历中体会到,要使儿子将来出人头地,还是要走读书的道路。他和妻子每天辛勤劳作,省吃俭用,在徐光启刚到读书的年龄,就送他到私塾学习。
  徐光启聪明伶俐,读书用功,且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有天,他读书不耐烦了,趁母亲不注意,偷偷溜出门外。
  徐思诚在棉花地发现儿子正蹲在那里,似乎是在全神贯注地观察棉花株上横生出来的一根枝条。徐思诚没有立即去喊他,他想看看儿子究竟要干什么。
  徐光启没有发现父亲的到来,他端详了好一会儿,只见他一伸手,把那棵棉花顶尖上刚刚长出的嫩芽给掐了下来。那棉花是徐思诚辛辛苦苦一手种植栽培起来的,可是不容易,怎么能容得儿子任意毁坏!他不由得怒气冲冲,声色俱厉地喝道:“阿启,你过来!”
  “你为什么不好好读书,跑到地里来毁坏我的棉花呢?”父亲愤愤地责问道。
  “阿爸,您误会了,我没有毁坏棉花。现在快到立秋了,新长的枝子是结不出棉铃的。棉花已经有两尺多高了,如果再让它往上疯长,继续分枝生杈,只能是白白浪费养分。把棉花顶尖上的‘冲天芯’给掐掉,省下来的养分就可以供下面快要成熟的棉铃充分生长,棉铃长得大,收获的棉花才会更多。”
  徐光启说得头头是道,徐思诚觉得似乎还有道理。但他又担心掐掉“出头芯”会损伤棉花。他说:“要是真把棉花给弄死了,我可不饶你!”尽管还是训斥,不过声调变得缓和多了。
  徐光启看父亲还是不大放心,就如实告诉父亲说:“这不是我自己想出来的,我是向阿康伯学来的。阿康伯去年种的棉花收成比我们家多好多,我去问过他,他告诉了我这个掐‘冲天芯’的经验。”
  阿康伯是当地很有经验的老农。听儿子这么一说,徐思诚没有再批評儿子,他觉得儿子还真是个有心人,知道向阿康伯学习种棉花的经验。 “儿子,是你做得对,刚才阿爸错怪你了。”他不但不训斥儿子了,也和儿子一起掐棉花上那些新长出来的“冲天芯”。
  徐思诚看儿子对农业劳动和农作物种植感兴趣,就不再每天都把儿子关在屋子里读书了。在读书学习之余,经常让儿子到菜园里帮他种菜,到田地里帮他种庄稼,在实践中,徐光启学到了不少农业种植技术,并且对此产生了日益浓厚的兴趣。
  尊重劳动人民,不摆架子
  后来,徐光启虽然身居高位,晚年又当了宰相,却始终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生活艰苦朴素,努力钻研科学,并且时时刻刻不忘用这些品质教育自己的儿孙。
  徐光启对自己幼年时代的农家朋友,一直是以兄弟相称,并且是亲如兄弟,经常邀他们到家中来作客。
  有一次,一位叫阿洪的老人来到徐光启家,刚一进门,就高声说:“给老爷请安!”
  他说着要给徐光启下拜。徐光启赶忙上前拉住他,拍着阿洪的肩膀,亲热地说:“老弟呀,你我从小就是以兄弟相称,你仍然该叫我‘阿启哥’啊!怎么,今天你又‘老爷’‘老爷’的称呼起来了呢?这可使不得!”徐光启不仅自己这样做,也要求儿孙们尊敬他儿时的朋友们,对老人要有礼貌,不许摆架子。
  有一天,徐光启邀请阿洪到家里来,想请教这些年来种植棉花的经验。他在书房一边看书,一边等阿洪。忽然,他的孙子尔默一蹦一跳地跑进书房里来,急促地说:“爷爷,爷爷,阿洪来了!”
  “应该叫阿洪公公。不许这样没有礼貌!今后,绝不许这样没大没小。记住了?”
  徐光启为了进行农业方面的研究和学术著作的写作,兢兢业业不辞辛苦,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精益求精,努力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治学态度非常严谨。
  到了晚年,他仍然像过去一样,勤奋读书学习、努力工作,他集中全部精力编写《农政全书》。从63岁开始,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著作的初稿。
  事业后继有人,教育子孙不忘本
  徐光启从事了一辈子农业科学的研究,在实践中,他深刻地认识到农业的重要,觉得也应当让子孙们重视农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了解一些农业科学知识。这不仅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和生存有好处,他也希望他们将来能继承自己一生从事的事业。于是,在重新修订书稿时,他就想让孙子们参加书稿的修订。
  有一天,他把三个孙子――尔斗、尔默、尔路一一叫到跟前,问他们每天都读些什么书籍、做些什么样的文章。孙子们异口同声地说:“读的是《四书》《五经》,做的是‘八股文’。”
  “农业书你们看不看?”徐光启又问道。
  “多少也看点儿。”孙子们说。
  徐光启看着面前坐着的三个孙子,他们衣着朴素,神情也显得老实而憨厚,他点点头,表示满意,深情地对他们说道:“你们没有染上贵族子弟那种奢华、世故的不良习气,这很好。可是,你们不肯干农活,也很少读农书,这就不太像我的孙子了。我平生不论是顺利还是挫折,也不论是教书还是做官,从来没有忘记过这个‘农’字。如今,我在家‘冠带闲住’,想编一部《农政全书》。这可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大书啊!现在,我把你们叫来,不为别的事,就是想要你们替我做点事,要你们帮我抄书,怎么样?”
  孙子们听说要他们抄爷爷写的书,非常高兴。从此,徐光启的书房就成了《农政全书》的编辑室。孙子们一边读爷爷写的《甘薯疏》《泰西水法》《北耕录》等书,一边一丝不苟地帮爷爷抄写修改好的书稿,成为爷爷的得力助手。在读书、抄书的过程中,孙子们逐渐对农业科学知识产生了兴趣。
  徐光启辞世后,儿孙们按照他生前的要求,齐心合力,把书整理好,呈送给崇祯皇帝,完成了徐光启生前未竟的事业。
其他文献
一战结束后,各国都加快了发展空中力量的步伐,但在方向上不免出现偏差。20世纪30~40年代就曾刮起过一股研制“重型战斗机”的风潮,目的是既能保护己方轰炸机进行远程空袭,又能
(1)乾德四年,后蜀被平定。后蜀主孟昶生活十分奢侈,就连使用的夜壶都镶着宝石。宋太祖赵匡胤看到后非常气愤,当场下令砸碎,并说:“像孟昶这样生活如此奢华糜烂,国家想不灭亡
杨四郎和杨六郎一样,主要生活在宋真宗时代。杨家兄弟虽然没有被招为驸马,但当时,确实有位宋朝大将曾经入赘辽国。这个人与杨六郎生活在同一时代,名叫王继忠。北宋时期,杨家
西汉名臣袁盎个性刚直、极有才干,很受汉文帝赏识。他与宦官赵同不睦,赵同仗着文帝的宠信,常在其面前造谣中伤袁盎,袁盎对此很是忧虑。一天,文帝坐车出行,赵同在车上服侍。袁
皇子不能结交大臣,和珅根本没有机会亲近嘉庆  很多论者简单地提到,说嘉庆当亲王时即恨透了和珅,可是没有提出任何依据,这恨从何来?  我们要从清朝的禁忌谈起。  古代帝制时期,为了皇位,父子反目、兄弟相残的事件比比皆是。大清开国以来,宫廷内上演过多少惊心动魄的夺嫡之争,想必人尽皆知,由此还发展出朋党之争。王公大臣各自拥戴一个王子,公开争势,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之地步,直接威胁皇权国本,在清朝初期和中期
李白的乐府诗《塞上曲》中有这样的诗句:“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燕支落汉家,妇女无花色。”讲的是汉代抗击匈奴的史实。诗中后两句明显是从目前仅存的一首匈奴民歌《匈奴
毫无疑问,李延年是一个造诣极高的音乐大家。这样的评语,不仅仅局限于西汉时期,就是放在五千年的历史里考量,他也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呀!货真价实的“星二代”李延年出生在中
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的发展中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日常的工作中会面临着许多新情况,遇到许多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努力研究和探索出能够
哈尼族,是一个国际性的少数民族。,它不仅居住在我国云南省元江和澜沧江等地,而且在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也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呢。历史悠久的哈尼族作为一个在
打天下要人才,像杨坚这样用禅让的方式得江山的,同样需要人才的帮衬。其中,有两个被杨坚委以重任的关键人物,一个是高熲(jiǒng),另一个是苏威。这两个人,在隋文帝前期的执政团队中,很有代表性。  一、高熲与苏威  高熲(541—607),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东)人,早年在北周齐王宇文宪麾下任职。由于父亲高宾的缘故,他与杨坚有了一层特殊的关系。在别人还对杨坚辅政持犹疑态度的时候,高熲就跟杨坚说:“即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