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绿色建筑这个新型的建筑观念,详细的分析发展绿色建筑对我国可以坚持不懈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浅析我国目前面临的系列建筑问题,要求我们必须积极致力于开发使用绿色建材,主动有效的利用资源和能源,合理的亲近自然、保护自然,回报自然,使人类拥有健康、舒适的居住生存的环境,使人类妥善地处理自身生存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绿色建筑长远发展的优势和前景,最终给出发展我国绿色建筑几点建议,当国家、各地政府、开发商、业主都认识和了解绿色建筑的好处、带来的长远利益以及投资回报,才能更加顺利的实现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大力发展力度。
关键词:绿色建筑;环境污染;长远发展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急遽加剧,地球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也日益严重,气候问题日益困扰人们的生活,而我国建筑业的消耗也成为污染环境的重要因素,因此建筑业成为人们致力于改革创新的重要领域,进而提出了“绿色建筑”这个全新的概念,并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发展绿色建筑的新潮流。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
在历史长河中,建筑被赋予了很深的文化内涵,并升华成为一种文化理念,成为象征某种意识形态、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的载体,还蕴含了丰富而凝重的文化色彩,逐渐形成一种系统或体系,我们称之为建筑文化[1]。
1988年“绿色建材”在国际材料科学研讨会上首次提出,在1992年联合国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确定,1994年设立了“可持续产品开发”工作组。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与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高效和适用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能够共生的建筑。还可以称其为可持续发展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生态建筑等。其核心观念是要杜绝粗制滥造、浪费的建造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特别是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从而达到降低的能源、资源的成本 [2]。
许多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时代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从天人合一、崇尚节简中正秩序、以人为本、等角度进行研究分析,让人们开始反省并意识到要从中国传统建筑这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寻求我国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并把“绿色建筑”归纳为:最大限度地减轻建材对自然环境的压力,节约资源和能源;为人们提供安全、健康、舒适的幸福生活空间;力争做到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3]。
二、我国面临的建筑环境问题
目前,我国正处于科技发展迅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飞快的阶段,人们正享受着各种高科技带来的舒适生活,却往往忽视了自然环境的保护,致使环境严重恶化、土地加剧沙化、空气质量下降、自然灾害频发、温室效应、淡水资源日见枯竭等。目前居住环境的健康问题已引起了媒体大众的关注,如甲醛的危害、室内环境质量不断恶化、放射性核素的危害等,人们越来越迫切地追求健康绿色的居住环境。在建造和运行过程中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能源与资源,对环境产生很大程度的影响。
由于建筑材料是在建筑行业中是最为重要的基础材料和原材料,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还是消耗天然能源和资源最多、对大气污染最严重、对生态环境破坏最大的因素之一,而且已经成为建筑材料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制约着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及人们对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的认识从而提出的要求,运用绿色
的设计、绿色的建材营造绿色健康的人居环境不仅是全球建筑行业的共同目标,也正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性建筑潮流[4]。
因此要求我们必须积极致力于开发使用绿色建材,主动有效的利用资源和能源,合理的亲近自然、保护自然,回报自然,使人类拥有健康、舒适的居住生存的环境,使人类妥善地处理自身生存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与自然相协调,与环境共生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5]。
三、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优势和前景
由于我国悠久的传统建筑文化,再加上我国有着多样化的地理和气候特征,所以我国在发展绿色建筑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相当大的潜力。
1、发展绿色建筑的节能潜力。我国现有的建筑面积超过了400多亿平方米,再加上每年新增建筑面积导致我国现有的建筑95%以上都属于高耗能建筑,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要想达到同等居住条件和人们居住的舒适度,就必须改造我国现有的建筑使之具有巨大的节能减排的潜力[5]。我国要求规定在“十一五”期间全部节能减排的任务至少有20%需要由建筑行业的节能承担。据资料显示,如果把50%的节能标准认真贯彻执行,局部地方落实65%节能标准,到了2020年,我国每年最少可以节约标准煤3.54亿吨,可以完成国家在“十一五期间”节能任务目标的30.7%。绿色建筑不仅可以进行节能,还能为用户提供健康、安全、舒适的室内环境,这是世界建筑发现的潮流,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但是,截至到2010年11月底,在我国只有85个项目获得了绿色建筑星级能效标识,在现有的建筑中数量还太少。因此,发展绿色建筑是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主要任务[6]。
2、绿色建筑的发展有着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各种研究数据显示,要想达到与发达国家同等的节能减排效率,我国在发展绿色建筑时需要投入的成本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要少很多,在完成世界范围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义务时,有着十分明显的比较优势。
3、相对成熟绿色建筑技术已大大改观我国建筑现状。高能效照明技术是各种减少建筑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中最有效技术,在我国已经陆续被推广开来。在建筑行业中可以使用高能效的设备、节能型的家用电器和太阳能热水装置等,这些比较成熟实用的技术,在悄然的改变着我国的建筑格局[7]。我国从“十一五期间”开始,就开始加强对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并获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对在全社会的推广中产生给了很大的帮助。
4、我国古代建筑学者的智慧结晶提供良好的条件。由于我国的各个分布着大量的结合了地域气候特征的建筑,如陕西的窑洞、内蒙古的毡房,这些建筑都具有巧妙利用了通风条件和浅层地热能,使建筑物实现冬暖夏凉,而且我国还拥有在庭院中种植花草树木来遮阳降温、增加美感的优良传统。这些设计都是我国古代建筑学者的智慧结晶,为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创造了很好的条件[8]。
四、我国绿色建筑长远发展的几点建议
众所周知,建筑物的设计过程是整个建设过程的龙头。设计师在设计阶段要同业主一起就建筑物的各项环境指标进行实地考察,要结合国家相關法规及各级各地政府的管理体制以及一系列配套措施,按照绿色建筑的技术体系无条件选择对人体无害、环保、绿色的建筑原材料。但是绿色建筑最近几年才逐渐成为一种潮流,我国目前尚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许多政策也都不完善,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只能依赖单纯的市场调节[10]。
尝试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开展绿色建筑试点工作,着重要求新开发的建筑要按照绿色建筑的标准去建设,强制推广绿色建筑标准,在各级政府节能减排工作考核中也加上发展绿色建筑的情况,对供热体制积极进行改革,对供热计量收费制度进行大力地推广。出台详细的绿色建筑推广财税激励政策,要有完善的财政资金扶持鼓励建设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与绿色生态小城镇的实施方案,出台促进绿色建筑推广税收优惠政策。此外,还要加速新型绿色建筑原材料的开发及推广应用,利用市场机制和政府经济激励政策,强制性限制或淘汰对环境污染较大的产品使用[11]。
仅有国家和政府出台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是不够的,大众及公众媒体要加强对绿色建筑的大力宣传工作。对于绿色建筑这一全新的概念,大多数人没能够形成正确的认识,只是少数的建筑专家了解绿色建筑给人们带来的益处,但是这种现状直接影响着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12]。
当国家、各地政府、开发商、业主都认识和了解绿色建筑的好处、带来的长远利益以及投资回报,才能更加顺利的实现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大力发展力度。提出发展绿色建筑的要求是要密切地联系发展主题,要让民众了解,我们国家坚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和致力于环境保护并不能只是简单说说而已,而是要让全体人民都在头脑形成环境意识、绿色意识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当公民在自己的意识和行动中落实、响应绿色建筑政策,改变传统观念下我们对建筑行业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加快发展我国绿色建筑的势头,所以需要全社会公民的共同参与[13]。
总的来说,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兴起、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从“向自然最大限度的索取”改变为“向自然最大限度的回报”,这个观念的转变也让人类付出了巨大而高昂的代价,同时也使人们清醒的认识到解决居住环境的健康问题对我们生活的必要性,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回归自然,注重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尽可能不使用有毒的建筑原材料,运用绿色建材让人们拥有一个健康的人居环境是新世纪任重道远的目标,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14]。
参考文献:
[1]李少红.浅谈绿色建筑的推广和发展[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02).168-169
[2]赵安启,刘 念.中国古代建筑朴素的绿色观念概说[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 1):36-40.
[3]朱慧明.绿色低碳建筑的意义及其发展现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08).154
[4]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88-89
[5]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绿色建材与建材绿色化[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54-58
[6][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75-79
[2]孟令健.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及展望[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1): 236-238.
[7]何星华.绿色建筑与企业发展[J].工程质量,2006(1): 33-37.
[8]蔡利雄.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J].江西科学,2010(03).
[9]马光红,张志刚.绿色生态住区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建筑科学,2006(6).
[10]沙凯逊.成本与价值:绿色建筑经济学思考[J].铁道工程企业管理,2005(3).
[11]施骞,柴永斌.推動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与措施分析[J].建筑施工,2006(3).
[12]徐伟,吕晓辰,邹瑜.中国建筑能效标识研究[J].建筑科学,2006(4).
[l3]扬静.建筑材料与人居环境[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44-48
[14]罗德启.健康人居环境的营造[J].建筑学报,2004.
关键词:绿色建筑;环境污染;长远发展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急遽加剧,地球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也日益严重,气候问题日益困扰人们的生活,而我国建筑业的消耗也成为污染环境的重要因素,因此建筑业成为人们致力于改革创新的重要领域,进而提出了“绿色建筑”这个全新的概念,并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发展绿色建筑的新潮流。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
在历史长河中,建筑被赋予了很深的文化内涵,并升华成为一种文化理念,成为象征某种意识形态、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的载体,还蕴含了丰富而凝重的文化色彩,逐渐形成一种系统或体系,我们称之为建筑文化[1]。
1988年“绿色建材”在国际材料科学研讨会上首次提出,在1992年联合国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确定,1994年设立了“可持续产品开发”工作组。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与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高效和适用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能够共生的建筑。还可以称其为可持续发展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生态建筑等。其核心观念是要杜绝粗制滥造、浪费的建造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特别是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从而达到降低的能源、资源的成本 [2]。
许多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时代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从天人合一、崇尚节简中正秩序、以人为本、等角度进行研究分析,让人们开始反省并意识到要从中国传统建筑这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寻求我国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并把“绿色建筑”归纳为:最大限度地减轻建材对自然环境的压力,节约资源和能源;为人们提供安全、健康、舒适的幸福生活空间;力争做到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3]。
二、我国面临的建筑环境问题
目前,我国正处于科技发展迅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飞快的阶段,人们正享受着各种高科技带来的舒适生活,却往往忽视了自然环境的保护,致使环境严重恶化、土地加剧沙化、空气质量下降、自然灾害频发、温室效应、淡水资源日见枯竭等。目前居住环境的健康问题已引起了媒体大众的关注,如甲醛的危害、室内环境质量不断恶化、放射性核素的危害等,人们越来越迫切地追求健康绿色的居住环境。在建造和运行过程中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能源与资源,对环境产生很大程度的影响。
由于建筑材料是在建筑行业中是最为重要的基础材料和原材料,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还是消耗天然能源和资源最多、对大气污染最严重、对生态环境破坏最大的因素之一,而且已经成为建筑材料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制约着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及人们对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的认识从而提出的要求,运用绿色
的设计、绿色的建材营造绿色健康的人居环境不仅是全球建筑行业的共同目标,也正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性建筑潮流[4]。
因此要求我们必须积极致力于开发使用绿色建材,主动有效的利用资源和能源,合理的亲近自然、保护自然,回报自然,使人类拥有健康、舒适的居住生存的环境,使人类妥善地处理自身生存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与自然相协调,与环境共生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5]。
三、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优势和前景
由于我国悠久的传统建筑文化,再加上我国有着多样化的地理和气候特征,所以我国在发展绿色建筑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相当大的潜力。
1、发展绿色建筑的节能潜力。我国现有的建筑面积超过了400多亿平方米,再加上每年新增建筑面积导致我国现有的建筑95%以上都属于高耗能建筑,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要想达到同等居住条件和人们居住的舒适度,就必须改造我国现有的建筑使之具有巨大的节能减排的潜力[5]。我国要求规定在“十一五”期间全部节能减排的任务至少有20%需要由建筑行业的节能承担。据资料显示,如果把50%的节能标准认真贯彻执行,局部地方落实65%节能标准,到了2020年,我国每年最少可以节约标准煤3.54亿吨,可以完成国家在“十一五期间”节能任务目标的30.7%。绿色建筑不仅可以进行节能,还能为用户提供健康、安全、舒适的室内环境,这是世界建筑发现的潮流,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但是,截至到2010年11月底,在我国只有85个项目获得了绿色建筑星级能效标识,在现有的建筑中数量还太少。因此,发展绿色建筑是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主要任务[6]。
2、绿色建筑的发展有着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各种研究数据显示,要想达到与发达国家同等的节能减排效率,我国在发展绿色建筑时需要投入的成本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要少很多,在完成世界范围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义务时,有着十分明显的比较优势。
3、相对成熟绿色建筑技术已大大改观我国建筑现状。高能效照明技术是各种减少建筑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中最有效技术,在我国已经陆续被推广开来。在建筑行业中可以使用高能效的设备、节能型的家用电器和太阳能热水装置等,这些比较成熟实用的技术,在悄然的改变着我国的建筑格局[7]。我国从“十一五期间”开始,就开始加强对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并获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对在全社会的推广中产生给了很大的帮助。
4、我国古代建筑学者的智慧结晶提供良好的条件。由于我国的各个分布着大量的结合了地域气候特征的建筑,如陕西的窑洞、内蒙古的毡房,这些建筑都具有巧妙利用了通风条件和浅层地热能,使建筑物实现冬暖夏凉,而且我国还拥有在庭院中种植花草树木来遮阳降温、增加美感的优良传统。这些设计都是我国古代建筑学者的智慧结晶,为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创造了很好的条件[8]。
四、我国绿色建筑长远发展的几点建议
众所周知,建筑物的设计过程是整个建设过程的龙头。设计师在设计阶段要同业主一起就建筑物的各项环境指标进行实地考察,要结合国家相關法规及各级各地政府的管理体制以及一系列配套措施,按照绿色建筑的技术体系无条件选择对人体无害、环保、绿色的建筑原材料。但是绿色建筑最近几年才逐渐成为一种潮流,我国目前尚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许多政策也都不完善,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只能依赖单纯的市场调节[10]。
尝试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开展绿色建筑试点工作,着重要求新开发的建筑要按照绿色建筑的标准去建设,强制推广绿色建筑标准,在各级政府节能减排工作考核中也加上发展绿色建筑的情况,对供热体制积极进行改革,对供热计量收费制度进行大力地推广。出台详细的绿色建筑推广财税激励政策,要有完善的财政资金扶持鼓励建设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与绿色生态小城镇的实施方案,出台促进绿色建筑推广税收优惠政策。此外,还要加速新型绿色建筑原材料的开发及推广应用,利用市场机制和政府经济激励政策,强制性限制或淘汰对环境污染较大的产品使用[11]。
仅有国家和政府出台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是不够的,大众及公众媒体要加强对绿色建筑的大力宣传工作。对于绿色建筑这一全新的概念,大多数人没能够形成正确的认识,只是少数的建筑专家了解绿色建筑给人们带来的益处,但是这种现状直接影响着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12]。
当国家、各地政府、开发商、业主都认识和了解绿色建筑的好处、带来的长远利益以及投资回报,才能更加顺利的实现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大力发展力度。提出发展绿色建筑的要求是要密切地联系发展主题,要让民众了解,我们国家坚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和致力于环境保护并不能只是简单说说而已,而是要让全体人民都在头脑形成环境意识、绿色意识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当公民在自己的意识和行动中落实、响应绿色建筑政策,改变传统观念下我们对建筑行业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加快发展我国绿色建筑的势头,所以需要全社会公民的共同参与[13]。
总的来说,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兴起、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从“向自然最大限度的索取”改变为“向自然最大限度的回报”,这个观念的转变也让人类付出了巨大而高昂的代价,同时也使人们清醒的认识到解决居住环境的健康问题对我们生活的必要性,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回归自然,注重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尽可能不使用有毒的建筑原材料,运用绿色建材让人们拥有一个健康的人居环境是新世纪任重道远的目标,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14]。
参考文献:
[1]李少红.浅谈绿色建筑的推广和发展[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02).168-169
[2]赵安启,刘 念.中国古代建筑朴素的绿色观念概说[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 1):36-40.
[3]朱慧明.绿色低碳建筑的意义及其发展现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08).154
[4]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88-89
[5]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绿色建材与建材绿色化[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54-58
[6][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75-79
[2]孟令健.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及展望[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1): 236-238.
[7]何星华.绿色建筑与企业发展[J].工程质量,2006(1): 33-37.
[8]蔡利雄.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J].江西科学,2010(03).
[9]马光红,张志刚.绿色生态住区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建筑科学,2006(6).
[10]沙凯逊.成本与价值:绿色建筑经济学思考[J].铁道工程企业管理,2005(3).
[11]施骞,柴永斌.推動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与措施分析[J].建筑施工,2006(3).
[12]徐伟,吕晓辰,邹瑜.中国建筑能效标识研究[J].建筑科学,2006(4).
[l3]扬静.建筑材料与人居环境[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44-48
[14]罗德启.健康人居环境的营造[J].建筑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