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教材研磨与反思 提高教学活动实效性

来源 :早期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asd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教材中提供了许多现成的活动设计,教师必须根据本班幼儿发展水平和经验,对教材中的活动设计进行调整和修改,才能使教学活动富有成效。下面以中班艺术活动“画画我听到的声音”为例,谈谈如何立足教材进行研磨与反思,调整、修改和优化原有的活动设计。
  一、选择与思考
  之所以选择“画画我听到的声音”的活动设计作为教研的对象,是出于以下考虑:
  1.挑战幼儿的发展。“画画我听到的声音”的特别之处是要求幼儿将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是音乐和美术的整合,这对中班下学期的幼儿(以下简称幼儿)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是他们“跳一跳、能摸到”的。
  2.促进教师的成长。这类教育活动对我园教师也是全新的,具有挑战性:即要准确把握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经验特点,又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才能有效地引导幼儿用美术的形式来表现声音。
  3.引领教研的提升。在我园,相当一部分的教学活动是使用园外的成品教学活动设计。我们尝试通过这个研讨活动,探索出对成品活动设计的教研要求。
  二、研磨与反思
  对“画画我听到的声音”活动设计的研磨程序为:实施原有活动设计→调整原有活动设计(一研)→实施一研的活动设计→再次调整活动设计(二研)→实施二研的活动设计→优化活动设计(三研)→实施三研的活动设计。每一次的研磨活动包含两大环节:活动设计的实施和根据教学实践中幼儿反应,对活动设计进行调整和修改。
  (一)基于学情,优化教学目标
  研磨与分析:
  1.删繁就简。一研中我们发现,要“尝试运用点、线、面组合的方法表现声音”,又要“运用颜色表达对声音的喜欢与讨厌之情”的目标对幼儿的要求过高。因此我们把“能运用颜色表达对声音的喜欢与讨厌之情”从活动目标1中删去。
  2.去枝强干。二研中发现,幼儿用“点线面”表现的效果是具象的,如听到鸟鸣就画出小鸟的形象,而不是“表现声音”。我们分析:尽管我园幼儿经常用“点、线、面”表现各种事物的形象,但用其来表现声音却没有任何经验,要求幼儿同时用点、线、面三种形式表现声音就更为困难。因此我们认为单纯运用线条来表现声音,更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于是在二研时又将目标1改变为“欣赏不同的声音,尝试运用不同的线条表现各种声音”。三研的教学实践证明了我们的认识,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感悟与提升:
  目标是否合理,是教学活动能否富有成效的决定性因素。教师在审视任何活动设计时,都必须首先研磨活动目标,根据本班幼儿的学习能力和经验,对目标进行修改。
  (二)基于目标,优化教学准备
  PPT课件中符号图的优化
  研磨与分析:
  1.作画工具。考虑到我园幼儿的作画经验,一研中将水粉换成了水彩笔,二研和三研中,随着教学目标“并能运用颜色表达对声音的喜欢与讨厌之情”的删减,又将作画工具调整为黑色记号笔。
  2.作画用纸。原有活动设计所提供的作画用纸上附有范例,大约占用了画纸的四分之一。其用意是通过范例给予幼儿作画示范。教学实践发现,范例不仅局限了幼儿的自主创意,同时纸张留给幼儿创作的空间过小,影响了幼儿的大胆表现。我们在一研中为幼儿提供了白色铅画纸,在二研和三研中,随着作画工具的调整,我们又将作画用纸改成彩色卡纸,这样的调整是为了丰富幼儿作品的色彩。
  3.PPT课件的提供。声音是听觉效果,线条是视觉效果。如何让幼儿把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是达成活动目标的关键。原活动设计中是没有PPT课件的,我们提供PPT课件,是期望把声音和线条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幼儿面前,让幼儿能听到、看到,由此建立声音与线条之间的联系,为创作做铺垫。
  4.PPT课件中符号图的研磨。一研中我们提供了11种符号,十分繁杂,不利于幼儿对符号的认知。在二研的符号图中,我们提供了点、线、面三大类符号,分类清晰,易于幼儿的感知。随着目标1的再次修改,三研的符号图又调整为只提供了两组符号,一组为五种典型线条的符号,一组为短线和长线符号,更加简洁明了,便于幼儿的认识、理解和表现。
  感悟与提升:
  原有的教学准备不一定是最科学合理的,特别是对活动目标进行了修改后,一定要根据新的目标要求对教具和学具进行合理取舍,甚至是替换,使之更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
  (三)聚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
  研磨与分析:
  1.重设教学过程,体现幼儿学习方式。
  原教案的教学过程缺乏让幼儿充分感知点、线、面与声音的关系的教学环节,就要求幼儿用其组合表现声音,教学跨度太大,幼儿难以做到。
  我们重新设计的教学过程主要有“情境与激趣——欣赏与尝试——想象与创作——展示与交流”四个教学环节,并使教学过程情境化、动态化,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学习有成效。
  2.设置递进环节,分解目标逐层推进。
  我们新增设的教学过程二“欣赏声音,尝试作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引导幼儿感知和认识声音和线条的关系。但在一研、二研的“欣赏声音,尝试作画”教学环节中,将幼儿对声音和线条的感知分割成了毫无相关的片段,使得幼儿得到的经验是零碎的,导致在创作时幼儿无法用线条表现火车声。于是在三研中我们对教学过程二进行了调整与充实,设计了“欣赏与体验,感受声音——欣赏与观察,感知线条——欣赏与创作,运用线条”教学的三个小环节,逐步递进,前一个环节为后一个环节搭建平台。前两个环节以合的形式呈现声音、线条,引导幼儿进行整体感受,在第三个小环节“欣赏与创作,运用线条”中,我们还在“引导幼儿感知与分析四种声音”这一环节进行了分步教学。四种声音具有了不同的特点,需要具有相同特点的线条来表现。分步教学的每一步都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个目标点,逐层推进,从而扎实地达成活动的整体目标。在三研里,将要求幼儿表现火车声改为表现森林里的声音,既是对前面经验的梳理,又加入了新的声音元素,是创作的提升。“合——分——合”的教学方式使活动有张有弛,富有节奏,推进了幼儿的理解和表现,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3.搭建学习“支架”,凸显重点突破难点。
  首先,搭建“感官支架”。借助视觉、听觉、肢体等各种感官的作用,引导幼儿充分感知线条的长与短、曲与直的特点,及声音长与短、连续与间断、轻与重等特点,帮助幼儿构建了对声音、线条之间相同点的感受与认知,为两者的匹配做铺垫。
  其次,提供“符号”支架。对于幼儿来说,要把听觉的声音用视觉的线条表现出来是有难度的。我们利用五种线条搭建了“符号”支架,帮助幼儿找了声音和线条的共同之处,让幼儿能借助这个“符号”支架跳上“运用不同的线条表现各种声音”这个台阶。
  感悟与提升:
  研磨教学过程的最大收获有三点:其一,应注意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适切性;其二,要为幼儿主动学习和认知搭建支架;其三,是要把教学目标分解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中。
其他文献
带有中国特色的STEAM教育有何亮点?小学阶段,如何吸纳STEAM教育先进成果、经验,助推国内学校科学课程和科技创新教育的开展和普及?新时代赋予教育信息化新的使命,正值教育部
期刊
杨宝臣从辽宁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后,1988年7月到辽宁省实验中学工作,2013年被任命为锦州滨海新区教育发展总顾问,次年担任辽宁省滨海实验中学校长,时至今日他已在教育一线整
期刊
特色蕴藏着优势,而优势体现出竞争力。要办好一所学校,就要立足于学校自身实际,合理定位,深入挖掘学校内部潜力,找准学校特色,把潜在优势变为显性优势,形成独特的学校文化气质。特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我们从小班幼儿认知特点和经验水平出发,采取下面的策略激发他们科学探究的兴趣。  一、用情境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情境是激发小班幼儿科学探究兴趣的有效方法。我们尝试创设“玩中学”的情境,引导幼儿获得直接经验,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体验发现的乐趣。  1.故事情境。科学活动“小蚂
电视访谈节目是一种出现较早并且至今广受观众欢迎的电视节目形式。本文从访谈节目的核心——主持人的角度来分析主持人在访谈节目中的前期准备,以及前期准备对现场录制的影
一台NOVA4电解质分析仪,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屏幕显示"TCO2 NC",其它检测指标正常,提示CO2液流系统出现问题.按STATUS查找原因,显示"03020 No Sample、03031 Flow Time Too
随着信息技术平台日益成熟,创客教育正在掀起一股席卷全球的教育变革浪潮。松山湖实验中学通过'创客教育'学习空间的构建与实践,致力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取得可喜成绩
期刊
人们对于媒介的过度依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媒介先进性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对其更加欲罢不能。对于媒介过度使用的状况多发生在人们的闲暇时间段,因此人们对于闲暇时间的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教育当有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
2003年我在纪念中国幼儿教育100周年的文章中,提到了我一生中最引以为荣的两件事:一是1949年10月1日,我作为北京慕贞女中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二是我50年来忠实地从事了一项事业——幼儿教育,  1950年,我初中毕业时,被保送上本校的高中,同时还被另一所市立高中录取。正在我选择去哪一所高中时,我校从北京市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北师)调来一位新教导主任。她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