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 梯田,守住大地的巨型史书

来源 :东方航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am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从肥沃的冲积平原,到富饶的江河湖泊,智慧的中国人精心使用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获取食物的非凡智谋无处不在。一幅梯田画卷,仿佛就是一部非文字的巨型史书,直观地展示了劳动人民顽强抗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记录着传承千年的中国农耕文明。
  顺遂自然筑田畴——苗族食物中的梯田文化
  在不同的地域,中国人用各自的智慧巧妙地从自然界获取美味。这一切来自他们对上天的敬仰和对土地的眷恋。一位作家这样描述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无论埋头种田,还是低头吃饭,他们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贵州省从江县,侗族、苗族和壮族聚居的山区,远离现代文明的喧嚣,散落的村寨像一个个孤岛,深藏在大山深处……这里的人自古以糯米为主食,在高山梯田里种植着近百种原始的糯稻。
  相传,苗族人是蚩尤的后裔。蚩尤部落原居于黄河中下游一带,发明了水稻种植,创造了刀耕火种的古代农耕文明。可是,自涿鹿之战失败,部落首领蚩尤被杀后,其后裔一路南迁,经过几番颠簸流离,大约于秦汉时期到黔东南居住。这些梯田,或许就是苗族祖先迁徙到此定居后,开始“高山改稻田”的农业生产活动,且经过一代代人不断接力,最终形成如今的这个模样。
  山上的梯田不适合机械化的收割,这里的人们依然沿用着传统的摘禾刀。和平原地区相比,在陡峭贫瘠的大山里种植水稻需要更多的智慧。顺应着山势,苗族祖先们完全靠双手创造了这一切,加榜梯田就是苗族祖先的智慧与月亮山大地最完美的契约。
  苗族是“稻饭鱼羹”的民族,梯田依山而开,但糯稻并不是村民们唯一的收获,水田里还藏着其它的秘密。水稻田里可以同时养鲤鱼和鸭子,这种稻、鱼、鸭共存的古老体系,是一千年前的苗族祖先们就发现的智慧。或许,这才是苗族人世世代代得以繁衍子孙、生生不息的源泉。他们不强求,也不更改大自然的规律,一切顺其自然。
  加榜梯田不仅为苗族人提供了粮食和各种作物,更作为生存哲学的一部分,融人到当地人的生活理念中。据当地的苗族老人介绍,梯田是加榜男人的脸面,要看一个男人能干不能干,就去看看他的田埂,田埂打理不好的男人是没有姑娘愿意嫁的。苗族青壮年男人的主要任务就是种好梯田,这样他才是女人心中可以依靠的好丈夫、孩子心中引以为傲的父亲;这样他才理所当然地在收T以后,回到自家的吊脚楼里,吃女人做的香喷喷米饭,喝女人自酿的香甜米酒,醉心于梯田给子的好日子。
  糯稻小科普
  一、糯稻,是稻的粘性变种,属禾本科植物。其颖果平滑,粒饱满、稍圆,脱壳后称糯米,又名“江米”,外观为不透明的白色。糯米富含蛋白质和脂肪,营养价值较高。稻秆及根可作药用。
  二、在糯稻选择方面,苗族人使用中国农耕技术中最传统的“穗选法”,即在收获季节,就挑选最饱满的稻穗作为次年的种稻,每家在种植同一种糯稻三四年后,会把自家田种的种子与本村甚至外村人家进行物物交换。
  三、糯稻品质卓越,但单产仅有水稻的一半。在中国,糯稻的栽培总面积不足水稻的百分之五,但加榜梯田这些古老的糯稻品种包含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今天以及未来的餐桌上将愈加珍贵。
  哈尼族服装中的梯田文化
  哈尼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是中国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十余个少数民族之一,总人口达一百三十多万人。哈尼族自古以来就是耕种梯田的民族,梯田文化就是哈尼族的代表性文化。
  哈尼族的耕作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年前。有学者从哈尼族口传诗歌中了解到,早在隋唐时期,哈尼族因战败陆续迁徙至红河南岸,他们将已经掌握了的精湛水稻种植技艺,传授给当地的傣族、彝族,当地人掌握了农业技术和制作工具的技艺之后,接纳了他们。据史书记载,唐宋时期,哈尼族的祖先根据滇南哀牢山的地势地貌而开垦梯田,其耕作技术已发展到了极高水平。之后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哈尼族的头领带着族人们开山挖田。哈尼族祖先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用整个民族的心力来挖筑梯田,长久以来,梯田文化就成为整个哈尼族的灵魂。
  一把短柄锄头,一身铮铮铁骨,哈尼人用胸中的万丈豪情及脑中的过人智慧,开筑梯田,他们为此注人了生命的全部。从哈尼族的服装上看,也反映着这种梯田文化内涵,他们服装的原料、款式、色彩、装饰手法等,无不与梯田农耕生产密切相关。
  哈尼族服装上的装饰,是梯田农业的记录和象征。例如:哈尼族衣服上绣制的图案和银饰的排列,就像层层梯田一样重叠,埂回堤转;而服饰中的“水车花”图案和护心镜上的螃蟹、石蚌、鱼等都直接反映了他们对水的崇拜心理。
  哈尼族的服装用料主要是自纺的靛染上布。其紡织、靛染原料都来源于自家梯田及村寨周边的经济林。哈尼族以黑色为美,他们将黑色视为吉祥色,认为黑色庄重、圣洁,可做生命色和保护色。
  哈尼族服装的款式设计也适应了梯田农耕生产。哈尼族男子的服装以紧身短衣、宽松长裤、黑布包头为特色;女子则普遍喜穿短衣长裤,上装短小紧身,下装轻松宽大,便于劳动。这样长裤、长裙的宽松组合,易于哈尼人下田时穿脱和卷起。
  哈尼族各支系的服装各具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阿木支系
  女子服装的每部分,都装钉有银饰品,或绣有繁杂而有特定含意的花、鸟、鱼、虫图案,绣工精细,图形规则,构思精巧。
  切弟支系
  女子头部包青布头巾,包扎后套上一根钉满银泡的彩带,两端缀有六束用毛线结成的彩穗。身穿薄布紧身衣,外套青色马甲,腰部钉有三角形银泡图案若干块。
  卡多支系
  女子多用黑色自织染布作面料,上衣为左开襟衣,绣以各种色彩鲜艳的图纹,下着黑色长裙。包头为圆盘式镶边戴帽,配以各种彩色花饰。
  布孔支系
  女子下穿短裆紧腿裤,裤腿边沿绣有犬齿花,小腿套着绣花罩,绑有多色的彩线。首饰多为彩布包巾,头巾上镶钉银泡,左右用彩色毛线扎成飘穗。
  叶车支系
  女子上穿靛青色对开式短袖土布衣,无领无扣,宽宽的五色腰带扎腰;下穿黑色短裤,裤脚口打上适当的褶纹,褶纹数与上衣数大致相等;头戴白尖帽。
  腊乜支系
  女子包头巾用桃红印花布镶黑布做成,四角缀有玻璃珠组成的花边。衣服为土布料,胸部缀有银泡、银铃;腹部镶二排三角形银泡;腰系一条围腰,裤子用黑布缝制,裤管窄小。
其他文献
别再提“山楂男”了  自从和周冬雨在《山楂树之恋》里谈了一场被称为“纯氧气”的恋爱,窦骁似乎就和老三划上了等号。即便走出了那片山楂树林,“山楂男”的苦情色彩依旧被视作他的招牌气质。没多久,他成了《秋之白华》里的瞿秋白,长衫、围巾、圆形的眼镜,儒雅从容。就像那枚他送给杨之华的图章,洁白的信纸上,印出鲜红的字,“秋之白华”,干净、纯洁,但忧伤的感觉分外扎眼。这不是窦骁的本意,但这样的角色就是会自动找到
期刊
三年陪伴 迎来硕果  黄斌的微博名字叫“一哥黄斌”,而黄晓明坊间早有“二哥”的称号,其实“一哥”是黄斌做电影宣传时就在行业里传开的名号。或许是冥冥注定,也或许是巧合使然,黄晓明离开“华谊兄弟”后找到了黄斌等几个朋友打理经纪事务。最终于2011年两人共同组建了黄晓明工作室。用黄斌的话说,“我俩从星座到生肖都很撘,相处起来更像兄弟一般。”所以即使在工作中存在分歧,家人般的关系也能让两人很好的彼此理解。
期刊
好莱坞的“迈达斯之手”  一说起比尔·伯顿这个名字,听上去似乎总有一点距离感。作为好莱坞的幕后制作人,在镜头前“低调”是他一贯的作风;但谈起他的电影作品,想必除了“如雷贯耳”还真的没有别的词汇可以更贴切地形容:《歌舞青春》系列、《碟中谍3》还有中国电影《功夫》,他带给世界的并不是他个人的名气而是作品的深远影响力。身为好莱坞的金牌制作人,“比尔·伯顿”的名字在影视圈内直接与“品质保障”挂钩,在拿到剧
期刊
豆瓣评分:8.0  IMDB评分:7.3  时光网评分:8.0  东方电影评分:8.1  失眠的夜晚,凌晨3点17分。躲在被窝里把前几日存着的《向阳处的她》翻出来看,我很自豪地说我是冲着上野树里和海报中的大逆光小清新去看的。想着无非是日系治愈纯爱物语,这种片子看得多了也不会有太多惊喜,但是事实证明我真是太年轻,太天真。因为,向阳处的那个她,简直是一幅“童画”,而且画面美得我根本不敢看。  不敢看的
期刊
永嘉路始建于1920年,由当时上海法租界公董会修筑了此路,以法国邮船公司职员西爱咸斯的名字命名。1943年,改名为今天的“永嘉路”。永嘉路与周边的街道有着相同的风貌:梧桐树掩映下,两旁是各式花园洋房和石库门里弄,街道干净清幽,空气中时刻弥漫着淡淡的清香。  在永嘉路短短两千多米长度的街区中,有数10位名人的洋房或寓所。和其他街区洋房的布局不同,永嘉路上的名人故居往往都“藏而不露”。慎成里的小弄堂曾
期刊
暗黑起源 植根黑土  说起童话电影,记忆中,登场的女主角都是柔弱善良令人怜惜的,在遭遇危难后,一位英俊的王子必会骑着白马前来搭救。邪恶的黑暗势力终将在与王子无畏的决斗中被消灭,一对佳人永远幸福美满地生活在了一起,是所有童话电影千篇一律的美满结局。这是人们对童话电影最初的印象,也是上世纪迪士尼公司自推出首部大银幕童话作品《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后,为当代童话电影贴上的标签:一部适合全家观看的温馨电影
期刊
十多年前,我曾误打误撞进一个“空前绝后”的团队,尽管最初不被人看好,但这个团队用事实证明了其几乎不可复制的正能量,成员们在团队解散后的很多年里,各自继续成长却依然情真意切默契不减。  看过一篇关于找人才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务虚的人在一个务实的团队当中活不下来,反之亦然。”一支优秀团队其成效和抗风险能力是成正比的,其团队成员的核心价值观虽然相近,但他们的所长却各不相同。这就好比,如果有十几个
期刊
抹茶的起源  日本古代没有原生茶树,也没有喝茶的习惯,日本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自从奈良时代的遣唐使们把茶叶带回日本之后,茶这种饮料就在日本生根发芽了。到了镰仓时代,禅僧荣西在中国学到了茶的加工方法,还将优质茶种带回日本传播。如果说中国的茶文化来自平民大众的日常习俗,而日本则恰恰相反,饮茶文化走的是自上而下的道路,就如同明治年间的资本主义改革。茶在刚刚传到日本的时候完全属于奢侈品,只有皇族、
期刊
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国度。  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山峰魏峨秀丽江河奔流不息、大海波涛澎湃……美丽的地貌景观、丰富的物种群落,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数千年来从未间断的中国文明,延续着民族的血脉,那十几亿的子民,五十六個民族,在这里繁衍。在这片土地上,还有源于千百年来生存故事的农耕文明标本,在中国大地上蜿蜒伸展,层层叠叠,谱出了能奏响由河的壮阔之美——梯田。  有着“地球最美的曲线”之称的
期刊
梯田,顾名思义,是形如楼梯的田地。据说梯田最早出现在史前时期。起初,人们只是清除几座小山头或几片小森林的杂草,以便种植一些粮食作物,也可用以防御工事,这便是梯田的雏形。“梯田”之名,最早见于南宋范成大的《骖鸾录》,那是他从故乡吴郡去广西一路上的旅行记,其中记载了他在江西袁州看到的“岭阪上皆禾田,层层而上至顶”之景,名“梯田”。  岭为山、阪为斜坡,岭阪,即是斜山坡之意。山峦重叠的地方,耕地稀罕,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