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从肥沃的冲积平原,到富饶的江河湖泊,智慧的中国人精心使用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获取食物的非凡智谋无处不在。一幅梯田画卷,仿佛就是一部非文字的巨型史书,直观地展示了劳动人民顽强抗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记录着传承千年的中国农耕文明。
顺遂自然筑田畴——苗族食物中的梯田文化
在不同的地域,中国人用各自的智慧巧妙地从自然界获取美味。这一切来自他们对上天的敬仰和对土地的眷恋。一位作家这样描述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无论埋头种田,还是低头吃饭,他们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贵州省从江县,侗族、苗族和壮族聚居的山区,远离现代文明的喧嚣,散落的村寨像一个个孤岛,深藏在大山深处……这里的人自古以糯米为主食,在高山梯田里种植着近百种原始的糯稻。
相传,苗族人是蚩尤的后裔。蚩尤部落原居于黄河中下游一带,发明了水稻种植,创造了刀耕火种的古代农耕文明。可是,自涿鹿之战失败,部落首领蚩尤被杀后,其后裔一路南迁,经过几番颠簸流离,大约于秦汉时期到黔东南居住。这些梯田,或许就是苗族祖先迁徙到此定居后,开始“高山改稻田”的农业生产活动,且经过一代代人不断接力,最终形成如今的这个模样。
山上的梯田不适合机械化的收割,这里的人们依然沿用着传统的摘禾刀。和平原地区相比,在陡峭贫瘠的大山里种植水稻需要更多的智慧。顺应着山势,苗族祖先们完全靠双手创造了这一切,加榜梯田就是苗族祖先的智慧与月亮山大地最完美的契约。
苗族是“稻饭鱼羹”的民族,梯田依山而开,但糯稻并不是村民们唯一的收获,水田里还藏着其它的秘密。水稻田里可以同时养鲤鱼和鸭子,这种稻、鱼、鸭共存的古老体系,是一千年前的苗族祖先们就发现的智慧。或许,这才是苗族人世世代代得以繁衍子孙、生生不息的源泉。他们不强求,也不更改大自然的规律,一切顺其自然。
加榜梯田不仅为苗族人提供了粮食和各种作物,更作为生存哲学的一部分,融人到当地人的生活理念中。据当地的苗族老人介绍,梯田是加榜男人的脸面,要看一个男人能干不能干,就去看看他的田埂,田埂打理不好的男人是没有姑娘愿意嫁的。苗族青壮年男人的主要任务就是种好梯田,这样他才是女人心中可以依靠的好丈夫、孩子心中引以为傲的父亲;这样他才理所当然地在收T以后,回到自家的吊脚楼里,吃女人做的香喷喷米饭,喝女人自酿的香甜米酒,醉心于梯田给子的好日子。
糯稻小科普
一、糯稻,是稻的粘性变种,属禾本科植物。其颖果平滑,粒饱满、稍圆,脱壳后称糯米,又名“江米”,外观为不透明的白色。糯米富含蛋白质和脂肪,营养价值较高。稻秆及根可作药用。
二、在糯稻选择方面,苗族人使用中国农耕技术中最传统的“穗选法”,即在收获季节,就挑选最饱满的稻穗作为次年的种稻,每家在种植同一种糯稻三四年后,会把自家田种的种子与本村甚至外村人家进行物物交换。
三、糯稻品质卓越,但单产仅有水稻的一半。在中国,糯稻的栽培总面积不足水稻的百分之五,但加榜梯田这些古老的糯稻品种包含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今天以及未来的餐桌上将愈加珍贵。
哈尼族服装中的梯田文化
哈尼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是中国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十余个少数民族之一,总人口达一百三十多万人。哈尼族自古以来就是耕种梯田的民族,梯田文化就是哈尼族的代表性文化。
哈尼族的耕作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年前。有学者从哈尼族口传诗歌中了解到,早在隋唐时期,哈尼族因战败陆续迁徙至红河南岸,他们将已经掌握了的精湛水稻种植技艺,传授给当地的傣族、彝族,当地人掌握了农业技术和制作工具的技艺之后,接纳了他们。据史书记载,唐宋时期,哈尼族的祖先根据滇南哀牢山的地势地貌而开垦梯田,其耕作技术已发展到了极高水平。之后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哈尼族的头领带着族人们开山挖田。哈尼族祖先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用整个民族的心力来挖筑梯田,长久以来,梯田文化就成为整个哈尼族的灵魂。
一把短柄锄头,一身铮铮铁骨,哈尼人用胸中的万丈豪情及脑中的过人智慧,开筑梯田,他们为此注人了生命的全部。从哈尼族的服装上看,也反映着这种梯田文化内涵,他们服装的原料、款式、色彩、装饰手法等,无不与梯田农耕生产密切相关。
哈尼族服装上的装饰,是梯田农业的记录和象征。例如:哈尼族衣服上绣制的图案和银饰的排列,就像层层梯田一样重叠,埂回堤转;而服饰中的“水车花”图案和护心镜上的螃蟹、石蚌、鱼等都直接反映了他们对水的崇拜心理。
哈尼族的服装用料主要是自纺的靛染上布。其紡织、靛染原料都来源于自家梯田及村寨周边的经济林。哈尼族以黑色为美,他们将黑色视为吉祥色,认为黑色庄重、圣洁,可做生命色和保护色。
哈尼族服装的款式设计也适应了梯田农耕生产。哈尼族男子的服装以紧身短衣、宽松长裤、黑布包头为特色;女子则普遍喜穿短衣长裤,上装短小紧身,下装轻松宽大,便于劳动。这样长裤、长裙的宽松组合,易于哈尼人下田时穿脱和卷起。
哈尼族各支系的服装各具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阿木支系
女子服装的每部分,都装钉有银饰品,或绣有繁杂而有特定含意的花、鸟、鱼、虫图案,绣工精细,图形规则,构思精巧。
切弟支系
女子头部包青布头巾,包扎后套上一根钉满银泡的彩带,两端缀有六束用毛线结成的彩穗。身穿薄布紧身衣,外套青色马甲,腰部钉有三角形银泡图案若干块。
卡多支系
女子多用黑色自织染布作面料,上衣为左开襟衣,绣以各种色彩鲜艳的图纹,下着黑色长裙。包头为圆盘式镶边戴帽,配以各种彩色花饰。
布孔支系
女子下穿短裆紧腿裤,裤腿边沿绣有犬齿花,小腿套着绣花罩,绑有多色的彩线。首饰多为彩布包巾,头巾上镶钉银泡,左右用彩色毛线扎成飘穗。
叶车支系
女子上穿靛青色对开式短袖土布衣,无领无扣,宽宽的五色腰带扎腰;下穿黑色短裤,裤脚口打上适当的褶纹,褶纹数与上衣数大致相等;头戴白尖帽。
腊乜支系
女子包头巾用桃红印花布镶黑布做成,四角缀有玻璃珠组成的花边。衣服为土布料,胸部缀有银泡、银铃;腹部镶二排三角形银泡;腰系一条围腰,裤子用黑布缝制,裤管窄小。
顺遂自然筑田畴——苗族食物中的梯田文化
在不同的地域,中国人用各自的智慧巧妙地从自然界获取美味。这一切来自他们对上天的敬仰和对土地的眷恋。一位作家这样描述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无论埋头种田,还是低头吃饭,他们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贵州省从江县,侗族、苗族和壮族聚居的山区,远离现代文明的喧嚣,散落的村寨像一个个孤岛,深藏在大山深处……这里的人自古以糯米为主食,在高山梯田里种植着近百种原始的糯稻。
相传,苗族人是蚩尤的后裔。蚩尤部落原居于黄河中下游一带,发明了水稻种植,创造了刀耕火种的古代农耕文明。可是,自涿鹿之战失败,部落首领蚩尤被杀后,其后裔一路南迁,经过几番颠簸流离,大约于秦汉时期到黔东南居住。这些梯田,或许就是苗族祖先迁徙到此定居后,开始“高山改稻田”的农业生产活动,且经过一代代人不断接力,最终形成如今的这个模样。
山上的梯田不适合机械化的收割,这里的人们依然沿用着传统的摘禾刀。和平原地区相比,在陡峭贫瘠的大山里种植水稻需要更多的智慧。顺应着山势,苗族祖先们完全靠双手创造了这一切,加榜梯田就是苗族祖先的智慧与月亮山大地最完美的契约。
苗族是“稻饭鱼羹”的民族,梯田依山而开,但糯稻并不是村民们唯一的收获,水田里还藏着其它的秘密。水稻田里可以同时养鲤鱼和鸭子,这种稻、鱼、鸭共存的古老体系,是一千年前的苗族祖先们就发现的智慧。或许,这才是苗族人世世代代得以繁衍子孙、生生不息的源泉。他们不强求,也不更改大自然的规律,一切顺其自然。
加榜梯田不仅为苗族人提供了粮食和各种作物,更作为生存哲学的一部分,融人到当地人的生活理念中。据当地的苗族老人介绍,梯田是加榜男人的脸面,要看一个男人能干不能干,就去看看他的田埂,田埂打理不好的男人是没有姑娘愿意嫁的。苗族青壮年男人的主要任务就是种好梯田,这样他才是女人心中可以依靠的好丈夫、孩子心中引以为傲的父亲;这样他才理所当然地在收T以后,回到自家的吊脚楼里,吃女人做的香喷喷米饭,喝女人自酿的香甜米酒,醉心于梯田给子的好日子。
糯稻小科普
一、糯稻,是稻的粘性变种,属禾本科植物。其颖果平滑,粒饱满、稍圆,脱壳后称糯米,又名“江米”,外观为不透明的白色。糯米富含蛋白质和脂肪,营养价值较高。稻秆及根可作药用。
二、在糯稻选择方面,苗族人使用中国农耕技术中最传统的“穗选法”,即在收获季节,就挑选最饱满的稻穗作为次年的种稻,每家在种植同一种糯稻三四年后,会把自家田种的种子与本村甚至外村人家进行物物交换。
三、糯稻品质卓越,但单产仅有水稻的一半。在中国,糯稻的栽培总面积不足水稻的百分之五,但加榜梯田这些古老的糯稻品种包含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今天以及未来的餐桌上将愈加珍贵。
哈尼族服装中的梯田文化
哈尼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是中国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十余个少数民族之一,总人口达一百三十多万人。哈尼族自古以来就是耕种梯田的民族,梯田文化就是哈尼族的代表性文化。
哈尼族的耕作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年前。有学者从哈尼族口传诗歌中了解到,早在隋唐时期,哈尼族因战败陆续迁徙至红河南岸,他们将已经掌握了的精湛水稻种植技艺,传授给当地的傣族、彝族,当地人掌握了农业技术和制作工具的技艺之后,接纳了他们。据史书记载,唐宋时期,哈尼族的祖先根据滇南哀牢山的地势地貌而开垦梯田,其耕作技术已发展到了极高水平。之后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哈尼族的头领带着族人们开山挖田。哈尼族祖先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用整个民族的心力来挖筑梯田,长久以来,梯田文化就成为整个哈尼族的灵魂。
一把短柄锄头,一身铮铮铁骨,哈尼人用胸中的万丈豪情及脑中的过人智慧,开筑梯田,他们为此注人了生命的全部。从哈尼族的服装上看,也反映着这种梯田文化内涵,他们服装的原料、款式、色彩、装饰手法等,无不与梯田农耕生产密切相关。
哈尼族服装上的装饰,是梯田农业的记录和象征。例如:哈尼族衣服上绣制的图案和银饰的排列,就像层层梯田一样重叠,埂回堤转;而服饰中的“水车花”图案和护心镜上的螃蟹、石蚌、鱼等都直接反映了他们对水的崇拜心理。
哈尼族的服装用料主要是自纺的靛染上布。其紡织、靛染原料都来源于自家梯田及村寨周边的经济林。哈尼族以黑色为美,他们将黑色视为吉祥色,认为黑色庄重、圣洁,可做生命色和保护色。
哈尼族服装的款式设计也适应了梯田农耕生产。哈尼族男子的服装以紧身短衣、宽松长裤、黑布包头为特色;女子则普遍喜穿短衣长裤,上装短小紧身,下装轻松宽大,便于劳动。这样长裤、长裙的宽松组合,易于哈尼人下田时穿脱和卷起。
哈尼族各支系的服装各具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阿木支系
女子服装的每部分,都装钉有银饰品,或绣有繁杂而有特定含意的花、鸟、鱼、虫图案,绣工精细,图形规则,构思精巧。
切弟支系
女子头部包青布头巾,包扎后套上一根钉满银泡的彩带,两端缀有六束用毛线结成的彩穗。身穿薄布紧身衣,外套青色马甲,腰部钉有三角形银泡图案若干块。
卡多支系
女子多用黑色自织染布作面料,上衣为左开襟衣,绣以各种色彩鲜艳的图纹,下着黑色长裙。包头为圆盘式镶边戴帽,配以各种彩色花饰。
布孔支系
女子下穿短裆紧腿裤,裤腿边沿绣有犬齿花,小腿套着绣花罩,绑有多色的彩线。首饰多为彩布包巾,头巾上镶钉银泡,左右用彩色毛线扎成飘穗。
叶车支系
女子上穿靛青色对开式短袖土布衣,无领无扣,宽宽的五色腰带扎腰;下穿黑色短裤,裤脚口打上适当的褶纹,褶纹数与上衣数大致相等;头戴白尖帽。
腊乜支系
女子包头巾用桃红印花布镶黑布做成,四角缀有玻璃珠组成的花边。衣服为土布料,胸部缀有银泡、银铃;腹部镶二排三角形银泡;腰系一条围腰,裤子用黑布缝制,裤管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