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开挖支护工程变形与稳定性研究

来源 :土工基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aid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速公路桥下基坑开挖支护结构的变形与稳定性直接影响邻近桥墩等建构筑物的安全运营.某箱涵基坑紧邻已建立交桥5、6号桥墩,周围环境较复杂,施工净空小,水平方向上与已建桥梁桥墩相距较近,如果没有充分的保护措施,在箱涵基坑开挖施工中将会对已建桥梁产生影响,后果严重.基于MIDAS/GTS分析了支护结构体系的内力和变形分布规律,同时采用FLAC3D软件模拟设置支撑体系后,基坑开挖过程中桥墩变形的规律,以评估支撑体系设置效果.通过对箱涵施工深基坑支护方案进行研究与安全稳定性评价,可为下穿公路的深基坑变形和稳定性设计和验算提供理论支撑,为类似的工程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土的应力应变特性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应力路径为其中的影响因素之一,针对不同应力路径下土体力学特性的研究,对解决多种复杂条件下的工程问题具有重大意义.软黏土的力学性质与其在不同工况下所经历的复杂应力路径有关,简述了复杂应力路径影响下软黏土的静力特性、动力特性与本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对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内容进行了归纳阐述.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使得多种组合支护方式在基坑工程中得到越来越多应用.以北京某基坑工程为例,介绍了在限定支护条件下,根据现场实际需要和工程特点选择了土钉墙、桩锚、挡土墙等多种支护方式的组合支护型式,监测数据表明支护工程是成功的.该工程实践能够为类似的复杂条件下基坑施工难题提供解决思路,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在我国沿海的大部分区域都分布着深厚的软土地层,由于软土地层自身的低渗透性、高压缩性等物理力学特点,使得这些区域的路基沉降机理十分复杂,造成这些区域内路基沉降预测的难度.为更好地预测软土地区路基的沉降发展,综合研究了最常用的双曲线法、指数平滑法等多种经验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软土地区的路基沉降数据,对这些方法进行评估和对比.结果表明:三次指数平滑法可精确可靠地对软土地区的路基沉降进行预测,双曲线法不太适合用于预测软土地区的路基沉降.
通过土工试验和浸水载荷试验,对灰土挤密桩法和夯实水泥土桩法两种不同的孔内深层挤密桩法处理湿陷性黄土的效果进行分析,判断孔内深层挤密桩法处理后的地基土的湿陷性是否消除.通过对灰土挤密桩和夯实水泥土桩的复合地基承载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对比,为某电厂冷却塔区域的地基处理采用何种方法提供试验依据.
抗滑桩间岩体成拱的分布形式、成拱后桩周岩体的应力分布特征和合理桩间距设置,是需要研究的问题.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考虑岩体的结构面发育特性对抗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滑体为土体和泥岩时,抗滑桩间成拱现象很明显,当滑体为砂岩时,几乎没有成拱现象;当结构面的倾角增大时,岩拱效应现象在不断增强.研究成果可为抗滑桩的优化设计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具有较大的工程应用价值.
针对平原水网地区公路穿越河塘暗浜问题,采用淤泥就地固化技术代替传统清淤换填方法加以处理,具有经济环保实用优势.在介绍淤泥就地固化施工设计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应用实例,分析该类浅层地基处理技术的适用性和加固效果,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针对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变形与控制,采用有限元软件对风化板岩地区的基坑开挖施工进行数值模拟,对基坑开挖过程中基坑周边地表沉降、桩身水平位移和桩身内力进行了分析,并与现场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为施工和设计的优化提供合理的建议.研究表明:在风化板岩地区的基坑开挖过程中,应对基坑周边6.5m左右的地表沉降以及双排桩桩顶的水平位移进行重点监测;同时发现,前排桩在桩顶以下4.5m和桩顶以下16 m处,后排桩在桩顶位置和桩顶以下16m处均出现很大的弯矩,表明这些位置是在基坑施工过程中需要重点进行监测的部位.
针对浙江地区的玄武岩、砂岩及灰岩,通过结构面剪切试验,对岩石结构面剪切破坏过程的声发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典型岩石在结构面剪切条件下声发射的变化特征与剪应力变化特征相似,二者相关性较明显,声发射的产生及其特征与结构面的粗糙度密切相关;灰岩、砂岩中累积振铃数与累积能量从剪切总位移的60%附近开始激增,玄武岩声发射累计振铃计数与累计能量在达到峰值剪应力后呈现明显的台阶式递进上升特征.研究结果可为浙江地区岩质滑坡声发射监测预警提供参考.
中国铝业遵义氧化铝有限公司赤泥采用干法堆存,为确定赤泥坝在旱季和雨季的开裂和稳定状况,在坝体施工前进行模型坝施工,并对模型坝体赤泥进行物理力学指标测试及坝体稳定性监测,为赤泥筑坝的可行性评价和工程造价提供基础数据.通过对该坝连续人工巡视和观测2个多月,该坝体地表无裂缝、坍塌发生、地表无隆起或下陷、无滑动现象.经监测,位移量均不超过10 mm,现有坝体稳定.通过物理力学指标测试,压实度达95%以上;固结快剪黏聚力平均值36.9 kPa、内摩擦角平均值33.1°;三轴试验(固结不排水)黏聚力平均值45.0 k
茶山公路采用一级公路标准兼顾城市道路功能,于K9+082下穿江肇高速公路.茶山公路与江肇高速公路的交叉角度为30°,相交处位于卵形曲线的缓和曲线上.江肇高速跨线桥桥墩位于茶山公路中央分隔带内.为保护江肇高速主线桥的桥梁安全及公路行车安全,针对主线桥的桥墩建立监测系统,进行系统性监测,并对所获得的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桥体的稳定性,为施工防护加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动态指导桥下的施工,从而有效地保证桥体的稳定.为保障施工安全,在下穿江肇高速跨线桥路段设置钢筋砼防撞栏、限速标志、减速标线、隔离栅等交通安全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