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下)

来源 :小哥白尼·军事科学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n100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联的电讯信息源源不断地从柏林的地下隧道里流向中情局办公室,中情局从这些材料里获得了大量的“绝密”情报,比如苏联不会向西德发动突然进攻,以及苏联有可能在东德部署原子弹,等等。情报多到什么程度呢?1955年冬天,柏林下了一场雪,地道里录音机散发的热量居然导致地面上的积雪融化。幸运的是,还没等苏联人发现不对劲儿,又一场大雪落下,这“热火朝天”的地下隧道才没有暴露。不过,下一次他们就没这么走运了——
  通信兵炸开隧道的秘密
   1956年4月3日。
   索恩法尔德公路旁,一队苏联通信兵正忙着把一段地下电缆挖出来进行检修。因为长期受到雨水的侵蚀,这条电缆线出了故障,无法传递信号。
   “嘿,大家快来看看这是什么!”一名年轻的士兵吃惊地看着自己手中一条包着厚铅皮的电线 —— 这条线有些不对劲儿,不是正常的通信线路,像是被人搭线了!
   “把枪端起来,跟我走!”队长一声令下,每个人都警惕起来,沿着线路仔细搜查。
   這条线路一直通向一条陡直的甬道,甬道的尽头是一条水平的隧道。隧道深处,一扇钢筋混凝土大门堵住了去路。
   “严禁入内 —— 奉总司令命令!”门上醒目的两行分别用俄文和德文书写的大字,让通信兵们更加困惑了。
   “队长,我们要不要把门弄开进去看看?”一个士兵迟疑着说。
   “别管闲事,你没看到那行字吗?违反军令可是要受到重罚的!”另一个士兵已经准备打道回府了。
   “胆小如鼠的家伙,这里面肯定有问题,那根线分明是偷接上去的,没准儿里面有什么大阴谋呢!”
   正在大家吵吵嚷嚷争论不休的时候,队长拨通了总部的电话。一番汇报之后,队长端起枪对准大门,下令道:
   “伙计们,总部没有在这里设置秘密隧道,咱们干吧!炸了这扇门,瞧瞧里面有什么鬼!”
   很快,大门上被安装了炸药,一声巨响过后,全副武装的士兵们飞快地冲了进去。
   里面的一切,让大家目瞪口呆。
   这分明是一间正在工作着的窃听室,房间里摆满了各种电子窃听仪器,仪器的指示灯还在闪烁。
   “这里刚刚还有人在!”一个士兵指着电炉上煮沸的咖啡说。
   “头儿,这儿有条隧道!人肯定从这里逃走了!”在小屋的后面,大家发现一条宽敞整齐的隧道,一直伸向远方。
   “报告总部,发现秘密窃听隧道,间谍已经潜逃,请指示 —— ”队长面色凝重地向总部汇报。
  “鼹鼠”钻进对手老窝
   当天傍晚。西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
  “丁零丁零——”已经是下班时间,体育场东边一处不起眼的小楼里却响起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
   办公桌前的男子仿佛没听到电话铃响,还在专心地做着手头上的工作。
   “布莱克,你的电话响了!”另一名还在加班的同事好心提醒他。不过等布莱克放下手上的文件伸手接电话时,铃声却在响了3声之后,忽然就不响了。
   “可能是打错了。”布莱克若无其事地说。然后,他伸了伸腰,趁着同事不注意的当儿,从抽屉的最底层拿出一个袋子,迅速塞进公文包内。
   “嗨,干了一天活儿,头都快炸了,我得回去好好睡一觉。”布莱克说着,和同事告别,穿上外套,拿起公文包和雨伞,出了门。
   他迅速穿过体育场,走到对面的小巷口,突然停下脚步,回头又四处张望了一会儿,然后慢慢走进巷子深处。
   “先生,能不能借个火?”昏黄的路灯下,一个东欧面孔的黑衣男子忽然和从身旁走过的布莱克搭腔。
   布莱克停下脚步,掏出火柴帮黑衣男子点燃香烟,然后迅速把公文包里的那个文件袋塞给他,说:“这是你要的名单。”
   男子低声说:“地道的门开了,今天开的!”
   布莱克一脸轻松地说:“我已经得到消息了,结局很完美,不是吗?这样也避免我暴露身份。”说完,他把火柴放回衣兜里,向黑衣男子点了点头,然后拐上大路,快步步行回家。
   一进家门,布莱克连大衣都没顾得上脱。他匆匆地从沙发垫底下、橱柜的夹层里掏出一些信件和文件,扔进壁炉的火堆里,盯着那些纸张全部化成灰烬。 半个月之后,柏林隧道被发现的报道占据了东柏林各大报纸的头版,东德和苏联用最严厉的措辞抗议美国的窃听行为。苏联政府甚至把这条地下隧道作为旅游景点向公众开放,还安排导游向游客讲解中情局是怎么样在隧道里搞窃听的。据说,在不到两个月的开放时间里,就有4万游客涌进隧道里参观。而美国中情局眼看着煞费苦心挖成的“地下长城”变成了一堆废料,却只能自吞苦果。
   更戏剧化的是,英国军情六处直到几年后才搞清楚,柏林隧道早在开挖之前,就被他们自己人——代号为“鼹鼠”的英国双面间谍乔治·布莱克告诉给苏联,苏联“将计就计”,把真正机密的情报改在其他线路传送,而把一些假情报故意透漏给美国。这场地下窃听行动,不过是一个大笑话!
  九命狐狸——乔治·布莱克
   1953年,双面间谍乔治·布莱克被安排进了军情六处位于克伦威尔街的分部工作,专门负责窃听和秘密拆封外交邮袋。这份工作让布莱克接触到美英的军事机密。所以,在隧道还没有动工之前,布莱克就已经得知美国中情局“黄金行动”的全部计划,并把情报报告给了苏联克格勃。
  直到1961年,一名波兰情报高官叛逃,英国情报机关才得知柏林隧道不是偶然暴露,而是自家的双面间谍泄密。伦敦中央刑事法院判决乔治·布莱克42年徒刑,因为他曾向克格勃报告了英国秘密情报局在共产主义国家中招募的将近400名间谍人员的名单,因此导致了42名间谍被苏联处决。这是英国自废除死刑以来最严厉的判决。
  可是英国监狱的高墙也没有拦住这个“九命狐狸”,5年后,布莱克就在狱友的帮助下成功越狱,并逃到苏联。当他抵达莫斯科后,受到了英雄般的待遇,苏联政府还特意授予他“列宁勋章”和“红旗奖章”。此后,布莱克一直默默无闻地在莫斯科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研究所上班,甚至还出版了一本书,名为《我的间谍生涯》。直到2020年12月26日,布莱克在俄罗斯去世,终年98岁。
其他文献
【悦读】清朝末期,西风东渐。朝廷开科取士。京试那日,熟读四书五经的众考生自以为满腹经纶,人人踌躇满志。不料,开卷之后,个个傻了眼,大汗淋漓,丑态百出。原来,卷面上是《项
军营里的战友难免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如能够保持乐观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把乐观与快乐联系在一起,你就会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乐观的人精神饱满,不怕困难,工作学习易出
我的记忆还无比留恋地驻守在三年前,时间却已然毫不留情地迈向了2013年。太过匆匆,匆匆地让人抓不住想拥有的,挽不住想留下的。过去的一切,只能任它淹没于记忆的长河之中,纵
民事诉讼法与实体法研究的脱节是制约民事诉讼法研究的瓶颈。本文通过对民事实体法中的诉讼程序规范进行疏理,引出此类规范与民事诉讼规范之间的冲突及其化解,反思民事实体法
《京华时报》消息近日,教育部下发通知,公布首批61家全国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名单,希望各地利用现有资源,制订中小学生社会活动方案。教育部表示,基地的建立主要为贯
在任干事时,一次会议,因为一杯水,从此改变了自己的工作作风。在随后的军旅生涯中,不论自己干什么工作,始终难忘那杯水带给我的启示:细心是走向成功的基础。    我清楚地记得,1999年的春天,我从基地技术部调任基地政治部任干事。当时,政治部干事中,本科生很少,自己作为为数不多的本科生干事,有种春风得意的感觉。毕竟是军级机关,再加上学历优势,我感觉自己有了施展才能的平台。  初入机关,自己对工作是雷厉
这是一张耀眼的科研创新成果履历:“《迫击炮射击指挥训练系统》实用性强,消除了安全隐患;《某型反坦克火箭直瞄射击训练检查评估系统》实验数据达标,操作性强;《学员综合素
严重的逃兵役现象及其背后的种种弊病正在拷问俄政府:“钢铁之师是用钱堆出来的吗?”    “他们被逮捕后竟被查出曾逃避兵役,军队代表快速地给他们办了入伍手续。”这是近几天在几个主要俄罗斯网络论坛上很热的一个帖子。斑竹是一名在莫斯科念大学的学生,他的同学参与了在莫斯科马涅什广场发生的骚乱(民族主义青年发动的示威游行,后被俄当局强行驱散)。  这场骚乱是由族裔问题引发的,大量的闹事者被警察逮捕。但令人意
三年前,一纸命令将卢丛生放到了武警8683部队政治委员的岗位上。三年间,他把目光始终盯在战斗力的提升上,枕戈待旦,常备不懈,带领部队出色完成战备训练、抢险救灾、维稳处突等任务,核心军事能力有了显著提升。      实射、实爆、实投……公勤人员必须达到大纲要求的军事素质  2010年4月,后勤分队正准备展开夜间驾驶训练,一名新战士因心理紧张、情况处置不果断险些发生事故。担心再出事,有人悄悄地将这些高
[文(令)号]法函〔2007〕100号[公布日期]2007·9·11[类别]程序法·民事诉讼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你院《关于查封法院全部处分标的物后,轮候查封的效力问题的请示》(京高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