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茶馆,拉萨人的休闲驿站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j364199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管怎样源起,多年后的今天,各式甜茶馆已经遍布拉萨。浸泡在星罗棋布的甜茶馆里,喝着甜茶,吃着藏面……人们就仿佛融入了慢时光的色彩。
  拉萨人很喜欢泡甜茶馆,阳光见缝插针地从窗棂、屋顶侵入,弥散着些许茶香混合奶香的空间里,人们在这里闲适自在,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
  甜茶是一种舶来品,据说是受印度和尼泊尔的影响。有据可循的是,在上个世纪20年代,拉萨街头就出现过甜茶馆。
  如今甜茶馆成了拉萨人最爱的休闲驿站,每个老茶馆都沉淀了属于自己的历史和故事。
  港琼:沿袭几十年的收费方式,
  让你可以只买一杯茶
  光明港琼甜茶馆坐落在大昭寺广场前的丹杰林路一侧。每次从阳光充足的室外走进这座老茶馆,光线微暗的前厅里,一大群密密匝匝的茶客总会让你搜寻座位的双眼感到忙碌。
  据茶馆售票窗口的仁增师傅介绍,这里1977年开始营业,为集体所有。“最开始,茶是5分钱一杯,然后慢慢涨到现在1元一杯。”他说“港琼”在藏语里是“小箱子”的意思,原因是刚成立时,茶馆小而简陋,所以得此名。
  现在茶馆除了前厅,还有搭着玻璃屋顶的后院和几个小侧间,可以容纳400余人。
  在其他茶馆都论瓶卖甜茶的今天,只有港琼还可以按杯卖茶。因此,到这里的很多茶客都会掏一把零钱放在桌上,边聊天边等待着提壶的阿佳过来倒茶。
  港琼点餐的铝牌也是它不曾改变的特色,那些铝牌大多磨损严重,但依然可以看出上面凸显着几个高度缩写的藏文字母:光明居委会餐馆。
  今年50岁的德央是堆龙德庆县的一名退休干部,也是一名资深老茶客。她说这里不但茶味没变,连服务员的工作服都和从前一样,这让她时常会来此怀旧。
  说起自己第一次进甜茶馆,德央记忆犹新:“1989年,当时还在上大三的我和一名女同学很冒失地就跑去拉萨大名鼎鼎的港琼茶馆。走到门口时,我吓坏了,因为发现里面没有一个女客——门厅边、院子里黑压压地坐了一大片,都是男的。”

  她们在人群中间坐下,却拥挤到难以动弹。当服务员从桌上拿走两毛钱,飘着奶香的甜茶终于捧在手中,她俩激动得仿佛经历了一场冒险。原来,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甜茶馆一直是女性的禁地。
  一位叫江村的茶客告诉我,他从1979年就来这里喝茶,当时5分钱一杯。现在因为接送孙子上附近的小学,他干脆每天来这里吃早餐——藏饺,猪肉、牛肉两种臊子的藏面,盖饭等口味都不错。至于甜茶,他只喝零杯不买整壶,“按杯买最舒服,和朋友一起时,谁有零钱就放在桌子上,不用想着你请客还是他请客”。
  鲁仓:拉萨第一家私人甜茶馆,
  开业40年才挂牌
  在林廓南巷的拉萨大清真寺附近的鲁仓茶馆,是一个典型的家庭式茶馆,也是唯一一个从未搬迁过的老茶馆。
  穿过不大的门厅,里面有一个带天窗的明亮中堂和两个侧室,除了几十年的木凳条桌,最近还换了几套舒适的卡垫座椅和宽茶几。
  鲁仓茶馆现在主要由62岁的如吉叶和她的妹妹、59岁的玛央一起经营,她俩也是这个拉萨回族大家庭9个孩子中仅有的两个女孩。
  “在清朝时,就有回族从陕西、四川等地来西藏做生意,后来很多人留下来与藏民族完全融合,慢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拉萨回族。”她们的大哥亚亚说。
  “这一片的房子都是我们鲁仓家建的。”亚亚不能确切地说出房屋建于哪一年,但他听父亲说过太爷爷时期就有,所以推算至少有百年以上的历史,现在周遭住的也都是鲁仓家开枝散叶的亲戚。“20世纪20年代我们家就在拉萨开过餐馆,也卖甜茶,那时整个拉萨也没几家馆子。”
  1980年,借着改革的春风,他们的父亲努纳毕把从小生活的祖屋打造成了拉萨第一家私人甜茶馆。由于家传的緣故,制作甜茶的技术他们几乎从小就会。
  过去几十年里,他们从未挂过招牌,大门也一直是普通居民的样式,但忠实的茶客却会每日必至。比如今年53岁的米玛,从小就跟着家人到鲁仓喝茶,他说这个地方从未改变,茶的味道也从未改变,只是变成自己带着孙子来喝茶了。
  如吉叶说现在他们几姊妹都有了自己的房子,只有86岁的妈妈泽利海和大哥一家还住在茶馆的楼上,逢年过节时他们所有子女都会来此聚会。
  鲁仓茶馆每年除了开斋节、古尔邦节和藏历年会休息几天,便不曾在任何其他日子关门。“只要关门超过3天,就会有老茶客打电话抱怨。”如吉叶笑着说。
  今年年初,开业40年的他们终于在大门上方挂出了“鲁仓茶馆”的黑色牌匾。
  光明泽缀:曾经的商店变成了后来的茶馆
  老拉萨人熟悉的光明泽缀茶馆离光明港琼也就两三百米距离。全名“光明泽缀茶馆”,院子大门上的牌匾则是“光明商店餐馆”,人们总是简称它为“老光明”。
  曾经的“老光明”让人记忆深刻——进门处,总有一群藏族同胞席地而坐,边喝甜茶边玩扑克、下象棋、边玩一种用手指弹的藏式克朗棋。年轻人爱在那里喝茶聊天;里面则是两间有柱子的老屋子,一间坐北面南,一间坐西面东,房里是那种很简陋的条桌、条凳,一些转经的老年人很喜欢那里。

  现在的光明泽缀茶馆就在大昭寺广场右前方的丹杰林巷里,一同搬过来的还有那块发黄的牌匾。日常管理经营的是44岁的德吉,她也是这家甜茶馆创办者晋美的女儿。
  “老光明”的故事时代印记很鲜明。德吉说这个茶馆的前身是1962年成立的“光明泽缀供销社”。1992年,供销社解散,她父亲晋美心疼仓库里堆积的货品,一狠心,就把整个供销社盘了下来,就地取材,用老供销社留下的红茶、白糖、奶粉等做出甜茶……吸引了大批茶客的同时,“光明泽缀茶馆”的名号也很快传播了出去。
  当初一起创办茶馆的6人,目前年龄最大的白玛已经快90岁了,德吉的父亲晋美也已72岁,他除了是茶馆的第一负责人,还担任着丹杰林社区党支部书记,用德吉的话说是“组织上不同意他卸任”,所以打理茶馆主要靠德吉。
  茶客格桑告诉我,泽缀在藏语里意思就是小商铺,格桑说他喜欢老光明一是因为茶味醇厚,二是因为这里安静,适合年龄稍大的人。
  革命:因一个孩子名字而得名的家族连锁茶馆
  革命茶馆最多的时候在拉萨有三家店,由同一个拉萨回族家庭经营。
  这家茶馆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主要是它的牦牛骨汤熬得十分有功夫,堪称鲜香美味。
  “以前八廓街附近的巷子里有户人家开了个家庭甜茶馆,却没有专门取名,这户人家有一个儿子,名字就叫‘革命’。大家去他家时,总说:走,去革命家喝茶。他家茶好喝,藏面好吃,渐渐人就多了起来。‘革命’之名越传越远,后来这户人家就干脆挂出了‘革命茶馆’的招牌。”米玛次仁说。
  米玛次仁,正是革命在东方红小学(后来的海城小学)上学期间的同班同学,他回忆说革命性格开朗、很幽默,大家都很喜欢他。后来这个叫“革命”的孩子刚参加工作不久就因意外去世了,留下的,只有以他名字命名的甜茶馆。

  现在八廓商城里的革命茶馆,就是革命的弟弟则里海从江苏路搬过来的。茶馆厅堂明亮,以往简易的桌凳现在都换成了藏式卡垫座椅,厨房与餐厅之间被玻璃窗隔着,操作一览无余。
  如今67岁的则里海依然坚持藏面要自己做,茶要自己选,熬汤必须用最好的牦牛肉,为此,他们每天早晨7点就得开伙。
  则里海的侄女次白去年刚从西藏民族大学國贸专业毕业,目前在茶馆帮忙,她说革命茶馆除了甜茶和藏面,最受欢迎的是小吃凉拌牛肉和咖喱土豆。
  “因为自己家族的人才能使用这个店名,所以目前只开了两家店,但很快就会有第三家店了。”次白笑言。
  仓姑寺茶馆:厨师和服务员全是尼姑,为转经的人提供休息场所
  仓姑寺是八廓街里唯一的一座尼姑寺,位于大昭寺附近的林廓南巷,早期开在尼姑寺小院里的甜茶馆也因此得名。
  这里的厨师和服务员全是寺里的阿尼啦(藏语意思为尼姑)。听一位阿尼啦说,她们做茶、做藏面的方法都师从革命茶馆。
  与其他茶馆不同,仓姑寺茶馆还为顾客提供素食,包括素包子、酸辣粉、炸土豆一类。茶馆不以赚钱为目的,主要是为了让转经的人有个短暂休息的场所。
  几年前,因为寺院扩建,茶馆搬进了仓姑寺往东约200米的一栋三层藏式楼里,外墙刷着独属于寺院的黄色。搭着玻璃顶的天井中有一面六个炉口的巨大壁炉。院子中的大水池旁随时都有阿尼啦在洗着一大堆茶杯和碗。顺着墙边的梯子上二楼,楼上环着天井有五间茶室。
  下午时分,人很少。在其中一间茶室里,只坐着两位客人,她们曾是当雄羊八井人。68岁的扎吉来自羊八井镇拉多村,57岁的次仁拉姆来自格达乡加多村,两人都属于异地搬迁至拉萨的牧民。
  遇到我们主动攀谈,两人很开心,提出想唱歌给我们听,令我们十分惊喜。年轻时做过乡文艺骨干的扎吉老人唱了首藏语版《北京的金山上》,而次仁拉姆则演唱了一首很纯正的牧歌《岗堆顿布》。
  她们邀请我们喝清茶。次仁拉姆说下午喝清茶血液循环好。扎吉还随身携带了一个套着编织袋的小盒子,里面放着黄澄澄的酥油。她舀出一小勺放在自己的清茶里化开,说那样更香。
  她们平时早晨5点就出门转林廓,转完就来仓姑寺喝茶、聊天,她们把这当成了住在拉萨最安逸的时光。
其他文献
郭广生:汉族,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等职,现任北京工业大学校长。主持国家级和北京市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多项,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人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主持和参加国家及省部级多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12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作为首席专家主持863计划新材料技术领域主题项目1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党总支隶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下设7个党支部,共有185名党员。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党总支坚持“围绕学院发展抓党建”的原则,达成了“以一流的学科支撑学院发展、以一流的管理促进学院发展、以办学特色强化学院发展、以优秀文化引领学院发展、以创新精神发展党的建设、以党的建设保证学院发展”的共识,积极探索研究型大学的学院党建新模式,在新的发展阶段结合创先争优工作不断丰富党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是一所北京市属公办高等职业院校,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凉水河畔,占地807亩,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唯一一所高等院校。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8年,1999年成为国家首批独立设置的高职学院。  2004年。学校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多次荣获北京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5年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7年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
北京市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全局出发,以实施“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为契机,积极推动首都在校大学生参与创新实践。通过开展科学研究、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开展创业实践等活动,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提升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此带动了北京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促进了北京高校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推进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的实施    20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第21次全国高校党建会议精神,落实“创建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传媒类大学”的目标,北京印刷学院坚持不懈地推进基层党支部建设,发挥“服务行业、服务首都、服务师生”的作用,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基层党建工作,以建设服务型党支部为抓手,围绕推动学校转型发展、服务行业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师生成长成才等方面,强化服务意识、健全工作机制、创
北京联合大学校本部离休干部党总支共有党员55人,平均年龄83岁,80岁以上的39人,占52%。2002年~2010年,党总支连续4次被评为校级和机直党委先进基层党组织;1次被评为北京教育系统老干部先进党支部;2次获“北京市老干部先进党支部”称号。2011年在纪念建党90周年之际,荣获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十佳党支部”称号。  因时制宜,不断调整工作重点  党总支刚成立时,老干部平均年龄60多岁,目
有着深厚的歌唱功底,虽80岁有余,但说起话来比年轻人更中气十足,语速快、语气长、密密匝匝如连珠炮一般;热情开朗、好强率真,做起事来风风火火,不达目的绝不罢休—这样的生活状态让人难以相信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80多岁的老者,她就是被称作声乐界“掌门师太”的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郭淑珍。  但学院的晚辈们私下里都叫她“郭老太太”,这其中有景仰之情,更有喜爱之意。“郭老太太”的直率、厉害是出了名的,而“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  尊敬的波汉巴总统阁下,  尊敬的古里拉布议长阁下,  亲爱的青年朋友们,  女士们,先生们:  走进今天这个会场,心情格外舒畅,看到这么多朝气蓬勃的面孔,感到自己也年轻了许多。更让我欣慰的是,中非传统友谊后继有人,中非友好事业大有希望。首先,我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中国和非洲的青年朋友们致以亲
关键词:多校区 高校 党务公开 实践 思考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党务公开使党组织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使党组织的运行更加健康。  多校区高校党务公开实践的背景  1.理论背景  共产党在执政前,长期处于被打击的残酷危险环境中,不可能也不宜实行党务公开。共产党执政后,国际上强大的敌对势力长期对共产党国家实行打压,共产党实行党务公开的条件在较长时期内不够成熟。  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仅存的社会主义大国,在
钱军,1964 年出生,博士,教授。历任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书记,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办公室主任、组织部长兼统战部长,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等职;兼任北京市青联委员、北京市高校党建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务。2008年7月,任北京建筑大学党委书记,现任北京建筑大学党委书记。长期从事经济管理、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高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