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民办高校贫困生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概况了民办高校贫困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探讨了民办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民办高校贫困生心理脱贫的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民办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对策
一、引言
民办高校对学生所收取的学费均高于普通高校。因此,在校的学生中,一是上学时负担不了学校所规定缴纳的各项费用;二是上学后缺乏维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两者有其一者,则为贫困生。本文所要探析的就是在民办高校这个群体里,贫困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形成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以及防止和克服心理问题的相关对策。
二、民办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表现
物质上的匾乏和经济上的贫困,会给贫困生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尽管大多数学生能够直面挫折、乐观自信地面对人生。但也有一部分不能正确对待贫困,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归纳如下:
1.自卑敏感
对于多数贫困生而言,在进入大学以前,同学们都在升学的压力下,大家互相比较较多的是学习成绩的高低,而在其他方面考虑得较少,但进入大学之后,随着自己视野的开阔,同学们在吃、穿等方面相互比较的就多起来,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同学间的反差就会明显起来。这种反差使贫困生心理上受到极大的刺激,他们因自己经济困难而自卑,但又有着强烈的自尊要求,因而变得敏感多疑,害怕别人看不起,不愿与老师或者同学谈及自己的情况,把困难和压力埋藏在内心深处。为了免受伤害,他们往往采取逃避的方式封闭自己。这样,极易导致贫困生产生自轻、自贱、自畏等自我意识的偏离。
2.自闭孤僻
有些贫困生由于经济上的原因,自信心不足,缺乏与别人交往交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愿过多地与老师、同学接触,不愿向别人说心里话,尽量少参加班级活动。为掩饰自己因经济困难而产生的不足,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当中,只顾自己的学习,大家不了解他,也就不敢和他交往,结果就会自己封闭自己,变得越来越孤僻。
3.虚荣嫉妒
由于自尊与自卑交织的矛盾心理,部分贫困生容易产生虚荣心。他们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在生活享受上与别人攀比,大手大脚地花钱,有的找各种借口向家里要钱,有的向同学、老乡、好友借钱,甚至有的把国家和学校的资助金,用于请客花光。还有些贫困生自尊心极强,且心胸狭窄,常常把自己与他人比较,当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时,就产生不满、不服气,对他人产生嫉妒情绪。
4.空虚焦虑
贫困生自卑、自闭的性格特点造成了交际圈的受限,加上他们不能正视贫困,精神上没有依托,情感上没有依靠,从而造成心理上的空虚,极易出现道德上的沉沦。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复杂的情绪反应,通常由忧虑、紧张、失望、不安、恐惧、羞愧等感受交织在一起。贫困生家庭负担重,思想压力大,精神常处于一种焦虑状态。贫困生过度或过于持久的焦虑体验,会损害他们的正常心理活动,导致心理疾病,从而严重影响其学习和正常生活。
三、民办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
本人在思政岗位及心理咨询实践中也深刻地认识到,目前民办高校大学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且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也比较复杂,我们有必要对他们心理问题的现状与成因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有效的教育方式。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1.家庭贫困是贫困生造成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尽管贫困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无外乎以下几种:1)地区贫富差异。偏远山区的家庭收入,来源单一,基本上世代靠务农为生,有些农村家庭则子女众多。尽管很多家庭靠出外打工增加经济收人,但收人有限。2)家庭突发变故或遭受自然灾害等,造一成家庭贫困。3)招生规模的扩大,并轨收费带来的影响,学生上大学费用正在逐年增长,给贫困生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
2.各种资助项目仅以经济资助为主要导向
长期以来,很多高校的资助工作人员认为,只要多给贫困生补助,减轻经济压力就能解决贫困生的问题,他们把工作着眼于拓宽助学帮困的渠道方面,没有意识到精神救助和扶贫在发挥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给贫困生特殊心理现象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学业及人际交往形成的压力
进入高校以后,由于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不适应,但大多数贫困生为了证明自己的优秀,为了不辜负父母、老师、亲朋期望,往往坚持“三点一线”的大学生活,单调的生活方式,紧张的学习压力,加上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不甘示弱的心理压力,导致他们心理上的烦躁、抑郁、失落和焦虑。大多数的贫困生对同学和集体缺乏认同感,没有归属感,经常感到孤独。经济措据限制了贫困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范围,客观上强化了他们自我封闭的性格。一部分因个性原因导致敏感、多疑、沉默寡言、自我封闭、痛苦孤独者,他们在交往中常感到不被人接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
4.缺少个性化的人文关怀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对行为起激励作用。而目前许多高校的资助人员在工作中往往没有意识或注意到这点,认为给贫困生增加补助就是对他们关怀备至,事实上,这样做收效甚微。尽管贫困生群体大体的需要相同,就是物质的匾乏和经济的窘迫,但每个个体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要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还要从细微处人手,从个性化人手,因人而宜。
四、防止和克服民办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对策
(一)全面加强贫困生理想信念教育
现今社会,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化使高校并非象牙之塔,社会上所存在的拜金主义在校园也有所影响,学生之间在物质享受上相互攀比等等现象更加剧了本来已经生活贫困学生的负担,如果单纯的把思想工作简单化和教条式的理解而在高校中加以实施,那必然会削弱政治思想工作的实效性。笔者认为,要强化思想政治工作,解决贫困生思想问题首先应注重的是理想信念教育,即必须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使他们认识到目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这样使他们立志成材,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二)健全并完善各项资助项目
要从实际需要出发,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完善资助体系,从物质上解决贫困生的基本生活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贫困生认定制度,从制度上保证贫困生认定的准确性,提高认定的规范性和公证性,使真正的贫困生受益;应不断完善资助体系,完善高校学生贷学金管理制度,增加贷款数量,放宽贷款对象和类别限制,建立并完善借贷还贷的相应法规,另外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学校主渠道作用,动员社会团体和个人捐款资助贫困生。在允许的条件下,争取合理可行的社会资助,奖励开放型助学机制,设立更为广泛的助学基金;拓宽贫困生勤工俭学途径,提供学生兼职机会,对贫困生进行全方位的经济解困,解除贫困生因经济负担产生的心理压力。
(三)做好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要建立贫困生心理健康档案,做到随时关注贫困生动态、研究其心理、分析其特点、把握其需求,心理障碍一旦形成,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其次,利用高校的便利条件,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选修课,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的基础上,对全体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包括:一是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乐观向上,积极面对各种压力,最大限度适应社会。二是意志化教育,磨练一个人的意志,消除贫困带来的消极影响,使人格朝着有益于身心的方向发展。三是情绪化教育,学会科学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心理贫困”的贫困生,可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采取面询或热线咨询的方式。也可在校、院主办的报刊上设“心理信箱”栏或建立心理健康网站,实行资源共享,重点突破。
(四)强化针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
贫困生思想上的弱势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强化了他们在经济上的弱势,因此要从人文关怀方面着手。贫困生一般都会有着较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这使得他们在和别人打交道时就已经处于不利的地位。这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单纯地从经济上帮助个人无法解决这一问题,重要的在于人文关怀。就我们目前的形势来看,在扶助贫困生问题上,人文关怀能够更有效地引导贫困个体形成自强自立意识,增强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在物质扶贫的同时,努力做好人文关怀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贫困个体走出心理贫困的阴影。
(五)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生活,寓精神扶贫于自信自强教育中
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特别是对于这个群体中的弱势群体,更应该高度关注。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教育贫困生个体勤俭节约、刻苦努力,并让他们明白一个人无权选择他的出身,身长在一个困难的环境中,更应该学会如何砺志、如何发奋、如何直面困难和挫折。经济的贫穷并不可怕,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通过知识的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而精神的贫穷则可以让人沉沦、让人颓废。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从而消除经济困难可能给贫困生带来的精神上的消极影响。
总之,贫困不只是单纯的经济困难。对于贫困生工作,经济资助和物质帮扶只能暂时解决贫困生在一段时间内帮他们缓解经济压力,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而相比之下,针对贫困生的思想扶贫却能帮助他们树立自强自立的意识,影响他们今后的人生、事业和生活。但思想扶贫毕竟是一个刚刚兴起的话题,需要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人员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索。
作者简介:叶琛琰(1981—),女,现供职于浙江树人大学党委宣传部,助教,浙江大学心理系在职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
【关键词】民办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对策
一、引言
民办高校对学生所收取的学费均高于普通高校。因此,在校的学生中,一是上学时负担不了学校所规定缴纳的各项费用;二是上学后缺乏维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两者有其一者,则为贫困生。本文所要探析的就是在民办高校这个群体里,贫困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形成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以及防止和克服心理问题的相关对策。
二、民办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表现
物质上的匾乏和经济上的贫困,会给贫困生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尽管大多数学生能够直面挫折、乐观自信地面对人生。但也有一部分不能正确对待贫困,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归纳如下:
1.自卑敏感
对于多数贫困生而言,在进入大学以前,同学们都在升学的压力下,大家互相比较较多的是学习成绩的高低,而在其他方面考虑得较少,但进入大学之后,随着自己视野的开阔,同学们在吃、穿等方面相互比较的就多起来,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同学间的反差就会明显起来。这种反差使贫困生心理上受到极大的刺激,他们因自己经济困难而自卑,但又有着强烈的自尊要求,因而变得敏感多疑,害怕别人看不起,不愿与老师或者同学谈及自己的情况,把困难和压力埋藏在内心深处。为了免受伤害,他们往往采取逃避的方式封闭自己。这样,极易导致贫困生产生自轻、自贱、自畏等自我意识的偏离。
2.自闭孤僻
有些贫困生由于经济上的原因,自信心不足,缺乏与别人交往交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愿过多地与老师、同学接触,不愿向别人说心里话,尽量少参加班级活动。为掩饰自己因经济困难而产生的不足,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当中,只顾自己的学习,大家不了解他,也就不敢和他交往,结果就会自己封闭自己,变得越来越孤僻。
3.虚荣嫉妒
由于自尊与自卑交织的矛盾心理,部分贫困生容易产生虚荣心。他们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在生活享受上与别人攀比,大手大脚地花钱,有的找各种借口向家里要钱,有的向同学、老乡、好友借钱,甚至有的把国家和学校的资助金,用于请客花光。还有些贫困生自尊心极强,且心胸狭窄,常常把自己与他人比较,当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时,就产生不满、不服气,对他人产生嫉妒情绪。
4.空虚焦虑
贫困生自卑、自闭的性格特点造成了交际圈的受限,加上他们不能正视贫困,精神上没有依托,情感上没有依靠,从而造成心理上的空虚,极易出现道德上的沉沦。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复杂的情绪反应,通常由忧虑、紧张、失望、不安、恐惧、羞愧等感受交织在一起。贫困生家庭负担重,思想压力大,精神常处于一种焦虑状态。贫困生过度或过于持久的焦虑体验,会损害他们的正常心理活动,导致心理疾病,从而严重影响其学习和正常生活。
三、民办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
本人在思政岗位及心理咨询实践中也深刻地认识到,目前民办高校大学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且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也比较复杂,我们有必要对他们心理问题的现状与成因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有效的教育方式。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1.家庭贫困是贫困生造成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尽管贫困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无外乎以下几种:1)地区贫富差异。偏远山区的家庭收入,来源单一,基本上世代靠务农为生,有些农村家庭则子女众多。尽管很多家庭靠出外打工增加经济收人,但收人有限。2)家庭突发变故或遭受自然灾害等,造一成家庭贫困。3)招生规模的扩大,并轨收费带来的影响,学生上大学费用正在逐年增长,给贫困生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
2.各种资助项目仅以经济资助为主要导向
长期以来,很多高校的资助工作人员认为,只要多给贫困生补助,减轻经济压力就能解决贫困生的问题,他们把工作着眼于拓宽助学帮困的渠道方面,没有意识到精神救助和扶贫在发挥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给贫困生特殊心理现象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学业及人际交往形成的压力
进入高校以后,由于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不适应,但大多数贫困生为了证明自己的优秀,为了不辜负父母、老师、亲朋期望,往往坚持“三点一线”的大学生活,单调的生活方式,紧张的学习压力,加上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不甘示弱的心理压力,导致他们心理上的烦躁、抑郁、失落和焦虑。大多数的贫困生对同学和集体缺乏认同感,没有归属感,经常感到孤独。经济措据限制了贫困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范围,客观上强化了他们自我封闭的性格。一部分因个性原因导致敏感、多疑、沉默寡言、自我封闭、痛苦孤独者,他们在交往中常感到不被人接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
4.缺少个性化的人文关怀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对行为起激励作用。而目前许多高校的资助人员在工作中往往没有意识或注意到这点,认为给贫困生增加补助就是对他们关怀备至,事实上,这样做收效甚微。尽管贫困生群体大体的需要相同,就是物质的匾乏和经济的窘迫,但每个个体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要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还要从细微处人手,从个性化人手,因人而宜。
四、防止和克服民办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对策
(一)全面加强贫困生理想信念教育
现今社会,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化使高校并非象牙之塔,社会上所存在的拜金主义在校园也有所影响,学生之间在物质享受上相互攀比等等现象更加剧了本来已经生活贫困学生的负担,如果单纯的把思想工作简单化和教条式的理解而在高校中加以实施,那必然会削弱政治思想工作的实效性。笔者认为,要强化思想政治工作,解决贫困生思想问题首先应注重的是理想信念教育,即必须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使他们认识到目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这样使他们立志成材,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二)健全并完善各项资助项目
要从实际需要出发,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完善资助体系,从物质上解决贫困生的基本生活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贫困生认定制度,从制度上保证贫困生认定的准确性,提高认定的规范性和公证性,使真正的贫困生受益;应不断完善资助体系,完善高校学生贷学金管理制度,增加贷款数量,放宽贷款对象和类别限制,建立并完善借贷还贷的相应法规,另外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学校主渠道作用,动员社会团体和个人捐款资助贫困生。在允许的条件下,争取合理可行的社会资助,奖励开放型助学机制,设立更为广泛的助学基金;拓宽贫困生勤工俭学途径,提供学生兼职机会,对贫困生进行全方位的经济解困,解除贫困生因经济负担产生的心理压力。
(三)做好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要建立贫困生心理健康档案,做到随时关注贫困生动态、研究其心理、分析其特点、把握其需求,心理障碍一旦形成,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其次,利用高校的便利条件,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选修课,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的基础上,对全体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包括:一是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乐观向上,积极面对各种压力,最大限度适应社会。二是意志化教育,磨练一个人的意志,消除贫困带来的消极影响,使人格朝着有益于身心的方向发展。三是情绪化教育,学会科学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心理贫困”的贫困生,可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采取面询或热线咨询的方式。也可在校、院主办的报刊上设“心理信箱”栏或建立心理健康网站,实行资源共享,重点突破。
(四)强化针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
贫困生思想上的弱势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强化了他们在经济上的弱势,因此要从人文关怀方面着手。贫困生一般都会有着较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这使得他们在和别人打交道时就已经处于不利的地位。这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单纯地从经济上帮助个人无法解决这一问题,重要的在于人文关怀。就我们目前的形势来看,在扶助贫困生问题上,人文关怀能够更有效地引导贫困个体形成自强自立意识,增强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在物质扶贫的同时,努力做好人文关怀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贫困个体走出心理贫困的阴影。
(五)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生活,寓精神扶贫于自信自强教育中
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特别是对于这个群体中的弱势群体,更应该高度关注。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教育贫困生个体勤俭节约、刻苦努力,并让他们明白一个人无权选择他的出身,身长在一个困难的环境中,更应该学会如何砺志、如何发奋、如何直面困难和挫折。经济的贫穷并不可怕,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通过知识的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而精神的贫穷则可以让人沉沦、让人颓废。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从而消除经济困难可能给贫困生带来的精神上的消极影响。
总之,贫困不只是单纯的经济困难。对于贫困生工作,经济资助和物质帮扶只能暂时解决贫困生在一段时间内帮他们缓解经济压力,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而相比之下,针对贫困生的思想扶贫却能帮助他们树立自强自立的意识,影响他们今后的人生、事业和生活。但思想扶贫毕竟是一个刚刚兴起的话题,需要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人员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索。
作者简介:叶琛琰(1981—),女,现供职于浙江树人大学党委宣传部,助教,浙江大学心理系在职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